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透過具體而細緻的實證研究,探討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的消費文化,希冀打開晚明消費史的多元面向,豐富這一段歷史。全書的兩大主軸,其一是嘗試把近代早期中國的消費史,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下,觀察晚明時期的重要性。作者指出晚明已形成「消費社會」的現象,以修正英國史學家關於「消費革命」的歷史解釋。本書另一個主軸是士大夫的消費文化。從消費文化的角度,一方面可以看到晚明社會結構的變動,特別是士、商關係的變化;另一方面士大夫也透過消費文化,塑造消費品味與流行時尚,來重新建構他們的身分地位。
目錄
導論:從生產的研究到消費的研究
第一節 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興起
第二節 西方消費文化研究的脈絡
第三節 本書的主旨、方法與結構
第一章 消費社會的形成
第一節 奢侈消費的風氣
第二節 消費社會的形成
第三節 消費社會興起的背景
第四節 士大夫身分地位的變化
第二章 消費與權力象徵─以乘轎文化為例
第一節 明代前中期的乘轎
第二節 晚明乘轎的流行與普及
第三節 官方因應的對策
第四節 乘轎的象徵意義
結論
第三章 流行時尚的形成─以服飾文化為例
第一節 明初的平民服制與社會風氣
第二節 晚明平民服飾的流行時尚
第三節 流行時尚的作用
第四節 士大夫對服飾風尚的反應
第五節 士大夫批評服飾風尚的言論
結論
第四章 消費品味與身分區分─以旅遊文化為例
第一節 士大夫旅遊風氣的興盛
第二節 大眾旅遊的盛行
第三節 旅遊的普及與社會競爭
第四節 品味的塑造與身分區分
結論
第五章 物的商品化與特殊化─以家具文化為例
第一節 家具的消費與商品化
第二節 大眾的家具消費:以徽州為例
第三節 高級家具的消費
第四節 文人化的家具消費
第五節 書房、家具與文人品味的特殊化
結論
第六章 文人品味的演化與延續─以飲食文化為例
第一節 飲食消費的奢侈風尚
第二節 飲食風尚與食譜的刊行
第三節 飲膳書籍中感官描述的演化
第四節 品「味」與身分:文人化食譜的味覺理論
結論
結論
附錄
參考書目
序/導讀
導論
從生產的研究到消費的研究
何謂「消費」?現代人常將之視為有別於生產與投資的相對物,然而若要為「消費」一詞下定義的話,則牽涉甚廣,往往無法一言以蔽之。一般人的觀念中,消費通常接近「購買」的意義,也會想到「使用」與「服務」;除此之外,消費還可以分為維生的基本需求,以及享樂的其它花費,後者更常成為我們觀念中的消費定義。
20世紀以來當代生活的現代性(modernity)特徵之一,就是大眾消費的興起。正由於消費在當代社會經濟與文化生活中日益重要,並且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故而近二十年來,對消費文化的研究,也逐漸從學術研究的邊緣進入到核心,受到歷史學與其它不同學科的關注,於是「消費文化」(consumer culture)成了眾學科中的重要名詞。
不過,「消費文化」和「消費」一詞同樣都有許多不同的面向與定義。經濟學的觀點認為消費即是因為人的欲望,有需要而購物。然而,消費並不只是滿足需求而已,文化人類學觀點下的消費文化,強調人類的欲望是受到文化的影響,物品消費的本身就是一種人際關係、社會義務。社會學者認為研究消費文化,與社會競爭、社會階級或社會階層、社會化以及身分地位等等因素息息相關。政治學的觀點主張高度市場化的消費文化,係為文化帝國主義或是具有文化霸權的統治階級所服務,作為宰制或操縱大眾文化的工具。 由此可知,消費文化的研究是一門非常複雜的領域,牽涉的因素與面向很廣。
對歷史家而言,消費文化與消費社會絕非只是20世紀晚期資本主義的產物,更應該從歷史中去找尋其源頭。西方史學界關於近代早期(early modern)的研究中,消費文化已成為一重要的研究領域;同樣地,明清史學界對消費的研究也正方興未艾。在進入本書主題之前,有必要釐清中、西史學界關於消費研究取向轉變的脈絡。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