潛行攝影計畫 攝影集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潛行攝影計畫〉為〈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 –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中,以廣義概念下的曾文溪為標的,在田調基礎下親炙土地、融入環境的攝影子計畫。實務上則沿曾文溪向上溯源、向下梳理以及流域外擴,以直接純粹的攝影表現,結合當代語境、展呈與論述,所進行跨地域、世代、類型、風格,含括空中、地面以及水下視角的立體、集體與環繞式視覺書寫。具體內容包括 : 廣義流域概念下的河川治理、水資源管理、地理、景觀、生態、氣候變遷、建築、空間、產業、宗教、生活、人物等等,呈現歷史轉折與時代變遷的多元樣貌,兼具考古、考現與提問未來的理性和感性敘事。
沈昭良 / 〈潛行攝影計畫〉策展人、台灣藝術大學兼任副教授
沈昭良 / 〈潛行攝影計畫〉策展人、台灣藝術大學兼任副教授
目錄
作品 Works
水的記憶拼圖 / 張景泓
The Memory Puzzle of Water / Chang Jing-hong
地質紀念碑 陳伯義
Monument Chen Po-i
掌水人 / 陳宗怡
Handling Water Workers / Chen Chung-i
巨水的盆 / 林軒朗
The Basin for Huge Water / Lin Hsuan-lang
戰祭 / 林軒朗 黃煌智 謝佩穎 張景泓
Mayasvi / Lin Hsuan-lang, Huang Huang-chih, Hsieh Pei-ying, Chang Jing-hong
樹之裘 / 曾敏雄
Tree Fur / Tseng Min-shyong
別向山說話 / 黃煌智
Don’t Talk to Mountains / Huang Huang-chih
漫遊 / 林韋言
Roaming / Lin We-yen
靈感 流動 西拉雅 / 林文強
Inspiration, Flow, Siraya / Lin Wen-chiang
香路 / 張景泓
Pilgrimage / Chang Jing-hong
芒果農群像 / 謝佩穎
Taiwanese Mango Farmers / Hsieh Pei-ying
2021曾文大旱 / 陳伯義
Severe Drought in Zengwen in 2021 C/ hen Po-i
日常,片斷 / 李雅姸
Daily Life, Fragments / Lee Ya-yen
曾文——漂流 / 沈昭良
Drifting through Zengwen River / Shen Chao-liang
文化容顏之邂逅 / 林柏樑
The Encountering of the Cultural Faces / Lin Bo-liang
伏流 / 李岳凌
Undercurrent / Lee Yeh-lin
我搭上了通往曾文溪民生社區的時光機 / 彭一航
I Caught the Time Machine to Zengwen River at Local Community / Peng Yi-hang
時間拓樸:總爺國小 / 陳敬寶
Topology of Time / Chen Chin-pao
入口意象 / 黃郁修
Entrance Images / Huang Yu-hsiu
公園肖像 / 金玉善
Park Portraits / Kim Oksun
王船/刈香—水火交、天人會 / 楊錦煌
Dragon King Boat and Kiln for Firing-Blending Water and Fire, Combining Humans with Heaven / Yang Jin-huang
巷弄 / 沈昭良
Lanes and Alleys / Shen Chao-liang
砂河 / 歐家成
Zant River / Ou Chia-cheng
逐流 / 王文彥
Go with the Flow / Wang Wen-yen
文稿 Articles
潛行與浮現—關於麻豆大地藝術季的「潛行攝影計畫」/ 沈昭良
破碎的和諧:流域視線的轉化、解放與重新組裝 / 龔卓軍
攝影如何呼應當代生態倡議?——「潛行攝影計畫」的影像表現與嘗試 / 陳佳琦
水的記憶拼圖 / 張景泓
The Memory Puzzle of Water / Chang Jing-hong
地質紀念碑 陳伯義
Monument Chen Po-i
掌水人 / 陳宗怡
Handling Water Workers / Chen Chung-i
巨水的盆 / 林軒朗
The Basin for Huge Water / Lin Hsuan-lang
戰祭 / 林軒朗 黃煌智 謝佩穎 張景泓
Mayasvi / Lin Hsuan-lang, Huang Huang-chih, Hsieh Pei-ying, Chang Jing-hong
樹之裘 / 曾敏雄
Tree Fur / Tseng Min-shyong
別向山說話 / 黃煌智
Don’t Talk to Mountains / Huang Huang-chih
漫遊 / 林韋言
Roaming / Lin We-yen
靈感 流動 西拉雅 / 林文強
Inspiration, Flow, Siraya / Lin Wen-chiang
香路 / 張景泓
Pilgrimage / Chang Jing-hong
芒果農群像 / 謝佩穎
Taiwanese Mango Farmers / Hsieh Pei-ying
2021曾文大旱 / 陳伯義
Severe Drought in Zengwen in 2021 C/ hen Po-i
日常,片斷 / 李雅姸
Daily Life, Fragments / Lee Ya-yen
曾文——漂流 / 沈昭良
Drifting through Zengwen River / Shen Chao-liang
文化容顏之邂逅 / 林柏樑
The Encountering of the Cultural Faces / Lin Bo-liang
伏流 / 李岳凌
Undercurrent / Lee Yeh-lin
我搭上了通往曾文溪民生社區的時光機 / 彭一航
I Caught the Time Machine to Zengwen River at Local Community / Peng Yi-hang
時間拓樸:總爺國小 / 陳敬寶
Topology of Time / Chen Chin-pao
入口意象 / 黃郁修
Entrance Images / Huang Yu-hsiu
公園肖像 / 金玉善
Park Portraits / Kim Oksun
王船/刈香—水火交、天人會 / 楊錦煌
Dragon King Boat and Kiln for Firing-Blending Water and Fire, Combining Humans with Heaven / Yang Jin-huang
巷弄 / 沈昭良
Lanes and Alleys / Shen Chao-liang
砂河 / 歐家成
Zant River / Ou Chia-cheng
逐流 / 王文彥
Go with the Flow / Wang Wen-yen
文稿 Articles
潛行與浮現—關於麻豆大地藝術季的「潛行攝影計畫」/ 沈昭良
破碎的和諧:流域視線的轉化、解放與重新組裝 / 龔卓軍
攝影如何呼應當代生態倡議?——「潛行攝影計畫」的影像表現與嘗試 / 陳佳琦
序/導讀
序
一、
一條溪的流域地景該如何形成圖像?一條溪的流域美學該如何論述?一條溪的流域旅行的動力來自何方?從潛行攝影計畫的策展、生產、對話與裝置設計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流域視線的轉化、解放與重新組裝,我們看到了一組最雄辯的影像答案。在國土攝影與人類世攝影過度「空拍化」的今日,潛行攝影計畫轉換出了陸海空、水上水下與沿岸的不同視角,不論是張景泓的〈水的記憶拼圖〉、王文彥的〈逐流〉或沈昭良的〈曾文漂流〉,都延伸了公路攝影的自由精神,同時也打造出史詩般恢宏遼闊的流域視野,在水庫水工水利設施、同流域不同族群信仰儀式現場、農業勞動地景與人物肖像、日常生活地景與漫游影像、地景記憶影像與文化人物肖像的多樣探索中,從製圖學到影像裝置的實驗精神,到積極與常民視線進行日常對話,潛行攝影計畫在《看見淡水河》出版將近三十年之後,也讓我們在破碎的和諧組裝中,看見了多元文化與多樣生命型態的曾文溪,甚至我們可以說,「潛行攝影計畫」正是「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的最佳非文字策展論述,朝向流域萬物生命的未來,奠定了流域影像美學的新典範。
龔卓軍 /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 –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總策展人、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
二、
潛行攝影計畫整體不侷限於生態議題,也著重人文精神的面向,其在大型藝術季之下,企圖宏大地展現了當代攝影的多重樣貌與定位:一部分指出了地景背後被壓抑的歷史,一部分滲入了自然與身體的邊界,一部分指出了原漢文化之間的衝突與差異,也有一部分碰觸了當代生態與族群的問題。此外,這個計畫也試圖透過攝影回應大地藝術季的議題,某種程度其實更像是肩負著視覺化河流主體的角色,用以呼應倡議主旨。雖然,作為一個合作拍攝計畫,這也許仍是一個充滿縫隙和困惑的嘗試和起點,然而,我們可以進一步思索的是,是否可將人類世議題的挑戰,視為重新思考攝影與人類關係之間的入口?如果可能的話,那麼攝影在當下生態議題之中展現其可視化能力的下一步,又將如何開展呢?
陳佳琦 / 攝影史研究者
一、
一條溪的流域地景該如何形成圖像?一條溪的流域美學該如何論述?一條溪的流域旅行的動力來自何方?從潛行攝影計畫的策展、生產、對話與裝置設計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流域視線的轉化、解放與重新組裝,我們看到了一組最雄辯的影像答案。在國土攝影與人類世攝影過度「空拍化」的今日,潛行攝影計畫轉換出了陸海空、水上水下與沿岸的不同視角,不論是張景泓的〈水的記憶拼圖〉、王文彥的〈逐流〉或沈昭良的〈曾文漂流〉,都延伸了公路攝影的自由精神,同時也打造出史詩般恢宏遼闊的流域視野,在水庫水工水利設施、同流域不同族群信仰儀式現場、農業勞動地景與人物肖像、日常生活地景與漫游影像、地景記憶影像與文化人物肖像的多樣探索中,從製圖學到影像裝置的實驗精神,到積極與常民視線進行日常對話,潛行攝影計畫在《看見淡水河》出版將近三十年之後,也讓我們在破碎的和諧組裝中,看見了多元文化與多樣生命型態的曾文溪,甚至我們可以說,「潛行攝影計畫」正是「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的最佳非文字策展論述,朝向流域萬物生命的未來,奠定了流域影像美學的新典範。
龔卓軍 /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 –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總策展人、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
二、
潛行攝影計畫整體不侷限於生態議題,也著重人文精神的面向,其在大型藝術季之下,企圖宏大地展現了當代攝影的多重樣貌與定位:一部分指出了地景背後被壓抑的歷史,一部分滲入了自然與身體的邊界,一部分指出了原漢文化之間的衝突與差異,也有一部分碰觸了當代生態與族群的問題。此外,這個計畫也試圖透過攝影回應大地藝術季的議題,某種程度其實更像是肩負著視覺化河流主體的角色,用以呼應倡議主旨。雖然,作為一個合作拍攝計畫,這也許仍是一個充滿縫隙和困惑的嘗試和起點,然而,我們可以進一步思索的是,是否可將人類世議題的挑戰,視為重新思考攝影與人類關係之間的入口?如果可能的話,那麼攝影在當下生態議題之中展現其可視化能力的下一步,又將如何開展呢?
陳佳琦 / 攝影史研究者
試閱
誠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人無法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路以來,<潛行攝影計畫>始終帶著類似期末驗收的忐忑,很難想像會面臨什麼樣的收束,迎接什麼樣的終點,也可說是幾近不可能再有的攝影實踐。期望這個在台灣尚未有前例,聚焦特定河流的群體拍攝計畫,能在倡議、對話、思辨與行動的循環中,有效扮演人類與環境對話的美好過渡,進而帶動公眾對於藝術季的理解與認識,擴大藝術季內容所可能帶來的對話密度與體驗提升,共同打造地方藝術季在倡議精神下,做為深耕土地,推廣藝文的特色平台。
未來,我們也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在各自的文化脈絡與現實環境中,援引<潛行攝影計畫>的經驗與河流攝影的特徵,深化自身歷史的爬梳,思考與他域、異族間,在文化上的差異與可能的關聯,進而開創新的類型意義與美學實踐。
沈昭良 / 〈潛行攝影計畫〉策展人、台灣藝術大學兼任副教授
未來,我們也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在各自的文化脈絡與現實環境中,援引<潛行攝影計畫>的經驗與河流攝影的特徵,深化自身歷史的爬梳,思考與他域、異族間,在文化上的差異與可能的關聯,進而開創新的類型意義與美學實踐。
沈昭良 / 〈潛行攝影計畫〉策展人、台灣藝術大學兼任副教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