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百岳:高銘和攝影集
內容簡介
傳奇攝影家高銘和
1991~2019中國百岳攝影計畫精華大作首度問世
獻給所有喜歡仰望高山、靜觀世界的人
「我的人生雖然有過遺憾,但也因此燦爛」
1991年第一次走進西藏高山,成為三十年百岳拍攝計畫的契機。1996年聖母峰山難雖然讓他失去所有手指和腳趾,鼻子割掉換新,卻未阻止他的腳步。面對嚴寒與高海拔,用鏡頭拍攝山的真實容顏。「多年攝影讓我明白:心中本就有高山,只要堅持向上爬,過程遠勝登頂時。」
從1991到2019年,鏡頭留下兩萬張足以傳世的影像,本書精選224幅。記錄了人與大山融為一體的場景,讓無法親近的人共賞山的雄偉壯麗。
1991~2019中國百岳攝影計畫精華大作首度問世
獻給所有喜歡仰望高山、靜觀世界的人
「我的人生雖然有過遺憾,但也因此燦爛」
1991年第一次走進西藏高山,成為三十年百岳拍攝計畫的契機。1996年聖母峰山難雖然讓他失去所有手指和腳趾,鼻子割掉換新,卻未阻止他的腳步。面對嚴寒與高海拔,用鏡頭拍攝山的真實容顏。「多年攝影讓我明白:心中本就有高山,只要堅持向上爬,過程遠勝登頂時。」
從1991到2019年,鏡頭留下兩萬張足以傳世的影像,本書精選224幅。記錄了人與大山融為一體的場景,讓無法親近的人共賞山的雄偉壯麗。
目錄
西藏
新疆
青川雲
黃河及北方
長江及南方
Index
新疆
青川雲
黃河及北方
長江及南方
Index
序/導讀
他有高瞻遠矚的氣魄,有強大的力量與堅韌。在他心中定有一座精神之山支撐著他上百次攀登。
——宗同昌/故宮博物院首席文物攝影師
要有如何偉大堅定的使命,才能讓獲得重生卻已身體遭到重創的他,可以再艱難的拿起相機,去記錄一座又一座山的故事,寫下一篇又一篇的山中傳奇!
——林偉賢/實踐家教育集團董事長
身體殘疾使他攀登每一步都異常艱難,相機對於失去手指的他來說困難重重,但他從未退縮。夢想,熱愛,勇敢,就是高銘和先生一直前行的動力。
——那日松/攝影策展人
本書的藝術性、觀賞性均達到極高水準,必將成為留給世人最寶貴的影像資料。他數十年的登山攝影歷程影響著無數的後來者。
——陳業偉/攝影家
高銘和老師是帶我提升眼界的人。他勇往直前的豪邁,搭配骨子裡不服輸的獨特DNA,他的演講與故事、照片與取景,再再抓到我的眼球。
——謝文憲/企業講師、職場作家、主持人
——宗同昌/故宮博物院首席文物攝影師
要有如何偉大堅定的使命,才能讓獲得重生卻已身體遭到重創的他,可以再艱難的拿起相機,去記錄一座又一座山的故事,寫下一篇又一篇的山中傳奇!
——林偉賢/實踐家教育集團董事長
身體殘疾使他攀登每一步都異常艱難,相機對於失去手指的他來說困難重重,但他從未退縮。夢想,熱愛,勇敢,就是高銘和先生一直前行的動力。
——那日松/攝影策展人
本書的藝術性、觀賞性均達到極高水準,必將成為留給世人最寶貴的影像資料。他數十年的登山攝影歷程影響著無數的後來者。
——陳業偉/攝影家
高銘和老師是帶我提升眼界的人。他勇往直前的豪邁,搭配骨子裡不服輸的獨特DNA,他的演講與故事、照片與取景,再再抓到我的眼球。
——謝文憲/企業講師、職場作家、主持人
試閱
自序
山河無言,光影有聲
1991年,我帶著一台相機走近人生中的第一座八千公尺高山。當時我並未意識到,這一步將開啟一段長達三十年的光影之旅。從那天起,我穿梭於中國的崇山峻嶺之間,用鏡頭記錄這片土地的脈動與靈魂。
我所拍攝的山峰橫跨南北東西:從世界之巔的聖母峰,到上海天馬山的小山丘;從極北黑龍江大白山的冰雪,到海南五指山的熱帶叢林;從長白山的天池晨曦,到慕士塔格阿達峰的蒼茫雪域。在黃山雲霧之中,我追尋詩人筆下的煙霞;在貢嘎雪域,我靜聽風與神靈的呼吸;在泰山古道,我觸摸帝王與百姓共同的足跡。這些山,既是地理的高地,也是文化的載體、信仰的象徵與歷史的見證。這不僅是一場跨越地理與四季的朝聖之旅,更是一次次與自然對話、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歷程。
這些年來,我拍攝了一百二十多座山峰,本書從中精選一百座。這些影像或許不算最絢麗——我不追求過度修飾,也少有刻意構圖,只求還原每一座山最真實的容顏,以及那些經年累月所沉澱的寂靜與力量。
有些山,我用了十多年才得以靠近。2000年,我首次踏上通往布洛德峰的道路,歷經多年波折,直到2014年終於站在它的腳跟前。當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自己竟感動到手指有點發抖,那是夢想與堅持的擁抱,是一場歷時多年與山的對話。
在西藏與尼泊爾邊境拍攝央然康日時,一位藏族母親請我用拍立得為她拍照,說是要交給遠在拉薩的女兒。當我將那張照片和她托我轉交的一包辣椒放到女孩手中時,她雙眼含著淚水,輕聲哽咽說道:「媽媽變老了……」那一刻我明白,山的沉默與人心的柔情,都是值得被記錄的永恆畫面。
這趟歷時前後長達三十載的拍山計畫,遠比想像中艱難得多。起初,我只是一個喜愛懷抱大自然的攝影者,便萌生拍攝「中國百岳」的想法。從構想到成案,大地雜誌的呂石明推介我給錦繡公司的許鐘榮,我們迅速確立了計畫與執行細節。帶著滿腔熱忱與信心,我踏上這條幾乎成為不歸路的旅程。
最初從西藏展開拍攝,數次往返後才驚覺,計畫與現實的距離遠超想像。西藏之大,是台灣的三十三倍,花了將近五年,我才拍攝完成二十座山。按這種進度,要完成計畫中一百二十座山得再花上二十五年。我於1995年調整進度,計畫於2000年完成,卻在1996年於聖母峰遭遇暴風雪,因而嚴重凍傷,被迫中斷計畫。1998年我重新出發,再次從西藏踏上征程。
到了2003年,我已累積拍攝三十五座,雖進度緩慢,但心中仍充滿信心。豈料錦繡此時宣布結束營業,這對我而言是一大打擊。但想到一句俗話:「頭都洗矣,無剃敢會使得?」我已投下十多年心力,豈能半途而廢?於是2004年我轉往新疆拍攝,接續進入青海、四川等地,繼續奔走於山河之間。
2011年,我拍攝完成六十一座。我告訴自己,這個數字就像在學校考試考了六十一分,是值得自我安慰的成果,因為已經站在及格邊上了。於是勉勵自己只要繼續努力,總能一步一步向前邁進,拍攝更多山峰。抱著這樣的信念,我再度啟程,至2016年已完成七十七座。原本計畫在2019年收尾,卻被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無法外出期間,我留在家中整理底片與照片,直到2024年清點告一段落時才發現,自己早已完成超過一百座山的拍攝。此刻我明白,或許是順應時間與命運安排的時機到了,幾經考慮我決定從中精選最具代表性的一百座山來出版。
這本攝影集,若無一路上眾人的支持,這一切都無法實現。特別感念2023年離世的許鐘榮,他是計畫最初的推手與最堅定的支持者。接著是林偉賢鼎力相助,讓我得以繼續幾乎停擺的拍攝工作。最後是古道熱腸的謝文憲,在我正苦思如何呈現這麼多影像作品時,他適時地幫我介紹給商周出版,也因此順利促成本書的出版規劃和正式作業。謝謝近一年來努力用心的程鳳儀和余筱嵐以及所有參與編輯的團隊,他們把編書和出版的專業能力發揮到淋漓盡致,讓這為期三十年的攝影計畫在今天畫下最完美的句點。
同時要感謝王天利、艾婉卿、成天亮、多吉甫、何鍮鏗、李作文、李毅然、邱華、林克孝、林秉福、洪秋蘋、郭有生、陳文龍、陳森藤、陳聯順、陳識元、張銘隆、傅達德、游淑甜、葉天斯、楊月屏、楊惠民、劉保宏、劉耘天、戴彰紀、謝耀武、魏順德等人的熱心協助和慷慨解囊,還有提供器材與支援的柯達、愛克發、台灣大哥大、榮泰貿易、國祥貿易、永準貿易、宏碁、台灣IBM、台灣富士通、山欣實業、偉盟國際、翔雁國際、實踐家教育集團、儷絲寶等單位。當然還有很多收藏我攝影作品或支持幫助過我的海內外人士朋友,以及司機和進山的嚮導、氂牛工、馬工、駱駝工以及毛驢工等,因為他們的全力付出,這個計畫才得以順利完成。
三十年來,我見證了山巔雲海的壯麗,也感受了山谷人情的溫暖。鏡頭之中,不僅是地形地貌的剪影,更是天地與人心的交織與共鳴。每一次按下快門,都是對自然的敬畏,也是對自我的探尋。這本書是獻給所有喜歡仰望高山、靜觀世界的人。感謝你們的鼓勵與協助,謝謝你們!也謝謝大山!謝謝所有與我同甘共苦的山之子民。
山河無言,光影有聲
1991年,我帶著一台相機走近人生中的第一座八千公尺高山。當時我並未意識到,這一步將開啟一段長達三十年的光影之旅。從那天起,我穿梭於中國的崇山峻嶺之間,用鏡頭記錄這片土地的脈動與靈魂。
我所拍攝的山峰橫跨南北東西:從世界之巔的聖母峰,到上海天馬山的小山丘;從極北黑龍江大白山的冰雪,到海南五指山的熱帶叢林;從長白山的天池晨曦,到慕士塔格阿達峰的蒼茫雪域。在黃山雲霧之中,我追尋詩人筆下的煙霞;在貢嘎雪域,我靜聽風與神靈的呼吸;在泰山古道,我觸摸帝王與百姓共同的足跡。這些山,既是地理的高地,也是文化的載體、信仰的象徵與歷史的見證。這不僅是一場跨越地理與四季的朝聖之旅,更是一次次與自然對話、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歷程。
這些年來,我拍攝了一百二十多座山峰,本書從中精選一百座。這些影像或許不算最絢麗——我不追求過度修飾,也少有刻意構圖,只求還原每一座山最真實的容顏,以及那些經年累月所沉澱的寂靜與力量。
有些山,我用了十多年才得以靠近。2000年,我首次踏上通往布洛德峰的道路,歷經多年波折,直到2014年終於站在它的腳跟前。當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自己竟感動到手指有點發抖,那是夢想與堅持的擁抱,是一場歷時多年與山的對話。
在西藏與尼泊爾邊境拍攝央然康日時,一位藏族母親請我用拍立得為她拍照,說是要交給遠在拉薩的女兒。當我將那張照片和她托我轉交的一包辣椒放到女孩手中時,她雙眼含著淚水,輕聲哽咽說道:「媽媽變老了……」那一刻我明白,山的沉默與人心的柔情,都是值得被記錄的永恆畫面。
這趟歷時前後長達三十載的拍山計畫,遠比想像中艱難得多。起初,我只是一個喜愛懷抱大自然的攝影者,便萌生拍攝「中國百岳」的想法。從構想到成案,大地雜誌的呂石明推介我給錦繡公司的許鐘榮,我們迅速確立了計畫與執行細節。帶著滿腔熱忱與信心,我踏上這條幾乎成為不歸路的旅程。
最初從西藏展開拍攝,數次往返後才驚覺,計畫與現實的距離遠超想像。西藏之大,是台灣的三十三倍,花了將近五年,我才拍攝完成二十座山。按這種進度,要完成計畫中一百二十座山得再花上二十五年。我於1995年調整進度,計畫於2000年完成,卻在1996年於聖母峰遭遇暴風雪,因而嚴重凍傷,被迫中斷計畫。1998年我重新出發,再次從西藏踏上征程。
到了2003年,我已累積拍攝三十五座,雖進度緩慢,但心中仍充滿信心。豈料錦繡此時宣布結束營業,這對我而言是一大打擊。但想到一句俗話:「頭都洗矣,無剃敢會使得?」我已投下十多年心力,豈能半途而廢?於是2004年我轉往新疆拍攝,接續進入青海、四川等地,繼續奔走於山河之間。
2011年,我拍攝完成六十一座。我告訴自己,這個數字就像在學校考試考了六十一分,是值得自我安慰的成果,因為已經站在及格邊上了。於是勉勵自己只要繼續努力,總能一步一步向前邁進,拍攝更多山峰。抱著這樣的信念,我再度啟程,至2016年已完成七十七座。原本計畫在2019年收尾,卻被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無法外出期間,我留在家中整理底片與照片,直到2024年清點告一段落時才發現,自己早已完成超過一百座山的拍攝。此刻我明白,或許是順應時間與命運安排的時機到了,幾經考慮我決定從中精選最具代表性的一百座山來出版。
這本攝影集,若無一路上眾人的支持,這一切都無法實現。特別感念2023年離世的許鐘榮,他是計畫最初的推手與最堅定的支持者。接著是林偉賢鼎力相助,讓我得以繼續幾乎停擺的拍攝工作。最後是古道熱腸的謝文憲,在我正苦思如何呈現這麼多影像作品時,他適時地幫我介紹給商周出版,也因此順利促成本書的出版規劃和正式作業。謝謝近一年來努力用心的程鳳儀和余筱嵐以及所有參與編輯的團隊,他們把編書和出版的專業能力發揮到淋漓盡致,讓這為期三十年的攝影計畫在今天畫下最完美的句點。
同時要感謝王天利、艾婉卿、成天亮、多吉甫、何鍮鏗、李作文、李毅然、邱華、林克孝、林秉福、洪秋蘋、郭有生、陳文龍、陳森藤、陳聯順、陳識元、張銘隆、傅達德、游淑甜、葉天斯、楊月屏、楊惠民、劉保宏、劉耘天、戴彰紀、謝耀武、魏順德等人的熱心協助和慷慨解囊,還有提供器材與支援的柯達、愛克發、台灣大哥大、榮泰貿易、國祥貿易、永準貿易、宏碁、台灣IBM、台灣富士通、山欣實業、偉盟國際、翔雁國際、實踐家教育集團、儷絲寶等單位。當然還有很多收藏我攝影作品或支持幫助過我的海內外人士朋友,以及司機和進山的嚮導、氂牛工、馬工、駱駝工以及毛驢工等,因為他們的全力付出,這個計畫才得以順利完成。
三十年來,我見證了山巔雲海的壯麗,也感受了山谷人情的溫暖。鏡頭之中,不僅是地形地貌的剪影,更是天地與人心的交織與共鳴。每一次按下快門,都是對自然的敬畏,也是對自我的探尋。這本書是獻給所有喜歡仰望高山、靜觀世界的人。感謝你們的鼓勵與協助,謝謝你們!也謝謝大山!謝謝所有與我同甘共苦的山之子民。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