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1110_2026手帳年曆

【電子書】Google超級用人學

Google經營人才的成功祕訣,絕對可以複製,甚至做得比Google更好!
  • 375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內容簡介

來自Google內部的人資觀點,
完整詮釋Google的人才觀和經營哲學。
現任Google人資長親自解密,
完全公開Google常保豐沛創新動能的活水源頭。
 
Google超級用人學,
翻轉工作和生活的定義,
樹立管理思維的新典範。
讓你成為到哪都搶手的人才,
幫助你打造人才搶著進來的企業、部門和團隊!
 
說起Google這家公司,
當年,布林和佩吉想以75萬美元出售,還乏人問津;
如今,它的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甚至比全球許多國家的GDP還高。
當年,它的搜尋引擎在群雄爭霸的市場苦拚利基;
如今,它的事業版圖涵蓋七項關鍵產業,
可以說,現在大部分地表上的人類,
生活很難完全不與Google產品沾上邊。
 
Google如何從一家小公司成長為今日的全球明星企業,關鍵就在自稱「Google人」(Googler)的員工。「進哈佛難,進Google更難!」Google的工作是全球最熱門的職缺: Google每年收到至少兩百萬份履歷,錄取率低到甚至只有常春藤名校的1/25。Google人需要什麼條件?要具備怎樣的能力和特質?Google又是怎麼樣的公司?Google的召募流程有何獨到之處,才能挖掘到出色的員工?Google的經營團隊又有什麼秘訣,能讓這群才華洋溢的人視工作為人生樂事?
 
這些問題,終於等到Google現任人資長拉茲洛‧博克親自解答了!
 
Google人是Google的靈魂,也是名副其實在Google當家作主的人。在Google,管理工作是一連串熱血的實驗與創新,目標只有一個:打造有使命、重自由、講創意的工作環境,讓每個精挑細選而來的Google人發光發熱。Google發現,只要打造講究自由、創意與樂趣的工作環境,就能網羅,培育、留住頂尖人才。
 
拉茲洛‧博克以本書完整詮釋Google的人才觀和經營哲學,公開Google常保豐沛創新動能的源頭。或許不是每家公司都能提供員工免費午餐,但是Google之所以為Google,它經營人才的成功祕訣,絕對可以複製,甚至做得比Google更好!

譯者

連育德
 
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所畢業,曾任東吳大學口筆譯兼任講師、證券業內部譯者。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檢定通過,亦曾獲梁實秋翻譯評審獎,譯有《第一眼就看出問題》、《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自造者時代》、《什麼才是最難的事?》、《蘋果設計的靈魂》、《因為堅持,所以贏》等書。

目錄

作者序 我的工作路
連職涯輔導專家也頭痛的資歷,意外打造出前進Google的完美履歷。
 
前言 Google工作守則
Google工作守則絕非Google專利;走到哪裡都適用,效果奇佳無比。
 
第1章 把自己當創辦人
創辦人的思維和舉止,是工作有力、生活有趣的金鑰。
 
第2章 企業文化主宰營運策略
給員工自由,他們會給你驚喜;給員工信任,他們會超越預期
 
第3章 識千里馬難,得伯樂更難
召募是最重要的環節;召募做得好,何須在職訓練亡羊補牢。
 
第4章 尋找菁英中的菁英
堅持高標準:Google的「人才複製機」演化史
 
第5章 面試,別相信直覺
講究標準,不靠心法:Google如何顛覆傳統面試,找到好人才。
 
第6章 主管權力下放,員工當家
打破階級地位,才能消除服從慣性。數據之前,人人平等。
 
第7章 績效制度
不著眼於評等和賞罰,以個人成長帶動績效成長。
 
第8章 雙尾理論
頂尖員工與墊底員工,都是企業成長的寶藏。
 
第9章 打造學習型企業
最好的員工正是最好的老師,務必向他們請益!
 
第10章 不公平待遇
同職不同酬,有何不可?薪酬不平等,才能真正做到奬賞公正。
 
第11章 最美好的事物都是免費
Google的福利方案多半不花錢,歡迎採用!
 
第12章 暗示的力量
小小推力,大大改變,多多益善。讓員工更健康、更富有的小秘訣。
 
第13章 這裡不是完美理想國
Google的人力政策也曾犯過嚴重錯誤,請各位別重蹈覆轍。
 
第14章 行動,就從明天開始!
10個步驟,翻轉工作團隊與工作環境。
 
尾聲 人資工作新藍圖
寫給人資鬼才:打造全球第一支人力營運團隊。

序/導讀

【作者序】
 
我的工作路
連職涯輔導專家也頭痛的資歷,
意外打造出前進Google的完美履歷
 
1987年夏天,我14歲,拿到人生第一份薪水。因為在前一年,也就是升九年級的暑假,我跟好友寇利(Jason Corley)參加學校的辯論暑期班,等到隔年,我們已經可以上台教課,於是各拿到420美元的講課費。
往後的二十八年,我累積了五花八門的工作經驗,職涯輔導專家看了恐怕也會冒出一身冷汗。我在小吃店、餐館、圖書館工作過。我在加州當過中學生的家教,也曾到日本教小學生英文。我在大學時期當過學校游泳池的救生員,也在刻畫救生員生活的影集「霹靂遊龍」(Baywatch)裡跑過龍套,那集劇情剛好回憶到六〇年代,我就是那個走在背景的救生員。我協助成立一家幫助問題少年的非營利組織,也在營建物料製造商工作過。我意外走進高階主管薪資諮詢的領域,以本人當時24歲的聰明才智,得出人資領域已經沒有成長空間的結論,於是跑去讀MBA。兩年後,我加入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能不碰人資盡量不碰。網路熱潮席捲市場那幾年,我輔導科技公司如何增加營收、拓展用戶群、擴大營運規模。等到網路泡沫在2000年初破滅,我又開始教科技業如何大砍成本、提高營運效率、轉戰新市場。
這樣到了2003年,我開始覺得心灰意冷。
 
人力資源的逃兵變勇將
 
心灰意冷,因為企業的營運計畫要是得不到員工認同,寫得再好也是枉然;心灰意冷,因為企業領導人常把「以員工為重」掛在嘴邊,實際卻說換人就換人。執行第一份諮詢專案時,我曾向直屬主管請教職涯意見,得到的答案是:「你們就像機器裡頭的螺絲釘,每一個都一樣。」這句話讓我的心情降到谷底。
我做過黑手,也當過白領階級;薪水拿過基本薪資,也領過六位數美元;同事與主管有的高中沒畢業,有的頂著全球頂尖學府的博士學位。我待過的公司,有的企業主以改變世界為唯一使命,有的企業主則是完全向「錢」看齊。但不管從事哪一行哪個階級,有一點我就是想不通:員工的地位為何無法提升?畢竟,我們花每天最多時間的活動就是工作,1.就算在一流企業,工作也不該讓人提不起勁、少了人味。
 
眼前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善待我的部屬,精進大家的工作成效,祈禱其他人日後以我為榜樣;一條是走出新路,改善企業對待員工的方式。我選後者,決定轉戰人資業,因為我相信這樣才有機會擴大影響力。麥肯錫的顧問同事覺得我這是自毀前程,但我不怕,我已經做好功課。當時,出身麥肯錫的人超過五千人,但只有一百個進入人資業,而且幾乎不是在企業裡當顧問,就是自己從事招聘服務。我自認憑我的專業訓練與背景,有機會在人資業脫穎而出,研擬創新做法,甚至能夠搭上職涯特快車,不必等個二、三十年慢慢爬,就能在更早影響到更多人。
 
我希望大量學習人資專業,於是把眼光放向當時公認人資做得最好的兩家企業:百事可樂(Pepsi)與奇異(General Electric)。我主動打電話給他們,聯絡了八名人資主管,但只有奇異的艾貝雅(Anne Abaya)回電。來自夏威夷、精通日語的艾貝雅,總是樂意撥時間助人一把。她覺得我的背景值得一顧,把我引介給其他同事認識。
六週後我成功錄取,在奇異資融的商業設備融資業務擔任薪酬福利副總。雖然我很開心,但一拿出名片,大家看了都覺得我是頭殼壞掉才會轉行。我在奇異的第一個老闆艾文斯(Michael Evans)給我很大的空間摸索公司營運,經常提點我奇異的人才觀。
 
威爾許(Jack Welch)在1981年到2001年間擔任奇異董事長與執行長,十分重視人力資源,時間多半花在處理人資事務,2.在人資長康納提(Bill Conaty)的協助下,打造出一套各界讚譽有加的人力管理制度,包括嚴格執行績效排名、每十二到十八個月讓頂尖人才輪調職位、在克羅頓維(Crotonville)成立全球培育中心等。我進入奇異的頭兩年,正值威爾許把大權交給新任執行長伊梅特(Jeff Immelt),我因此有機會看到他所奠定的制度,如何隨著伊梅特移轉營運方向而變化。
威爾許與康納提當年實施20-70-10績效排名制度,將員工分成三類:最好的兩成、中間的七成和最差的一成。表現最好的員工受到英雄般的待遇,可以拿到好專案、參與領袖培訓計畫、享有員工認股權等等;排名最後10%的員工則被開除。伊梅特任內已不強制分成三類,也取消了「頂尖20%」、「中等70%」、「墊底10%」的標籤,改稱「卓越員工」、「重要員工」和「待改善員工」。此外,奇異還會針對旗下超過三十萬名員工,進行為期一年的人才評估,稱為「C會期」(Session C),但有同事跟我說,這個制度已經「落漆」,「比不上威爾許時期」。
 
3.雖然沒有在這兩位執行長旗下工作的福氣,但我領悟到,執行長的風格與焦點對企業的影響實在深遠。大多數執行長擅長許多領域,卻是因為其中一兩項特別優異,正好又能填補企業當時的需要,而坐上大位。大學有主修科目,連執行長也得決定要走哪個專長。威爾許為人稱道的除了重視員工之外,還有提升品質與效率的「六標準差」(Six Sigma)制度。反觀伊梅特衝刺業務和行銷,最著名的例子是發動「綠色創想計畫」(ecomagination),志在生產符合環保意識的產品,落實公司的環保形象。
 
脫下奇異的西裝,投奔Google
 
2006年,我在奇異工作滿三年,Google延攬我擔任人資主管。我記得面試前,招聘專員喬瑟姍(Martha Josephson)還勸我別穿西裝去面試,向我打包票說:「那裡沒有人穿西裝,你要是硬穿,他們會覺得你不懂他們的企業文化。」我聽了她的建議,卻又半信半疑,在外套口袋裡塞了領帶,以防萬一。事過境遷好幾年,我有次面試新人,看對方一身時髦的細條紋西裝,想必是為了面試而買的,不禁懷疑他懂不懂Google的企業文化。但對方表現實在太優異,好到我甚至想直接發聘書給他。面試結束後,我說:「布萊恩,我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好消息是,你雖然還有幾關面試,但我保證你一定會錄取。壞消息是,你這套西裝再也穿不到了!」
 
我加入Google時,公司已經上市兩年,風光不可一世:營收每年增加73%;Gmail剛問世不久,免費容量打翻一票競爭對手,是之前電子郵件供應商的五百倍,因為太不可思議,還有人覺得Gmail是愚人節的惡作劇4;員工人數達六千名,公司計畫每年增加一倍;公司雄心勃勃,希望統整全世界的資訊,讓資訊更普及、更好用。
 
這樣的企業使命讓我熱血沸騰。我出生於1972年的羅馬尼亞,當時那裡仍實行共產主義,在希奧塞古(Nicolae Ceausescu)的獨裁統治下,秘密、謊言、恐懼的陰影籠罩,就像今天的北韓,朋友和家人要是膽敢抨擊政府,可能會無故消失。共產黨官員有好衣服穿、有家電用、有蔬果吃,享有歐美進口的物資,但人民卻苦不堪言,我父母親直到三十多歲才吃到生平第一根香蕉。政府鼓勵小孩監視父母親的行動,報紙和電台不播報新聞,反而謊言連篇,宣揚政府何等偉大、美國多麼邪惡專制。我們家為了自由而逃離羅馬尼亞,來到遷徙自由、言論自由、結社自由的美國。
 
如今能加入以散播資訊為使命的Google,我當然興奮不已,因為真自由的前提是言論自由,而要做到言論不受箝制,就必須確保資訊與真相隨手可得。我在各種環境下生活、工作過,看多了徒勞的做法。我心想,如果Google是玩真的,這一定是全世界最讚的工作。
 
我加入Google時,員工人數有六千人,現在已近五萬,七十幾家辦公室遍布全球逾四十個國家。Google五度登上《財富》(Fortune)雜誌「美國最適合工作的企業」排行榜寶座,刷新紀錄;在其他國家也多次進榜,包括阿根廷、澳洲、巴西、加拿大、法國、印度、愛爾蘭、義大利、日本、韓國、荷蘭、波蘭、俄羅斯、瑞士與英國等等。根據LinkedIn的資料顯示,Google榮登全球最熱門的職場選擇5;我們每年收到約兩百萬封履歷,申請人來自全球各地,背景五花八門,其中每年只有幾千人順利錄取6,換算下來,哈佛7、耶魯8、普林斯頓9等知名學府的錄取率還比Google高25倍。
這樣看來,我加入Google完全不是朋友說的自毀前途,而是一連串熱血的實驗與創新,縱然也有疲憊、喪氣的時候,但永遠如浪頭般往前衝,希望
【導讀推薦】
 
Google工作守則
Google工作守則絕非Google專利,
走到哪裡都適用,效果奇佳無比。
 
10億小時前,現代智人出現;
10億分鐘前,基督教誕生;
10億秒前,IBM個人電腦問世;
10億次Google搜尋前……是今天早上。
──Google首席經濟分析師韋瑞安(Hal Varian),2013年12月20日
 
2014年,Google才剛滿16歲,卻早已成為你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網查資料,我們會說「拜孤狗大神」;每分鐘有超過一百小時的影片上傳到YouTube;Google的免費開放碼作業系統安卓(Android)i,2007年才推出,如今已是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主流平台;Google Play商店的應用程式累計下載量超過500億次;2008年推出的Chrome瀏覽器,亦屬於開放源碼平台,標榜上網更安全、快速,如今擁有7.5億名活躍用戶,也是「Chromebook」筆記型電腦的作業系統。
 
此外,Google也積極探索未來的可能性,例如:研發無人駕駛的自動車;啟動「氣球計畫」(Project Loon),在高空施放熱氣球形成網路接點,希望讓偏遠地區民眾也有機會上網;推出穿戴式裝置如Google眼鏡,將網路濃縮在右眼上方的小鏡片(左撇子版本正在醞釀中);「虹膜計畫」(Project Iris)則要研發能測量血糖的隱形眼鏡,對糖尿病患者將是一大福音。
每年參訪Google全球各園區的人數好幾萬人,有社會企業家,也有商業企業家,有高中生,也有大學生,有執行長,也有名人,有國家元首,也有皇室,當然還有員工的親戚朋友,他們最喜歡來吃我們的免費午餐。大家來訪時都會問,Google是怎麼樣的公司?企業文化又是如何?有這麼多讓人分心的好康福利,員工怎麼完成工作?研發能量從何而來?員工真的可以花兩成時間做自己的事嗎?
 
就連我們自稱「Google人」的員工,有時也會對公司的營運方式打問號。為什麼公司花大把時間召募人才?為什麼公司提供這些福利,不提供那些福利?
我寫這本書,正是希望一一回答上述問題。
Google內部沒有一籮筐的工作手冊與政策指南,所以這本書並非官方說法,而是我對Google經營哲學之所以成功的個人詮釋,一來是根據我對人性的信念,一來也參考行為經濟學與心理學的最新研究。身為人資部資深副總,能夠與成千上萬名同仁肩並肩,勾勒出Google人的人資哲學,我深感榮幸與喜悅。
Google首次登上美國「最適合工作的企業」寶座那年,我剛好加入公司才一年,所以功勞不在我,只能說我躬逢其盛。《財富》雜誌與最佳職場研究所(Great Place to Work Institute)這兩家主辦單位,邀請我參加座談會談談Google。另一位與會貴賓是華格曼超市(Wegmans)的店面營運資深副總達彼特斯(Jack DePeters)。華格曼是一家歷史長達84年的連鎖超市,據點集中在美國東北部,連續17年榜上有名,更在2005年摘冠,之後連年擠進前五名。11
 
卓越之路,殊途同歸
 
邀請我們兩人是希望藉由對照兩種截然不同的管理哲學,讓大家瞭解,成為優異企業並非只有一條路線可走。成立於1916年的華格曼,屬於地方型零售商,一直是私有家族企業,業界平均毛利率只有1%,而他們的員工多屬在地人,絕大部分只有高中學歷。反觀Google當時是成立才九年的上市科技公司,版圖橫跨全球,毛利率約30%,旗下人才來自世界各個角落,隨便一個都是博士。兩家公司實在是天差地別。
殊不知,我們的共同點竟遠多於差異點。
 
達彼特斯分析說,華格曼超市的經營法則跟Google幾乎沒兩樣:「我們的執行長華格曼(Danny Wegman)認為,『從心領導,企業自然會成功。』在這個願景下,員工願意做到最好,讓每個顧客都能開心上門、滿意離開。我們在決策時也秉持這個原則,把員工福祉放在首位,成本次之。」
華格曼超市給予員工服務客戶的自主權;2013年提供總金額達510萬美元的員工獎助學金12;甚至還鼓勵一名員工在店面裡開設自己的烘焙坊,只因為她的自家餅乾實在太好吃。
 
我後來慢慢學到,其實「以員工為重」的理念並非華格曼與Google的專利。布朗迪絲集團(Brandix Group)是一家位於斯里蘭卡的成衣商,在國內擁有40幾座工廠,亦深耕印度與孟加拉市場。人資長丹塔納(Ishan Dantanarayana)曾跟我說,他們以「鼓勵女性就業」為目標,希望員工「勇於作自己,發揮百分之百的潛力」。除了每個員工都能直接與執行長、董事會溝通,女性員工懷孕期還有食品與藥品補助;公司提供文憑課程讓員工進修,甚至訓練員工自行創業;所有工廠成立員工代表會,讓每個人在營運議題上有機會發聲;提供員工子女獎學金;種種措施不勝枚舉。他們也善盡回饋社會之責,「水源與婦女」(Water & Women)計畫就是一例,在員工的村莊裡鑿井取水,「藉此提升我們員工在村民心中的地位,也更容易取得稀少的乾淨飲用水。」
 
種種努力之下,布朗迪絲集團得以成為斯里蘭卡第二大出口商,更因為在就業條件、社區參與和環保措施的傑出表現,榮獲無數獎項。丹塔納進一步說明:「如果員工能夠信任經營團隊,就會變成公司品牌的最佳代言人,逐漸為家庭、社會、環境帶來改變。企業自然而然能夠受益,生產力提高了,業務成長了,客戶也開始起而效尤。」
舉個反例,孟加拉的成衣廠罔顧員工福祉,在2013年釀成悲劇。拉納廣場大樓(Rana Plaza)樓高八層,裡頭有五家成衣廠、一家銀行,還有幾家店鋪。4月23日,大樓發現裂痕後隨即淨空,隔天銀行與店家請員工不要上班,以免危險,但成衣廠偏偏要求員工繼續工作,不料竟發生倒塌事故,奪走一千一百多條人命,其中包括當時在大樓裡上幼兒園的小朋友。13
 
再舉一例,1999年上映的電影「上班一條蟲」(Office Space),講述一家科技公司奉行著毫無意義的做事方法與階層制度,內容極盡戲謔,對上班族的刻畫深受認同,票房拉出長紅。電影中有一幕,軟體工程師吉本斯向催眠治療師說明自己的工作:
 
吉本斯:我坐在辦公室隔間裡,突然有個領悟,我從開始上班那一天起,人生就每況愈下,一天比一天糟糕。也就是說,你每次看到我的時候,正好是我人生最糟糕的一天。
史旺森醫生:那今天呢?今天是你人生最糟糕的一天嗎? 
吉本斯:是啊!
史旺森醫生:哇,那你還真是沒救了。14
 
會聯想起這幾個截然不同的例子,是因為CNN國際台有個記者打電話給我,請我以工作的未來樣貌為題,寫篇文章。她認為Google的做法值得仿效,應該是未來趨勢(我稱之為「高自由度模式」,員工享有相當大的自主空間),而上令下行的管理模式(亦即「低自由度模式」)很快就會消失。
或許總有一天會,但很快就會消失嗎?我並不確定。命令導向、低自由度的管理方式之所以普遍,是因為這麼做能賺錢、力氣花得比較少,而且大多數經理人不敢嘗試其他方法。要管理說一動做一動的團隊很簡單;如果得跟大家解釋目的,甚至跟大家爭論這麼做適不適合,就麻煩多了。要是大家不同意我的看法呢?要是大家不想照我的話做呢?如果是我錯了,豈不丟臉丟到家?叫大家照指令做事,而且做到好,比互相溝通快速、有效率多了,不是嗎?  
大錯特錯!現在的人才全球趴趴走,透過科技產品愈來愈能互通有無,更重要的是,他們能藉由更多元的管道讓潛在雇主看到。這批全球人才大軍希望投效高自由度的企業,而企業領導人如果能夠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將可吸引到菁英中的菁英。
 
重新定義主管的工作
 
但要打造這樣的環境談何容易,因為管理的本質在於權力,正好跟自由相抵觸。員工依附於上級主管,自然想取悅主管,但這表示員工無法跟主管暢所欲言討論事情。如果讓主管不開心,員工可能心生恐懼或怨懟,同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320773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8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