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餘韻繞喉的清香中
	品味飄香四十載的台灣茶藝
	《台灣喫茶》精選六大都、五大縣市特色茶館、連鎖茶飲名店
	讓你一次享受品茶、賞器、吟詩、觀畫……的精采喫茶空間!
	從茶鄉之美到茶器之最,阿亮造訪全台八十餘間新舊茶館,深入探求其背後的茶文化與茶精神。
	來自不同領域、背景迥異的茶館主人們娓娓述說各自對茶的熱情、理念與堅持,以及茶館的掌故與變遷。
	每一間茶館背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程,這些故事默默的打造出台灣茶如今耀眼奪目、享譽全球的成就。
	時至今日,茶館不僅只是喝茶的所在,更是反映主人創作理念與美學意識的空間;是城市人文風景的點綴,也是茶藝傳承的重要推手。
	它可以古色古香,也可以極具現代感,儘管風格各異,不變的是人文薈萃、融合藝術與文化的特質。
                        
					目錄
	楔子 台灣茶藝風雲再起
	第一章 台北都
	永康麗水茶陶文化圈
	茶香、岩礦、茶人服──三古手感坊
	畫廊般的茶藝館──耀紅
	再現曲水流觴情懷──串門子
	民居茶室風華重現──回留茶館
	以茶為本的夢想家──冶堂
	茶店、書局、藝廊──罐子茶書館
	品味茶的藝術美學──梅門飲居
	小而美的人文意象──天養御茶
	非關網路的老茶老東西──e-2000
	玩陶與混茶──陶作坊形象館與不二堂茶所在
	車馬喧中的結廬茶境
	培育泡茶師的搖籃──陸羽茶藝中心
	從茶藝館到茶文創學院──竹里館
	西門鬧區的新茶道美學──淡然有味
	老茶行新茶館──有記清源堂
	跨越國境的茶香──茗心坊
	珍藏阿里山紫霞金光──紫金園
	留美歸來圓茶夢──文山璞坊
	新血注入,貓空再起
	守護正欉鐵觀音──空寂雲門
	「潮」世代新容顏──光羽塩
	混搭廚神阿義師──大茶壺
	歐洲風情品茶香──紅木屋
	視野最佳──正大休閒茶坊
	拙樸見真情──迺乾茶莊
	月下覓茶香──邀月與映月
	山下的紅磚古厝──醇心找茶
	古蹟活化再現茶香
	山林幽境中的侘寂之美──北投文物館
	料亭變身文學森林──紀州庵
	見證台灣茶葉的輝煌──台北故事館
	鬧區中的文化傳承──西門紅樓
	台灣茶文化的活古蹟──紫藤廬
	私塾、賞畫、品好茶──台北紅館
	第二章 新北都
	園林、禪風與懷舊茶情
	夜市中的江南園林──板橋逸馨園
	古琴悠揚伴茶香──板橋廣雅草堂
	俯瞰台北滾滾紅塵──新店山頂茗蘆
	茶禪一味的夢幻組合──汐止食養山房
	日本古美術沸騰一壺茶香──汐止宗慶屋
	茶席營造生活美學空間──淡水乾雅堂
	陶瓷之都尋茶香──鶯歌紫甌茶院
	流金歲月茶飄香──九份
	品茶躲貓貓──九份山城創作坊
	《神隱少女》湯婆婆屋敷傳奇──阿妹茶樓
	俯瞰海天一色──九戶茶館與戲夢人生
	畫家打造的人文意象──九份茶坊與水心月
	第三章 桃園都
	傳統茶鄉的喫茶風情
	人文風照亮我星球──中壢友竹居茶館
	鬧區中罕見的商辦茶香──中壢東坡老店
	飲茶來開講──龍潭涵人文茶館
	第四章 新竹縣‧苗栗縣
	客家風情美人茶香
	一九二七年創立的老字號──北埔寶記
	老街上的書畫盛饗──北埔識茶
	雞犬相聞的高度──峨眉龍鳳饌
	台三線上的大視窗──峨眉忘憂茶堂
	粗獷中內斂質感──三義陶布工房
	第五章 台中都
	古蹟、藝術中心與園林共舞茶香
	古蹟活化飄茶香──道禾六藝文化館
	煎茶道深耕台灣──清水方圓廣舍
	蘇州園林迴廊格局──耕讀園
	庭園水榭中讀詩賞畫品好茶──無為草堂
	山林中的禪風──新社又見一炊煙
	日式老屋、藝術街與稻田中的茶香
	日據時期老屋重現──龍井昭和茶屋
	瞄準東海藝術街──二月山家
	尋找藝伎的眼淚──一藤井
	稻田中央覓茶香──潭子德芳茶莊
	和式老屋品茶香──悲歡歲月
	第六章 南投縣‧嘉義縣市
	產茶大縣尋茶館試茶
	在綠意中講茶──埔里湯園
	陶藝家夫婦親手打造──竹崎陶花源
	全台第一家以茶為主題的旅店──桃城茶樣子
	第七章 台南都
	府城老屋變身美麗茶館
	老房子的故事與滄桑──奉茶
	因茶重生的四大名園柳屋──十八卯
	三位前後會長的不同茶風
	鋦補茶器更見茶香──藝境
	府城文教區內的茶香──集秀
	望月橋畔聽茶──寬韵
	第八章 高雄都
	熱力四射的港都茶情
	正面向陽的茶香品味──一蕊花
	廣西奇女子的台灣茶情──陶普莊
	快樂收藏成賣家──福運
	精采文創打造──台A茶
	尋找老茶館的深層記憶
	看見台灣民藝──農家茶園
	用心打造茶藝一片天──打狗茶村與懷舊茶館
	金融人的茶藝館夢──蟬蜒禪言
	見證港都茶藝三十年──采雲軒
	第九章 屏東縣
	茶文化深耕台灣最南端
	眷村中的茶香琴韻──清營巷
	懷念眷村老茶香──舊居草堂
	第十章 大型連鎖茶飲閃耀全球
	創造茶品消費的最大贏家
	街頭畫家發明珍珠奶茶,開創茶飲王國──翰林茶館
	英式下午茶與小王子有約──古典玫瑰園
	打造全新茶飲文化空間──春水堂與秋山堂
	茶文化往下扎根──天仁喫茶趣
	喫茶情報
	優惠券
					序/導讀
	【楔子】
	台灣茶藝風雲再起
	「日長何所事,茗碗自賫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這是北京故宮珍藏的《事茗圖》,作者明代大才子唐寅,巧妙的將友人陳事茗的名字嵌入詩中,並做為畫題。以細緻工筆加上柔和的墨色渲染,詳細描繪了明代文人幽居品茗的情境,令人嚮往。
	層次分明的畫面上,但見茅舍藏於幽谷松林之中,堂內有人伏案觀書,書僮在一旁煽火煎茶,而橋上正有訪客與僮攜琴前來;背景則以巨石、峰巒、瀑布、飛泉等呈現。透露出明代文人理想化的生活情境,以及追求閒適、真趣、清賞的處事態度。透過畫面,彷彿還能在淡淡茶香中,聽見潺潺水聲與窸窣蟲鳴。這不就是一九七○年代末期,台灣茶藝館崛起以來,所不斷追求的情境嗎?
	打開中國品茗史,六朝以前,茶葉主要為緊壓茶類的團茶或餅茶,不僅製作工藝繁瑣,且煮飲也十分費事。至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貢葉茶。不僅徹底顛覆了唐宋以來的茶葉形制,泡茶方式也從研末而飲的唐朝烹茶法、宋代點茶法,演變為直接以沸水沖泡的「瀹茶法」,即今日普遍簡便的「撮泡法」。堪稱品茶方式的一大革命,茶藝也從唐宋時期宮廷或文士的雅尚清玩,普及為全民生活的一部分。
	明初社會動亂,後又有宦官亂政等因素,使得許多胸懷大志的文人,不得不寄情山水以避禍,而茶藝正是紓憂排鬱的最佳方式,因此明代茶人多為飽學之士,琴棋書畫尤其精通,其中又以晚明的「吳中四傑」,即唐寅、文徵明、祝允明、仇英四人最為著名。儘管多懷才不遇,卻多才多藝又嗜茶,強調茶席環境以及幽雅氛圍的營造,將品茶、賞器、吟詩、賞畫與聞香等,同時融入生活藝術。
	細看吳中四傑的畫作,不時可見茶席的注入,結合飲茶空間的布置、寄性茶居,不僅開創文士茶的風起雲湧,更影響後代茶藝深遠,成了今天兩岸喫茶空間設計的最佳範本。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一四七○年生於蘇州的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擅長繪畫山水、人物、花鳥,詩詞文學與書法也堪稱一絕,尤其用詩畫為明代文士茶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見證。但生前卻命運多舛,功名僅至解元,即便優異的進士成績也被誣為作弊而蒙受冤獄折磨,直至身後始備受推崇。後人甚至杜撰了《三笑姻緣──唐伯虎點秋香》、《十美圖》等故事,戲稱他為「風流才子」,並屢屢搬上舞台或螢幕,令人啼笑皆非。
	西班牙大畫家達利曾於一九五五年以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重新詮釋了達文西在一四九八年繪製的不朽名畫《最後的晚餐》。達文西以極為細膩的寫實方式,選擇了耶穌用餐時,宣布座中有人出賣,讓眾門徒大為震驚的剎那做為主題呈現。達利卻讓議論紛紛的門徒全部低頭默禱,甚至加上了金色的宗教光環,兩畫相隔四百多年,都讓世人印象深刻。
	因此我特別取來雲南鶴慶山區攜回的手工茶票紙,在唐寅仙逝近五百年後的今天,以茶汁融入水彩,將樸實的客家伙房置入近景,柴燒茶器則在禾埕外成就極簡茶席,在陽光下以青潤似鐵的光芒,呈現茶湯、賓客與遠山之間的虛實,再以類似慧善大士機鋒雋語的禪詩手法題詩,希望以《續唐寅事茗圖》呈現文士茶回歸自然的精神,並向唐大才子致敬:
	陽光異常熾烈
	天空卻近乎皎白
	伙房看似靜寂
	煎水已然颼颼
	茶席上,柴燒
	青潤似鐵
	舞出觀音
	無可取代的
	蘭花香氣
	山還在遠方
	而心,早已
	輕輕放下
	台灣茶藝館於七○年代後期開始出現,由茶藝界大老蔡榮章於一九七六年在台北市林森北路成立「中國功夫茶館」首開風氣;當時大多以蘇州園林為依歸的茶坊格局,不僅明顯有別於西式咖啡館的現代裝潢,也為繁忙的台北人提供了新的品茗環境。後來蔡榮章在天仁集團力挺下,於衡陽路鬧區成立「陸羽茶藝中心」屹立至今,更成了培育泡茶師的搖籃。當時著名茶館還包括老字號的「紫藤廬」、「耕讀園」;詩人許露麟在公館開設、成就現代詩人聚集煮茶論詩所在的「五更鼓」;還有書畫伴隨茶香的「東坡居」、忠孝東路上的「雨香軒」、華視旁的「慕雨軒」;以及一九八六年選出第一位民進黨黨主席而聲名大噪的仁愛路圓環旁「圓穠」、已故名作家三毛生前常駐足的南京東路「茅廬藝術茶館」等,各領風騷。
	值得一提的是,有別於日本的「茶道」、韓國的「茶禮」,台灣獨創的「茶藝」一詞,也是在一九七七年間,在茶界與文化人的激盪下所產生。
	不同於中國盛唐時期的茶坊、茶肆,或宋代的茶邸,甚或明清迄今的戲茶館、棋茶館等,當時台北流行的茶館較重視「茶藝」的精神面,從有形的茶器、茶法、茶儀,至品茗環境與擺飾陳設,到無形的茶香或人文氛圍等,共同交織而成的品茶境界,成了台北茶藝館最迷人的特色,因此很快就造成流行。
	可惜單純以茶藝為主的茶館在九○年代中期以後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翰林茶館、春水堂、天仁喫茶趣、古典玫瑰園等大型企業,以複合式茶館型態,結合當紅的泡沫紅茶、珍珠奶茶、精緻餐飲或下午茶文化等,推出連鎖店續領風騷;至於商圈內的傳統茶館,如非擁有強烈特色,幾乎毫無生存空間。
	弔詭的是,茶藝館沒落的主因,並非喝茶人口減少,而是茶藝已經走入家庭,喝茶人口不減反增、且愈呈年輕化的走勢。學茶人數也不斷增長,除了私人茶藝教學的崛起,官方或民間團體、宗教團體甚或大學相關系所,也不斷廣設茶藝班推波助瀾,如台北市社教館或各地方農會等。台灣由「陸羽茶藝中心」舉辦的泡茶師考試已持續十多年,取得民間頒證泡茶師或茶藝教師資格的早已不下數百人,影響所及,近年大陸官方推動的「茶藝師職業證照考試」也愈趨熱門。今天在台灣,家家戶戶大多備有茶品與茶具,茶壺收藏且取代了傳統的酒櫃,茶藝館不再是喫茶的唯一選項,式微自是難免。
	所幸二○○五年以來,隨著兩岸茶藝交流的日漸頻繁,以及台灣茶業的興盛、台灣茶器風靡對岸等因素,來台找茶、喫茶的遊客大幅成長,加上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泡茶師聯會、會心茶集、中華方圓茶文化學會等茶藝團體的蓬勃發展,台灣以各種型態出現的茶藝館風雲再起。面對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無所不在的今天,業者也不斷推陳出新、全面應戰,純粹以品茶為主的茶館幾乎不見,除了開放網路或手機充電已成共識,再推出精緻美食,或茶品與茶器的推廣販售,甚至提供藝文展出、書法或茶藝教學、親子同樂、大型會議等多重複合型態,而日本抹茶道與煎茶道的注入,也讓喫茶空間更加熱鬧繽紛。
	而茶藝的呈現也不再限於茶館,新一代的茶行無論裝潢如何時尚豪華,也多會在適當的一隅擺上茶席;陶藝家們開始在工作室廣設茶間,甚至服飾店、旅館民宿等,都可見到茶藝的相關氛圍。而明代文士茶品茶、賞器、吟詩、賞畫的風氣也更加具體,例如鹿港老街上的「彰化縣茶藝協會」,吸引遊客目光的不僅是傳統三合院的老厝風華,山門上隨時配合時事而更換的對聯更令人拍案叫絕,不僅多了一份文化情懷,更讓人感受到台灣高度民主化帶來的多元聲音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