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媒體失效的年代

媒體把自己界定為「內容創造者」,會不會是一個最大的陷阱?
紙本絕版書 Readmoo 電子書
  • 285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媒體工作者必讀!新聞人的數位時代指南。
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傳播大革命已然到來!


究竟平面印刷品、電子書、電視、互聯網……怎麼互相交集打造出全球繁瑣綿密的資訊網路?並在其中每秒充斥了數以億計的字元,飛快進行傳送,這些都是極客(Geeks)帶給世人的禮物,但在資訊爆炸的表象之下,這些內容究竟對我們有什麼正面意義?真如大家所說的:閱讀不興、經典已死?還是我們可以應用全新媒介,生成與以往全然不同的形式,讓這些內容成為未來舉足輕重的經典?

身為內容創造者的你,該如何使用新科技的力量?
在每個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我們該怎樣洞察改變世界的可能性?        

你知道未經審稿的內容農場、重複不斷散佈的垃圾訊息,這些看來失序的資訊竟然可能徹底改寫──並改善現有新聞界以收視率為王的亂象嗎?

新聞真的是內容產業嗎?
媒體把自己界定為「內容創造者」,會不會是一個最大的陷阱?

科技顛覆了新聞產業──包括其關係、形式與商業模式──卻也為新聞的改善、擴張、重新想像與長久維繫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機會。本書是傑夫.賈維斯教授,探索新聞各種可能未來的著作,內容充滿創意、發人深省,也深具娛樂性。內容聚焦在討論大眾/分眾媒體的此消彼長;同時直接斷言了傳統媒體消亡的核心原因,以及正在遽變中的未來。

大眾媒體,還有其行銷通路,已經結束了!

美國著名記者、網路評論家,《Google會怎麼做?》作者賈維斯如是說。他在這本最新著作中直指媒體消亡的核心以及遽變中的未來。賈維斯從網路出發,呼籲學者、媒體以及相關從業人員重新思考網路、行動裝置對於目前大眾對「媒體」的感受和定義。他認為內容產業(content business)在未來將被關係產業(relationship business)所取代。

本書中並沒有爬梳媒體與網路發展的過去,而是著眼在未來發展上,重新對「新聞媒體」的受眾、記者、載體的未來形式進行闡述。今日我們對於新科技的依賴,已經快速改變了媒體的生態,過去廣播電台、紙體傳媒、新聞電台涇渭分明,各有天地,但今日在網路的席捲下,可以在一個載體上同時體現三者的功能,同時囊括三者受眾。

我們的生活在新科技的包圍下,「媒體」是如何體現它的功能?

我們看的到底是新聞還是平台?內容還是服務?本書指出媒體必須學習其他產業,提供讀者更大的關聯性、個人化服務,以及更大的價值,並且從報紙跟電視新聞所受的衝擊當中,發掘出一條新的媒體大道。

作者

傑夫賈維斯Jeff Jarvis

紐約市立大學新聞研究所的教授,主持陶氏奈特創業新聞中心。著有《Google會怎麼做?》以及《數位新分享時代》。新興新聞形式、新聞傳遞與社群投入的著名倡議者,在許多媒體公司、新創公司與基金會擔任顧問。

譯者

陳信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

目錄

引言:新聞的新關係、新形式與新模式

第一部:關係
大眾媒體不再
內容vs.服務
新聞的平台功能
生態系統與網絡
投入、合作與會員
新聞工作者扮演組織者、倡議者與教育者的角色

第二部:形式
報導文章已死──但也將永存
過程比產品重要:為新聞的川流添加價值
策展
把資料視為新聞
行動=在地=我:環境脈絡比內容更重要
徹底改革電視新聞
尚未受到應用的科技

第三部:模式
前兩部分的小結
數位第一──然後呢?
效率:削減成本
以「專線企業」做為建構新聞生態系統的基礎
商業生態系統
廣告、大眾媒體迷思以及關係策略
原生廣告:請鬼拿藥單
付費牆
贊助
資訊的定價矛盾
鏈結經濟與功勞權
衡量標準
資本:投資未來

後記:簡談新聞教育
致謝與資訊揭露
注釋

序/導讀

引言

新聞的新關係、新形式與新模式

當今的數位遠見家對像我這樣的人說,我們就是不瞭解他們。他們談論世人相互連結的美妙現象,談論新聞業的民主化。他們說,現在新聞都採取病毒式傳播——而我們應當對此心懷感激。不過,我認為所有人都必須對帶來禮物的極客保持戒心。在二○○九年的今天,病毒式傳播現象愈來愈常見,利潤卻愈來愈微薄。因為新聞需要成本;因為品質需要成本;因為免費把價格設定得太低;因為免費無法永續經營;因為免費太過昂貴。—辛頓(Les Hinton),前道瓊公司執行長,在印度海德拉巴的世界報業大會上發言,二○○九年十二月一日

我對極客為新聞帶來的贈禮滿懷感激。科技為新聞的改善、擴張、重新想像與長久維繫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機會。沒錯,科技也攪亂了新聞業的一池春水——包括其關係、形式以及商業模式。但在這部論述裡,我會盡量不把心思放在早已消逝的過去。在《迄今為止,我們對數位新聞業了解多少》(The Story So Far: What We Know About the Business of Digital Journalism)這部白皮書裡,格魯斯金(Bill Grueskin)和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幾位共同作者檢視了我們這個產業如何來到當今的處境。(2)同樣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陶氏數位新聞中心(Tow Center for Digital Journalism),蓓爾(Emily Bell)、薛基(Clay Shirky)與安德森(Chris Anderson)合著的《後工業時代的新聞:調適現狀》(Post-Industrial Journalism: Adapting to the Present)提議了若干方法,可讓新聞機構善用當今的科技所提供的機會,以便更新、擴張以及改善這門產業。(3)現在,我想要把目光投向未來。或者,應該說我想要檢視許多種可能的未來。我不想預測新聞業會朝什麼方向發展,但我確實要想像新聞業接下來可以有什麼樣的發展,而且未來又有哪些可能性。

人類發明印刷機這件極具顛覆性的科技之後,又過了半個世紀的時間,書本才開始產生其特有的形式。一開始,印刷商仍然模仿抄寫而成的書籍,使用形似於抄寫員筆跡的字型。一開始,印刷被宣傳為「自動化書寫」。我們還是習於以過去的經驗定義未來。汽車是「不用馬拉的馬車」,由「馬力」推動。收音機雖稱為「無線電收音機」,實際上卻仍需插電。今天,我們還是說「撥」電話以及「掛斷」電話,儘管這些詞語早已喪失了字面上的意義。就這點來說,我們再過多久會開始覺得把智慧型手機稱為「行動電話」是一件荒謬的事情?畢竟,我們已愈來愈少把智慧型手機拿來通話,而是當成——什麼呢?——電腦、連接器、助理、大腦……。

在當今的網路上,報紙、雜誌、書籍、廣播節目與電視節目仍然明顯帶有其前身的特徵。許多已經跨越了調適的第一階段——新瓶裝舊酒,亦即單純以新形式呈現舊有的內容——而開始善用網路的額外功能。《紐約時報》的一則報導引起了不少驚奇(4)與讚嘆(5),只因為那則報導的內文嵌入了投影片、影片與空照地圖。(6)效果確實不錯,可是那則報導發揮的功能仍然與以往的新聞工作者所做的事情一樣:講述一個故事。《紐約時報》如果把那則報導印刷在報紙上,並不會因此而失去什麼內容。在多媒體敘事獲得實現之後,許多人認為這已是科技發展的目的地,但我希望這只是個中途站而已。我希望我們的眼光能夠超越於報導文章之外;現在,文章只不過是實踐新聞工作的其中一件工具而已。我們必須繼續探尋以前不存在但當今已經存在的可能性,找出服務大眾的新方法,並且找出新的模式以維繫此一工作。在本書裡,我將會試圖重新思考媒體及其擁有的機會,踏出想像未來情境的第一步,並且回應我經常聽到的那句質疑:「好吧,你這自以為聰明的傢伙,這下你鍾愛的網路已經毀了新聞,接著還要怎麼樣?」

《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指控我和紐約大學的羅森(Jay Rosen)與薛基還有哥倫比亞大學的蓓爾同屬於「未來新聞學」陰謀集團的成員。(7)「在其核心當中,未來新聞學共識是反體制性的。這種共識認為舊體制必須萎縮凋謝,才能為網路連線的未來開路,」《哥倫比亞新聞評論》指出:「現存體制沒有計畫。未來新聞學共識聲稱沒有計畫正是其計畫所在。現存體制對規定與標準念念不忘,未來新聞學思想家談論的則是自由與非正規性。」我在柏魯克學院(Baruch College)舉行於二○一二年的一場活動上遇見這篇文章的作者史達克曼(Dean Starkman),隨即向他坦承我對新聞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絲毫沒有概念。(8)沒人對這一點有任何概念。

我如果有一套計畫,那麼我就會消除各種可能性,直接為未來開出預言性的藥方。可是我不打算這麼做。我們如果在今天定義未來,一定會採用過去的經驗,就像是把汽車稱為不用馬拉的馬車一樣。我們還必須發揮更多想像力。本書正是如此:是一項個人腦力激盪的練習——而且我希望新聞學的學生與老師、新聞工作者、出版商、媒體公司、科技專家、投資人、社會運動分子以及任何關心新聞與社會的人士都能夠這麼做。我們如果不想像許多的未來情境,就不可能建構出任何未來。我們必須首先質疑新聞業界的三項關鍵假設,否則我們就只會不斷想要保存這三項假設。

.第一,民眾與新聞業的自然關係就是扮演大眾、扮演觀眾的角色——或是如同我的好友羅森現在對他們的稱呼方式:先前被稱為觀眾的人們。(9)他們在今天是什麼人?他們可以扮演什麼角色?此一角色的轉變對於新聞工作者在此一新關係中的價值有什麼影響?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將會針對新聞業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不同的認知角度:把新聞業視為服務,視為平台的建構者,視為組織者,視為倡議者,視為教師,視為育成者。我將會主張新聞業必須學習如何踏進關係事業;我相信這將會是新聞業建構新商業策略的基礎。

.第二,報導文章是新聞的原子單位暨必然產品,而且新聞工作者是故事講述者。我確信報導文章在未來仍然會是新聞工作者的一項關鍵工具,用來為一連串的資訊添加價值——手法包括敘述、組織、釐清來龍去脈、歸納概要、舉例以及討論。不過,在本書的第二部分,我將會試圖把眼光投向報導文章之外,進一步檢視新聞可能採取的其他形式:成為資料(目前最熱門的型態),但也能夠成為功能,成為平台,成為有許多途徑穿越其中的資訊資產,成為策展工具,成為對話。

.最後一項假設:原本的商業模式可以重現於新的現實當中,新聞編輯室將會(或者不會)保存下來,印刷品不會(或者會)存活下去,民眾將會或者應該(或是不會)為新聞付費,廣告必須(或者無法)支持新聞,媒體公司將會控制新聞(或者消亡)。我不認為新聞已經陷入危險境地。我們在網路上可以看到新聞的閱聽率、對於新聞的興趣、需求、分享方式以及討論都出現了增加。我不認為需求是問題所在。商業模式無疑是個問題(不過,若說商業模式是唯一的問題,也是一種自我欺騙,藉此讓自己認為新聞業的其他部分都不需要改變)。所以,本書的第三部分將會聚焦於可能的新模式,包括我在紐約市立大學新聞研究所主持的陶氏奈特創業新聞中心(Tow-Knight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研究過的若干模式,目標在於為新聞找出永續——亦即有利可圖——的支柱。不過,我探討的不僅在於如何找回流失的營收;我們也必須在規模想必會比較小的後壟斷時代新聞企業當中檢視新的效率。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於新聞業能夠在什麼地方以什麼方式為社群的知識添加價值,然後再思考新聞業如何能夠擷取價值而維持本身的生計。所以,也許新聞業必須擺脫以往的想法,不能再認為自己從事的是內容、廣告與發行的生意。也許我們應該問,新聞是不是應該像谷歌與臉書一樣,成為一項協助使用者達成其目標的服務。在這方面,我回歸新聞的關係策略,探索以價值勝於數量為中心而建構新式商業模式的機會。

我要求我們對於新聞的幾乎所有假設都提出質疑,但絕不是全部予以揚棄。面對顛覆狀況,我們必須重新肯定以及保留既有的價值。在紐約市立大學,我們的創始所長謝帕德(Steve Shepard)強調我們必須教導新聞業的永恆真理,包括準確性、公平性與完整性。在這方面,我主張今天的新聞工作者所必須提出的關鍵問題,是自己如何能夠為社群裡的資訊流添加價值。畢竟,現在這種資訊流已經可以在沒有中介者——媒體——的情況下發生。新聞工作者將會繼續為社群裡的資訊流添加價值,方法是致力於回答那些沒有人提出的問題,再利用報導乃至敘事提供當今更加需要的意義與事件脈絡。新聞工作者一旦專注於他們在什麼地方可以帶來真正的價值,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他們以往的生產宗旨——製造報紙、雜誌與電視節目——即可克服新聞業的商品化以及價值下滑。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931030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