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他們都說:要填補三○年代台灣文學史的空白,本書非讀不可!
向陽、江寶釵、何寄澎、吳佩珍、李瑞騰、林明德、郝譽翔、陳芳明、陳建忠、彭小妍、彭瑞金、焦桐、劉紀蕙、蔡振念、鄭明娳(推薦人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九三○年代處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發生了「鄉土文學論戰」。回顧台灣文學研究史,當初視此論戰為二○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一部分,強調台語保存運動的訴求。即使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定位隨之改變,然而在討論「鄉土 / 本土」、「台灣意識 / 中國意識」等議題時,日治時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
被納入日本帝國殖民地之後已過三十五年後的台灣,台灣人民逐漸遺忘其母語---台語。在此種時代背景之下,發生「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何在?本論文由「鄉土文學論戰」開始,探討一九三○年代當時的台灣社會狀況以及台灣知識分子的思惟。
向陽、江寶釵、何寄澎、吳佩珍、李瑞騰、林明德、郝譽翔、陳芳明、陳建忠、彭小妍、彭瑞金、焦桐、劉紀蕙、蔡振念、鄭明娳(推薦人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九三○年代處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發生了「鄉土文學論戰」。回顧台灣文學研究史,當初視此論戰為二○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一部分,強調台語保存運動的訴求。即使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定位隨之改變,然而在討論「鄉土 / 本土」、「台灣意識 / 中國意識」等議題時,日治時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
被納入日本帝國殖民地之後已過三十五年後的台灣,台灣人民逐漸遺忘其母語---台語。在此種時代背景之下,發生「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何在?本論文由「鄉土文學論戰」開始,探討一九三○年代當時的台灣社會狀況以及台灣知識分子的思惟。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鄉土文學論戰的過程與問題意識
第三章 1930年代初葉的台灣
第四章 言文「不」一致的根源
第五章 「大眾」的誕生
第六章 鄉土文學論戰中的鄉土
第二章 鄉土文學論戰的過程與問題意識
第三章 1930年代初葉的台灣
第四章 言文「不」一致的根源
第五章 「大眾」的誕生
第六章 鄉土文學論戰中的鄉土
序/導讀
推薦序
鄉土作為一種想像
爆發於1930年代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對於台灣新文學史的發展可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轉軸點。在這之前,台灣新文學作家展開了第一波新文學運動,使用白話作為新文學的載具,抨擊舊文學,衍生新舊文學論爭,在論爭過程中走出新路;在這之後,則是透過鄉土文學、台灣話文以及大眾文學的
提倡,試圖在日本新文學、中國新文學的夾縫中尋找台灣新文學的領地。
對此我曾在發表於2004年的〈民族想像與大眾路線的交軌:1930年代台灣話文論爭與台語文學運動〉文論中,從民族想像與大眾路線兩個面向進行分析,指出193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從身分∕文化認同的深層結構看,隱藏著台灣作家不同的民族想像,也就是作為台灣人、中國人或日本人的文學的想像;從意識形態鬥爭的角度看,其中又有著一如日本學者松永正義所說的「民族的契機」與「民眾的契機」的矛盾,論爭的底層既具有階級性,但又同時浮現民族想像的介入與差異。這使得此一時期的鄉土文學論戰過程,隨之充滿複雜性與弔詭性,這一群參與論戰的台灣作家顯然面對如此難以解決的課題:
徘徊於台灣話文、中國白話文、羅馬拼音文與日本語文之間,要採用什麼語文,才能表現民族的想像共同體?又能實踐當時多半是左翼知識份子的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從而建設一個反映殖民地台灣社會現實的台灣文學,並以文學安慰、啟蒙被統治的台灣勞苦大眾?
這樣的問題,必須全面爬梳1930年到1934年有關鄉土文學論戰的文獻,方才可能尋得比較合理的解釋,「鄉土」作為一種想像,在日本統治下,既指涉這群文人對生身之地的台灣想像,也指涉被日本帝國資本主義統治的台灣普羅大眾,其中還摻雜著左翼文學陣營中對於台灣、中國、世界取向的不同思索。要仔細分析其中微妙的差異,也相當不易。
日籍學者橫路啟子於2007年完成的博士論文〈一九三○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之歷史析論〉,可說是截至目前為止較全面爬梳此一階段論戰過程、背景與意義的論述。她以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想像共同體」概念為基礎,針對這個階段的鄉土文學論爭進行全面考察,完成論文;現在她將博士論文加以改寫,以《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為書名,交由聯合文學出版,提供台灣文學史論域更多對話的空間與啟發,讓讀者與研究者得以通過她的研究成果,仔細參詳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發展的全貌,這是本書出版的意義所在。
本書除了對有關日治時期鄉土文學論戰的文獻有所討論,提出問題之外,並仔細且詳實地敘述鄉土文學論戰的經過、論者主張及其思想背景,指陳其間不同論者主張的差異性,對於提倡者(如黃石輝、郭秋生等)、反對者(如廖毓文、林克夫等)眾多參與論戰作家的論點都一一整理,呈現清楚的論述地圖;此外,她又以這些作家當年發表論戰文章的媒體為中心,勾勒出1930年代的台灣文學傳播場域(詩社、報紙、雜誌)的實際狀況,對於生發台灣話文主張、鄉土文學論戰的1930年代歷史脈絡和文本脈絡,都具有可貴的參酌價值。
本書另一個值得注目的部分,是在呈現鄉土文學論域的輿圖之外,也試圖釐清「鄉土」這個概念產生於1930年代台灣「漢語文化圈」中的意義。透過不同論者所提的「鄉土」符碼,橫路啟子分別就鄉土文學論戰中的「鄉土」、日文中的「鄉土」以及文學領域(創作文本)中的「鄉土」進行比對,指出同樣使用「鄉土」這個符碼,對主張者而言,鄉土等於台灣;對於反對者而言,鄉土文學等同於中產階級文學,是與左翼思想相對的文學。她更指出,從當時以日文書寫進行的鄉土文學論述(如清葉、劉捷、吳坤煌)之間對於「鄉土」的解釋也有差異,在清葉、劉捷眼中,鄉土指的就是包含階級、地方與所有政治思想的空間;就吳坤煌來看,則認為應以無產階級文學來展開鄉土文學……。通過如此細密的比對,鄉土文學論戰時期台灣作家之間分別來自民族主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多重差異,及其對於台灣鄉土文學應何去何從的思慮,因而得以比較清楚地浮現出來。
研究日治年代的台灣新文學無法不兼顧漢文、日文與台灣話文,本書作者為日籍學者,在爬梳相關於日文報紙期刊與論述的能力上,也提供給我們對於鄉土文學論戰中日文論述部分較翔實的分析,這是歷來國內學者有關論述較匱乏之處。不過,著者結論指出,進入1930年代之後,台灣日文作家(如楊逵、呂赫若、張文環等)均已登場,以日文作為論述的條件也已成熟,認為鄉土文學來到1934年已經獲得台灣內部文學場域的認同,並在台灣文藝聯盟成立之際「超越了漢語文化圈知識分子的年齡、政治思想、階級及文學上的喜好,成功實現了台灣人的大團結」,則稍嫌過度推論,可能仍須更多的例證和論述,方足以說明193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是促成台灣作家集結於台灣文藝聯盟的成因。這部份可能有待另一部論述來加以驗證了。
1930年代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有兩大爭議:初期爭議於書寫語文是要使用台灣話文或中國白話文乃至日本文(民族主義路線之爭),後期爭議於鄉土文學應該建立在民族性優於階級性、階級性先於民族性(社會主義路線之爭);而在這兩大爭議之間還有作為被殖民地文學的台灣文學運動發展路線的深層結構問題,這關係到1937年日本總督府實施廢止報紙漢文欄與禁止漢文創作的政策及其衍生課題。以橫路啟子對於193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鑽研之深,相信本書之出版,會是她繼續朝向1937年之後日文書寫時期台灣文學史研究與論述的的開始吧。
向陽(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鄉土作為一種想像
爆發於1930年代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對於台灣新文學史的發展可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轉軸點。在這之前,台灣新文學作家展開了第一波新文學運動,使用白話作為新文學的載具,抨擊舊文學,衍生新舊文學論爭,在論爭過程中走出新路;在這之後,則是透過鄉土文學、台灣話文以及大眾文學的
提倡,試圖在日本新文學、中國新文學的夾縫中尋找台灣新文學的領地。
對此我曾在發表於2004年的〈民族想像與大眾路線的交軌:1930年代台灣話文論爭與台語文學運動〉文論中,從民族想像與大眾路線兩個面向進行分析,指出193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從身分∕文化認同的深層結構看,隱藏著台灣作家不同的民族想像,也就是作為台灣人、中國人或日本人的文學的想像;從意識形態鬥爭的角度看,其中又有著一如日本學者松永正義所說的「民族的契機」與「民眾的契機」的矛盾,論爭的底層既具有階級性,但又同時浮現民族想像的介入與差異。這使得此一時期的鄉土文學論戰過程,隨之充滿複雜性與弔詭性,這一群參與論戰的台灣作家顯然面對如此難以解決的課題:
徘徊於台灣話文、中國白話文、羅馬拼音文與日本語文之間,要採用什麼語文,才能表現民族的想像共同體?又能實踐當時多半是左翼知識份子的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從而建設一個反映殖民地台灣社會現實的台灣文學,並以文學安慰、啟蒙被統治的台灣勞苦大眾?
這樣的問題,必須全面爬梳1930年到1934年有關鄉土文學論戰的文獻,方才可能尋得比較合理的解釋,「鄉土」作為一種想像,在日本統治下,既指涉這群文人對生身之地的台灣想像,也指涉被日本帝國資本主義統治的台灣普羅大眾,其中還摻雜著左翼文學陣營中對於台灣、中國、世界取向的不同思索。要仔細分析其中微妙的差異,也相當不易。
日籍學者橫路啟子於2007年完成的博士論文〈一九三○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之歷史析論〉,可說是截至目前為止較全面爬梳此一階段論戰過程、背景與意義的論述。她以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想像共同體」概念為基礎,針對這個階段的鄉土文學論爭進行全面考察,完成論文;現在她將博士論文加以改寫,以《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為書名,交由聯合文學出版,提供台灣文學史論域更多對話的空間與啟發,讓讀者與研究者得以通過她的研究成果,仔細參詳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發展的全貌,這是本書出版的意義所在。
本書除了對有關日治時期鄉土文學論戰的文獻有所討論,提出問題之外,並仔細且詳實地敘述鄉土文學論戰的經過、論者主張及其思想背景,指陳其間不同論者主張的差異性,對於提倡者(如黃石輝、郭秋生等)、反對者(如廖毓文、林克夫等)眾多參與論戰作家的論點都一一整理,呈現清楚的論述地圖;此外,她又以這些作家當年發表論戰文章的媒體為中心,勾勒出1930年代的台灣文學傳播場域(詩社、報紙、雜誌)的實際狀況,對於生發台灣話文主張、鄉土文學論戰的1930年代歷史脈絡和文本脈絡,都具有可貴的參酌價值。
本書另一個值得注目的部分,是在呈現鄉土文學論域的輿圖之外,也試圖釐清「鄉土」這個概念產生於1930年代台灣「漢語文化圈」中的意義。透過不同論者所提的「鄉土」符碼,橫路啟子分別就鄉土文學論戰中的「鄉土」、日文中的「鄉土」以及文學領域(創作文本)中的「鄉土」進行比對,指出同樣使用「鄉土」這個符碼,對主張者而言,鄉土等於台灣;對於反對者而言,鄉土文學等同於中產階級文學,是與左翼思想相對的文學。她更指出,從當時以日文書寫進行的鄉土文學論述(如清葉、劉捷、吳坤煌)之間對於「鄉土」的解釋也有差異,在清葉、劉捷眼中,鄉土指的就是包含階級、地方與所有政治思想的空間;就吳坤煌來看,則認為應以無產階級文學來展開鄉土文學……。通過如此細密的比對,鄉土文學論戰時期台灣作家之間分別來自民族主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多重差異,及其對於台灣鄉土文學應何去何從的思慮,因而得以比較清楚地浮現出來。
研究日治年代的台灣新文學無法不兼顧漢文、日文與台灣話文,本書作者為日籍學者,在爬梳相關於日文報紙期刊與論述的能力上,也提供給我們對於鄉土文學論戰中日文論述部分較翔實的分析,這是歷來國內學者有關論述較匱乏之處。不過,著者結論指出,進入1930年代之後,台灣日文作家(如楊逵、呂赫若、張文環等)均已登場,以日文作為論述的條件也已成熟,認為鄉土文學來到1934年已經獲得台灣內部文學場域的認同,並在台灣文藝聯盟成立之際「超越了漢語文化圈知識分子的年齡、政治思想、階級及文學上的喜好,成功實現了台灣人的大團結」,則稍嫌過度推論,可能仍須更多的例證和論述,方足以說明193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是促成台灣作家集結於台灣文藝聯盟的成因。這部份可能有待另一部論述來加以驗證了。
1930年代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有兩大爭議:初期爭議於書寫語文是要使用台灣話文或中國白話文乃至日本文(民族主義路線之爭),後期爭議於鄉土文學應該建立在民族性優於階級性、階級性先於民族性(社會主義路線之爭);而在這兩大爭議之間還有作為被殖民地文學的台灣文學運動發展路線的深層結構問題,這關係到1937年日本總督府實施廢止報紙漢文欄與禁止漢文創作的政策及其衍生課題。以橫路啟子對於193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鑽研之深,相信本書之出版,會是她繼續朝向1937年之後日文書寫時期台灣文學史研究與論述的的開始吧。
向陽(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