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閱讀素養:黃國珍的閱讀理解課,從訊息到意義,帶你讀出深度思考力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一步一腳印推動青少年閱讀素養的先鋒推手、《閱讀理解》雜誌創辦人黃國珍,第一本深入淺出暢談「閱讀素養」,跨領域剖析閱讀本質,帶你從閱讀練就思考力的專書。
走訪過上百所校園,超過720場的分享與思考,
近年甚至以兩天一場的密度受邀,活躍於於各類閱讀講座或工作坊,
讓黃國珍躋身近年教學現場最受歡迎的暖男講師之一,更成為推動閱讀素養的指標人物。
他出身文學世家,自小喜愛藝術,有著近10年社會企業、設計思考背景;
卻選擇在40歲之後,選擇以「推動閱讀理解」、「培養學子閱讀素養」為職志。
也由於他的跨領域背景,讓他眼中的「閱讀」更顯肌理與層次,更重感受與反思。
從理解訊息到獨立思考,從獨立思考到形成觀點,
108課綱以跨領域學習為本,目標在培養能適應現在生活、面對未來挑戰的人才素養力。
黃國珍第一本深談閱讀素養「為何學、如何學、怎麼學」的深度體悟,
無論是從為人父、為人子的角色,暢談閱讀如何自然而然進入日常生活,
或是從文本的訊息提取、廣泛理解,到統整解釋、反思評鑑的分層剖析,
還是針對評量方式、要不要讀經典、文言文白話文之爭等教學現場的討論,
這本書,集結了黃國珍多年來針對「閱讀素養本質」與「閱讀理解內涵」的淬煉與整理。
他眼中的閱讀教育,
並非只是教孩子如何去讀一本書,而是開啟孩子的頭腦去思考,
甚至是一種發現「自己是錯誤的」的教育。
從閱讀中,我們不僅獲得了知識,獲得了能力,
更重要的是,觸碰到彼此的靈魂,
在往來的討論與對話中,細細堆疊靈魂的厚度,讓我們的心靈逐漸滋養壯大。
走訪過上百所校園,超過720場的分享與思考,
近年甚至以兩天一場的密度受邀,活躍於於各類閱讀講座或工作坊,
讓黃國珍躋身近年教學現場最受歡迎的暖男講師之一,更成為推動閱讀素養的指標人物。
他出身文學世家,自小喜愛藝術,有著近10年社會企業、設計思考背景;
卻選擇在40歲之後,選擇以「推動閱讀理解」、「培養學子閱讀素養」為職志。
也由於他的跨領域背景,讓他眼中的「閱讀」更顯肌理與層次,更重感受與反思。
從理解訊息到獨立思考,從獨立思考到形成觀點,
108課綱以跨領域學習為本,目標在培養能適應現在生活、面對未來挑戰的人才素養力。
黃國珍第一本深談閱讀素養「為何學、如何學、怎麼學」的深度體悟,
無論是從為人父、為人子的角色,暢談閱讀如何自然而然進入日常生活,
或是從文本的訊息提取、廣泛理解,到統整解釋、反思評鑑的分層剖析,
還是針對評量方式、要不要讀經典、文言文白話文之爭等教學現場的討論,
這本書,集結了黃國珍多年來針對「閱讀素養本質」與「閱讀理解內涵」的淬煉與整理。
他眼中的閱讀教育,
並非只是教孩子如何去讀一本書,而是開啟孩子的頭腦去思考,
甚至是一種發現「自己是錯誤的」的教育。
從閱讀中,我們不僅獲得了知識,獲得了能力,
更重要的是,觸碰到彼此的靈魂,
在往來的討論與對話中,細細堆疊靈魂的厚度,讓我們的心靈逐漸滋養壯大。
目錄
Part I 為何要談閱讀素養?
01 我們培養的孩子,是否有能力面對未知的未來?
02 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合理假設還是憑空瞎猜?
03 我們理解的世界,是資訊片段所建構,還是受限已知的我執?
04 「我不知道」,是開啟理解歷程的起點
05 看見聆聽與對話的價值。
06 用客觀的認知基礎,去檢視主觀的認知解釋
07 閱讀理解不是線性歷程,而是多層次邏輯思考的開展
08 「生活」就是巨大文本,我們同時區要具有快思和慢想的能力。
Part II 閱讀素養,是什麼?
01 不要成為孩子學習的天花板,
02 閱讀是一種進化的能力,能為自己找到方法跟製作工具的能力
03 答案,在討論中慢慢浮現
04 優質的提問,能讓我們見到孩子腦中的想法
05 老師設計問題,不是期待正解,而是應該觸發孩子的思考
06 素養閱讀的歷程:擷取資訊、廣泛理解、發展解釋、統整解釋,以及省思評鑑
07 別把孩子的大腦當「硬碟」,因為他們很可能只配備了「暫存記憶體」
08 每個「答案瑕疵品」,都是檢視生產線哪裡出錯的寶貴經驗
09 閱讀教育不是學習讀一本書,而是發現「自己是錯誤的」的教育
Part III 閱讀素養,怎麼學?
01 從不知到知,從充滿限制到看見更大世界
02 閱讀,讓有些人成為文學愛好者,有些人成為節稅專家
03 理解「資訊塊」,習慣檢視自己的理解歷程
04 思考、判讀、後設解釋,是當代成熟的閱讀者最重要的「素養」
05 學習不是為了回答問題,而是透過重組延展資訊來思考,如何面對未知世界
01 我們培養的孩子,是否有能力面對未知的未來?
02 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合理假設還是憑空瞎猜?
03 我們理解的世界,是資訊片段所建構,還是受限已知的我執?
04 「我不知道」,是開啟理解歷程的起點
05 看見聆聽與對話的價值。
06 用客觀的認知基礎,去檢視主觀的認知解釋
07 閱讀理解不是線性歷程,而是多層次邏輯思考的開展
08 「生活」就是巨大文本,我們同時區要具有快思和慢想的能力。
Part II 閱讀素養,是什麼?
01 不要成為孩子學習的天花板,
02 閱讀是一種進化的能力,能為自己找到方法跟製作工具的能力
03 答案,在討論中慢慢浮現
04 優質的提問,能讓我們見到孩子腦中的想法
05 老師設計問題,不是期待正解,而是應該觸發孩子的思考
06 素養閱讀的歷程:擷取資訊、廣泛理解、發展解釋、統整解釋,以及省思評鑑
07 別把孩子的大腦當「硬碟」,因為他們很可能只配備了「暫存記憶體」
08 每個「答案瑕疵品」,都是檢視生產線哪裡出錯的寶貴經驗
09 閱讀教育不是學習讀一本書,而是發現「自己是錯誤的」的教育
Part III 閱讀素養,怎麼學?
01 從不知到知,從充滿限制到看見更大世界
02 閱讀,讓有些人成為文學愛好者,有些人成為節稅專家
03 理解「資訊塊」,習慣檢視自己的理解歷程
04 思考、判讀、後設解釋,是當代成熟的閱讀者最重要的「素養」
05 學習不是為了回答問題,而是透過重組延展資訊來思考,如何面對未知世界
序/導讀
【推薦文】他為作者拿起那一冊書,改變了讀者的人生 丘美珍,專欄作家/臉書「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有一年夏天,我看到一則影音。在炙熱刺眼的夏日陽光中,一個清新的直髮少女從窗口看到一個靜坐讀書的少年,然後,就那一眼,她戀愛了。
那一天下午,回家路上她經過一家小書店。亂髮的大叔店長問她:「你看書嗎? 」身上揹著吉他的她,搖頭。
店長遞給她一本書,說:「拿去看看。你的世界,會變得不同喔。」
那幾天,少女捧著那一冊書,又哭又笑地讀到很晚很晚……。又一天,她來到學校。從同一個窗口看到,那日的少年伸手撫摸著另一個女孩的頭髮,她知道,那男孩已心有所屬。
失戀了嗎?我們這樣擔心著。沒想到,那女孩竟然釋然地笑了。然後,片尾緩緩浮出一行字:「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有著一本書的不同。」
為什麼讀了一本書之後,我們的世界就會有所不同呢?因為在翻開書頁那一剎那,我們的身心既柔軟又開放,等著接收來自古今中外的文字。那些文字隨後化身為奇思妙想,與我們的靈魂對話,讓我們重新解讀自己、解讀他人。之後,這一套新的理解,形成內在秩序,成為我們應對這世界的潛規則。
閱讀是如此美好的經驗,理論上,只要識字的人應該都無法捨棄閱讀,只不過,在現實生活並非如此。
到了學校之後,閱讀成為應付考試的工具,以至於許多孩子後來變成不考試就不閱讀。但是,也有許多孩子,讀了之後,並不了解作者寫些什麼,想表達什麼。所謂的閱讀,成為作者單向的喃喃自語,那些寫成的文字,寂寞地漂浮在茫茫時空之中,沒有被那些渴求解答的心靈接收到。
這是雙方生命中的遺憾。需要有人來為讀者和作者之間,在那原來那沒有交集的心靈世界,架上一座橋。
國珍老師這些年來,正是這樣努力著。
國珍是我的小學同學,我從小就聽學校老師說,他是作家之子。其實,這對任何孩子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標籤。我想,就他而言,應該也花了很長的時間,探索自己身為一個作家之子的宿命,究竟應該往哪裡去。
最後,他在中年選擇創辦《閱讀理解》雜誌,與國、高中老師結盟,做為推動青少年閱讀素養的先鋒。他勤於奔波全台各教學現場,針對老師舉辦教學工作坊,有時一年超過100場,這是沒有熱情無法成就的驚人行動。
這本書裡收錄的文章,是他一步一腳印的痕跡。這本書裡面不只教導了閱讀理解的技術,也展現了他博學的視野,與精巧的溝通功力。這種種奇妙的組合,讓他成為今日台灣推動閱讀理解的指標人物。
我旁觀他這些年的努力,心裡覺得震撼。一個曾經背負眾人期待的少年,最終在人生中找到他的天命,並且奮力前進,這真是令人感動的生命歷程。
的確,由國珍這樣一位作家之子,以動人的言語,將閱讀理解的福音送到每個老師心裡,再由老師們帶著福音,傳送到教室中每一個學子的心靈,這樣經年累月花費時間打造而成的閱讀之橋,堅實且恆久,讓作者與讀者之間再無隔閡…….
這樣的心靈工程,想必,終將改變許多人的一生。
重看一次那個夏日女孩的影音,我突然發現,國珍似乎已化身為其中那位亂髮大叔,他順手從書攤拿起一冊書,遞給眼前的少年少女,並且帶著神秘的微笑,說:「拿去看看,你的世界,會變得不同喔!」
有一年夏天,我看到一則影音。在炙熱刺眼的夏日陽光中,一個清新的直髮少女從窗口看到一個靜坐讀書的少年,然後,就那一眼,她戀愛了。
那一天下午,回家路上她經過一家小書店。亂髮的大叔店長問她:「你看書嗎? 」身上揹著吉他的她,搖頭。
店長遞給她一本書,說:「拿去看看。你的世界,會變得不同喔。」
那幾天,少女捧著那一冊書,又哭又笑地讀到很晚很晚……。又一天,她來到學校。從同一個窗口看到,那日的少年伸手撫摸著另一個女孩的頭髮,她知道,那男孩已心有所屬。
失戀了嗎?我們這樣擔心著。沒想到,那女孩竟然釋然地笑了。然後,片尾緩緩浮出一行字:「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有著一本書的不同。」
為什麼讀了一本書之後,我們的世界就會有所不同呢?因為在翻開書頁那一剎那,我們的身心既柔軟又開放,等著接收來自古今中外的文字。那些文字隨後化身為奇思妙想,與我們的靈魂對話,讓我們重新解讀自己、解讀他人。之後,這一套新的理解,形成內在秩序,成為我們應對這世界的潛規則。
閱讀是如此美好的經驗,理論上,只要識字的人應該都無法捨棄閱讀,只不過,在現實生活並非如此。
到了學校之後,閱讀成為應付考試的工具,以至於許多孩子後來變成不考試就不閱讀。但是,也有許多孩子,讀了之後,並不了解作者寫些什麼,想表達什麼。所謂的閱讀,成為作者單向的喃喃自語,那些寫成的文字,寂寞地漂浮在茫茫時空之中,沒有被那些渴求解答的心靈接收到。
這是雙方生命中的遺憾。需要有人來為讀者和作者之間,在那原來那沒有交集的心靈世界,架上一座橋。
國珍老師這些年來,正是這樣努力著。
國珍是我的小學同學,我從小就聽學校老師說,他是作家之子。其實,這對任何孩子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標籤。我想,就他而言,應該也花了很長的時間,探索自己身為一個作家之子的宿命,究竟應該往哪裡去。
最後,他在中年選擇創辦《閱讀理解》雜誌,與國、高中老師結盟,做為推動青少年閱讀素養的先鋒。他勤於奔波全台各教學現場,針對老師舉辦教學工作坊,有時一年超過100場,這是沒有熱情無法成就的驚人行動。
這本書裡收錄的文章,是他一步一腳印的痕跡。這本書裡面不只教導了閱讀理解的技術,也展現了他博學的視野,與精巧的溝通功力。這種種奇妙的組合,讓他成為今日台灣推動閱讀理解的指標人物。
我旁觀他這些年的努力,心裡覺得震撼。一個曾經背負眾人期待的少年,最終在人生中找到他的天命,並且奮力前進,這真是令人感動的生命歷程。
的確,由國珍這樣一位作家之子,以動人的言語,將閱讀理解的福音送到每個老師心裡,再由老師們帶著福音,傳送到教室中每一個學子的心靈,這樣經年累月花費時間打造而成的閱讀之橋,堅實且恆久,讓作者與讀者之間再無隔閡…….
這樣的心靈工程,想必,終將改變許多人的一生。
重看一次那個夏日女孩的影音,我突然發現,國珍似乎已化身為其中那位亂髮大叔,他順手從書攤拿起一冊書,遞給眼前的少年少女,並且帶著神秘的微笑,說:「拿去看看,你的世界,會變得不同喔!」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