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生死謎藏

三十六個真實故事所改編,大孝與大愛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196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從接受醫學教育開始,老師就不斷的交代學生,醫生的天職,就是要救人,拼了命的救!」
然而,老師卻沒教過,當面對醫療極限,病人救不回來了,要怎麼辦?

絕大部份的醫護人員,都很認真努力在打拼!但是似乎忘了醫療的極限在哪裡?究竟是醫師無法面對救不回的失敗?或是,醫學教育的失敗?醫「生」,除了要會治病救命之外;還要會顧「死」!因為這才是完整的醫療本質。

面對病患將至的死亡或者是訴訟的壓力,醫療團隊害怕失敗與醫療糾紛,對臨終病人盡力的搶救,「永不放棄」是最好的藉口,至於病人痛不痛苦,都已經不需要被在意了?反正該做的都做了,真就無愧於心了嗎?這種沒有「極限」的醫療行為,對病人也好,家屬也好,難道不會,
造成另一種無法平復的傷害嗎?

醫生不能只看到「器官」,沒看到「人」,只看到「病」,沒看到「病人」,更不用說旁邊的家屬。「病人」,不是數據、超音波、病理報告的組合。而是一個有喜怒哀樂,在家庭、在社會中活生生的一個人。

簽了「不實施心肺復甦術DNR」意願書或同意書,是善終的起點,不是代表一定得死、不是代表甚麼事都不用做,不過是,建立「臨終前照護計劃」共識而已!簽了DNR之後,是醫療團隊對家屬承諾:如何問心無愧的,面對病患與家屬,陪伴一起走過死亡的幽谷。

本書特色

三十六個真實故事所改編,大孝與大愛,並非不計親人痛苦的搶救到底,而是親切陪伴疾病末期的親人,協助他坦然接受疾病,減少他身、心、靈的痛苦,協助他放下萬緣,安詳往生。

對回天乏術的末期病人來說,要的不是CURE(治癒),而是CARE(照護),CURE和CARE,雖然只有一個字母不同,U和A之差,但醫師能做到的,是預防病人最後的痛苦,盡量幫忙善終。
雖然很多人說,現在的醫療是器官化、疾病化,但別忘記,最後必須回歸到「人」的身上,醫師不是在照顧器官、不是在照顧疾病,而是應該在照顧「人」!

在生命末期的時候,病人救不起來了,這時家屬甚至比病人更需要照顧,很多家庭或許是第一次面對死亡,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會面對什麼問題?一旦碰到了,如何應變?不知道什麼是能承受?不知道什麼是不能承受的?

請不要用世俗那麼「制式」的眼光,來看待死亡,對每一個家庭來說,都有它的意義存在。也許應該說,面對死亡,是大家應該停下腳步,省思生命的謎藏所隱寓的課題。

人生有四道:道愛、道謝、道歉和道別!這些,是需要有心、有時間去完成的,別讓生死兩遺憾,追悔一輩子。且看黃勝堅醫師,用36個扣人心弦、至情至性的感動,幫我們解開生之死間的謎藏。

作者

黃勝堅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物理治療學士畢業
國立台灣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畢業
現職: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台大醫學院外科助理教授
曾任: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外科部主任

黃勝堅醫師,醫學院的學生,都暱稱他叫:「堅叔!」型貌活似穿著便服的耶誕老公公,奔波在人世間,近十年來,年年國內外上百場演講,散播「臨終照護」與「悲傷輔導」的醫病大愛。
除腦神經外科、急重症照護專長外,黃勝堅醫師於2003年取得「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
師證照,對於重症末期病患照護有豐富的經驗。
最令黃勝堅醫師感動的事:病人往生了,家屬辦完後事,會特地寫信或打電話告訴他:「
謝謝黃醫師,讓我家人安祥和有尊嚴的離世!」

目錄

序:
以人為本的醫療照護:尊重、關懷與同理心………………………………………陳明豐
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陳榮基
良醫、良知、良能;善生、善終、善別…………………………………………………趙可式
安寧緩和醫療「救」生活品質,「救」自然生命期,更追求善終………………………邱泰源
生死之間……………………………………………………………………………………柯文哲

緒:
第一次面對死亡
第一次陪病人死亡

第一章:拼
不孝 /自來「血」/ 你們是Pro嗎 / 度分,如年 / 五天一條命 /那是他自己不要的 / 轉院 / 為什麼不開刀 / 杭州南路

第二章:DNR
老爸爸最後的一課 / 唯一的補償 / 請你幫我,跟她們說 / 因為我愛妳 / 後事 / 12歲女孩說 / DNR,不是非死不可 / 迷思 / 收屍

第三章:安
女兒跪 / 媽媽最後的保護 / 我回來了 / 念佛機 / 最後的粉紅身影 / 濟公收徒弟 / 42個同學 / 只求圓滿 / 一個也不少

第四章:願
大年初二 / 不再遺憾的等待 / 柚子 / 房間裡的大象 / 死亡時間 /別人的孩子 / VIP的最後一程 / 中風七次之後 / 四道人生

附錄:
回首來時路…………………………………………………………………………………李芳珊

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表格:
一、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
二、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
三、醫療委任代理人委任書。
四、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撤回聲明書。

序/導讀

推薦序

以人為本的醫療照護:尊重、關懷與同理心
臺大醫院 院長 / 陳明豐


臺大醫院,百年來深受台灣人民的信賴和寄望,賦予恢復健康的重責大任!儘管尖端醫療科技,成為現代醫學診斷、治療的重要依據,但是全體醫療團隊的態度、執行力,才是真正決定醫療品質的基本元素。

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是體恤病人的不舒服和家屬的焦慮,而不是以百年老店的心態,不隨時代改變而高高在上自滿的醫療行為,這是臺大醫院時時刻刻在做的自我反省。美國自2000年開始,提倡重視醫療的安全問題,包括了如何提供給病人無縫式的醫療流程等,這些都是我們的努力目標之一。

我國是第十八個設立安寧療護機構的國家,目的是為生命末期的病人與家屬,提供臨終照護與悲傷輔導的專業服務;陪伴他們接受臨終的事實,減輕或消除病人身體的疼痛、不適應症、或心理壓力,陪伴病人安詳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並且讓家屬能勇敢面對病人的往生。

對於重症或慢性不治的末期病人而言,安寧緩和醫療是指:為減輕或免除病人的痛苦,施予緩解性、支持性的醫療照護。而在臨終之前,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協助病人盡量沒有痛苦的離世,這是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目標。

在台灣,安寧緩和醫療,因為宣導的不足,以致於和民眾認知產生很大的以訛傳訛之誤會,以為接受了安寧緩和醫療,等同被醫療團隊放棄而不再有所作為。

黃勝堅醫師,不但是臺大醫院資深的腦神經外科醫師,也是國內少數很早就取得「安寧緩和醫療」專科證照的醫師,對於重症末期病患照護,有豐富的經驗。

「善終權」,原本就該是每一位民眾都該懂得的人生備案,期待黃勝堅醫師的苦口婆心,能幫助大家了解,人生有許多需要學習成長的功課,都在《生死謎藏》間揭曉。

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
臺大醫學院 / 台北醫學大學 / 恩主公醫院教授
佛教蓮花基金會 / 董事長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常務監事 / 前理事長
陳榮基


安寧緩和醫療創始於1967年英國倫敦西西里‧桑德斯女士(Dame Cicely Saunders)創辦的St. Christopher’s Hospice。
1990年馬偕醫院引進安寧病房。
1995年臺大醫院設立緩和醫療病房。

2000年立法院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賦予我國國民可以在臨終時,拒絕痛苦的無效醫療,選擇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以求安詳往生的權利。

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揭示緩和醫療的原則為:

重視生命,並認為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生命與死亡不是對立而是連續的;緩和醫療既不加速也不延後死亡,它提供痛苦和不適症狀的解除,它整合病人心理、社會和靈性層面的照顧。是幫助病人盡可能地積極生活直至死亡的一種支持系統,它也提供協助家屬在病人照顧和死亡哀慟期間調適的一種支持系統。因此,在安寧緩和醫療裏,生活的品質比生命的長短更為重要。

從前的醫學教育偏重「醫生」、「救生」,尤其在1960年代各種搶救生命的心肺復甦術(CPR)出爐,而且越來越進步,醫院的加護病房充滿各色各樣的新式武器,從人工呼吸器到體外維生系統(ECMO葉克膜),在家屬企求一絲希望與奇蹟,醫師不肯服輸寧與死神奮戰到底的努力,可以使臨終病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受盡折磨,讓病人含恨而終,讓家屬悔恨不已。

本人有幸參與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志業,終於了解古人期待「壽終正寢」的意義,悟出安詳往生是一種重要的人權,而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應該也是醫師的天職。醫療人員應該善盡「醫生與顧死」的使命,維護每一位病人從「子宮到墳墓」、「從出生到死亡」。

在十幾年的努力中,很欣慰的看到很多同道的加入或支持,更意外與感動的是看到兩位長年在加護病房奮戰救人的學生與同事,臺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的負責醫師,柯文哲醫師及黃勝堅醫師,經過多年不眠不休的搶救病人,看盡人生生死交會時的種種悲歡與折磨,終於悟出了何時應該奮力搶救,何時應該協助家屬放下,協助病人有尊嚴且安詳的走完人生句點。

柯醫師的祖父是我的小學老師,黃醫師神經外科出身,與我這個神經科醫師,算是同行。兩人在繼續堅守加護病房搶救病人的使命中,也到處宣揚並教導加護病房工作的同道,如何善盡「護生與護死」的神聖任務。本人多次聆聽他們兩人的醫學宣教演講,每次都有很深的震撼。

黃勝堅醫師是臺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神經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曾任臺大雲林醫院外科部主任,在他繁忙的醫療工作中,紀錄下點點滴滴,與讀者分享他的失敗與成功,他的悲傷與安慰,希望醫療從業人員,讀後能夠學習到如何善待病人、善待家屬;也希望一般民眾,讀後能夠知道如何提早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也就是預立選擇臨終DNR的意願,保障自己安詳往生;在親人面對絕症末期時,如何與醫師及時配合,協助安詳往生。

本書《生死謎藏-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黃醫師告訴我們,第一次面對死亡及第一次陪伴死亡的經驗與心路歷程。第一章「拼」,黃醫師有句名言:「有希望,拼救命,沒希望,拼安詳往生。」道盡了「醫生與救死」的精髓。

第二章「DNR」,從案例中解說DNR的真諦,及如何預立或及時確定DNR的意願,如何化解家屬間的不同意見的困擾。黃醫師告訴我們:「簽了DNR是善終的起點,不是代表一定得死、不是代表甚麼事都不用做!簽了DNR之後,是醫療團隊對家屬承諾:如何問心無愧的,面對病患與家屬,陪伴一起走過死亡的幽谷!」

第三章「安」,黃醫師說:「醫療團隊為怕被告,為自保,對臨終病人做任何不必要的搶救,已經不去在意病人,痛不痛苦了?」難道家屬因為不捨的心理或因為害怕陷入不孝的迷思,要讓醫師以痛苦無效的CPR,來造成另一種無法平復的傷害嗎?

第四章「願」,黃醫師說:「對末期病人來說,要的不是CURE(治癒),而是CARE(照護)。醫師能做到的,是預防病人最後的痛苦,盡量幫忙善終。雖然很多人說,現在的醫療是器官化、疾病化,但別忘記,最後必須回歸到『人』的身上,醫師不是在照顧器官、不是在照顧疾病,是在照顧『人』!」

本書附錄,由臺大醫院資深護理長李芳珊所寫的「回首來時路」,她告訴我們:「我們發現:病人是救活了,但是他的生活品質呢?這些死裡逃生的病患,因為嚴重腦傷,他們整個生活的依賴度是相當高的,當他們出院之後,家屬所面臨的困境,是我們當時所想像不到的。」 她的心路歷程,很值得大家深思。

本人有幸在本書付梓之前,先行瀏覽,再一次感受聆聽黃醫師演講的震撼,願意向一般讀者及醫療人員鄭重推薦這本如何面對死亡的好書。畢竟:大孝與大愛並非不計親人痛苦的搶救到底,而是親切陪伴疾病末期的親人,協助他坦然接受疾病,減少他身、心、靈的痛苦,協助他放下萬緣,安詳往生。

人生終需一死,絕症病人的死亡,並非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良醫、良知、良能;善生、善終、善別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
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趙可式


醫學系大一的新生說:「老師,您傷害了我從醫的理想!」

有一次我與某肝病權威醫師,給醫學系大一的新生上「醫學生涯」的課,他告訴學生說:「當我年輕時,我以為做醫師可以拯救天下蒼生。但隨著歲月漸長,經驗日增,我才發覺『人無法勝天』,醫療有其極限,許多病我們治不好,許多命我們無法救!」

在二小時的課結束時,ㄧ位很認真聽課,坐在前排的男生舉手發問:「老師,您傷害了我從醫的理想!我自小就想做濟世救人的醫師,好不容易才考上醫學系,以為從此就可實現理想,誰知道才ㄧ年級,您就告訴我們如此喪氣的話!」

從醫已近四十年,兩鬢已斑白的謙謙君子醫師老師,說錯了嗎?

ㄧ醫功成萬骨枯?

黃勝堅醫師在本書中坦言,他從接受醫學教育開始,老師就不斷叮嚀:「醫師的天職就是要治病與救命,拼了命的救!」可是,老師卻沒有教,當面對醫療極限,病人救不回時,要怎麼辦?

醫學的進步,人類生命的延長,都是靠著這種「拼命救」的理念而獲得的成就。畢竟「生命無價」,值得付出ㄧ切代價去爭取,然而無論醫療科技如何發達,醫師如何努力,終無法使人長生不死。

遇到「天命難違」的情況時,所有加諸於病人身上的醫療武器,都成了無意義的苦痛。如果醫師還不放手,且所有的病人都施予十八般武器:有肉就割,有洞就開,有管子就插,有藥就給,有機器就上。或許有ㄧ人的生命,因此而短暫地延長,但萬骨卻枯槁了!

何其有幸,台灣有像黃勝堅這樣的醫師,早在1996年,當第一次面對死亡時的年輕台大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就已參透了醫學的真諦與醫療科技的極限,從此成了為末期病人爭取「善終權」的代言人。

黃勝堅醫師ㄧ年上百場的演講,使許多年輕醫師學習到不必再犧牲「萬骨枯」才換來的醫療智慧。現在又以生動的敘述,著作了可以超越時空,影響更廣更大的好書。

天人交戰的兩難抉擇,「愛他」?還是「礙他」?「害他」?

有次我坐計程車去某家醫學中心,司機告訴我:「恨死這家醫院了!」他娓娓道來令人鼻酸的故事:

原來他的母親一年前中風腦出血,家人早上起床時發現她已無心跳及呼吸,立刻送到這家醫學中心的急診。經過一番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213204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2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