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作者流著眼淚寫出的故事
讀者流著眼淚讀完的故事
《嗩吶煙塵三部曲:艱辛童年、動盪青春、苦難餘生》
──當代唯一見證大時代,還原歷史現場的大河小說!
描寫活在刀口上的家族
在最動盪混亂的時代,一個母親及一個時代的血淚傳奇
我是沈寧,我的外祖父叫陶希聖,我的伯父叫沈鈞儒
我的母親叫陶琴薰,我的父親叫沈蘇儒
這部小說,是寫我母親的一生,她面對艱難環境,依然奉獻無畏無懼的愛與勇氣
謹以此書,獻給她,以及那些在戰爭苦難中犧牲自己的偉大母親們!
《嗩吶煙塵三部曲》是作家沈寧的重要之作,以真人真事為骨幹,生動描寫出其母親陶琴薰,陶希聖之女,一位活在大時代下女性的不朽傳奇,以及陶(陶希聖)、沈(沈鈞儒)兩個家族的故事。此部小說不僅刻畫出家族的跌宕經歷,更敘述了中國現代跨半世紀的歷史縮影。在最動盪混亂的年代,這位母親是生繫一命的大地,也與一整個家族的歷史命運息息相關。小說以陶希聖成家開始著筆,帶出陶希聖的家族故事,也生動地表現了中國婦女身處舊社會的艱辛,更有大時代變幻的歷史風雲。
沈寧的母親陶琴薰出生於紛亂的封建士大夫家族,歷經困苦童年,住過北伐軍政學校的宿舍,聽過盧溝橋事變的砲聲,曾被日汪敵特扣押為人質,為香港淪陷痛不欲生。她原是一位普通女子,曾經見過胡適、陳獨秀、汪精衛、杜月笙、周恩來等傳奇人物。當一切苦盡甘來,開始享受愛情與家庭生活之際,毀滅性的災難卻已翩翩降臨……1949年沈寧的母親陶琴薰因一念之差留在大陸,與親人分隔兩地,終其一生與命運搏鬥,全書讀來彷彿中國現代歷史的縮影,令人不禁唏噓!
目錄
序一/那一代的故事/吳文津
序二/家族離合悲歡,世紀風雨塵煙──讀沈寧巨著《嗩吶煙塵三部曲》/杜學忠
嗩吶煙塵之一:艱辛童年
序/導讀
【推薦序1】
那一代的故事/吳文津
香港《明報月刊》一九九九年一月號和二月號連續登載了沈寧的兩篇文章:〈為了不能忘卻的過去〉和〈無法癒合的心靈創傷〉。這兩篇都是回憶和紀念性的寫作,簡單地敘述了他父母(特別是他的母親)、弟妹和他自己,生活在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一些悲哀的遭遇。這兩篇文章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沈寧的父母──沈蘇儒、陶琴薰──是我在重慶中央大學外文系的同班同學;他的外公陶希聖先生是我所敬佩的長輩學者,也曾相識;沈寧本人我在文革後不久去西安時也曾見過。
讀完這兩篇文章,我有很多感慨,久久不能釋然。蘇儒和他的家人在大陸的情形,我以前略有所聞,但不知其詳。沈寧這兩篇文章才填補了很多空白,特別是琴薰在文革中,她去世前所受的苦難,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沈寧和他的弟妹們對他們母親的無法替代的愛。
在這兩篇文發表不久後,沈寧給我來信,說他已完成了他母親的傳記上部。從他母親出生到一九四九年獨留上海這一段時間,大約有四、五十萬字。下部打算從共產黨進入上海到一九七八年他母親受迫害至死為為止。他問我是否能抽空看看他的稿子。我答應了。收到稿子後,我詳細地看了一遍。沒有想到,除了琴薰的身世資料外,還有很多關於陶希聖先生的敘述,這些都是很珍貴的歷史資料。我給沈寧提供了一些意見。後來又把這篇稿子介紹給當時台北《聯合報》副董事長劉昌平兄,蒙他們在《聯合報》副刊(題名「嗩吶煙塵」)和美國《世界日報》(題名「陶盛樓記」)連載,之後又蒙聯經出版公司(前任)發行人劉國瑞兄鼎力支持出書。琴薰坎坷多難的一生藉以公諸於世,非為頌其德,乃為其時代作一見證耳。
這本書所記載的事都是屬實。沈寧為了要強化他母親為人女、為人妻,和為人母的情懷,在史實上有加上些創作和想像,用了許多細節來描述補充。所以此書可以說是一本傳記小說。雖然如此,它仍有它的歷史價值。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經歷了不少動亂和變遷,琴薰正在這個時期成長,她的經歷多多少少也反映出這個時期中國社會政治的背景。此其一。再者,琴薰和陶希聖先生的父女關係極為親密。書中關於這一點的敘述,引用了希聖先生給琴薰的手書,包括抗戰時期的。這些都是中國近代史上極珍貴的第一手史料,無法在旁的地方看到的。所以,我認為這本書不但是陶琴薰的傳記,也可以說是陶希聖先生的別傳;不但是陶琴薰一個人的經歷,也可以當作她的同輩人的經歷。
一九九八年,沈寧和他的弟妹(沈熙和沈燕)編輯了一本紀念琴薰逝世二十週年,用來贈送親友,題名為《懷念》的書。在書的「前言」裡有幾句話,我轉錄於下,或可以用來描述沈寧這本書的旨趣:
我們謹以這本小書紀念媽媽,也紀念無數與媽媽同時代,受盡苦難的中國人。我們但願我們的後代子孫不再經歷這種苦難,也不必再書寫如這本小書中所書寫的那種浸淚的文字。
於加州門羅公園
【推薦序2】
家族離合悲歡,世紀風雨塵煙──讀沈寧巨著《嗩吶煙塵三部曲》/杜學忠
沈寧所著《嗩吶煙塵三部曲》一書,從清末民初寫到蔣介石退守台灣(原版兩冊本),從一個特殊家族的悲歡離合,映照出中華民族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風雲和社會變遷,文史並重,極具價值。
這部鴻篇巨製的核心是「高陶事件」。人生百十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但對每個人來說,卻又是漫長的。在漫長的人生歷程中,誰敢說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特別是在風雲變幻、波詭雲譎的動亂時代,誰能對變幻莫測的大小事件都做出正確的判斷,並依照自己的正確判斷行事?希聖先生棄學從政後,跟著汪精衛走了一段彎路。書生論政,依然是書生。不管其主觀動機如何,在客觀上和歷史面前都是錯誤的,都是對民族生死存亡道路的誤判。所幸的是,當他看清了所謂的「主和」實則是投降,汪日密約實則是賣國密約,在無法讓汪精衛改弦更張,無力扭轉汪偽投降賣國路線的情況下,便毅然懸崖勒馬,與汪偽分道揚鑣,冒著生命危險和高宗武一起逃離上海,並在香港公布汪日密約,揭露日寇亡我的狼子野心和汪偽的賣國真相。
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來看,高陶事件都是可以彪炳史冊的光輝一頁。就個人的生命歷程而言,希聖先生此舉不免有自我救贖的成份,但主要的還是出於民族大義的愛國之心。在國難當頭,棄個人生死於不顧,成就了這一震驚中外、驚天動地的偉業。大而言之,是利國利民,小而言之,是使希聖先生自己的生命人格得到升華,完成了個人生命人格的完美鑄造。母庸諱言,希聖先生跟錯過人,走錯過路,但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迷途知返,懸崖勒馬,將功補過,可謂大節不虧,無愧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理當列籍於國史忠魂的冊簡名錄。
由此,我想到應該如何評價歷史人物的問題。魯迅先生主張要看「全人」,不能以偏概全。比如陶淵明既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一面,也有「金剛怒目」、「猛志固常在」的一面。倘有取捨,便陷偏頗。即便是英名蓋世的人物,也有日常生活,也會「性交」。倘只將「性交」拍成照片,放大了掛在牆上,尊其為「性交大師」,真實自然是真實,然而「豈不冤哉」!汪精衛27歲,孤身潛入北京,冒死刺殺攝政王,未果入獄,在獄中慷慨賦詩、壯懷激烈,辛亥時追隨中山先生為革命奔走呼號,如果僅從這段人生經歷看,他不愧為萬人敬仰的義士豪傑。而後來他卻走向為虎作倀、賣國投降的不歸路,蓋棺論定,他終於被釘在民族罪人的恥辱柱上。
在《嗩吶煙塵三部曲》書中,「高陶事件」這一中心事件,起到了「一石數鳥」的作用。圍繞著這一事件,展現了外婆、媽媽等人的形象,凸顯了人物性格。外婆嫁到陶盛樓,因為生了兩個女娃,備受姑婆歧視,過著忍辱負重的生活。及至隨夫到了米珠薪桂的上海,丈夫月奉不高,為買些便宜蔬菜,寧可不辭勞苦跑遠路,還要從牙縫裡省下錢來,給丈夫做件出門穿的新長衫。在險象環生的日子裡,她相夫教子,洗衣做飯,操持家務,甚至被誤認為是陶家的女僕。
如此這般的一個賢妻良母、家庭主婦,在緊要關頭,卻做出了驚人之舉。沈寧在書中說:「她一輩子洗衣做飯養孩子。但是每逢危機當頭,總會迅急決斷,調度有方,救外公於危難之中。」為了使希聖先生脫離日偽特務直接操控的愚園路,她拖兒帶女,從香港跑到上海,為丈夫搬到環龍路和家人同住找到正當理由。是否要在「汪日密約」上簽字的問題,讓希聖先生寢食難安、焦慮成疾,乃至想過以何種方式自殺。不簽,覺得對不起汪精衛對自己的器重和信任,而且必被日汪七十六號特務殺害。簽了,必將淪為萬劫不覆的千古罪人。「為了中華民族和子孫萬代的獨立、自由和生存」,「死也不會在那密約上簽字」。在這緊要關頭,外婆問外公:「簽了字比死好些嗎?」,又問:「一是汪精衛,一是中國,你怎樣選擇?」並且凜然說:「我把我的性命來換你逃走。如果走不出去,我們一家都死在這裡,那字萬萬簽不得。」媽媽聽外婆講這番話時,「感到外婆此刻何其悲壯,簡直像高歌待發的荊軻,或者烏江邊上的項羽。」
高陶逃離上海,安抵香港後,外婆又毅然帶著媽媽親赴汪府,同意帶兩個幼子去香港把希聖招回上海,三個大孩子依然留在上海讀書。有三個孩子留作人質,汪氏夫婦便放行,讓外婆帶著兩個孩子離滬赴港、成功出走。事後陳璧君一直耿耿於懷,多次對人發狠說:「老娘一生玩英雄於股掌之中,想不到栽在一個鄉下婆手裡,日後必殺之不能解恨。」
一個長年累月與柴米油鹽打交道的家庭主婦,在大是大非面前,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表現得如此堅定、如此果斷絕決,一個有勇有謀、膽識過人、大義凜然、義薄雲天的巾幗形象矗立在讀者面前了。希聖先生在給女兒的信中說:「汝母雖未受學校教育,然二十年與我共患難,一切苦頭均一身當之,所歷既久,所見亦深,彼絕非如彼等所想像之鄉下舊式女人。蓋學識之來源在社會而不在於課本,汝母於社會,身經目睹,蓋亦甚為豐富,故其見解多非青年所能及也。我一向優柔寡斷,汝母則堅決矯捷,說做就做,說走就走。每當困難之大關大節臨頭,汝母常能立即決斷。近來雖挫折刺激,腦力較差,然其決斷仍為我所不及。」希聖先生這段發自肺腑的話,是對外婆最為精當的評價。
在高陶事件中,媽媽琴薰的性格也得以充分彰顯。這位十八歲的少女,滿懷愛國激情,極力說服希聖先生脫離汪精衛,並大聲對他說:「爸爸,你不要簽字,我們一起死在這裡好了。」當外婆告訴她,希聖先生決定逃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