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管理就像一齣戲
以藝術為本的創意式領導,讓你帶出一流的創新團隊!內容簡介
管理就是戲,領導只是一種幻象?
領導完全是技巧問題,就像是一張面具,端看你能否扮演好這個角色?
企業內部的會議討論充滿競爭,改以排練的形式激盪想法就能找出新可能?
以藝術為本的創意式領導,讓你帶出一流的創新團隊!
你不能錯過,近年創新管理的學習趨勢——
美國組織理論大師、英國文創政策學者、到哈佛商學院教授都研究關注的劇場創意系統;
政大EMBA創設「創意、戲劇與管理」課程,呼應此波以藝術為本的學習方式。
國際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被問及如何成為劇場導演,他的回答是:「告訴大家你就是導演,然後冀望他們相信你。」
丹麥皇家歌劇院藝術總監凱斯柏•貝克•侯頓上任時,他提出的使命宣言是:「在丹麥皇家歌劇院,我們讓觀眾哭泣。」
曾任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副導、現為教育訓練講師的易本生認為,優秀的劇場導演正是優秀的領導者,具體展現出:
執行力:導演要能把一齣戲劇從腳本落實為表演,
領導力:導演要善用人才,統合性格、年齡、專長大不相同的成員,
創新力:導演必須與演員、舞台燈光服裝設計師等各方面的專業人員一起激盪創意,
控制力:導演要克服時間與預算的限制,
規劃力:導演要努力讓整體演出達到高水準的成果。
在一齣戲的創作過程中,導演所展現的管理技能、溝通技巧,不僅是探究領導與創意的範本,其領導風格所隱含的行為特質和互動關係,也是管理學習的趨勢。
這本書企圖把藝術圈的創意管理觀念,應用到商業組織。作者舉出多個劇團排練與企業研討個案,具體解析如何凝聚團隊、引導成員溝通互動、管理集體創造力。
本書提示管理創意的心法,也介紹可操作的領導工具,例如:帶領團隊成員玩停止地位角逐的遊戲、利用紙牌遊戲演練階級互動、在小丑的面具訓練中學習發揮個人影響力、以形象劇場幫助規劃組織重組……,有效地打破企業內部溝通與組織管理的盲點。
傳統的管理式領導,已經無法因應企業追求創新的目標。導演的創意式領導,強調凝聚團隊向心力,帶領組織因應變革、追求價值,可為企業經理人與主管的領導風格,帶來新啟發。
目錄
推薦序:以王道思維整合劇場資源,共創價值(文/施振榮)
導讀:從劇場導演到創意管理的一線之隔(文/耿一偉)
前言
第一部 領導力劇場:導演如何引導與管理創意
第一章 創造力的迷思與傳說5
尋找新的「吸引區域」
改變事物的渴望
第二章領導力和你想的不一樣9
導演如何領導創意9
導演的權威與語言能力10
在現場就能發揮影響力11
運用創意的侷限12
領導力的幻覺15
管理/工程思維vs.導演/創意思維16
數字化的目標只是浪費時間19
激發創意的好侷限:隨身聽的誕生21
第三章藝術作品的專案管理22
鼓勵成員發揮創意25
導演就是最佳觀眾26
在創意與侷限之間推進28
第四章優秀導演的領導實例30
李爾王的排練31
第二部藝術界的團隊合作與溝通心法
第五章演出地位:層級關係與團隊凝聚35
有信任,團隊才能共事35
地位遊戲的啟發37
戲劇即地位演出39
沒有階級,我們將一事無成:樹屋遊戲43
地位訊號的傳遞和解讀44
女性的地位遊戲大不同47
無止盡的地位遊戲49
第六章角色扮演與領導力51
真正的我?51
小丑訓練:在面具中表現自我54
好的演技就是根本不演戲58
第七章群體的創造活動63
多元化成員的創造力63
集體創作有賴彼此的同意64
凡事接受的溝通規則67
阻礙創造力的三種恐懼69
暫停地位遊戲70
第八章管理集體創造力74
藝術是從傳統裡找到創新74
孤獨的剽竊者:與其他同行與作品的對話75
多元角色組成:同心圓組織77
誰是主角、誰是配角?誰是不可或缺的成員?79
集合眾人的排演81
太多個哈姆雷特:註定失敗的排練陣容82
偽創造力83
第九章溝通的核心:從劇場演技訓練取經85
留意自己的言語與動作86
掌控肢體語言87
傳話遊戲的啟示90
凝聚成員的溝通92
第十章簡報的藝術:商業界的劇場表演94
讓觀眾與你同行95
演戲即行動:生動化的現場溝通96
打動人心的簡報97
被動的觀眾無法參與溝通97
第十一章腳本:重新發現語言的力量101
商用語言的危險101
加入具有衝極力的細節105
簡報不等於真實的對話108
第十二章排練:另一種的團體對話110
以形象劇場為組織工具111
面對分歧、找到創意點113
不一樣的策略會議116
第三部大膽迎向朦朧願景,像藝術家一樣駕馭複雜
第十三章創意領導的訓練119
「處理別人」的能力119
技藝的鍛鍊120
師徒制的學習方式121
第十四章面對創造性的挑戰125
願景需要膽識實現125
解放組織內部的冒險精神126
第十五章藝術家改變世界129
演化未竟全功的長頸鹿130
朦朧願景中的彈性領導131
為市場除魅133
自私的迷思135
睡獅亦是活物136
「創作者,創作者!」137
創造性的混亂:一場軍事行動的警醒139
判斷、責任與價值觀143
序/導讀
【導論】
從劇場導演到創意管理的一線之隔耿一偉(目前為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並為臺北藝術大學與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當代商業與產業界在大談創意重要性的同時,人們卻很容易忘記一件很明顯的事,藝術家們是對創意生產最有經驗的人。如果我們又將創意分成個人與集體的話,很明顯,早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悲劇演出,已經是在進行一種創意管理的過程。
加拿大知名劇場與電影導演羅伯特・勒帕吉(RobertLepage),他在拉斯維加斯執導太陽馬戲團的大秀《KÀ》耗資一億六千五百萬美元,從2004年演出至今,場場爆滿。勒帕吉對導演的定義是:「你要帶一群人去尋找新大陸,但作為船長的你,其實也不太知道新大陸在哪裡,但你必須裝作你知道。」許多公司在開發新產品,或是企業老闆在面對員工與投資者的時候,不也是處在類似的狀況嗎?
美國組織理論大師瑪麗・海齊(MaryJoHatch)、波蘭管理學者蔻絲特拉(MonikaKostera)及科茲敏斯基(AndrzejK.Kozminski)合著的《領導力的三個面貌:管理者、藝術家與牧師》(TheThreeFacesofLeadership:Manager,Artist,Priest)(2004),認為一位好的領導者,必須同時扮演管理者、藝術家與牧師這三種角色。其中藝術家的部分,並非是我們心目中以為的放蕩不羈的波西米亞人,而是指劇劇工作者。這三位學者研究了1989-1998年《哈佛商業評論》裡的企業領袖訪談發現,許多CEO都不自覺地用了戲劇的模型或隱喻,來形容他們的企業策略或自我定位。而且在現實中,這些CEO還必須面對媒體與消費者,於公開場合裡,他們在做的事,其實跟演員沒什麼兩樣,「許多成功的商業領袖,往往本能地知道如何去使用說故事的藝術與戲劇化的表演。」(p.68)
當然,劇場之所以會受到青睞,在於它是一個集體的創造過程,這個模型與單打獨鬥的畫家或作家不太一樣,它必須有一個管理的過程。一般劇場所謂的舞台監督,stagemanager,已經是一個管理的角色了。但劇場真正受到當代管理學者注意的原因,與文化創意產業於九零年代在英國大興其道有關。英國文創與文化政策學者克里斯・比爾頓(ChrisBilton)的名著《管理與創造力:從創意產業到創意管理》(ManagementandCreativity)(2006),其中有一節的案例研究,就以「劇場作為一種創意系統」(TheatreasaCreativeSystem)為標題。
當代歐美劇場一九六○年代後,有一個很大變化,就是集體即興創作的風行,演變至今,導演的工作,並非是下指令的那一個創造者(若是如此,那就比較接近電影導演),而是去刺激演員創造,然後他再加以淬煉。這不是很接近創意管理的概念嗎?管理者並非是生產者,而是去刺激人才做出最佳表現。大家都把蘋果電腦或iPhone歸功於賈柏斯,但那都不是他設計的,而是他創造出一個讓這些產品可以被生產出來的創意環境。順便提一下,賈柏斯很著重產品發表時的戲劇效果,他就曾找來擅長多媒體的後現代導演柯提斯(GeorgeCoates)來設計舞台效果。
本書第七章提到強史東(KeithJohnstone)出版於1979年的《即興劇》(Impro:ImprovisationandtheTheatre),是對當代英國劇場很有影響力的一本著作,裡頭有很多即興遊戲,都是為了激發演員的創造力。這種做法,讓導演的工作,變成像英國威爾斯國家劇院藝術總監麥克葛雷斯(JohnMcGrath)說的:「導演的職責是,第一,創造一個排練的環境,讓有意思的事能在裡頭發生;第二,挑出發生在其中最重要、最有意思的表演;第三,將這些表演結合在一起。」
由於作者曾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助理導演,他將之前的劇場工作經驗運用在領導與管理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九零年代華爾街就開始流行CEO要去上表演課,為得是讓他們在股東大會與談判過程中,能有好的表現。在劇場界,這屬於應用劇場(AppliedTheatre)的領域---這是將一些用來在訓練演員與團隊默契的劇場遊戲,拿來給公司培訓使用。本書於某種程度上,也可被歸類在這個方向。
另一本由哈佛商學院教授奧斯丁(RobAustin)與美國最頂尖的文理學院之一的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College)戲劇教授德文(LevDevin)合著的《藝術化製造:管理者需要知道藝術家是如何工作的》(ArtfulMaking:WhatManagersNeedtoKnowAboutHowArtists)(2003),裡頭也大量參考了戲劇演出的例子,並提出放鬆(Release)、合作(Collaboration)、團隊(Ensemble)與表演(Play)的過程,認為這是創新產業與戲劇創作所共享的模型。。
劇場導演在做的,就是一種創意管理。這種管理所面對的困難,在於你對最後想達成的目標本身,只有模糊的感覺與想法。在這點上,劇場導演與很多創業者很像,他們不是憑藉既定的概念出發,而是透過靈感或試誤,去尋找新的可能性。問題是,在產業界,這種創造的過程與經驗,很容易受到阻礙,而且成本太高。可是在戲劇創作裡,卻已累積了很多的有效經驗。這就像《藝術化製造》一書說的:「經理與管理專業的學生們,往往不懂如何利用暗示來創造,如何依賴最後期限來創新,而這正是劇團一直都在做的事。」(p.xxvii)
領導理論大師本尼斯(WarrenBennis)曾說:「管理者把事情做對,但領導者是做對的事。」(Managersdothingsrightbutleadersdotherightthings)。《管理的幻象》則告訴我們,不論就戲劇創作或創新產業來說---領導看似總在做錯的事,而管理是要把錯的事做成對的。
【內容試閱】
運用創意的侷限
劇場導演有種為他人設立侷限範圍的技巧,不但能藉此激發他們表現出精彩創意,同時又可讓他們的創作結晶符合導演對成品的設想。我在企業界看過角色非常類似劇場導演的經理人,然而他們不但無法以上述技巧來設定問題,甚至還經常主動妨礙員工發揮創意潛能。這是因為他們只給部屬侷限,也就是外部目標及各項禁令;卻疏於提供主動的選擇。這樣的作法使得員工無從提出任何創見。這表示大部分經理人花了許多時間困在藝術家所謂「撞牆期」的狀態,翻來覆去地咀嚼一些概念及可能性,卻沒能理解就算是踏出錯誤的一步,總也強過原地踏步。
創意領導必須在初露苗頭的新事物,與既定的方針之間求取平衡。無論你動手干預與否,有些潛藏的變革終究會發生,但你的行動與指揮也可能促成期望中的改變發生。
以下有三種陳述方式,它們都是在下指令,但話語中的侷限程度不一樣;
-「立刻往左走。」
-「偏向左邊的方向。」
-「如果你往那邊看呢?」
這三句話,分別給了接受指令的人不同程度的自主性。此外,這三種陳述也隱含不同的時間維度。第一種陳述期望立即的回應與已知的結果,第二種陳述則提供常用的通則,但結果可能無法預見。第三種陳述或許需要摸索個幾天,但說不定會出現相當有意思的結果。%
根據一般原則,鼓勵自主與創意可激發部屬主動投入、對工作產生熱忱,但領導者也會因此失去對細節的掌控。若領導者執意掌控細節,犧牲掉的往往正是部屬的投入與熱忱。然而有了精心設計的侷限,你就能魚與熊掌兼得。
領導者所作的干預,僅僅是畫出侷限範圍即可,然後便可放手任下屬在這個範圍內自由發揮。這樣一來你就有餘裕可持續調節下屬的自主程度,並決定要讓多少新浮現的創意元素融合進來。成員們在創意上有多少程度的自主性,很大部份決定了團隊的投入與熱忱。
假如你告訴一群人:「這裡有些繩線、棍棒和帆布。請用這些素材即興創造一個場景。」他們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