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星火與香火: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視野下的中共國家形構

從一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閩西山坳小鎮看似微不足道的宗祠與中共革命事件,,剖析小鎮宗祠逐步聖地化的過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377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星火與香火: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視野下的中共國家形構》
從一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閩西山坳小鎮、
從看似微不足道的宗祠與中共革命事件,
討論意喻「大眾」的星火象徵、
民間信仰和家族延續關鍵的香火觀念
以及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構建下的「新中國」。


當代跨學科國家研究,逐漸偏向國家╱文化分析、探討國家形構過程,以及國家如何透過不同形式被展演。所謂國家形構是一種文化革命,世界產生意義的方式,永不停止的建構各類充滿真實感的地景與敘事,展演國家觀念賴以而生的建國輝煌與英雄烈士事蹟。趙樹岡藉由本書《星火與香火》,以一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閩西山坳小鎮、看似微不足道的宗祠與中共革命事件為起點,透過細膩的田野、檔案和地方文獻,剖析小鎮宗祠逐步聖地化的過程。藉此討論意喻「大眾」的星火象徵,以及民間信仰、家族延續關鍵的香火觀念,進而分析星火與香火彼此間的攀附、鑲嵌。探討作為「新中國」論述基礎,官方化的大眾文化,以及例行、儀式性、作為日常生活實踐的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構建下的「新中國」。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革命星火的考掘
二、星火與香火
三、「新文化」與中共國家形構
「大眾的新文化」與「新中國」
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
攀附與鑲嵌
四、從「聖地」探訪「新村」

第二章 汀巖山坳小鎮
一、山街的宗族與地域組織
二、蘇區與客家意象
三、文學地景建構的邊緣
四、吾土吾民

第三章 1929紅旗乍到
一、地方菁英的回憶
五四青年的「新村夢」
革命激情歲月
決裂與對抗
二、夾縫求生
三、社會控制的基礎
四、土地與社會改革

第四章 「新中國」與「新歷史」
一、國家代理人與階級透鏡
二、從土改調查到土改補課
三、政治化的歷史問題
四、「新村」社會再詮釋
日常生活的階級想像
個體擴散到集體的階級仇恨
在真實苦難中幻想「新村」
五、狂風驟雨中的歷史布幕

第五章 鍛造聖地
一、大眾化的革命文化
二、記憶地景
革命遺址的形成與規範
空間意義的轉換
從宗祠到革命遺址
三、革命空間的拼貼與再現
四、重燃星火餘燼
五、生活中的紅色印記

第六章 革命朝聖
一、第二次「長征」:文革大串連
二、「寓教於遊」立紅旗
三、總書記到古田
四、庸俗化與再神聖化

第七章 照映宗族的星火
一、宗族傳統的復興
二、建構宗族聖地
三、收納革命光芒
四、人民英雄與祖先

第八章 結語
建國「史詩」的真實感
革命支譜的匯流
徘徊纏繞的紅色幽靈

參考書目
索引

序/導讀

緒論

一、革命星火的考掘


1964年4月,福建省文化局組織的「古田會議會址建館規劃聯合工作組」抵達上杭縣東北山區的古田鎮,此行任務是調查1929年12月,包括毛澤東、朱德、陳毅等中共領導人在當地廖氏宗祠召開會議的前後過程,以及復原會議場景。事實上,早在50年代初期,原名萬原祠的古田會議舊址就曾進行簡單修葺,只不過當時是由最基層的村鄉級單位負責,由於許多幹部甚至連古田會議都未曾聽聞,因此還必須附帶進行宣傳工作。由此可見,中共國務院公佈「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1961年以前,別說是村鄉,甚至省級幹部都無法想像,這座位於偏遠山區,外觀不怎麼起眼的小宗祠,居然有朝一日與井岡山、延安、韶山並列為33個,最高級別的「革命建築與遺址」名單。

相距古田會議召開三十五年,又極度缺乏相關資料,要想復原此一短暫事件的過程與場景確實不易。工作組發揮擅長的組織動員,透過地方幹部要求親身參與、目擊,甚至僅僅耳聞會議的群眾參加座談。從洋洋灑灑的座談會紀錄看來,這次動員相當成功,然而從被動員的群眾對古田會議細節充滿分歧的發言,卻又明顯反映了,在場沒有人能夠較為完整、清晰記憶會議過程,甚至號稱曾親身與會者亦不例外。時間確實模糊了記憶,更重要的或許是除了宗祠主體建築以外,幾乎不存在足以令人聯想到紅軍活動的蛛絲馬跡。不過天井旁的旮旯角,一處不甚顯眼的灰黑焦痕或許是唯一例外。

古田雖屬華南福建,但位於海拔較高且近內陸的閩西,冬季甚至可見降雪霜凍。古田會議期間正值仲冬,會場又在無法阻隔寒風的宗祠正廳與三面庭廊,更有不少人蹲踞在天井下的空地,紅軍如何取暖引起工作小組興趣,也成為座談會討論焦點之一。相關問題的發言不少,但大多圍繞在紅軍如何以單薄衣衫抵擋山野風雪,藉以反襯革命時期的艱苦。大量類似且重複的發言或許曾令幹部們感到索然無味,直到有群眾信誓旦旦指出,面對大門正廳右前方天井的花崗石地面,看來不顯眼的灰黑污痕正是會議期間烤火的焦痕時,才將討論帶到高潮,燃起整個會場的熱情。

多數身處中共革命歷史脈絡外的他者或許不明白這次大費周章的動員,以及往後大大小小、各式各樣調查活動背後的意義,同時也難以理解山區小鎮不起眼的宗祠,以及模糊到難以辨認的遺跡究竟有何討論的必要?帶著這些疑問,勢必更不可能想像調查小組發現這個遺跡當下,幾乎感到類似考古學者在周口店遺址發現餘燼堆積層的興奮。

事實上,當我首度接觸這份調查檔案與會議發言記錄,確實也無法理解幹部在字裡行間所反映的興奮之情。直到進入整個中共革命史與文史資料描寫的閩西革命歷程,才聯想到調查活動的另一個重點:探訪毛澤東在會址二里外賴坊村撰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經常被用來說明毛澤東堅持以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正確性,因而成功奪取政權,具有象徵地位文章的書寫經過與背景

關鍵的革命星火意象與詮釋,再加上毛澤東、朱德等中共領導人在古田、閩西活動的小故事,有如大量馬賽克拼貼成30年代中共建立閩西、贛南中央蘇區農村根據地的背景,古田會址也濃縮與展演了革命建國的「光輝歷史」片段。而建築以外,唯一與古田會議直接關連,冬夜篝火留下的焦痕遺跡之於共產革命的象徵,也因此絲毫不亞於周口店餘燼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意義。

50年代以來,中共中央文物局鼓勵各地紀念館,「在調查訪問的基礎上,編寫一套說明詞,應該像『講故事』一樣生動地說明(革命)人物生活和事件情況的具體事實」。各省革命博物館在這個要求下,持續徵集、蒐集革命文物與故事。各地看似無關緊要的宗祠、廟宇,難以直接判別的「星火」等革命遺址、遺跡,在說明詞或在故事裡被賦予生命,地方的過去也透過轉換或加工,呈現出真實效果。古田山坳宗祠裡的革命星火,以及從此地蔓延到整個閩西、贛南,從地方到區域的歷史敘事也在轉換和展演過程中,被吸納入中共建國歷史。

中共革命建國成功的因素相當複雜,但現在越來越清楚,同時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組織動員與宣傳交互運用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軍事武裝。作為政治動員基礎的宣傳之所以打動人心,意識型態之所以成功滲透往往不是來自激昂、單純的政治口號,或是國家霸權由上而下,單線式的強加在人民身上。而在於各種精簡、淺顯易懂,藉由文字、圖像、歌謠、戲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不同載體,呈現階級剝削和共產黨領導工農群眾「翻身」的革命敘事。

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雖然迅速取代了日常生活的政治教條,但中共卻持續為革命星火加薪添柴,藉由無數類似的革命星火意象,以及各個革命聖地傳遞黨及建國歷史的神聖性。1989年,江澤民在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動盪過程中,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事件甫平即接連訪問革命遺址,當年底便到訪古田「瞻仰」。二十年後,胡錦濤又到此地與「革命老區群眾」共度除夕。此期間更不乏國務總理、中央政治局委員、省部級大員在此留下足跡,地方幹部更自不待言。中央領導頻頻加持,再加上國務院到各省市大力宣傳紅色旅遊,鼓勵民眾瞻仰革命遺址,古田開始迅速竄紅,成為今日閩西宣傳1930至1950年「二十年紅旗不倒」,「維持土地革命果實地區」的重心,被黨史工作者稱為「革命聖地」,甚至共產黨員的「麥加」。

中國大陸有多少革命遺址被冠以「聖地」之名,難以估算,至少列入中共國務院,屬於全國性質的「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就高達100個,此外還有整整一倍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還不包括更多的省、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中除了在廢墟中重建的曲阜孔廟,或兵馬俑博物館等少數歷史或考古遺址、博物館外,絕大多數都是以中共革命事件、人物為主題的紀念地景。

宣揚革命的愛國主義基地或紅色景區各自呈現不同階段或地區的革命敘事,但背後都企圖反映革命星火是由底層工農群眾引燃,藉此宣告「廣大人民」對共產革命的支持,以及「新中國」的基礎是建立在星散各地的農村與小城鎮。革命建國的星火敘事,如同Ana Maria Alonso討論國族主義建構的史詩(epic)文類,呈現出「新中國」的「歷史」與傳統,一方面連結過去與現在,同時創造現在、過去與未來穩定的階序。

二、星火與香火

目前許多已經成為革命遺址的中共革命時期政治、軍事機關或集會活動地點,都是過去的宗祠、寺廟或書院,中共之所以選擇這些公共建築,除了空間較民居寬敞,適合供集會使用,似乎很難找到其他因素。古田會議選擇在萬原祠召開也沒有特殊的政治或歷史背景可尋,僅僅是出自偶然,我個人之所以接觸古田會議舊址以及這個小鎮,同樣是因為2007年參與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過程的另一個偶然。

除了小鎮本身相當曲折且吸引人的特殊經歷,因為過去的人類學訓練背景,長期對宗族與民間信仰的興趣,以及接觸無數宗祠的經驗,促使我試圖透過這些偶然,思考會址這個空間從宗祠轉換為革命遺址的過程,以及政治意識型態以外的社會文化意義。

宗族與民間信仰是西方漢學領域,人類學漢人社會文化研究相當重要的主題,因為宗族不僅是純粹的親屬組織,同時也呈現出複雜的社會經濟、地域結構,而民間信仰不僅反映了漢人傳統宇宙觀,更複製了中華帝國的科層體制。過去半個多世紀,歷史學者用宗法、禮教,人類學者運用源自非洲部落社會的世系群(lineage)概念,從宗族的定義為起點,延續到親屬組織結構與功能,並擴展到地域性宗族的社會結構研究,或是以民間信仰面向探討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

歷史學、人類學大量研究成果,顯示中國各地宗族與民間信仰的分歧多樣,具體組織型態與觀念形成也有複雜的歷史地理背景,但二者皆為中華帝國行政控制以外,維繫社會穩固相當重要的文化基礎,則是相關學術領域普遍的共識。

陳春聲、劉志偉、蕭鳳霞、柯大衛(David Faure)等,目前被稱為「華南學派」學者開拓了宗族與民間信仰研究新視野,超越了傳統功能與結構面向,將焦點集中於各地形貌各異的宗族與民間信仰實踐背後的國家意識型態,以及各類能動者如何透過信仰、儀式及各類文化展演,凸顯地方在整體國家秩序的正統。如明清珠江三角洲宗族研究清楚反映出,該地區宗族形成超越血緣和親屬組織的關鍵,主要是國家正統傳遞過程中,地方知識分子扮演中介者角色,將代表國家正統意識型態的宋明理學傳遞到地方,透過鄉紳、禮生推廣宗族禮儀,結合地方認同與國家象徵的過程與結果。

中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試圖徹底摧毀,也有能力剷除宗族、民間信仰,脫離傳統國家正統象徵,而能維繫社會穩固的政權。滲透到村落的黨政組織固然是政權穩固的關鍵,但行政制度以外,更需要重建另一套非儒家意識型態的國家正統象徵。如果將國家形構視為一種文化革命,世界產生意義的方式,中共政權摧毀所有「封建傳統」之後,也必須建構得以取而代之的文化體系。這套意識型態,簡單的說,就是以馬列共產主義與階級鬥爭為核心,革命的「新文化」。

宗族與民間信仰觀念及組織可說是「封建傳統」思想與生活實踐的根柢,不剷除宗族組織,人為劃分的階級便難以存在;不打破唯心的民間信仰,更無法建立唯物的馬列共產主義。最後的結果是階級取代宗族之類的血緣、地緣組織,階級關係取代家庭、宗族關係;馬列主義思想驅逐了「封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084348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5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