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念念

她寫人,寫故事,用文字追憶一個時代的印記!
  • 294

內容簡介

寫人,寫故事,用文字追憶,

張毅、李名覺、傅聰、余英時、李行,心心念念──心不捨、念之情!

蔡瀾、周龍章、高行健、艾未未、夏陽……

那些曾經深刻的情感,一種生命的溫暖、光暈!

一個時代印記!

他們的成就與失落、歌哭與歡笑,

無不是一代菁英華人世界想像共同體的抽樣。

 

永遠沒有來不及的愛──張毅

就像他們在人生中始終崇尚的「仁」字的組合,人在一邊、而另外一邊是一上一下成了二,那豈不是人與人相處的哲學,這種帶有宗教意味的「仁」字,貫穿在他們日常生活中也貫穿在他們的作品中,成就彼此、彼此成就。他們用心血熬成了最美的琉璃藝術,用時間向世人證明了最美的不渝愛情!

 

揮手自茲去──送傅聰

聊天時唉聲嘆氣是傅聰一貫的情緒表達,他早已養成習慣,習以為常不自覺,他在人生的歷程中,憂心的事、在乎的人、承載的包袱、內疚的心結、家庭的巨變、追求的完美,都太沉重、太龐大、太繁多、太勞累……但有幸的是他對音樂的「愛」以及對愛的毫無保留地謙卑和奉獻,精神和理想上無止境的追索支撐了他的一生!

 

致敬舞台設計泰斗──李名覺

我熟悉李名覺創作,是因為那些年他為瑪莎・葛蘭姆舞蹈團(Martha Graham)、喬佛里芭蕾舞團(the Joffrey Ballet)、艾利舞蹈團(Alvin Ailey)設計了許多重要作品。此外,李名覺為雲門舞集設計了多部作品,其中包括我偏愛的林懷民一九九三年創作的屈原詩集《九歌》,舞蹈語彙有獨創性之外,令我讚嘆感動不已的舞台設計是台前的樂池中蓄滿了水,上面漂浮著荷花;《九歌》尾聲由近千支點燃的蠟燭匯成燭海流動著,大氣磅礡、寓意深長。

 

余思余念──悼余先生英時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情」,余先生向來看得很重,雖然他在世界知識文化界德高望重,仍然帶著使命感的關懷文化、社會、時局,年輕學子去余家有如上廟堂,希望得到余先生指點。給我的印象他幾乎是有求必應,無論是流亡在外的知識人,或是來美國開會的兩岸三地學者前去拜訪,他家大門總是敞開著。有次我向余先生建議:出本專集,收羅他為他人出版寫的序和題簽,我看過不少篇余先生為學人和作家寫的序,可以感到他是認真對待,仔細看過後才下筆,為伸張正義、為弘揚文化,更多的是為需要他拔刀相助,不得不「仗義」為之。

 

念舊──緬懷李行導演

李行導演本人一直以「電影義工」自居,終生為電影奉獻。對台灣電影的貢獻與提攜後進,忘我的熱情有口皆碑;為兩岸電影的合作和交流奠下基石做了很多稱得上改變電影史的工作,創辦了「兩岸電影展」,去世前仍然擔任「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主任委員;十三年來他親力親為不忘電影使命,在他的協調下「兩岸三地導演會」每年定期舉辦,成為兩岸三地電影人一個聚會交流的重要平台。

作者

江青

 

一九四六年生於北京,十歲在上海小學畢業後,入北京舞蹈學校接受六年專業訓練。此後她的工作經驗是多方面的:演員、舞者、編舞、導演、舞美設計、寫作。

 

一九六三至一九七○年在香港、臺灣從事電影,主演影片二十九部,並參與數部影片的編舞工作,於一九六七年獲臺灣電影最佳女主角金馬獎。

 

一九七○年前往美國,開始接觸現代舞,一九七三年在紐約創立「江青舞蹈團」(至八五年),舞團和她的作品不斷地在世界各地巡演,並應邀參加國際性藝術活動。

 

一九八二至八四年應邀出任香港舞蹈團第一任藝術總監。

先後任教於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紐約亨特大學、瑞典舞蹈學院以及北京舞蹈學院。

 

一九八五年移居瑞典,此後以自由編導身分在世界各地進行創作和獨舞演出,並經常擔任歌劇和話劇的編導工作。她的藝術生涯也開始向跨別類、多媒體、多元化發展。其舞台創作演出包括:紐約古根漢博物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倫敦Old Vic劇場、瑞典皇家話劇院、維也納人民歌劇院、瑞士Bern城市劇場、柏林世界文化中心、北京國家大劇院歌劇廳、羅馬歌劇院等。

 

近二十年,作者勤於筆耕,創作多部舞台和電影劇本,其中《童年》獲一九九三年臺灣優秀電影劇本獎。

 

出版著作:《江青的往時.往事.往思》、《藝壇拾片》、《故人故事》、《說愛蓮》、《回望》、《我歌我唱》、《食中作樂》、《舞文》。

 

現居瑞典、紐約。

目錄

序 念念,因為不忘/王德威

啊──真過癮!
永遠沒有來不及的愛──張毅
都云阿龍痴──記周龍章
慶仲夏和大氣場
亞裔不再做「啞」裔
致敬舞台設計泰斗──李名覺
光的盛宴
安貧樂道的「毛毛人」──夏陽
胡作非為說未未
揮手自茲去──送傅聰
余思余念──悼余先生英時
念舊──緬懷李行導演
天下父母心!
念念──名字

後記

序/導讀

 

念念,因為不忘

王德威 
 

江青是當代藝文界的傳奇人物。她出身專業舞蹈科班,一九六○年代走紅港台電影界,旋即於七○年代自影壇消失。當她再度復出時,已經回歸本行,成為現代舞蹈名家。九○年代後,江青提筆為文,開啟了寫作事業。她藉散文回顧人生百態,敘述師友舊事,懷念畢生摯愛之人,筆下行雲流水,自有一股真情流露其中。或許如她所言,寫作於她有如另一種舞蹈──一種舞文。翩然而起,戛然而止,正是一種有情的律動。

 

新作《念念》恰是一個例子。這是江青的第八部作品,依然著墨她熟悉的人和事,行文如話家常。但讀者很快會發覺,那些人都非等閒人物,那些事恰恰銘刻著一個時代印記。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史學大師余英時伉儷,鋼琴家傅聰,琉璃工藝家張毅、楊惠珊,畫家夏陽、韓湘寧,行為藝術家艾未未,文化老饕蔡瀾……。他們或在紐約、倫敦、巴黎,或在台北、香港、上海。而江青則定居瑞典和紐約,經常來往歐美與亞洲。由於她的串聯,這些天各一方的藝術家、知識分子和文化人形成一個精彩的網絡。他們的成就與失落、歌哭與歡笑,無不是一代菁英華人世界想像共同體的抽樣。

 

《念念》書名靈感來自艾未未為紀念汶川大地震十三週年所創作的裝置藝術「念念」(Commemoration)。二○○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兩點二十八分,四川汶川地區發生八級以上大地震。罹難者近七萬人,失蹤者近一萬八千人,傷者不計其數。死難者中有近五千七百九十七位學生,絕大部分因為所在學校建築倒塌而過早結束生命。何以學校建築如此脆弱?這是不能聞問的問題了。艾未未利用網路平台設置,組織全球華人志願者在不同時區接力念出逝者的名字。由二○二一年四月四日清明節(正巧為西方復活節)開始,五月十二日地震周年日午夜結束,全程三十九天。「念念」計劃內容上寫著:「名字是生命的最初也是最後屬於個體的基本特徵。尊重生命,拒絕遺忘!」

 

江青參與「念念」計畫,也在誦讀逝者名字的過程裡深受感動。念念:想念、感念、懷念、紀念、誦念。志願誦讀者的聲音來自世界各方,此起彼落,呼喚十三年前被壓在坍塌校舍下的每個年輕生命。這不只是一項公眾藝術,也是一場後現代加前現代的招魂儀式──聲帶顫動,音頻傳導,魂兮歸來。艾未未為當代最重要的行為藝術家之一,他的創作每每引人側目,卻貫注著本人無限心血與創傷記憶。 

 

江青從「念念」計畫中彷彿明白了更多。天地不仁,那場摧枯拉朽的地震撼動一切看似堅實的地上基業,但比起天災,人禍又如之何?汶川成為一個代號,直指種種歷史的自然的板塊碰撞下,不得不爆裂的零地點。「救救孩子!」一百年前魯迅的狂人如是呼喊,但孩子──可能是好幾代的孩子──早已錯過黃金救援時刻了。

 

《念念》收錄的其他文章也許沒有如艾未未的藝術那般沉重,江青延伸「念念」的構想,展開她一個人的救贖記憶、還原生命的計畫。我們大約可以從三方面來看她的寫作。她書寫,因為她想念、掛念好友知交,生命中無數吉光片羽。鋼琴家傅聰名滿國際,但多少人理解他生命底層所蘊藏的陰霾?大概從父母親(傅雷、朱梅馥)在文革中自殺後他再也不能快樂了,只有從鋼琴的世界裡得到寧靜。張毅、楊惠珊的不倫戀當年轟動台灣,爾後三十年他們化醜聞為晶瑩剔透的琉璃。但再美的工藝抵擋不住病魔來襲,「永遠沒有來不及的愛」來了又走了。紐約的周龍章多才多藝、八面玲瓏,是華人圈的傳奇人物。然而在他古靈精怪的身影後,是他對愛情的可望而不可得。韓湘寧和夏陽都曾引領六○年代台灣畫壇風騷,最後齊聚紐約闖天下。而江青看見了他們在畫作之後,為人父、為人夫如何勉力扮演應盡的角色,有所成,也有所失。

 

江青和這些人物都有數十年的交情,非如此不足以理解他們的故事。愛情的牽絆,親情的糾纏,人生道路千百條,終究殊途同歸。作為傾聽者,觀察者,江青付出無比耐心與關心,即使介入當事人的處境,也永遠與人為善。那是真正的友情。她的字裡行間刻畫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紐約或香港或倫敦華人藝術圈即景。彼時江青和他的朋友都還年輕,他們相濡以沫,各有各的憧憬或難關;他們未必從中得到大徹大悟的教訓,但無不因此添加了風霜與智慧。

 

更重要的,江青從他們的經驗裡看到另一種「念念」境界。那就是,無論現實的考驗如何,真正的藝術家、學者或文化人對自己的志業永遠念茲在茲。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前後,並沒有產生什麼大變化,寫作和繪畫依然是他的最愛。夏陽的「毛毛人」從歐洲到美國再到台北、上海,一畫數十年,外界的褒貶永遠淡然處之。他求的不是大紅大紫,而是心目中永遠尚待完成的畫。李明覺曾是百老匯最重要的舞台設計家之一,林懷民《九歌》首演舞台即出自他的巧思。晚年即使行動不便,每週他仍然堅持到耶魯講學,原因無他,舞台上的形形色色就是他的本命。傅聰日日花費大部分時間練琴,數十年如一日;艾未未走遍天下,追求與父輩、家國、環境的和解之道;楊惠珊和張毅為了打造完美的琉璃,因而淬鍊出無數失敗作品匯集而成的琉璃冢。

 

而江青更為崇敬的是史學泰斗余英時先生的堅持。余先生名滿天下,待人接物令人如沐春風。但面臨大是大非的抉擇時,他顯現了無比的堅持。他批判中共對文化傳統的摧殘,多年不遺餘力,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不履故土,轉而支持海外民主事業。他憑藉一己學問,原可獨善其身,「卻一輩子任重道遠,若愚大智。」他的信念如此純粹,江青從中看到了一種美,「古道熱腸」的美,擇善固執的美。

 

《念念》還有第三層意義。江青關心友人,熱愛藝術,不僅因為個性使然,更來自她對人生的包容。她很早就經歷過繁華喧囂,如意與不如意,終於回歸來時之路,在舞蹈創作中尋得安頓。因為看過見過,她能夠反躬自省,也願意以寬大的心胸擁抱周遭人與事,不論是高雅或喧鬧,歡樂與悲傷。套句張愛玲的名言,「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念念》中諸文寫得舉重若輕,充滿人間煙火氣息。江青擅烹飪,不時做了這個菜那個菜要與朋友家人盡歡,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她為高行健、一次為自己所作的白粥。高行健獲諾貝爾獎當夜,江青應老友之請在家款待各路嘉賓,而大家趨之若鶩的卻是一鍋白粥。另一次夏日家族聚會後,江青夜晚獨處,無可不可之際,作出一鍋清粥結束一天歡樂。「二〇二〇年鼠年,一定要對自己好點,拿出能力把每天的日子過好,把握住生活中的小細節,自得其樂才會變得有幸福感。小菜真下飯,雖然肚子不餓,但還想要再喝一碗白粥。」這是江青的本色了。

 

《念念》最終念的是如何面對自己,回歸本心之道。一路走來,江青曾經風光無限,但想必付出相應的辛苦。她曾有過最幸福的婚姻,喪偶之後如何走出憂傷恐怕不足為外人道。然而她繼續行走,繼續書寫。

 

自審一生,一路千山萬水,生命不斷遠行,不斷轉身,面對內心世界、面對現實、面對過往、面對當下、面對未知的未來,一切的一切在寫作中隨心奔馳、盡情抒發,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與滿足。

 

江青坦然的和朋友一起老去,也歡喜自己的孩子有了孩子。她曾經看過北歐仲夏節日的歡樂,同樣也見證冬日聖堂儀式的靜穆與莊嚴。漫漫長夜來前,她懷念,她書寫,於是發現新的靈光。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139443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56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