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傳統經濟學思維告訴我們:「工作即謀生!」
	但本書要你跳脫經濟學思維,以跨學科的觀點,全面理解工作的意義!
	
	★★《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盛讚!★★
	
	原始社會物資匱乏,人類祖先卻能悠閒過活,每週只要工作15小時?
	反觀現代社會技術發達,我們卻加班過勞、甚至害怕被未來AI取代!
	
	是人類主宰工作,還是工作支配了生活?
	大量湧現的工作真有存在意義嗎?
	我們今天是否為了滿足社會的期待,導致人們為了忙碌而忙碌?
	
	●織雀勤奮築巢、也勤奮拆巢,這看似無意義的工作竟是演化所需?
	●狩獵採集者從不擔心糧食匱乏,為什麼改當農夫後卻拼命囤積糧食?
	●為什麼有人的職業是遛狗?學校裡的行政人員人數怎麼會超越教職員人數?
	●古代人習慣把工作轉嫁給水牛和奴隸,現代人為何害怕被機器人搶走飯碗?
	
	綜觀人類三十萬年的歷史,我們幾乎從來不曾像今天這樣,把工作看得如此重要。那麼,人類是從何時開始將工作視為生活的核心?
	
	■跳脫經濟學思維,以跨學科的觀點,全面解讀人類工作的意義!
	人類學家詹姆斯.舒茲曼長年研究狩獵採集民族,他好奇的是,儘管人們認為狩獵採集社會物資匱乏,但他們每週卻只要工作十五小時,就能過上閒暇的生活;反觀,現代人的生活空前富裕,卻經常無止盡地工作,甚至加班到過勞、懷疑人生,更害怕自己有一天會被機器取代。為什麼會這樣?
	
	實際上,人類工作最原本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隨著學會用火、務農到工廠林立,人們除了找到更省時、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也開始確認工作的意義,並且得到滿足感。換句話說,工作不僅讓人們成為「適者」而生存下來,工作也形塑了人們對周遭世界的理解與互動方式。
	
	然而,隨著城市興起,人們有多餘精力追求地位、財富與物質享受,同時也導致了競爭意識、階級制度及其造成的不平等隨之出現。另一方面,在工業革命以後,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全球人口逐年增加,有限的資源再也無法滿足人類無窮的欲望,使得人們變得越來越忙碌,只為了追求工作所帶來的安全感。
	
	■當工作成為義務,人們卻創造更多無意義的工作,把自己推入窮忙的火坑?
	在作者的觀點中,我們的工作觀長期以來被經濟學家把持,始終圍繞著資源分配與生產力問題。但工作成為人類生活的重心,僅始於一萬兩千年前的農業革命。值得注意的是,自從農業革命以來,我們的工作文化越來越無法容忍不勞而獲的人。相較於狩獵採集社會強調有能力者有分享的義務,農業社會更重視有付出才有收穫,並且把工作視為每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
	
	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於人人都要有工作做,才導致今天的服務業如此複雜多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甚至出現大量無意義的工作。為什麼有人的職業是遛狗?創意總監究竟在監督什麼?學校裡的行政人員人數怎麼會超越教職員人數?凡此種種都不禁讓人思考,我們今天是否為了滿足社會的期待與共識,才為忙碌而忙碌。
	
	發明新工作是人類創意的展現,但當科技日新月異,重複性高且內容單純的工作被機器取代,也是大勢所趨。只不過,我們往往以為與機器人競爭是現代人獨有的挑戰,從未想過類似的挑戰與焦慮其實存在已久。例如,我們如今害怕人工智慧有一天會轉而攻擊主人,但早在西元前兩百年的羅馬,被視為「非人類」的奴隸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就讓當時較為貧窮的公民傷透腦筋。
	
	本書結合人類學、考古學、生物學、物理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的觀點,從人類誕生一路談到AI時代,解讀不同時代驅使人類工作的動力。本書也點出,我們今天之所以把工作看得比狩獵採集祖先還要重要,就在於我們的工作模式與工作觀,隨著文明變革發生了多次改變。然而,如果我們曾經不為工作而活,那麼如今的我們究竟是為了自己而工作,還是甘願被工作綁架?
目錄
	推薦序 文/詹宏志
	 
	序 言 經濟問題是人類最大的難題嗎?
	
	第一部 工作的起源 
	第 一 章活著就是要做工
	第 二 章遊手好閒的人和忙碌的鳥
	第 三 章工具和技術
	第 四 章火的其他贈禮
	 
	第二部 環境的庇佑
	第 五 章原始富足的社會
	第 六 章非洲森林裡的幽靈
	 
	第三部 田間裡的勞苦
	第 七 章跳下懸崖的考古學家
	第 八 章盛宴與饑荒
	第 九 章時間就是金錢
	第 十 章機器問世
	 
	第四部 城市生物
	第 十一 章萬家燈火
	第 十二 章無限抱負之病
	第 十三 章頂尖人才
	第 十四 章一名上班族之死
	第 十五 章新疾病
	 
	結 論
	 
	謝 辭
	注 釋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