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我們如果懦弱,孩子就得認命!
注定被錯誤的教育體制斲喪天賦,浪費生命!
考上名校不等於擁有美好人生的入場券,
考試占據、奪走的是孩子生命成長的機會!
家長如果不能改變排名競爭的心態,
勇敢地跳脫從自家小孩利益思考教育問題,
什麼制度、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改變台灣的教育,
再好的制度都會被錯誤的觀念扭曲!
家長,別成為錯誤教育制度的幫兇!
家長,你才是改變台灣教育的關鍵!
教育影響的不只是你的孩子,
也決定我們此刻和未來將活在什麼樣的社會!
咬著牙,下個決心吧!
就算我們的孩子注定來不及獲得正常教育體制的培養,
我們都還是該有志氣地努力,
替台灣未來出現正常的教育體制盡一份心!
在《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中,楊照談及將女兒送去德國求學的心路歷程,但他從來都不相信、更不主張,將孩子送出國念書會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他真正想要指出的,是台灣錯誤的教育政策,讓台灣人只剩下兩種困境的選擇。一個是孩子要不被台灣的教育體制取消自我,將生命浪費在只能學得課本知識的考試上,另一個是得離開台灣,到異地忍受求學的孤獨與隔絕?
台灣為什麼不存在一個最簡單、最正常的選擇,讓孩子可以在自己的社會裡,受到基本的家庭與群體保護,依照自己內在的天分、能力培養知識與技能?讓孩子可以在教育過程中學會如何成為一個公民,長大後依照他的知識與技能投入建構這個社會?
台灣教育怎麼改?他認為,台灣教育要改得合理、設計出對的手段,培養民主社會需要的會思考成員,得要家長願意改變觀念、態度,明確地揚棄以考試、分數畸形扭曲教育成果的制度。更重要的是,唯有家長願意從公民立場,而不是自家小孩利益的立場,思考教育的公平性,衡量社會的利弊得失,教育才可能真正從根底改變。
「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來最堅固的立場,就是為分數而學、為名次而學、為升學而學、為求職謀生、升官發財而學!教育從頭到尾都是用強迫的,拿所有外在目的做為強迫手段,從來不曾為自己而學,為了享受知識與能力而學。……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記取、追求任何知識或技能上的頂峰經驗,不是對別人炫耀,而是記在自己心中、身體裡,成為一輩子的力量,不會依賴外在標準看待自己,而這才是孩子一輩子受用的能力。」―― 楊照
目錄
出版序 一本遲到很久的書 余宜芳
作者序 改變台灣教育得有狗吠火車的愚勇 楊照
觀念會扭曲制度,「教改」最先要改的是家長心態
「說一套做一套」的教育無法教出正直、誠實的孩子
看不見的代價才是問題的所在
考試占據、奪走的是生命成長的機會
弄清楚各階段的教育目的,才可能用對教育方法
大學和職校不該有高下之分,性向才是重點
有具思辨力的人才,才有具競爭力的產業
課綱不是課本,是學習的最低門檻
真正重要的是,無法量化的自我學習和自我表達能力
給老獨立師教學的自由,才能教出獨立思考的孩子
千篇一律的教法,改變不了任何人
別剝奪下一代為自己而學、享受知識的寶貴機會
透過疑問、探討、理解的知識,才能轉化為能力
別給答案,給有意思的問題
標準答案是思考最大的敵人
美好的社會建基於人民有看清問題全貌的思辨力
鼓勵孩子追求頂峰經驗,並內化為身體一輩子的力量
違心之論的作文,只會造就不相信理想的世代
沒有看過美好的人,不可能想要追求美好
不只發現孩子的天分,更要教他們懂得克服和補足自己的缺點
從公民立場,而非自家小孩的利益思考,教育才可能改變
不合理的教育只會培養出犬儒心態的人民
建立公民社會,得從教會孩子不從自我利益的角度看事情
穩固的民主建立在成熟的公民與法律教育上
讀「書」,而不只是文章,才能建立完整的表述能力
有音樂和美學素養的人,才可能組成美好的社會
讓旅行不只獵奇,而是美感與文化的學習之旅
有自我的人,才能對生活有熱情,對更好的社會有想像
真正享受、喜歡文化、藝術的人,才可能尊重、珍惜台灣文化
教育不只影響你的孩子,也決定我們活在什麼樣的社會
孩子成長中最迫切需要的,是認識世界有多大,意識到人的多樣性
附錄:《Baby Home》專訪楊照
我從孩子身上學到的,就是「尊重」有多難 張詩華
序/導讀
出版序
一本遲到太久的書
時報出版總編輯 余宜芳
楊照大哥囑我為他的新書《勇敢地為孩子改變:給台灣家長的一封長信》作序,心中惶恐,卻只能遵命。因為,不論是前一本書《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或是這本新書,我都算是幕後「推手」(「黑手」更恰當也說不定)。有一天,我滿懷愧疚地向他道歉:「對不起,都是我害你被『罵』的。」其實我知道,身為公共知識份子,他所言所寫皆秉持信念而行,即使社會有不同看法,他絕對承受得起。
去年拿到《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原稿,篇篇擲地有聲,但和主編討論良久,覺得不妨再增加一些「故事」,他曾陸續談到陪女兒李其叡赴德國念書的經驗,正是台灣教育很好的對照組,另外,國內關於德國技職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討論不少,中小學基礎教育的介紹卻付之闕如,其叡經驗太獨特,「您再寫多一點、更深入一點好嗎?」我們鼓起勇氣開口,他爽快答應,一口氣加寫兩萬多字的「德國經驗」。
書出版後引起很大迴響,銷售很好,卻也有部分讀者誤解、誤讀,「難道對台灣教育失望的人,只剩送孩子出國念書這一條路嗎?」甚至有人酸話攻擊,「你的孩子已經脫離苦海,不再是台灣教育的『人質』, 當然可以大說特說風涼話,而我們呢?注定只能在台灣教育繼續受苦!」
我認為很多誤解是受限於篇幅,無法關照到每個角度,「您何不再寫一本書,一次把話說清楚?把我們認為最本質的應該做到的,以及最不合理的議題一次說清楚講明白?」同時,我也誠實告之心中小小遺憾:「《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內容很好,但對於改變台灣教育,漏了一大塊,關於改變家長觀念的部分,書中說太少了。」
是的,私下討論時,我們都認為,台灣教育真正的「關鍵痛點」在於家長觀念(或說普遍的社會認知),而非教育制度。台灣的教改之所以「失敗」,再怎麼想方設法去改變考試制度、評分方法、課程綱要,孩子一樣天天補習、一樣要把青春浪費在背誦無聊過時的內容,一樣在斤斤計較分數中斲傷志氣與襟懷,一樣為了荒謬的考試制度學會應付與做假。一切責任都要怪教育制度、學校老師和課程嗎?如果家長始終不能體認教育的本質,應該要尊重孩子天賦資質與興趣的差異,而非放在同一套標準衡量;如果家長始終順服不合理不公正的遊戲規則,希望孩子「吃苦當吃補」爭取好成績;如果家長只相信考試排名 ,只相信分數高,考上高好學校就代表好未來,我們的教育將永遠只是換湯不換藥,一代一代製造痛苦的學生,製造畢業就不再讀書、惰於思考的公民。
楊照發起狠來,二個月內,一篇篇觀點犀利、說理澎派的文章出現在臉書專頁,有的轉載分享超過數千次,甚至引發媒體報導,這次,討論熱度更高了,簡直像台灣夏天一樣,熱度破表。我不認為楊照是因為我的「懇求」和「刺激」而一氣呵成,完全不必催稿就快速完成新書草稿,應該說,這些對教育本質的質疑與批判,在他心中不知已翻來覆去思考過多少回,終於在碰到引爆點時,迸一下炸開來,他暢所欲言,火力全開。於是,我們有了這本新書《勇敢地為孩子改變:給台灣家長的一封長信》,一本台灣早就需要的書,在我看來,這本書遲到太久了。
接下來,請容我從家長經驗而非編輯立場,說說為什麼如此渴盼楊照這本新書。我是一個擁有一兒一女的母親,兩個孩子從小到大都念公立學校,唯一的差異是,他們曾在小五與小一被我帶到澳洲去念三年書,又在三年後的國二與小三時隨我回到台北,進入學區中小學就讀。當時,一個是中文只會寫自己名字的天真小男孩,一個是馬上要面對高中聯考的苦悶青春期少女。陪著兩個孩子渡過兩種文化兩種語言與兩種制度來回適應的痛苦。我想,自己應該有資格呼應楊照新書開宗明義就點出來的:讓孩子出國念書絕對不是容易的逃避之路,相反的,太多痛苦掙扎認同的問題了,要付出事先難以衡量和想像的代價。
永遠記得那一天,小三的兒子放學後,拿回一本國字習字本和數學練習本,睜大眼睛問我:「媽媽,這是一個星期,還是一天的作業?」他聽老師的意思,應該是當天功課,但經驗告訴他:「不可能一天要寫這麼多啊!」過去三年,他在雪梨每週的功課就是一張A4影印紙,一面英文,一面數學。週一發,週五交回,下課後先去踢球或是練跆拳道,但每天要從學校借一本繪本或故事書回家讀,週末時間全是自己的。我摟摟這個快要哭出來的小男孩,想起當年剛到雪梨,他不會說英文,害怕交朋友,整整三個月,每節下課時間一個小朋友跑到校門口大樹下發呆,心中嘆了一口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沒有過不去的困難。」
姐姐回來上國二,十月了,大家已經分好班上了一陣子課。老師介紹完她是「○○○是剛從雪梨回來念書,」接著,馬上是例行小考。那天,她國文課小考六十幾分,數學小考四十幾分,理化更差。考試成績差、沒有朋友,她天天上學一臉憂鬱。後來幾個同學主動伸出友誼之手,陪伴她上下學聊天適應環境,這對青春期孩子多麼重要!只不過,二、三個月過後,這些友善的同學卻又疏遠她,因為她們屬於成績不好的族群,發現女兒考試進步快,一下子跑到前段排名,不再將她納入友誼圈。班上原本成績好的學生這下子把她當競爭對手,成績不好的同學又認為非我族類。我非常心痛,我們的教育制度讓成績不好、分數不好的孩子,才十三、四歲,甚至更早就産生自卑感,被環境、甚至是自己貼上「我是不夠聰明、不夠用功的失敗者」標籤。這不是三十年前我們那一代「升學班」、「放牛班」嗎?現在雖然同一班,仍然涇渭分明,楚河漢界。
女兒當然理解功課跟不上的痛苦,初到雪梨她十歲,中文讀完金庸,開始讀紅樓夢,英文相當於小學二年級,必須加強ESL課程,這對敏感自尊心強的孩子,實在也難為,三年過去了,功課完全不是問題,但朋友還是限於有相同移民背景的圈子,「異鄉」「邊緣」的認同痛苦從未消失。
之後兩、三年,我只能鄉愿地「鼓勵」姐弟倆:「別的同學都是這樣熬過來的,我們一定也可以。既然選擇回台灣,我們就要努力,撐過來,你們的適應力一定會很強,到哪裡都能生存。」我說的是真心話,但讀完楊照新書,忍不住反思,為什麼當時我心中只有「離開」、「留下來和別人一樣一起忍耐煎熬」兩種選擇,從來沒有想過第三種答案:站出來,陪伴他們,爭取更合理更公平更重視個別差異的敎育質地。
兒子畢竟還小,只要我不要求成績分數,不強迫他補習,慢慢按照他自己的節奏跟上了。女兒相較麻煩,高中聯考近在眼前,她想慢慢來也不行,國三時,她拿國文考卷一堆有關駢文對仗的題目問我:「考這些到底有什麼意義?我讀這些背這些到底有什麼意義?」我無言以對,因為完全認同這些是浪費生命的「無意義」。台灣的考試扼殺孩子的創意,讓他們在最有活力最有創造力的青春時光,花在在背誦一些無聊無用的資訊,而非培養對知識的熱忱。
我很想一起開罵,卻怕一開口,她乾脆放棄算了。我或她,承擔得起「拒絕升學考試」的代價嗎?我是太懦弱的家長。我們懦弱,而孩子只好認命。許多事太過荒謬,想忘也忘不了。兒子考大學時,學測題目是「人間愉快」,顯然寫不好,國文成績大受影響,拿11級分。那知到了指考,作文「遠方」得超高分,國文成績整體大成長,高到進入大學後可申請免修國文。同一個十八歲男孩,怎可能四個月之內國文程度從學測十一級分飛躍到全國百分比排名前五%。我固然拿了余秋雨的書和古文觀止選篇譲他臨時抱佛腳,也不可能進步這樣快啊。
實在寫太多、太長,我的這些感慨,任何一個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絕對可以說出更多的痛苦經驗。楊照曾經半開玩笑,他寫這本書,目的之一是提供渴求改變的家長當作「相罵本」:如果他們對台灣教育充滿疑惑,卻苦於缺乏清晰明確的思考脈絡,這本書或許稍有助益。
我後悔當時沒有更勇敢,而楊照此書,雖然來得太晚,所幸,改變,永不嫌遲。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