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一本讓你學會面對恐懼與衝突的成長勁小說
小天無意間翻弄從國小至高中的日記本;掀開那段五年級的暑假回憶:七月中元普渡,到處燒金紙、拜「好兄弟」;膽小的小天拗不過好友大鳥「不服迷信說」,兩人在雜貨店借了一整套「碟仙」遊戲,還激平日愛捉弄小天的進勝加入。
三個人一開始這遊戲,似乎無法停止,而且遊戲中又多了一個「人」的聲音;「他」好像事事通,大鳥爸媽失和、進勝老爸失業,大部分的問題似乎都可以化解,只是要付出代價……而「他」好像也有自己的問題──「……大家都只看成績,每個人都忘記玩遊戲。」「他」這麼說……
小天無意間翻弄從國小至高中的日記本;掀開那段五年級的暑假回憶:七月中元普渡,到處燒金紙、拜「好兄弟」;膽小的小天拗不過好友大鳥「不服迷信說」,兩人在雜貨店借了一整套「碟仙」遊戲,還激平日愛捉弄小天的進勝加入。
三個人一開始這遊戲,似乎無法停止,而且遊戲中又多了一個「人」的聲音;「他」好像事事通,大鳥爸媽失和、進勝老爸失業,大部分的問題似乎都可以化解,只是要付出代價……而「他」好像也有自己的問題──「……大家都只看成績,每個人都忘記玩遊戲。」「他」這麼說……
目錄
導讀 鬧鬼、鬥鬼與玩鬼-宋文里,Ph.D. 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作者後記 終於,鬼來了 顏志豪
名家推薦
「害怕」的哲學思考(附思考練習與問題討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作者後記 終於,鬼來了 顏志豪
名家推薦
「害怕」的哲學思考(附思考練習與問題討論)
序/導讀
導讀
鬧鬼、鬥鬼與玩鬼
看了顏志豪的《鬼遊戲》之後,我第一時間的反應是:這小子怎麼在玩跟我一樣的遊戲?
「這小子」當然是我對作者有自覺的一種稱呼。我是在倚老賣老地自說自話。但這不是全無根據的話語。我從一九九一年起,在清大的通識教育課程以及社會學人文所的研究所課程中陸續開設「宗教心理學」、「宗教體驗」或「宗教研究」等課目,並且也出版了幾篇期刊論文, 把碟仙到借竅巫術等等「鬼玩意」作了不少的探討,所以,比起來,在「此道中人」裡的排行,我確實要算是老的了。
在我出版了第一篇有關碟仙研究的長文之後,有一次被經濟研究院請去演講。講完後,有一位聽眾趨前來打招呼,然後很嚴肅地給我忠告說:「宋教授,以您的學識來研究像碟仙這樣的小玩意,會不會太可惜了?」我聽了覺得有點驚訝,不過我也領略到他的意思:雖小道必有可觀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所以,後來,我決定選擇一個自稱在發揚中華大道的教派,即一貫道,進行了一場「大玩意」的研究。出版後,據說一貫道的道親們知道了,就很排斥我了(只有少數內行人例外)。
「小玩意」、「大玩意」都是在玩。所以,嚴肅正經派的宗教人會以為我很不正派。不過,我不必在此進行辯護。我們還是來談談「玩鬼」這遊戲該有怎麼樣的玩法吧。
用最正經的儒學,譬如朱熹來說吧,你若看看他的門生如何興致勃勃地想與老師談鬼神,而這位老師卻無論如何不肯鬆口承認這種問題有任何正當性可言。他總是說:所謂鬼神,無非就是天地間,氣的「屈伸」──屈是鬼,伸是神,如此而已。神是不可測,鬼呢?不值一提!是的,集氣養義的工夫作到像朱子的程度,他是可以這麼說的,但他的眾門生恐怕終究還是難以理解。一直到今天,我們這些同一文化遺產的繼承人,也恐怕還有大多數人是活在「怕鬼」的氛圍裡的──包括我們許多接受馬克思、列寧無神論教義教出來的億萬同胞們,也莫不如是。 但「怕鬼」還不算是這遊戲真正的起點。我們很可能多多少少有些接近過「鬧鬼」的情事,或風聞「鬧鬼」的傳言,因此開始對鬼起了些身體反應,譬如我在第一次決定和學生們一起玩碟仙時,也就是我在宗教心理學課程裡談起當時大學校園裡很流行的玩碟仙風潮之後,有幾位同學竟然前來挑戰,問我有沒有「真正」玩過碟仙。我承認我曾經隨意玩玩,但以他們的定義來說,不算「真正玩過」。所以,這戰書我就不能不接了。我們約好某月某日,在當時人文社會學院的舊館(如今已被改建,跡墟不復),晚間十點,在大廳閱覽區碰面。我要說的是,我提前赴約,但在那等待的時刻,我確實感覺到背脊發涼──這種「身體反應」,要說有任何一位讀者不懂它的意思,我是不會相信的。所以,我認為,我已經開始要和鬼正面相逢。我接「鬧鬼」的招,但我準備要來「鬥鬼」。
這故事過程,我在論文裡作了詳細描述,為了避免冒犯自我抄襲的學術倫理制裁,我就不再贅述。但很明顯的,我只是要求在玩碟仙過程中,一定要騰出一個人手來擔任全程記錄的角色,後來,在四十幾分鐘裡,無論我們如何換搭檔,如何努力地呼喚「碟仙碟仙請出來」,結果,那碟仙就是文風不動。學生悻悻然收拾碟仙道具離去,臨走前有位同學說:「碟仙一定討厭你們這些學心理學的人。」
在這樣的起點之後,我的第一回合「鬥鬼」,到底是否分出了勝負?我很有把握地認為我贏了一局──至少,這碟仙是不敢來找我的。後來,鬥鬼過程在往後十多年裡還繼續了很多回合,我想我也不能多說了。看看顏志豪的《鬼遊戲》,大抵上,經驗的過程相差無幾。
我也許可以很自豪(也可說「志豪」)地對當年說我玩碟仙是在搞「小玩意」的人答道:在大玩意和小玩意裡,要碰到的鬼其實是無分大小的。我記得某位哲人好像引用康德的意思說過:謊話沒有程度差別,一句話裡即便只有百分之一的謊,那就全部是謊。鬼是不值一提的玩意,無論大小,都只是你自己是否像個「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一樣,敢跟他(它)周旋而已。畢竟,鬼不鬼本不是問題,只是,我們的文化遺產中,鬼故事未免太多了。你怕的是鬼故事,包括你自編自導的故事在內,而不是什麼鬼東西,你感覺到了嗎?
宋文里(Ph. D. 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
後記
終於,鬼來了
會書寫《鬼遊戲》這個小說,原因相當簡單,只是為了完成小時候的一個遺憾。記得,碟仙是當時小學生必玩的遊戲,因為這個遊戲有點靈異;有點恐怖還有點不可思議,我相信直到現在,這個鬼遊戲仍在小學生的生活中流傳。直到現在,我還是不敢玩,也找不到人玩了。於是,興起一個念頭,那麼我就寫小說,讓自己玩一次吧!
感謝小魯出版社的信任,願意讓這本充滿禁忌與爭議的小說面世。或許,很多家長或者教育者,均認為禁忌與危險不適合提供給孩子;但是我反而認為,人類在成長的過程中,勢必遇到困難、危險或各種誘惑,透過閱讀訓練他們面臨這些難題時的解決之道,是個不錯的方式,況且透過閱讀,與親朋好友互相溝通與討論,使得未來遇到類似問題,更能合宜的處理,而非一味地禁止與隔離。換個角度,若是你像我一樣,從來沒玩過碟仙,又害怕讓自己置入危險之中,透過閱讀,跟我一起玩一次,保證安全。
只要有機會,我喜歡與孩子聊天,聽聽看他們想要什麼故事?因為我覺得兒童文學是替他們服務的,並不是大人自認為應該給孩子什麼樣子的故事。我都會問他們:最希望我寫什麼樣的故事?幾乎全數的小朋友都會希望我寫鬼故事。我答應他們,總有一天,我會為他們寫鬼故事,今天,終於達成我對小朋友的承諾,完成他們的心願,真的好開心,可以睡場好覺了。但是,我不保證,你們看完也能睡場好覺?嘻嘻。
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會面臨到恐懼的侵蝕,如何面對恐懼、處理恐懼、到最後產生勇氣以消解恐懼,是小說中要表達的課題。之所以會產生恐懼之情,絕大部分出自於對於無知與對於未知世界的不安想像,因此恐懼被無止境的擴大,甚至有些人因此精神狀況大受影響,這就得不償失。要化解恐懼,相當簡單,必須誠實地面對為何恐懼的原由,並且採取具體行動,揭開心魔所造成的恐懼、想像,通常恐懼就會迎刃而解。若沒有勇氣積極戰勝恐懼的幻象,這樣的恐懼反而會成為心裡的鬼,永遠逃脫不了它的影響,最後就算沒有鬼,鬼也真的來了。希望你們看完這本書後,在這場遊戲當中,知道如何戰勝恐懼,獲得愛與勇氣。
我很努力在現實與想像之中找到平衡點,希望透過想像的成份,讓讀者反而能看見現實的荒謬與有趣,希望你們會喜歡我的故事。
顏志豪/作者
鬧鬼、鬥鬼與玩鬼
看了顏志豪的《鬼遊戲》之後,我第一時間的反應是:這小子怎麼在玩跟我一樣的遊戲?
「這小子」當然是我對作者有自覺的一種稱呼。我是在倚老賣老地自說自話。但這不是全無根據的話語。我從一九九一年起,在清大的通識教育課程以及社會學人文所的研究所課程中陸續開設「宗教心理學」、「宗教體驗」或「宗教研究」等課目,並且也出版了幾篇期刊論文, 把碟仙到借竅巫術等等「鬼玩意」作了不少的探討,所以,比起來,在「此道中人」裡的排行,我確實要算是老的了。
在我出版了第一篇有關碟仙研究的長文之後,有一次被經濟研究院請去演講。講完後,有一位聽眾趨前來打招呼,然後很嚴肅地給我忠告說:「宋教授,以您的學識來研究像碟仙這樣的小玩意,會不會太可惜了?」我聽了覺得有點驚訝,不過我也領略到他的意思:雖小道必有可觀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所以,後來,我決定選擇一個自稱在發揚中華大道的教派,即一貫道,進行了一場「大玩意」的研究。出版後,據說一貫道的道親們知道了,就很排斥我了(只有少數內行人例外)。
「小玩意」、「大玩意」都是在玩。所以,嚴肅正經派的宗教人會以為我很不正派。不過,我不必在此進行辯護。我們還是來談談「玩鬼」這遊戲該有怎麼樣的玩法吧。
用最正經的儒學,譬如朱熹來說吧,你若看看他的門生如何興致勃勃地想與老師談鬼神,而這位老師卻無論如何不肯鬆口承認這種問題有任何正當性可言。他總是說:所謂鬼神,無非就是天地間,氣的「屈伸」──屈是鬼,伸是神,如此而已。神是不可測,鬼呢?不值一提!是的,集氣養義的工夫作到像朱子的程度,他是可以這麼說的,但他的眾門生恐怕終究還是難以理解。一直到今天,我們這些同一文化遺產的繼承人,也恐怕還有大多數人是活在「怕鬼」的氛圍裡的──包括我們許多接受馬克思、列寧無神論教義教出來的億萬同胞們,也莫不如是。 但「怕鬼」還不算是這遊戲真正的起點。我們很可能多多少少有些接近過「鬧鬼」的情事,或風聞「鬧鬼」的傳言,因此開始對鬼起了些身體反應,譬如我在第一次決定和學生們一起玩碟仙時,也就是我在宗教心理學課程裡談起當時大學校園裡很流行的玩碟仙風潮之後,有幾位同學竟然前來挑戰,問我有沒有「真正」玩過碟仙。我承認我曾經隨意玩玩,但以他們的定義來說,不算「真正玩過」。所以,這戰書我就不能不接了。我們約好某月某日,在當時人文社會學院的舊館(如今已被改建,跡墟不復),晚間十點,在大廳閱覽區碰面。我要說的是,我提前赴約,但在那等待的時刻,我確實感覺到背脊發涼──這種「身體反應」,要說有任何一位讀者不懂它的意思,我是不會相信的。所以,我認為,我已經開始要和鬼正面相逢。我接「鬧鬼」的招,但我準備要來「鬥鬼」。
這故事過程,我在論文裡作了詳細描述,為了避免冒犯自我抄襲的學術倫理制裁,我就不再贅述。但很明顯的,我只是要求在玩碟仙過程中,一定要騰出一個人手來擔任全程記錄的角色,後來,在四十幾分鐘裡,無論我們如何換搭檔,如何努力地呼喚「碟仙碟仙請出來」,結果,那碟仙就是文風不動。學生悻悻然收拾碟仙道具離去,臨走前有位同學說:「碟仙一定討厭你們這些學心理學的人。」
在這樣的起點之後,我的第一回合「鬥鬼」,到底是否分出了勝負?我很有把握地認為我贏了一局──至少,這碟仙是不敢來找我的。後來,鬥鬼過程在往後十多年裡還繼續了很多回合,我想我也不能多說了。看看顏志豪的《鬼遊戲》,大抵上,經驗的過程相差無幾。
我也許可以很自豪(也可說「志豪」)地對當年說我玩碟仙是在搞「小玩意」的人答道:在大玩意和小玩意裡,要碰到的鬼其實是無分大小的。我記得某位哲人好像引用康德的意思說過:謊話沒有程度差別,一句話裡即便只有百分之一的謊,那就全部是謊。鬼是不值一提的玩意,無論大小,都只是你自己是否像個「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一樣,敢跟他(它)周旋而已。畢竟,鬼不鬼本不是問題,只是,我們的文化遺產中,鬼故事未免太多了。你怕的是鬼故事,包括你自編自導的故事在內,而不是什麼鬼東西,你感覺到了嗎?
宋文里(Ph. D. 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
後記
終於,鬼來了
會書寫《鬼遊戲》這個小說,原因相當簡單,只是為了完成小時候的一個遺憾。記得,碟仙是當時小學生必玩的遊戲,因為這個遊戲有點靈異;有點恐怖還有點不可思議,我相信直到現在,這個鬼遊戲仍在小學生的生活中流傳。直到現在,我還是不敢玩,也找不到人玩了。於是,興起一個念頭,那麼我就寫小說,讓自己玩一次吧!
感謝小魯出版社的信任,願意讓這本充滿禁忌與爭議的小說面世。或許,很多家長或者教育者,均認為禁忌與危險不適合提供給孩子;但是我反而認為,人類在成長的過程中,勢必遇到困難、危險或各種誘惑,透過閱讀訓練他們面臨這些難題時的解決之道,是個不錯的方式,況且透過閱讀,與親朋好友互相溝通與討論,使得未來遇到類似問題,更能合宜的處理,而非一味地禁止與隔離。換個角度,若是你像我一樣,從來沒玩過碟仙,又害怕讓自己置入危險之中,透過閱讀,跟我一起玩一次,保證安全。
只要有機會,我喜歡與孩子聊天,聽聽看他們想要什麼故事?因為我覺得兒童文學是替他們服務的,並不是大人自認為應該給孩子什麼樣子的故事。我都會問他們:最希望我寫什麼樣的故事?幾乎全數的小朋友都會希望我寫鬼故事。我答應他們,總有一天,我會為他們寫鬼故事,今天,終於達成我對小朋友的承諾,完成他們的心願,真的好開心,可以睡場好覺了。但是,我不保證,你們看完也能睡場好覺?嘻嘻。
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會面臨到恐懼的侵蝕,如何面對恐懼、處理恐懼、到最後產生勇氣以消解恐懼,是小說中要表達的課題。之所以會產生恐懼之情,絕大部分出自於對於無知與對於未知世界的不安想像,因此恐懼被無止境的擴大,甚至有些人因此精神狀況大受影響,這就得不償失。要化解恐懼,相當簡單,必須誠實地面對為何恐懼的原由,並且採取具體行動,揭開心魔所造成的恐懼、想像,通常恐懼就會迎刃而解。若沒有勇氣積極戰勝恐懼的幻象,這樣的恐懼反而會成為心裡的鬼,永遠逃脫不了它的影響,最後就算沒有鬼,鬼也真的來了。希望你們看完這本書後,在這場遊戲當中,知道如何戰勝恐懼,獲得愛與勇氣。
我很努力在現實與想像之中找到平衡點,希望透過想像的成份,讓讀者反而能看見現實的荒謬與有趣,希望你們會喜歡我的故事。
顏志豪/作者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