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無用的日子讀老莊:老莊相對論給人生的十則指引

用老莊的眼光重新看待萬物,就能好好「做自己」,找回自在生活的步調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21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當你苦惱於有用與無用、有錢或沒錢,你的生命該用什麼作為指引?
如果你不懂現實生活中痛苦與快樂的根源,你要怎麼面對自己的內心?

跟著國學大師傅佩榮教授走一趟思辯之旅,得知老子、莊子如何回應利害生死等大哉問,顛覆人生的相對論。在看似無用的日子讀老莊,就能找尋到自己的真價值!

如果力求表現卻無法獲得肯定,莊子說做人要「呆若木雞」。放下自我,沒有競爭的心態,也就沒有弱點可以被打擊,結果反而讓人不能與其爭,這樣就能所向無敵。

若你經常被負能量、焦慮和痛苦所困擾,老子教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眼界要開闊,看到長遠的未來,就能平靜地看待苦與樂。

傅佩榮教授探討美與醜、利與害、貧與富、生與死等與現代人切身相關的十大命題,一語道破人生面臨的各種困境,先以老子的立身閱世之道化解困惑,再用莊子的豁達思想來提點、回答。從幽默詼諧的寓言故事、精闢犀利的言詞,學習看透生命本質的獨特見解,也為厭世代帶來新穎、深刻的解讀,用老莊的眼光重新看待萬物,就能好好「做自己」,找回自在生活的步調,就算在無用的日子,也能過好有用的一生。

【老莊這樣說】

◆當你覺得自己是個沒有用的魯蛇……
老子認為:「世界萬物都是有用的」,莊子則強調:「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 一般人都希望成為有用的人才,卻忽略了用對地方才有用,也不知道坦然去面對「無用」,反而能發揮生命真正的價值。

◆當你發現人生遭遇挫折……
老子告誡:「見利要思害」,莊子進一步闡述:「享樂前先問酒肉來源」
——人不能什麼都要,要追求富貴,就要付出代價,想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就必須安於平凡、安貧樂道;利與害、貧與富,都是萬物的一部分,不順遂時比較有機會成長,活出自我!

本書特色

★    傅佩榮教授經典哲學文集新版重出,將「老莊的智慧」講座整理成書後,增加許多提問,閱讀起來輕鬆有趣。

★    老莊流傳千古的寓言與文字,提供人生問題最佳的解答。

作者

傅佩榮

上海市人,臺大哲學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大哲學系教授、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

在臺大開設「哲學與人生」課程,座無虛席,受教者上萬人;另外,多次應邀前往馬來西亞、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的華人社團作傳統文化講座,亦在大陸多家電視臺主講國學。曾獲國家文藝獎、中正文化獎、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及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新浪、搜狐二〇〇七年度傑出文化人物、《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

傅佩榮潛心研究國學,專心注解,並重新解讀《論語》、《孟子》、《易經》等傳統經典。他不但長年致力於國學的普及與推廣,更兼具中西文化之深厚學養,集四十年潛心治學心得,以哲學建構和邏輯分析的視角,搭建起東西方思想的橋梁,堪稱中西文化的擺渡者。

已出版作品有《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原來老子這樣說》、《原來孔子這樣說》、《原來莊子這樣說》、《原來孟子這樣說》、《論語的人文之美》[第一部]、《論語的生命解惑》(《論語的人文之美》第二部)、《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一部]、《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二部]、《荒謬之外──卡繆思想研究》、《會思想的蘆葦》、《最後一張王牌》、《傅佩榮的易經入門課》等書。

目錄

〔新版序〕
〔自序〕老莊的相對論 傅佩榮

1 號相對論  美與醜
⊕ 豬跟蘋果長得怎樣,關人類何事!
⊕ 誰是「環肥」?
⊕ 受寵的醜妾
⊕ 慢慢走,欣賞啊!
⊕ 萬物的美,不需要說明
⊕ 天下無美醜,庸人自擾之
 
2 號相對論  善與惡
⊕ 做好事不叫「善人」
⊕ 為了行善,死了半村子的人
⊕ 報德好? 報怨好?
⊕ 孝順的重點在於「忘記」
⊕ 真性情才能行善避惡
 
3號相對論  利與害
⊕ 欲望帶來災難
⊕ 莊子被當成了小偷?!
⊕ 打滾的烏龜好過祭祀的牛
⊕ 嬰兒比千金璧玉更值錢
⊕ 享樂前先問酒肉來源
⊕ 拿多拿少,整體都是一樣的
 
4號相對論  爭與不爭
⊕ 爭再多也是白費
⊕ 做人要呆若木雞
⊕ 蝸牛角上的競爭
⊕ 把自己變成一艘空船
⊕ 心靈無限大
 
5號相對論  有用與無用
⊕ 用對地方才有用
⊕ 不會叫的鵝反被殺
⊕ 孔子的書都白讀了
⊕ 在亂世中活得更自在
⊕ 不為所動才有真自在
 
6號相對論  苦與樂
⊕ 容易滿足,就沒有苦樂的問題
⊕ 苦樂全在一念之間
⊕ 哪裡來、哪裡去
⊕ 殘疾是最快樂的
⊕ 超越苦樂的自在瀟灑
 
7號相對論  貧與富
⊕ 借錢借得理直氣壯
⊕ 貧窮不是病,有理想不能實現才是病
⊕ 平均是福,多餘是害
⊕ 有錢人的六大災難
⊕ 窮也要窮得快樂
 
8號相對論  生與死
⊕ 生命是借來的
⊕ 死了變骷髏還比當人快活
⊕ 莊子的特殊葬禮
⊕ 莊子的「修心」之法
⊕ 「死」引發根本的智慧
⊕ 記得鞭打落後的羊群
 
9號相對論  外化與內不化
⊕ 忘了我是誰
⊕ 影子的故事
⊕ 放下身段是第一步
⊕ 莊子交朋友的原則
⊕ 把「應該」變成「願意」
⊕ 一切回歸「道」
 
10號相對論  道與逍遙
⊕ 螻蟻、雜草中也有「道」
⊕ 「道」與「上帝」殊途同歸
⊕ 用「無為」治療憂鬱症
⊕ 捉蟬的技巧
⊕ 露肚皮的王羲之

序/導讀

自序

老莊的相對論


人間有許多價值是相對的,譬如美與醜,善與惡,苦與樂,利與害,爭與不爭,有用與無用。這些相對的觀念不能脫離每個人「主觀」的判斷。即使是同一個人,從年少到年老,也可能對某種情況做出相對的判斷。

老子與莊子代表道家思想,他們對這些價值的相對看法與一般人相同嗎?當然相同,但是卻另有一番深刻的思考。

一般人根據自己的經驗與觀察,談起相對的價值,就會出現不確定的感覺,好像什麼都不可靠。老莊呢? 他們提出的「道」字,代表了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代表了包容一切的整體。由整體的角度看來,所有的價值都是相對的。這種觀點並非出於個人主觀的體驗,不帶有任何情緒的因素,因而具有普遍的意義。

價值的相對性基於萬物的相對性而有。所謂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而變化所代表的是:出於虛無,又入於虛無。因此,嚴格說來,萬物並不存在。

莊子認為:古人的智慧抵達至高境界,因為他們明白「未始有物」,亦即從來不曾有萬物存在過。真正存在的,自始至終都是「道」,或者應該說,無始無終都是「道」。沒有道,就沒有萬物;但是沒有了萬物,道卻依然存在。這是道家立言的要旨。

依邏輯方式思考,從相對論必定衍伸出懷疑論,從懷疑論又難免接上了虛無論。如此一來,人生豈非南柯一夢? 道家提醒我們:萬物確實如夢似幻,但是「道」卻是真實而永恆的。因此,人生的功課只有一門,就是設法悟道。

既然談到功課,就表示需要修練。莊子多次使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一語,聽起來有些消極無奈,其實卻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唯有讓人的身心擺脫相對的欲望與意念,進入一種虛靜狀態,然後人的「精神」才會展現出來。此時所展現的精神,就是悟道的契機。

換言之,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莊子發揮此說,把「人亦大」落實於「精神」層次,可謂完美的詮釋 。

問題在於:能夠經由修練而展現精神層次的人,實在少之又少。莊子一再使用像「真人、神人、至人、天人」這些合成名詞,目的是要告訴我們:單單做一個凡人是遠遠不足的。

有些人以為道家是要我們順其自然,好像那是一件簡單的工作。但是誰能真正做到順其自然? 少了對「道」的覺悟,又未能修練身心,則順其自然只是放任、懶惰、推卸責任的藉口而已。

老莊的相對論並非一般的相對論,因此我們還可由此得知:富貴與貧賤是相對的,生與死是相對的。能明白這兩點,已經是不平凡的見識了。老莊還要再進一步,反璞歸真,肯定人類生命的意義,就是:外在與世人同化,內心卻完全不受干擾;覺悟了無所不在的道,因而可以自在逍遙。這時所談的「外化與內不化」,以及「道與逍遙」,就不是簡單的相對論,而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了。

我於二○一○年在東方衛視的「世界文明講壇」主講了十集「老莊的智慧」,講稿整理成書,形式有些特別,其中加了許多像是旁白的問句,原是為了吸引電視觀眾的注意,如今寫在書中別有一些趣味,使閱讀變得較為輕鬆。

本書書名所用的「相對論」,當然不是物理學的意思,而是並列兩種相對價值,進行深入討論,藉此突顯老莊的思想。凡引述老子與莊子的語句,都在章後附上原文,以便讀者參考。

我近年出版了幾本介紹道家的書,本書是兼顧老莊而談的,所論較為完整。書中十章所列的十組價值觀,則是新的探討方式。我推廣國學的用心是一致的:希望扮演橋梁,讓讀者更容易進入原典的世界。


傅佩榮—於臺大哲學系
民國一百年七月五日

 

無用的日子讀老莊(新版序) 

人總有自覺無用的時候。

地球的暖化,季節的變遷,氣候的好壞,空氣的品質,讓人坐困愁城。國際的競逐,經濟的趨勢,社會的騷動,流行的風潮,讓人疲於奔命。家人的平安,朋友的處境,四周的噪音,心中的憂慮,讓人難以喘息。由外而內的壓力,由小而大的煩惱,無不使人自覺無用與無奈。莊子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知道事情無可奈何,就安心接受它,作為自己的命運。這裡的關鍵是「知」與「安」二字。

先說「安」。既然高興不高興都須接受,何不表現得瀟灑一些,轉個念頭,換個角度,說不定可以豁然開朗。

再說「知」,這正是道家的秘訣所在。莊子的思想源自老子的啟發,他們二人合稱「老莊」,代表道家學說的典型。道家談人生,向來只有兩邊,或是悟道,或是不悟道,而悟或不悟,就要看「知」了。

「知」是人的主要稟賦,一般稱為認知能力。認知有三個層次:區分、避難與啟明。區分之知是必要的,若是未能區分「安與危,利與害,福與禍」,恐怕要活下去都不容易。但是,任何區分都會引發欲望,隨之產生較量與爭奪,然後是天下大亂。為了避免陷入亂局與困境,認知必須提升到避難的層次,人棄我取,人取我棄,就是基本策略,否則「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老子筆下的聖人,是「和光同塵、被褐懷玉」的。不過,避難之知是個過渡階段,真要化解一切煩惱,還須以「啟明之知」為目標。也即是莊子所強調的,「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從道的觀點看來,萬物沒有貴賤之分,如此才可進行逍遙之遊。因此,問題來自人的認知,解決的辦法則在認知的提升與轉化上,正是「解鈴還須繫鈴人」。

啟明之知即是悟道,老莊思想對人類的貢獻,就在教人如何悟道。悟道的第一步,在於認清「區分之知」的陷阱;第二步在於了解「避難之知」的局限;至於能否抵達第三步「啟明之知」,則看個人的修為與造化了。

眼前介紹老莊思想的這本書,最初取名為《老莊的相對論》,從十個角度闡釋人間常見的判斷,目的是要破除區分之知的謬誤,揭示避難之知的不足,因為人類對事實與價值的判斷,總是相對的。明白了相對之為相對,就會降低執著的念頭,開始欣賞差異,想像涵容萬物於其中的「道」,是何種情況。

莊子說:「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既然相忘,又何必在意有用無用。長期研究道家,使我深信三種人適合領悟這門學問,就是老年人、失意者與聰明人。老年人無用,因為體貌日衰;失意者無用,因為有志難伸;聰明人無用,因為樂於如此。不論哪一種,在無用的日子讀老莊,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幸福感。

傅佩榮寫於二○一九年三月十三日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450240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5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