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哈囉!山上的朋友
一段數不盡的風光 往內檢視自己的旅程內容簡介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的風雨令台20號南橫公路多處坍方、中斷,原來生活於這條路左右沿線的居民,不得不遷村封路,生活型態一夕巨變。
	
	有很長一段時間,路斷了,人也不來了。
	寂寥中如何自處?
	如何找回活著的信心……
	
	2020年初,盼了十年,南橫公路終於部分復通。
	作者走訪這條不認命、不服輸的路,探訪這裡的住民朋友,帶來饒富生命意義的故事。
	從這裡開始,一步一步說給你聽。
目錄
	自 序 一段數不盡的風光 往內檢視自己的旅程
	協作者序 南橫住民的強韌精神(吳治華)
	推 薦 序
	之1 一條路,一些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鄭自隆)
	之2 做研究,發掘聚落的精彩(義守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前校長、中興大學前校長 蕭介夫)
	之3 用心看見更動人的故事(義守大學校長 陳振遠)
	之4 做個有深度的旅人(牧師 Aka. Lubi Lin)
	之5 地方之美:給中小學老師的一堂社會課(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 李崗)
	之6 用故事力書寫南橫的人事物(台東高中校長 蔡美瑤)
	
	part 1 × 甲仙
	/01/
	文化尋根踏上新旅程
	葉志禮 : 平埔族比想像深遠
	/02/
	探索甲仙、認識甲仙 找他就對了
	潛心在地文史 游永福樂在「回甘」
	/03/
	既然嫁來台灣 就會根留台灣
	南洋媳婦沈文香在甲仙活出自己
	/04/
	堅持為甲仙芋頭傳宗接代的芋頭伯
	滿肚子芋頭經 童英祥樂在其中
	/05/
	結合愛鄉協會 甲仙好好繼續打拚.
	擴大產業參與 曾家菁看好「農力」
	/06/
	串聯新南橫三星 重建甲仙從心出發
	凝聚甲仙人情感拼圖 陳敬忠做到了
	
	part 2 × 建山
	/01/
	莎妃‧巴樂樂菲帶路認識部落
	體會分享的布農精神
	/02/
	穿梭部落的活動菜市場:山區菜車
	子承父業兩代奔波 高大任樂在其中
	/03/
	用編織記錄布農傳統、連結現代
	建山阿Pi阿嬤與時俱進的執著
	/04/
	朴子姑娘在布農部落的奇異人生
	黃靜華用心搭建跨族群的交流道
	/05/
	梅農&獵人:高基福
	穿梭山林重拾祖先智慧
	
	part3 × 寶來
	/01/
	挖掘隱藏版「寶」物
	李婉玲與夥伴們不斷蛻變升級
	/02/
	家族深耕70年 簡銘辰視寶來如尋夢園
	兩代接力打造異業結合的溫泉旅館園區
	/03/
	果香回甘忘不了 相思咖啡係金欸
	深耕寶來15年 許進添為南橫添香
	/04/
	只要溫泉梅樹在 寶來就會有生機
	壓不扁的玫瑰 吳崇富笑看人生
	
	part 4 × 高中
	用愛與行動守護高中社區
	吳麗琴燃燒自己照亮族人
	
	part 5 × 復興
	愛玉的故鄉—復興有個愛玉家族
	與老天爺合作 小田家愛玉不再藏私
	
	part 6 × 桃源
	/01/
	桃源國小校長帶路
	細品布農人眼中的這片土地
	/02/
	想學布農打獵 就要走進山林
	開辦獵人學校 海舒勒一肚子「獵經」
序/導讀
	自序
	
	一段數不盡的風光 往內檢視自己的旅程
	
	2018年啟程,歷經一年多,沿著20號公路,也就是一般人熟悉的南橫公路西部段,從高雄甲仙到梅山,來回開車次數已經數不清,透過一個一個認識、推介和拜訪,慢慢串起了這份書寫計畫的樣貌。
	
	一切的緣起,也許可追溯自2000年時開始參與《此後》紀錄片的拍攝,每每前往小林村路途中,總會經過甲仙;而後,由於熟悉的南投地利部落布農朋友的家人在桃源與建山服務,開啟我們經常往返這條公路的契機,一點一滴,激勵我們企盼透過書寫,讓更多人認識住在山上朋友們的精采故事,進而大方走進聚落,認識同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同胞們。
	
	這期間,恰巧遇上八八風災後10周年,也就是20號公路南橫斷線10年,至今,從高雄直通台東的日子仍處於渾沌之中,「每一年都說要通車,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至今仍是年年期盼,年年等不到……,有失落、有掙扎,更有不願意放棄的勇氣。
	
	這一路上遇到的朋友們,幾乎都是從陌生慢慢熟悉,隨著他們的描述,彷彿也經歷了這些年來的變化,有些人在災後被迫轉型;有些人趁重建過程,沈潛學習;有些人則由於風災,因禍得福;也有些人,因此更投注心力於號召、期盼更多年輕人回到家鄉,回到部落,許許多多的可能與不可能,都在這裡持續發生中。
	
	經過近約400天的田野採訪,藉由一次次的訪談、聊天,我們也越發了解住在20號公路上朋友的點點滴滴,還有他們如何樂觀地生活著,無論是否曾經一夕間一無所有,又或者,在看似日漸蕭條的景況中,仍然堅毅地往前邁進,不放棄開闢另一片天。
	
	終於,千呼萬喚終盼到那一天。
	
	2020年的1月13日早上8點,20號南橫公路,封閉搶修逾10年後,南橫梅山口至天池段終於復通……,儘管還是有限制地開放,但這一天,對沿線的居民來說,象徵另一階段「重生」的開始,未來的故事仍持續發生中。而我們也很幸運獲得高雄市文化局的書寫高雄計畫肯定與出版補助,終於能在2020年底聖誕節前夕定稿,出版這本書。
	
	公路故事,總是如此吸引人。隨著時光推移,帶領著我們往前探索,欣賞沿途數不盡的風光,也往內不斷檢視自己。
	
	協作者序
	
	南橫住民的強韌精神
	吳治華
	
	在98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前,這條路大概已經走了五、六回,有時是懷著觀光旅遊的心態,從西到東或從東到西,有時是為了訪談東岸的有機茶農,記錄他們的心路歷程而去;記得在風災前的七月下旬,還從台東海端進霧鹿、利稻,去探訪當地布農族的茶農,之後開車前往台南玉井,一路上跟葉子談到南橫的景觀很自然,保留了許多原味,較之島內其他公路有清新脫俗之美,心目中頗有將南橫列為台灣公路首選的味道。
	
	殊不知沒隔幾天就逢巨變,遷村封路重建再生,一晃眼十年過去了,我們再踏上這條路時真是感慨萬千,道路有的改道,有的拓寬,橋梁也新建好幾座,受災部落也遷徙至其他區域。那時只通車到梅山,我們沿路接觸到的人幾乎都神采奕奕,雖然受災是事實,但從他們身上只看到打拚再奮鬥的強悍,儘管東西岸完全通車時程仍在未定之天,不過,他們已經知道,用心栽培的物產、精心製作的商品、美食才是沿路住民珍貴的資產。
	
	一條受災的路、斷了十多年,另一條不認命、不服輸的路,同時暢通了十多年,沿路值得探訪的朋友很多,熱情率真積極是共同的特質,我們礙於人手及互相的時間安排,雖數度面談,也只能記錄不到20位朋友的身影,希望未來有機會能繼續這個饒富生命意義的訪談交流,介紹更多南橫路上的朋友讓大家認識。
	
	推薦序(節錄)
	
	一條路 一些人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鄭自隆
	
	〈台20號公路〉就是南橫公路,從台南或高雄直直的開,就會到達台東的關山、池上,不用繞過南迴公路,風景絕美,人煙雖然罕至,但還是有人落戶,當大家都往都會擠,這些人願意留在山裡,無論賣冰、種芋、燒陶、養菇,或是投身文史挖掘、地方創生都是一篇篇的感人好故事,這些山裡的故事,說它是台灣的世外桃源,誰曰不宜。
	
	做研究,發掘聚落的精彩
	義守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前校長、中興大學前校長 蕭介夫
	
	兼具傳播理論與實踐家兩種身分的葉思吟,長期耕耘文化傳播領域,這本書,跳脫坊間以美食或景點為主題的公路旅遊書框架,藉由一步一腳印、一次又一次的對話,融入社會學的眼光,引領我們更深一層認識熟悉又陌生的山上朋友,讀來十分盡興。
	
	用心看見更動人的故事
	義守大學校長 陳振遠
	
	這本書作者葉思吟透過走進部落、聚落,一次又一次,從陌生到熟悉,自一位觀光客角色轉化成在地人朋友,藉由田調、紀錄與書寫,帶領我們看見台20號南橫公路上的朋友,如何從困境中重新再站起來,更深入看見關於在地文化復振的深層意涵,一篇篇精采故事的背後,也融入在地產業發展面的多元面向,值得細細品味。
	
	做個有深度的旅人
	牧師 Aka. Lubi Lin
	
	在這本書中,你會看見不一樣的南橫、不一樣的旅行提案,也許是植物的、也許是文化的、更有人文關懷。捨去了大眾化的觀光景點,更多的是要讓讀者跟著她感受到這塊土地的真正溫度。
	
	地方之美:給中小學老師的一堂社會課
	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 李崗
	
	由此可見,社會課最好的教材,不是教科書編輯所撰寫的課文內容,而是學生認真參與的田野經驗,就像作者葉思吟一樣,透過背包客的腳、研究者的腦、基督徒的心,用文字工作者的專業,描繪出自己所見的地方之美,這正是我們期待學生應該具備的素養。
	
	用故事力書寫南橫的人事物
	台東高中校長 蔡美瑤
	
	在每篇動人的返鄉或青創故事中,見到生命力及湧動而出的文化傳承使命,這些都讓人動容,進而讓我們想連結和參與,這就是這本書所帶來的驅動力與影響力,真心推薦給大家。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