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齊克果日記

在靜默的絕望中,寫作是生命的救贖,是最真實的人生。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22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在靜默的絕望中,寫作是生命的救贖,是最真實的人生。


「從抽離的角度來看,憂鬱無疑是齊克果生命的枷鎖與詛咒,但同時也是讓他持續書寫的動力來源,使他成為一位把憂鬱當柴火燃燒的思想家。」--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存在主義之父齊克果喜歡對日記吐露心事,文字釋放他備受壓抑的情緒,讓他能暢所欲言,無須迂迴;日記如同齊克果留予世人的鑰匙,讓我們得以一窺其生命歷程及思想理路。

本書從近萬頁的日記中,選輯了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以編年史的架構,爬梳成四大主題:心靈迷宮、人際交往、哲學思想、對基督教的詮釋,除勾勒了齊克果為人子、作家、基督徒的形象,亦呈現出齊克果內心世界的全貌。

作者

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是個憂鬱且多產的作家,曾被稱為「丹麥瘋子」,在他短短四十二年的生命裡,寫下無數的作品。

齊克果在哥本哈根大學攻讀神學學位,亦涉獵歷史、文學、哲學與心理學,因此他的作品涵蓋神學、文學批評、心理學和宗教學。他對當時的社會和基督教的改革提出許多針砭之言,對於哲學更有重大的突破性見解,尤其是對於黑格爾和浪漫主義的批評,為現代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也為聖經的角色賦予現代的意義,對二十世紀的神學和宗教哲學影響甚鉅。

齊克果也是個文思敏捷的詩人,他的日記成為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反諷的概念》、《恐懼與戰慄》、《非此即彼:生活片簡》、《生命道路的各個階段》、《對哲學片簡的非科學性的結論附語》、《愛在流行》、《死病》等等。(詳細介紹請見內文作者年表)

譯者

吳書榆

臺大經濟系、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所畢業,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誰替亞當斯密做晚飯》、《該隱的封印》(商周)、《儉樸創新》、《扭轉貧富不均》、《金融市場這樣比喻你就懂》、《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富流感》、《晚退休時代》、《如何打造社會企業》、《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等書。

目錄

導讀/齊克果—把憂鬱當柴火燃燒的孤星—吳豐維

第一部 心靈迷宮

第二部 人際交往
一、父與子
二、蕾貞娜
三、保羅‧謬勒

第三部 身為作家
一、文學評論
二、《海盜報》事件

第四部 哲學與科學
一、當代哲學
二、和自然科學算總帳
三、個體——群體
四、存在——複製
五、諷刺——間接溝通——蘇格拉底
六、迎向大災難

第五部 基督教教義
一、任務
二、何謂基督教教義?
三、信仰與懷疑

第六部 基督教
一、路德與新教
二、基督教世界
三、神職人員

第七部 生與死

序/導讀

導讀

齊克果把憂鬱當柴火燃燒的孤星

齊克果是一個西方哲學史的孤星。他雖以存在主義先驅之姿,在哲學史佔有不朽的地位,但是,如同他喜歡談的「個體」(individual),他就是一個孤零零的困思者,他拒絕建構體系,也無法被編入哲人傳承的系譜。他早年接受神學與哲學教育,以追求兩者為終生職志,但他既沒有如願成為牧師,也沒有關入哲學象牙塔,反而以蘇格拉底為師,甘於以牛虻自居。齊克果被稱為存在主義之父的原因,在於他把哲學討論的焦點,從對於外在世界的探索、對於知識體系的建構,轉回來人的存在(existence)本身。

齊克果認為,人的存在不可能沒有思想,但是徒有思想亦無法存在,他因此批評當時主流的黑格爾哲學體系,他認為黑格爾雖然架構了一個龐大的理論大廈,但是,這是無人居住的大廈(人反而住在一旁破敗的穀倉!)。齊克果對於脫離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人的存在的形上思想毫無興趣。他認為哲學的使命在於尋找好的人生,所以我們要回到人的存在,理解人的有限、憂慮、恐懼、感性,並且從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可能。他的書寫充滿文學的澎湃情感,完全不像一般人印象中嚴肅拘謹、細細推證的哲學著作。他終生埋頭苦寫,從二十二歲開始,日夜不休地寫了二十年,累積了驚人的創作量。感嘆自己「從來沒有知己」的齊克果,生前並未獲得思想界的肯定,直到死後才獲得哲學的尊榮。

當齊克果以四十二之年過世,其侄子意外發現他在書房遺留的手稿,而這批手稿在歷代研究者編輯與整理後,才得以完整問世。目前最權威的版本,是哥本哈根大學齊克果研究中心(Søren Kierkegaard Research Centre)編輯的《齊克果著作集》(Søren Kierkegaards Skrifter),光是齊克果的著作文本就有二十八冊。這套全集將齊克果的著作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他生前出版的著作,第二類是他生前已整理好但尚未出版的著作,第三類是他的日記、筆記與散筆,第四類則是他的書信。其中,齊克果的日記就佔了九冊,原稿七千頁,記載了他一八三五年到一八五四年的生命點滴。

茫茫數千頁日記,一般人要著手解讀並擷取精華,並非易事。眾所周知,齊克果喜好「間接溝通」(indirect communication)的手法,他不直接揭露結論、拒絕引導讀者,他只用迂迴的方式刺激讀者思考,因此他的著作充斥矛盾的立場與訊息,他甚至多以不同的筆名出版其著作,以解構人們對於作者的權威想像。他將這種書寫的方法類比於蘇格拉底的助產術,認為哲學家的工作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幫人們催生知識,因此在關鍵之處,作者必須保持緘默,交由讀者自行判斷與抉擇。與其隱晦的書寫相比,齊克果自己也是一個充滿謎團的人。他為什麼如此執著於寫作?他為何毀棄與未婚妻蕾貞娜的婚約?他為何如此憂鬱?為何父親的意象在他的著作中扮演如此大的角色?齊克果的日記提供了最重要的線索,讓我們可以撥開「間接溝通」的迷霧,直探他不設防的內心世界。

齊克果從小身體羸弱、天性憂鬱悲觀,在他的日記裡散見著對生命、對眾人、對世俗價值的厭倦與不耐,思考與寫作幾乎是他唯一的樂趣。「我想一槍斃了我自己」,二十三歲的齊克果在日記裡描述他在參加一場無聊聚會後的直接反應。他也形容自己「再也懶得去做什麼了」,他抱怨自己的心情「就和太監的性欲一樣,是一潭死水」。齊克果的厭世悲觀讓他預言自己無法長命,他終生為憂鬱所擾,甚至反諷地在日記裡寫著:「我有一位密友—我的憂鬱—如影隨形……她是我所知道最忠貞的情婦」。憂鬱如同幽靈一般跟隨著齊克果,由他日記中憂鬱一詞出現的高頻率可見一斑。

出身在優渥的富裕之家、天資聰穎的他,為何如此憂鬱?他的父親似乎是最重要的原因。從齊克果的日記看來,他認定自己的憂鬱性格遺傳自父親,而父親對他的嚴厲教養更強化了他的憂鬱傾向,因此他描述自己的父親「在每一方面都盡力設法讓我不開心,把我的青春變成一場沒有同儕相伴的痛苦」。儘管如此,他也保持對父親的敬愛,經常在日記裡提到對父親的愛與思念,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他跟父親之間愛恨交織的複雜糾結。為了對抗自己的憂鬱,齊克果用文字爬梳創傷並且自我療癒。他在日記裡不斷提及,他之所以寫作,就是為了身心的安適,一旦他開始寫作,就會沈浸在思考的快樂中,而忘記所有的人生的苦惱與磨難。他甚至宣稱:「我是靠著寫作拯救我的人生,或者說讓我自己活下來」。從抽離的角度來看,憂鬱無疑是齊克果生命的枷鎖與詛咒,但同時也是讓他持續書寫的動力來源,使他成為一位把憂鬱當柴火燃燒的思想家。

除了帶給他憂鬱天性的父親以外,齊克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他無緣的未婚妻蕾貞娜。齊克果二十四歲時認識蕾貞娜,三年後向她求婚(他在日記裡承認,他求婚第二天就後悔了),不到一年旋即悔婚,寧願擔上負心漢的罵名。透過齊克果的日記,我們發現,齊克果並不像《誘惑者日記》裡那位始亂終棄的浪蕩子,在與蕾貞娜解除婚約後,他說自己「一整夜都在床上流淚」,即使他到了柏林,每天仍痛苦地思念著她。事隔多年後,齊克果依舊再三寫下對她的愛意,在知道蕾貞娜結婚後,齊克果還忿忿寫下「如果她從我這裡確知我過去與如今是如何深愛她,她將會對自己的婚姻感到後悔」。既然如此深愛蕾貞娜,為何齊克果仍執意與她解除婚約?齊克果的理由是害怕自己的憂鬱會帶給蕾貞娜不幸。

與蕾貞娜分手後,沒有了世俗的羈絆,加上從父親那兒繼承來的豐厚遺產,齊克果開始心無旁騖地創作,接連出版了《非此即彼》、《恐懼與戰慄》、《憂懼的概念》等等代表作,開始以作家之姿行走於哥本哈根,但是與《海盜報》(The Corsair)的衝突,讓他更為避世。《海盜報》是丹麥的小報,專門刊登諷刺文章,一八四六年刊登了嘲諷齊克果的圖畫與文章,將他描寫成一個滑稽的怪人,害齊克果在街上被眾人指指點點與訕笑,他稱之為「被鵝群踐踏而死」的緩慢凌遲。這些被眾人誤會與敵視的不愉快經驗,讓齊克果更加認清「群體」(crowd)的危害性。他將這些無知的大眾稱之為「暴民」與「無意見的烏合之眾」。齊克果對於庸俗大眾是徹底敵視的,在他心目中,「群體」帶來盲動與錯謬,唯有「個體」才是通達真理的道路。

齊克果對於「個體」的重視體現在他的生命哲學與宗教信仰中。他宣稱「真理就是主體性」(truth is subjectivity),真理不是外在的事態,而是對人自身存在意義的理解。他將宗教階段視為是人生的最高階段,並以真正的基督徒自居,然而,他卻是丹麥教會最嚴厲的批判者,他認為一八四九年丹麥將基督教立為國教後,丹麥就背離了真正的基督教精神。他相信,真正的信仰必須是從「個體」的內心出發,直接通達其信仰的神,而不是來自於外在的灌輸與社會壓力,將信仰與社會中的律法與規範等同視之,是對信仰的最大貶抑。在他嚴格的檢驗下,他直言「我從來一個基督教徒也不認識」,在他看來,對教會言聽計從的信徒完全走錯了信仰的道路。

對於一般讀者而言,齊克果日記提供了一個可親的人性故事,對於研究者而言,這批日記是理解齊克果洞見的重要指引。或許有人會質疑:日記手稿是否是齊克果另一場「間接溝通」的展演?齊克果侄子在書房意外找到日記遺稿時,發現日記都已清楚地編排與歸類。此種情節與齊克果最重要的著作《非此即彼》裡的情節竟意外契合(該書中的《誘惑者日記》是假託的編者在舊書桌夾層中意外發現的手稿,內容記述了與齊克果與蕾貞娜相似的愛情故事)。齊克果當初寫下日記時,是否即預見有一天會被人出版?又或許日記也是齊克果為後人佈下的陷阱?真相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齊克果日記都是喜愛齊克果的人不可錯過的材料。
 

吳豐維
本文作者為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專文導讀

日記是齊克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伴奏,既為他的作品妝點了人性色彩,更讓我們得以從中理解他的作品。日記中許多文字也透露出端倪,指向他早已預想到百年之後,日記會公開出版。或許,聲稱自己「從來沒有知己」的齊克果,心中暗暗盼望後世之中能出現他的知音。

本書從「心靈迷宮」為始,「生與死」為終,途中看盡存在主義大師的精彩一生。讀者只需坐下來靜靜感受齊克果的心情點滴,無須特意提出心得和評論;側耳聆聽齊克果生命的韻律,並在閱讀齊克果的其他著作時,仍能感受到其律動在心頭縈繞,便會是理解齊克果的最佳途徑。

「對一般讀者而言,齊克果日記提供了一個可親的人性故事,對於研究者而言,這批日記是理解齊克果洞見的重要指引。」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477107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0
    • 商品規格
    • 21*15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