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這就是生物學

  • 30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生物學,是多采多姿的科學,
是獨一無二的科學,是明心見性的科學。


這本書讓我們領悟到生物學的重要與豐富,
獲得廣闊的視野與理念架構,
並清楚自己在生物世界的起源與地位,以及人類對自然的責任。

◎顏聖紘、程樹德  專文導讀
◎《中國時報》開卷版  一週好書推薦

麥爾是達爾文以來最偉大的演化生物學家,
他為生物物種寫下定義,他開創系統分類學,奠定現代演化綜合理論。
這位當代生物學巨擘站在知識的高峰,
把自身投注於摯愛主題的畢生思索,傾囊相授。

他朝生物學汪洋撒下大網,
將科學哲學、生物學發展史、生物學研究領域等問題,一網打盡。
透過嚴謹的論述、透徹的洞見、博引的舉證,
帶領我們遍覽由生理學、細胞學、分類學、
形態學、發生學、演化學、生態學等學門構成的生物學版圖。

書中的觀點與見解,提供我們重新思考生命問題的新起點,
這是一位百歲生物學家留下來的一部浩瀚的生物學生命史。

(原書名:《看!這就是生物學》)

作者

麥爾 Ernst Mayr

1904年出生於德國的醫生世家,從小熱愛大自然,就讀醫學院時毅然轉讀生物學。他在研究鳥類時,覺得「就像是有人給了我開啟天堂的鑰匙」。1931年到美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工作,後來在哈佛大學任教直到退休,也曾擔任該校的比較動物學博物館館長。2005年逝世於美國麻州貝德福,享年一百歲。

他除了是名聲卓著的鳥類學家、動物學家,還開創系統分類學,建立現代演化綜合理論,提出當前最廣為接受的物種觀,被譽為達爾文以來最偉大的演化生物學家。

他的著作豐富,包括《生物學思發展的歷史》(Growth of Biological Thought)、《系統分類學與物種原始》(Systematics and the Origin of Species),以及獲得Phi Beta Kappa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1992年最佳科學圖書獎」的《長篇大論:達爾文與現代演化思潮之誕生》(One Long Argument:Charles Darwin and the Genesis of Modern Evolutionary Thought)。

麥爾一生獲頒許多國際知名獎項與榮譽頭銜,例如美國的國家科學獎章、巴仁獎、達爾文獎章、國際生物學賞、克拉福德獎,不愧是深受全球學術界尊敬的學者。

審訂者
程樹德

出生於高雄,成長於花蓮。少年時代即著迷於分子生物學之重大發現,憧憬能對生命科學有所貢獻。台灣大學動物系畢業後,即負笈美國哈佛大學,獲細胞及發展生物學博士學位;並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波士頓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專研分子遺傳學及演化生物學,現已從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退休。

業餘嗜好為教育改革及創作,譯作有《達爾文大震撼》、《貓熊的大拇指》及《科學革命的結構》(與傅大為等合譯)等。

顏聖紘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博士,目前為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含昆蟲系統分類學、演化生態學、昆蟲與植物之交互關係、生物擬態與警戒性,以及野生動物貿易管理政策。

除了學術研究之外,他也積極關心公眾科普教育、資優教育、教育改革與許多社會公義事務。除了經常受邀演講之外,他也在許多媒體撰寫評論專欄,評論時事。

譯者

涂可欣

台灣大學農化系畢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碩士,曾經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遺傳研究所進行博士研究。目前致力於科普書籍與科普雜誌文章的翻譯和寫作,期待能為建構科學界與大眾間的橋梁貢獻一分心力。譯有《一粒細胞見世界》、《這就是生物學》、《免疫兵團》等書,科普文章散見於《科學人》雜誌。

目錄

再版導讀    來一趟思索之旅          顏聖紘 第一版導讀    打通任督二脈            程樹德
作者序    請赴一場生物學的盛宴    麥爾

1    生命是什麼?
物理論
生機論
有機生物論
生命的獨特性

2    科學是什麼?
現代科學的起源
生物學是獨立的科學嗎?
科學所關心的事
科學研究的目標

3    科學如何解釋自然世界?
科學哲學簡史
發現與證明
活躍的生物學家
事實、學說、定律和觀念的界定

4    生物學如何解釋生命世界?
生物學中的因果關係
認知演化知識論
真確性的探求

5    科學會進步嗎?
細胞生物學的進展
科學是經由革命而進步的嗎?
科學是經由天擇過程進展的嗎?
科學的極限

6    生命科學的來龍去脈
生物學中的比較方法和實驗方法
重建生物學的架構
生物學界的權力轉移
生物學:多樣化的科學

7    生物多樣性研究:探討生物學中的What
生物學中的分類法
微觀分類學:劃清物種間的界線
巨觀分類學:物種的分門別類
資料的存取
生物系統

8    發生學:探討生物學中的How
發生學的起源
細胞學說的衝擊
發生遺傳學
發生與演化生物學

9    演化學:探討生物學中的Why
演化的多重涵義
演化論
達爾文的共祖說
達爾文理論如何解釋物種生成
達爾文的漸變論
達爾文的天擇說
演化綜合學說的沿革
演化會讓物種進步嗎?
近代的爭議

10    生態學:探討生物與Where的關係
生態學簡史
個體生態學
物種生態學
群聚生態學
古生態學
生態學的爭議

11    探討人類在自然史中的When
人類與猿類的親緣關係
邁向人類之路
文化的演化
人類種族和人類的未來

12    演化能解釋道德規範嗎?
人類道德的起源
文化群體道德標準的發展
個人道德觀念的取得
什麼樣的道德體系最適合人類?

名詞解釋
人物簡介
注解
參考資料

序/導讀

再版導讀

來一趟思索之旅
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首先,我不是來寫業配文的。所以各位不會看到我吹捧這本書是什麼驚世巨著,或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每一本書的導讀都這樣寫的話,只要用產生器寫就好了,對不對?

但是我跟大家講,很羞赧的講,麥爾(Ernst Mayr)在1997年剛發表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在念研究所。我當時買了一本原文書,覺得自己很潮,有跟上流行讀了演化生物學大大的書。然而實情是,我當時沒有體認到這本書的重要性,隨便翻翻就擺在書架上作為裝飾。雖然天下文化在1999年的時候發行了中文版,但我當時已經要出國念書,所以沒讀過中文版。等到忽然想買來看看時,書卻已絕版了(冷門科普書可以賣那麼好,真令人開心)。

天下文化的編輯邀請我為這本書第二版寫導讀的時候,其實我並沒有真的放在心上,我當時覺得:「天啊,又是一本翻譯書,看了會不會爆頭啊?」說真的,我對很多中文科普書的翻譯沒什麼信心,所以當時接獲邀請時,眉頭整個一皺就擱著。

科學教育中最需要的元素

後來心血來潮,打開書稿檔案以後一看,一整個開心啊~~為什麼如此開心呢?因為我發現這本書談的就是台灣從小學到大學的生物相關科學教育中最缺乏的元素,也就是「科學史」的部分,還有「生物學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子學門」、「生物學與其他自然科學有什麼不一樣」以及「生物學家在乎什麼」這樣的議題。

我在大一上教授「普通生物學」的時候,總是會問學生:「你們知不知道課本為什麼這樣編?為什麼一定從細胞開始講,然後講到地球生物圈?」學生通常沒什麼反應,或說不知道(感覺正常)。或者我會問學生:「你們來念生科系,但是你們知道生物相關科系有多少嗎?生物學與生命科學的細微差異在哪裡?」結果100%的學生不是傻笑,就是拿一些道聽塗說、不知所云的傳說來回應。惹得我好怒啊,但是身為一個好老師,我一定不能生氣,我一定要了解他們的人生究竟失去什麼?什麼地方空掉了?這樣才能協助他們找到方向順利轉系(無誤)。

其實我對於學生對這麼基本的問題沒反應,或不知如何回答,並不感到意外。因為我們的教育手段通常是把龐雜的世界與人類文明長久發展所產生的知識,以過度簡化與可愛的方式包裝成懶人包,單方向餵給學生吞下去。學生之所以學習一個科目,並非出自對議題的關切、問題與假說的發想,及親手實踐議題探索的樂趣。一切都只是因為「大人說很重要」、「以後會用到」,再加上「考試會考」。這時候你還期待學生能夠進入知識產生的過程、自我建構知識網絡,然後拿著在學校得到的知識基礎來面對真實人生中無所不在的知識、技術、教育、產業、服務、法規與政策議題嗎?

了解一門知識的來龍去脈

那麼在課程中提到「科學史」和「科學家怎麼想與在乎什麼」又為何如此重要?因為如果連一件事情的創始、發展、分歧、流變、匯聚、新生、沉寂與復甦都不知道,連重要的人、事、時、地、物與數都不知道,那麼學生要怎麼完整描述一個知識學門的輪廓與邊界?還有與自己的人生、社群及世界的關聯?

然而「歷史的描述」不應該是線性與單向的。其實市面上並不缺「科學家的故事」或是「偉人傳記」。然而閱讀那些故事的前提是「你已經知曉那些知識的重要性,然後才提起對科學工作者成長歷程與研究背景的興趣」。坊間的書籍反而很少以「議題」為敘事主軸,然後帶進大量科學家在不同時空與科技進展之下對該議題的貢獻與角色。
我曾問過一些了解現今國高中,甚至大學生物課本編纂過程的專家,為什麼「科學史」的部分這麼少?為什麼幾乎不談一個議題的來龍去脈與多方觀點?有時候我會得到一種令人沮喪的回應,也就是「因為講這麼多會被認為在加重學生的負擔,老師也不好教,背的東西會太多」。

其實我也同意不應該把任何一個科目的學習降格為一個「背科」。然而我經常想問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認為「上大學並非是必要的」,那就表示「大學之前的學習應該能造就一般國民基礎素質」。但若教材與教學方法忽視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卻只告訴學生「結果與標準答案」,那麼辛苦念完幾年書以後,這些所謂的知識不但會被束之高閣,而且會煙消雲散。最後社會就會充斥著具備學歷卻沒有「常識」的成年人。

如何閱讀這本書

那麼我會建議怎麼讀這本書呢?先不急著把各章節全看完。你可以先想一想,如果你對一個知識學門的起源、發展、現況與轉變所知有限,一知半解,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你在心裡面會升起什麼樣的疑問?(請排除「貴系出路為何」與「畢業起薪多少錢」這種問題,謝謝。)請你把心裡的問題列出來,然後在翻閱這本書的各章節標題時,看看你的疑問是否被提到,回應到了。

接下來你會需要一些閱讀上的耐心,因為麥爾引用了大量的文獻來佐證他的陳述與觀點,而那些文獻幾乎都在生物科學史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所以如果你對某些觀點不是那麼理解,這本書後面的參考文獻、名詞解釋與相關科學家的簡介,應該可以讓你找到許多解讀疑難的方向與窗口。

順道一提,這本書還特別把「生物問題」區分為幾個類型,例如「what」、「how」、「where」與「when」。這和某年我給申請入學的學生的口試題目很有關係。當時要考生問我問題,並自行分析他的問題屬於什麼類型?結果有80%的學生無法回應自己所提的問題究竟是問why?how?whether?what?我真的有點訝異學生沒有思索過此事。但是如果看完這本書,我相信對於自然科學的早期發展,以及科學與邏輯思維的結構應該會有相當多的認識。

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從這部書中,獲得思想上的撞擊與回饋。

(摘錄自本書再版導讀)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479289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5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