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請別再丟一本課外書給孩子,就希望他愛上閱讀。
請別再丟一本課外書給孩子,就希望他愛上閱讀。
李崇建、甘耀明10年閱讀課精華。
獻給台灣的老師和父母。
黃國珍(《閱讀理解》雜誌創辦人、品學堂執行長)專文推薦。
19位教育工作者動容推薦。
探索自己與他人的內在,往往是我們教育最欠缺的。
但藉由閱讀,孩子學會理解自己與他人,
孩子不但更接納自己,也願意對生命投入更大的追求。
孩子們在眼淚中,接納了彼此
「我本來的家很美好,就像一片美麗的森林,但自從國小五年級開始,爸媽吵架,那個美麗的森林就再也不見了(孩子講到這兒哭了)………」
當報告的孩子哭了,全班都寧靜了。十二歲的孩子,在閱讀中分享、觸及了最深層的內在。
這是李崇建讓孩子們讀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丹麥作家顏森的〈失落的森林〉後,孩子們分組討論時所呈現的最動人的一幕。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就從關鍵的「提問與對話」開始
但當孩子們回答時,請避免以「答對」、「答錯」來回應孩子,也請孩子可以提出「爛問題」,因為任何問題,都值得被討論,甚至,請多連結孩子的「生命經驗」。最後,再將故事於最懸念處結束,勾起孩子閱讀後續故事的強烈好奇心。
李崇建與甘耀明在本書裡,分別以5篇中外經典文學為例,將多項有關閱讀上的對話引導,在融入多項技巧後,一一細膩且深刻的說明。
期待台灣的老師與父母,都能藉由「對話」展開閱讀,除了探索、觸動孩子的內在,畢竟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靈魂,都渴望被理解與靠近,另外,也引導出孩子的多元觀點與思辨力,同時,激發孩子的創意,讓他們擁有更寬廣的視野,並對生命投注更多的熱情,而這,不也是我們所最期盼孩子的嗎?
本書特色:
◎「崇建老師這本書,透過閱讀建構出作品與閱讀者間,一層一層往內在探索的對話,投射出一幕一幕生命的歷程。讓我看見了內在受傷的脆弱,也展現愛與寬容對身心的療癒,詮釋生命蛻變的力量,將閱讀與對話為生命帶來改變的深層脈絡,化為一則一則動人的故事。」──黃國珍(《閱讀理解》雜誌創辦人、品學堂執行長)
◎本書除了有李崇建與甘耀明在閱讀上的深刻見解外,最重要的是融入多項技巧,並以實例操作,讓想帶領孩子們閱讀的老師或家長,可以更實際地參考。
◎文字閱讀不只是獲得資訊、知識或者休閒,更帶著深刻的內省、體驗、思考。唯有擺脫制式的「理性」反應,進入到深層的內在,去「感同身受」自己或他人,才能理解自己或他人。
目錄
008來自各方的好評與推薦
016【推薦序】閱讀終究是要與生命對話/黃國珍
021【前言】森林不拒探險家的到訪/甘耀明
029小天使受傷了
043從對話過渡到閱讀的道路
057體驗性引導
083融入體驗與多元觀點的說故事法——以蘇童的〈小偷〉引導為例
119〈小偷〉
135與作者較勁——以翻譯小說〈賭注〉引導為例
160〈賭注〉
183體驗性引導與封閉性提問——以魯迅的〈藥〉引導為例
206〈藥〉
219黑板討論法——以川端康成的〈結髮〉引導為例
244〈結髮〉
247海報討論法——以顏森的〈失落的森林〉引導為例
264〈失落的森林〉
序/導讀
推薦序
閱讀終究是要與生命對話/黃國珍(《閱讀理解》雜誌創辦人、品學堂執行長)
四月初,收到崇建老師一封邀約的訊息,希望能為他將要出版的新書寫篇文章。我很快地答應這份邀約。因為這是個難得的機會,既能優先閱讀到新書的內容,又可以表達我對崇建老師在教學方法中,融入心理諮商的深度,為教育體系帶入正向對話力量的敬意。
閱讀《閱讀深動力》這本書的過程,充滿驚喜與共鳴,雖然我和崇建老師走在不同的路徑上,但是終極目標、思索的問題和閱讀作為觀照生命成長的價值是一致的。
這世界是一部巨大的文本,眼前每一個生命都充滿奧祕。我們生活裡為自己寫下的生命故事都融入其中,成為篇幅或長或短,影響有深有淺的篇章,每個人既是這文本的共同作者,更是閱讀者與詮釋者。
這世界是訊息所建構而成,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決定於自身如何認知訊息,建構意義。我多次在演講的過程中問道:「『從文字到意義』這句話中,你認為最重要的是哪個部分?」幾乎沒有意外,所有的人在第一次回答中都選擇「意義」,但是當我問:「有沒有人有不一樣的看法?」也有人轉向選擇「文字」,只有極少數的朋友會說:「是『從』和『到』的過程」。事實上,擁抱意義或文字都是不同形式的制約,我們的意識與思維並不存在這兩端,而是在從閱讀文字到形成意義的過程中。而這對「文本」詮釋的過程,正是閱讀者的內在生命品質的投射。
這世界我們所面對的一切就只是「存在」,沒有更多,也沒有更少。當文本的形態延伸到生命與世界的存在,它依舊仰賴閱讀者自身詮釋的條件,將其內容轉化為被讀者自己所相信的真實與意義,這結果會因個別內在條件的差異,建構出差別如天堂與地獄的不同世界。而生命最深的困境是無法走出自己為自己設定的劇本與角色,因為外面沒有別人,放眼所見盡是我們內在的投射,舉目所見的世界都因自我主觀的詮釋,形成為理所當然的意圖,困住生命前進的步伐。
透過閱讀形成來自生命深處的動力,是超越這困境的方式。這也是崇建老師在這本《閱讀深動力》中要分享的核心思維。從閱讀者,轉化為對生命這文本有覺察能力與自省深度的詮釋者,在閱讀別人故事的同時,探索並且理解自己,接納自己,蓄積開展的生命力。這是一條迥異於從知識層面與普世規範中尋求認同的路徑,但這是一條正確的路徑,因為閱讀終究是要與生命對話,回饋於生命的品質。
文本是訊息的集合,訊息的形式不僅限於文字。但是文字是最普及的溝通工具。中文字承載一個作者在這世界生活、體驗與思考的告白,本質上是對生命與世界這文本的詮釋註解,因此,閱讀若失去與生命的連結,也就失去最珍貴的價值。
回想在學生時期,老師在我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之後,最常問的問題是:「各位同學讀完後有什麼心得?」這問題看似合情合理,不過從心智活動來看,這問題錯過了閱讀和生命連結最美妙的那一刻,因為「心得」不是我們在閱讀中最原始珍貴的觸動。我們從文字所獲得最原初的禮物是「感受」,那來自靈魂所在最深處,自己都無以明說的悸動。
本質不是形式上看到的,任何形式的寫作都是作者的獨白,而閱讀是場深度的對話。崇建老師這本書,透過閱讀建構出作品與閱讀者間,一層一層往內在探索的對話,投射出一幕一幕生命的歷程。讓我看見了內在受傷的脆弱,也展現愛與寬容對身心的療癒,詮釋生命蛻變的力量,將閱讀與對話為生命帶來改變的深層脈絡,化為一則一則動人的故事。
對我而言,閱讀不是讀一本書的教育,而是閱讀生活,理解世界的教育,是學習的教育,是思考的教育,是自省的教育,是有能力發現並接受自己可能是錯誤的教育。
讀完一本書是一件好事,讀懂一本書是一份成就,但是願意讓一本書來改變自己的這個思維,是一份智慧,有了這份智慧,生命才得以改變。
崇建老師在《心教》中,點燃每個孩子學習的渴望,在《心念》中,從情緒引導內在的學習。這次在《閱讀深動力》中,開啟閱讀與生命覺察的深度對話,為當前流於技法與形式的閱讀課賦予靈魂。
作為一位教育者,能觀照呵護心中那位內在的小孩,就能延伸疼惜眼前的學生。最深層的閱讀與理解來自於一顆開放、客觀和願意同理的心。我不是你,但是我願意閱讀你的故事,從你的話語,你的心思,你的世界,擁有原本不屬於我的感受……
祝福所有的讀者,在這本書中理解彼此,接納自己,寬容已發生的,思考生命的課題,在閱讀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前言
森林不拒探險家的到訪/甘耀明
二○○三年初,我和崇建各自出版第一本小說,憑藉我們多年的開放教育經驗,接著合寫教育書《沒有圍牆的學校》。書寫得很快,近一個月完稿。當時我已離開教職,在花蓮讀書的校區宿舍寫稿;崇建則在卓蘭山上教書,寫稿。我們一天的電子書信往返五封以上,討論教育書的觀點與細節,並打氣。那真是美好的日子。
《沒有圍牆的學校》主旋律是崇建,他在教育有獨特想法與實踐力,不懈付出,才有源源不絕的動人故事。崇建親炙教育現場,並不是熱情所致,是這工作有收入,教學之餘又可從事文學創作,我也是這樣才上山。崇建思路清晰,反應機敏,充滿創造力,即使教育不是他的使命,也比別人更有建樹,但我不是。三十歲的我看到了自己能力的盡頭,即使未看清,路怎樣走都有了預感,我頂多是稱職教師,不會有更多可談的。寫完《沒有圍牆的學校》,我回到小說創作,歷經千迴百轉,而崇建繼續往教育的路徑深入,幾近台灣另類教育的拓荒者,孜孜矻矻前行。
美國詩人佛洛斯特在〈未竟之路〉寫下:「兩條路在黃色的樹林間岔開,可惜我不能走兩條路」。二○○四年的《沒有圍牆的學校》之後,我和崇建走上各自能為的路,這兩條小徑沒有交集,頂多共享一片文字森林,彼此在不同的位置看見叢林那頭的細碎身影,多彩的,繽紛的,或短暫踟躕。沒有一條路是簡單,沒有一條路是捷徑,任何人要有專業能力,唯有走到第十年才能發現自己來到怎樣的位置。來到這位置的崇建已是諮商教育、教室經營與親子溝通的能手了,我們距離樹林小徑的分別有十餘年了。
二○一六年的冬天,某次聚會,崇建提及再次合作寫書。我苟且認同,不以為意。崇建的人生哲學,以實踐力為傳動軸,說走就走,不久把我拉上寫作的高速公路,進行《閱讀深動力》與《對話的力量》書寫。事實上,我認為崇建可以不用找我合作,我在書裡沒有聲音,也不會有聲音,教育不是我的強項,大音希聲——好樂聲是幾乎寂靜無聲的——尚可調侃我在此書的表現。我在此書的工作是將崇建的稿件轉成我的語言風格,將專業術語轉成常人可解的意思,如果要是讀者尚有不解處,顯然是我的工作疏失。或許我這樣想,崇建邀我寫書,是想贊助我的文學創作,又不敢明講,遂有了合寫計畫。
《閱讀深動力》所寫的文本,是崇建十餘年來不斷操作的,以蘇童的短篇小說〈小偷〉而言,是他在體制外學校的教材。當時一批大陸小說家,如蘇童、余華、莫言等作品,在台灣有一定讀者群,我們推廣給學生,獲得不少反映。〈小偷〉是我最常聽崇建示範的教案,歲月沒有被偷走,多年前聽到的與昨天聽到的一樣生動,然而絕對有什麼添加在這歲月中了。
有什麼添加的話,是薩提爾,使文本有不同面貌,成為《閱讀深動力》的靈魂。薩提爾是諮商輔導系統,崇建學習多年後,不只改變自己,也藉此改變不少人。他更試著把薩提爾生活化、日常化,這套原本只能由少數專業人士操作的系統,他化為簡單心法,融入生活,風格強烈的《心教》是展示台,《給長耳兔的36封信》、《心念》則是抒情旋律,處處可見薩提爾的魅力,尤其是由他最擅長的冰山系統貫穿。
崇建反應機敏、能言善道,從大學伊始,給同學們的印象就是這樣。隨歲月滋潤,他廣博閱讀,言語的縫隙常閃爍知識的光芒,說故事的本領也強,氣氛拿捏好。這樣的口舌功夫,沒有薩提爾的幫襯,他仍舊是精彩的教師。但是多了薩提爾,徹底改變了他的教學精神。他依舊是課堂說書人,但是班級經營與師生互動,多了深層的照見與浸潤。
出於書寫此書的目的,我再度進入崇建課堂觀課,包括魯迅〈藥〉、英文翻譯小說〈賭徒〉、蘇童小說〈小偷〉,並且做了紀錄。崇建的教案,透過文本與學生互動的方式,非常類似學思達模式,且善用「體驗性」的經驗回溯與模擬,使課堂有更多生命教育的底蘊。我體悟到,崇建從《閱讀深動力》發展出來的幾套模式,未必只能套用在文學文本,諸如社會議題、歷史事件、哲學思索,甚或創意激盪,甚至一首流行音樂或流行文化,都可以發展出深刻對話,或呼應個人的生命情狀。我這麼說,是希望有心人能善用《閱讀深動力》的概念,不僅只是在文學文本的運用,更可移作他用。一位有心發展自己所學所見的人,可以從書中整理出模式,活用在自己的工作、家庭互動,或學科教學,發展出個人效率的路數,那才是重要收穫,也是這本書最值得閱讀的價值。
《閱讀深動力》完成後,我參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