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鋼索上的家庭

面對父母,為什麼只要靠近他們一點,就傷痕累累;疏遠一點時,卻又歉疚糾結?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224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面對父母,為什麼只要靠近他們一點,就傷痕累累;
疏遠一點時,卻又歉疚糾結?
304050歲,
心底仍承受著父母傷痛的我們。


有些傷,我們習慣藏得很深。
彷彿,藏得夠深,傷就不存在。
但父母帶來的傷,其實無時無刻捆縛著我們。
無論我們是30、40或50歲……

※資優生的他燒炭輕生,學生證下壓著遺書,上頭只有簡單幾個字:
「親愛的爸媽,這輩子我很努力地當你們的乖兒子,下輩子可不可以讓我做回我自己?」
※媽媽過世後,我的確很難過,但更強烈的感覺,竟然是「鬆了一口氣」……

我們是否:
‧即使表現完美,仍覺得自己不夠好?
‧寧願委屈求全,也無法離開一段「不對的關係」?
‧在人際關係與職場上,總陷入被「情緒勒索」的困境?
‧時常莫名的憤怒、悲觀或沮喪?
‧在愛情或婚姻裡,總是受特定對象吸引,一再的遍體鱗傷。

這些都與原生家庭、父母帶來的傷有著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

無論是情緒勒索、被當成「情緒伴侶」、漠視孩子的情感與疏離、被投射期待、言語恫嚇或成為父母婚姻關係裡的代罪羔羊……這些傷緩緩滲透進我們的心裡,啃噬著我們的人生,在我們的人際關係、職場、愛情與婚姻,甚至下一代的教養,都烙印下巨大的陰影。

而對於曾經歷照顧他長大的大姊在孕程中驟逝,大妹幼時發展遲緩,小妹小兒麻痺,他從小乖巧聽話,卻總在不讓父母失望及做自己之間糾葛不已的陳鴻彬心理師,他特別能體會原生家庭所帶給孩子的沉重與失落。

於是,他以近20年諮商經驗所寫下的29個真實故事,一個比一個揪心,他寫出我們難以開口或無法開口,或我們早已忘記的心事,其實那些傷口一直不斷地痛著,也牢牢捆縛住我們的人生。

走出陰影,卸下捆縛,以「當自己的父母」般的心,回頭傾聽、擁抱與療癒自己內在的小小孩,是我們最能對自己所做的事。

本書特色

◎每一個初初來到世上的孩子,對爸媽懷抱著全然的信任。他們不懂拒絕,也無能力分辨,所以,他們受的傷與疼痛,往往最重、最深。

作者

陳鴻彬

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從事心理諮商、青少年輔導工作近二十年,現為資深高中輔導教師暨諮商心理師。

畢業於國立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碩士。目前為《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請問教養專家」專欄執筆作者;「女人迷」、「媽媽經」等網站駐站作者。擅長以家庭系統取向及多元文化觀點切入心理諮商、親職教育工作。

曾任彰化縣少年輔導委員會輔導員、督導;張老師中心資深義務張老師、督導;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輔導員;精神科全職實習心理師。

專長領域:家庭/婚姻/伴侶諮商;性別與多元文化諮商;性侵害、性騷擾加害人諮商;親職教育/父母效能訓練;攝影藝術治療 ;生涯輔導與諮商。
 
粉絲專頁「諮商椅上的教養-陳鴻彬心理師」
goo.gl/axthcz
 
演講主題:
關係療癒類:親密溝通、親密關係健檢、關係中的個人議題探索、家庭關係療癒……等。
親職教育類:如何陪伴與貼近孩子、如何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父母角色發展任務……等,近年更著力於帶領家長覺察「如何在對孩子的愛裡,遇見真實的自己」。
攝影藝術治療類:青少年攝影治療、攝影藝術治療工作坊……等。
 
演講與工作坊逾百場,足跡遍及──
大專院校:聯合大學、南亞技術學院……等。
中小學及幼兒園:武陵高中、台中一中、嘉義高中、東山高中、明德中學、新社高中、正興國小、三和國小、三軍幼兒園……等。
其他機構:Tutor ABC-線上名人講堂、多個縣市家長生命教育研習、親屬寄養家庭親職教育工作坊、春暉協會志工在職訓練、少輔會輔導員在職訓練……等。

目錄

10【推薦序一】在愛的療癒中找到回家的路/卓翠玲(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衛生醫療事務委員會召集人;彰化縣少年輔導委員會主任督導)
13【推薦序二】尊重與接納鋪成回家的一條路/郭麗安(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長)
16【推薦序三】孩子,你受的傷,有人懂/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17【書序】穿越死亡,重拾「擁抱」的溫度

之一  面對父母,我們都曾經傷痕累累……
28父母愛我?還是愛我的成績?──生涯被決定的孩子
38媽媽過世後,我很難過,卻又「鬆了一口氣」……──被情緒勒索的孩子
50一個月都不開口說話──捍衛生命主權的孩子
59我不值得被愛,不然父母為什麼丟下我?──不惜一切討愛的孩子
67媽媽對我說:「妳再不聽話,我就不要妳了!」──逃避親密承諾的孩子
75情緒崩潰時,母親伸出手臂,讓她咬──繭居的孩子
85一心想讓名醫爸爸難堪──報復的孩子
94總是生病,只為不讓爸媽離婚──代罪羔羊的孩子
101乖孩子受的傷,最重──正直乖巧的孩子
110許多父母,不自覺地把孩子當成「情緒伴侶」──陷溺仇恨情緒的孩子

之二  原生家庭的傷害,像生命裡的黑洞……
122懂事的孩子≠不需要愛──影子般存在的孩子
131父母辛苦大半輩子,我怎麼可以如此自私?──被剝奪選擇權的孩子
138是爸媽對不起我,害我變這樣?──失能的孩子
145他始終用「那個男人」稱呼爸爸──守護家人的孩子
153尋求父親肯定,卻不斷失落、受傷──渴求認同的孩子
160婆媳問題,是丈夫在原生家庭親子問題的延伸──心有不平的孩子
169反正他們也不在乎我──拒絕接受繼親的孩子
180「如果不是因為妳,我早就離開那個男人。」──目睹施暴的孩子
189嫁人後,連原本的家都失去了──浮萍般的女兒

之三  長大後的我們,其實有能力,把自己愛回來
200既渴望父母關心,又擔心他們太憂慮──報喜不報憂的孩子
208無論我怎麼努力,媽媽就是不看我一眼──追求卓越的孩子
217那麼年輕就步入婚姻,只因想逃離家人──「我不重要」的女兒
226因為我不乖,才會遇到這種事──二度受傷的孩子
236完全接受父母的安排,就是孝順?──不違抗的孩子
245她永遠都是那個等不到母愛的小女孩──不被期待的孩子
254他的懂事,卻成為對父母矛盾情緒的來源──感到羞恥的孩子
262沒說出口的傷痛,成了「家庭禁忌」──對死亡焦慮的孩子
270孩子取代父母在家庭的功能──不得不強悍的孩子
278深陷「悲傷的生命腳本」,無法抽身──抱怨的孩子

序/導讀

推薦序

孩子,你受的傷,有人懂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家,是我們來到這世界的第一站,我們在這裡接受照顧,也接受影響。許多時候,家,成了我們一生無法卸下的包袱,成為我們一生必須要承載的負荷,卻也是我們內心最牽掛,也最在乎的地方。

那些負荷及牽掛,許多時候是有形的,也許是經濟的負荷,也許是必須背負照顧責任的牽掛。但還有許多的負荷及牽掛,是無形的,關於情感上的;不論是期望與失望、要求與虧欠、情緒壓力與承受……而那些情感上的負荷及牽掛,總是那麼容易讓我們產生自責和罪惡感,分不清究竟是我的失責,還是你的失能?是我的自私,還是你的依賴及控制?

家,一直是我們人際關係紛紛擾擾,備受痛苦煎熬的最源頭之地。我們受家影響及塑造,無人能倖免,也無人能擺脫。

我們當然希望「家」及「父母」會是我們來到這世界,經驗到愛及溫暖的永恆安全堡壘,讓我們在外不管經歷到什麼風雨打擊,都有一個安全安穩的歸處,容我們療傷、容我們修復。然而,若是這個家,並不安全,且帶給了孩子最大的傷害、最猛烈的攻擊,及最深的拒絕……那麼,這個孩子,在這個世界上,要怎麼確保自己可以安心地長大?無條件就值得存在?

當我接到小彬老師的邀請,為他的新書推薦,我認真地閱讀他寫下的文字,還有他所說出的故事,感覺到他對孩子有很深的情感,也對家有很深的理解。我相信,有非常大的原因,是因為小彬老師是一位很用心在凝視自己生命的人(他自己生命的故事,尤其讓我動容)。關於那些說得出的情感,還是壓抑在內心深處,無法鬆口說出的情感,都有著他真誠坦白的凝視,也細細地覺察辨識什麼樣的文化及世代影響,交織出我們的一言一行。

其實,家庭、父母、親子,是生命的永恆課題。沒有理想的父母,自然也沒有理想的家庭,但我們並不需要追逐夢幻般的理想,我們只需要從家庭經驗中,感受到愛與被愛,能夠真實地成為自己,也相信自己能被理解、被接納、被成全、被祝福。

但或許,這就是最難的;能在身為一家人的命運中,懂得善待和彼此扶持的真諦。畢竟,父母都帶著各自生命深沉的傷口,長大、結合、共組家庭,在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後,都想透過這新成立的家,滿足自己過去巨大的失落和痛楚;無論那是來自羞愧、貧窮、自卑、輕視、失去、無助,還是沮喪的生命經驗。在完全無覺知的情況下,就拋扔給孩子,要孩子補償、背負、取代、提供、滿足,或是成就。

孩子,因此沒有了自己的人生。

也可能一直失去機會,表達出內在真實的感受,真心想要實現的人生。

然而,如果你是一直處於自覺「失去自己人生」許久的孩子,你知道自己仍渴望擁有一個真心實意的人生,真正地擁有完整的自己,不再活在道德框架中、活在自責罪惡感中,或是活在麻木遠離感受中,那麼,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受過的傷,能夠被懂……

這本書,就是一本能讓你受的傷,能夠被懂的書。懂你在原生家庭的為難和掙扎,和滿腹不可表達的辛酸和委屈,還有懂你心中想要真實的靠近愛和經歷愛的渴望。

書序

穿越死亡,重拾「擁抱」的溫度

從我有記憶以來,我不曾擁抱過我的父親。

甚至,我跟母親之間,也僅僅一次。

在原生家庭裡,孩子表達親密情感的方式,深受父母與家庭教育的影響。只是,即使明白這與我父母自身不習慣與孩子有太多肢體接觸有關,心裡仍不免感到遺憾。而我,也自然而然長成典型華人文化下的男性模樣:堅毅、剛強、不習慣分享、不太感受自己的情緒,甚至在成年之後有長達六年的時間,沒掉過半滴眼淚。

在生命的殿堂裡,從頭開始學習陪伴

多年前,外公以九十二歲的高齡辭世。外婆在我母親剛出生沒多久,知道吃、喝、嫖、賭樣樣來的外公沒法給孩子們一個安定的家,所以將所有小孩往南部送,分別尋找願意暫時寄養的家庭。

包括我母親也是,被送到雲林一個靠海的鄉下,並且在那裡認識了我的父親。原以為母親會因此對原生家庭少點依戀,但長大後的母親,回到台北的家,面對逐漸年邁的外公、外婆,卻也不見生疏。孝順的她,對寄養家庭、原生家庭的父母,皆竭盡所能地照顧。  

她總自豪地對我們說:我,有兩個娘家。因為她能理解:當年,她的母親何以會下這麼艱難的決定。她沒有選擇責怪任何人。只有在外公告別式的那一天,我們一起步行在石牌捷運站附近街道時,用手指了一整排的房子,轉過頭來看著我,悠悠地說:你知道嗎?這一大片土地,以前全是你外公他們家的。  

母子倆相視而笑。那是種會心的笑。她這輩子總擔心留太少給我,怕我這個獨子以後還要養他們,會太辛苦。

在我看來,她絕對有資格選擇怨懟,但她沒有。即便面對他的父親,想著當年若非因為他,毋需在極年幼的時候被迫遠走他鄉、備極辛苦,如此糾結與矛盾的情緒,她依舊選擇「放下」。  

「孝順」這件事,她看似什麼都沒教,卻也什麼都教了。  

參加外公告別式那一天,我們選擇徹頭徹尾地陪他走完最後一程,直至金山上的塔位定位為止。我的注意力不在我自己的悲傷,而是在我母親,一個辛苦了大半輩子,卻陸續遭逢失去至親傷痛的女性。

她的哀慟逾恆,我全看在眼裡。學了諮商輔導十幾年,上一次遭逢至親過世時,我卻還不懂得怎麼「陪伴」;不知道怎麼接觸別人,也不敢接觸。一個連自己都不太接觸的人,哪懂得什麼叫作陪伴?所以,我從學習「接觸自己」開始,從頭學習「陪伴」。

於是乎,當我有足夠準備,抱住我那再度哀傷到昏厥的母親時,我突然發現: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已經不曾跟我娘如此貼近。

「陪伴」這門功課,在莊嚴的生命殿堂前,感受母親的體溫裡,我終於稍稍懂了。
 
至於我的父親,在我的記憶裡,不只沒有父子擁抱的畫面,連他哭泣的畫面,也僅僅出現過一次。那是在他的大女婿前來娘家報喪時。

意志如鋼鐵般的父親,眼淚只為女兒潰堤

當年(在外公過世前幾年),他的大女兒,也是我的大姊,走得匆忙。

大姊的角色,在我家中的重要性,等同於「替代父母」。當父母為清償龐大債務,扶養我們五個小孩長大,每天凌晨四點多摸黑出門進工廠,近深夜十點送完貨返家(我們醒著的時候幾乎是見不到他們的),大姊一肩扛起教養的責任,每天像母雞帶小鴨一樣,打理我們所有的一切,從早上睜開眼睛,直到睡覺閉上眼。

國中畢業,自願提早進入職場幫忙家中經濟的她,我們這些弟、妹沒人敢頂撞。

只是,這個替代父母,不過才大我四歲。

上大學後,我第一次認識「親職化」這個詞,那瞬間,眼淚差點掉下來。

大姊結婚後,因夫妻倆工作地點離娘家近,加上家中尚有空房,所以住在家裡。對我而言,他們婚後家中不只沒少掉一個成員,還多了一個很懂得「愛屋及烏」的姊夫。

殷殷期盼了兩年,終於盼得懷孕消息。因害喜嚴重,在姊夫強迫下,她辭掉了工作,在家專心靜養。

那天,她感覺身體微微不適,由於姊夫還在上班,爸媽因著突來的大雨在搶收作物,體貼如她,只簡單地帶著證件、拎著一件薄外套,隻身前往醫院。

連同她自己在內,所有人都以為:那只是害喜的症狀之一,應該不打緊。然而,她卻從此不曾再「步出」醫院。直至十九天後的凌晨子夜,醫院通知家屬要領回已處在彌留狀態的她。而她既嫁為人婦,按閩南習俗,彌留時,回的不能是娘家,該是婆家。

凌晨三點半,急促的電話鈴聲把我喚醒,電話那頭只聽得到哭泣聲,連是誰的哭泣聲我都還沒分清楚,就一路飛奔回老家。遺憾的不是無緣見到那還沒到世上就已離開的小外甥,而是,連姊姊的最後一面,我都來不及見到,她就走了。

即便是生她的父母,在女婿尚未來報喪訊之前,都還不能前去弔唁他們最疼愛的女兒。家裡來了好多好多的人,來陪伴哀慟逾恆的母親;我陪著強忍悲痛的父親倚門望,等待姊夫來報喪。不過一個多小時,卻是我們父子倆此生以來,最漫長與悲慟的等待。

我想我永遠忘不了,姊夫一進家門,雙膝跪倒在地時重重敲在地板上的聲響。他跪在地上,抱著父親的大腿,幾近崩潰地不斷呼喊:「爸!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我沒能照顧好您的女兒!」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406070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