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幾米創作繪本精要大公開!
	★毛遂自薦畫插畫到出版20種外語繪本的修煉過程。
	★創作繪本、閱讀繪本、深入了解繪本的獨一無二心法寶典!
	★從畫到書、從單幅畫作到整本故事繪本的修鍊精要!
	
	幾米繪本創作的獨門技法大公開
	從一九九八年出版《森林裡的祕密》和《微笑的魚》開始,幾米已經在這條路上耕耘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間,幾米以驚人的創作能量,每年維持一到三本新書的創作量,持續推出作品與讀者見面,幾米的作品已經翻譯成二十種外語,有兩百種左右的不同語言繪本。
	
	到底幾米如何維持創作能量,他的創作過程到底是怎麼產生的,許多人都有好奇。過去幾米出版過《故事的開始》與《故事團團轉》兩本書,與讀者分享他創作繪本背後的故事。但如果要專注討論如何創作繪本,本書提供讀者更加清楚的路徑,除了以《故事的開始》與《故事團團轉》為基礎,以創作繪本的方法為主幹架構,重整更新內容並加上近幾年的幾米新作分析而成。
	
	分層架構詳細討論創作會遇到的種種難題
	本書從幾米如何開始創作談起,進入到對於創作者的準備與鼓勵,永遠不要想好了才創作,而是立刻就可以直接創作,邊實作邊學習,才有可能真正進入創作的領域。同時必須做好創作者的準備:怎樣突破瓶頸、怎樣面對低潮、如何協調創作與生活。
	
	第二部分細談繪本創作的各種眉角。同樣是繪本,經營長篇和發展短篇各有不同的方式,幾米自己也試過不同的創作方法,全部提出來讓讀者參考。
	
	實際解析經典繪本的創作奧祕
	第三部分針對幾米七部作品做案例分析,討論膾炙人口的《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鐵》、《星空》、《時光電影院》、《忽遠忽近》、《走向春天的下午》與《我不是完美小孩》等書是怎麼完成的,每個看似理所當然的發展,背後都煞費苦心。
	
	最後的附錄則面對作品「之外」的經驗分享,像是如何與編輯工作、怎麼和出版社互動、出書後怎麼面對評語,和作品延伸授權等等。
	
	因為遭逢重病而開始創作繪本,到逐漸將創作變成日常要面對的工作,如何能夠持續每天攤開空白畫紙把作品畫出來,利用畫面去組構成故事,不斷推翻自己的故事又重新建立,把故事和自己的人生與思考搭建起來。幾米的創作技巧和心法,毫無保留地在本書中呈現,為想創作繪本的人提供踏腳石,讓有志於繪本創作者少走冤枉路,把寶貴的時間節省下來專注於作品,同時也為喜愛繪本的讀者多開了一扇觀看創作的窗口。
	
	盧貝松說:創作劇本就像健身一樣。
	比方說,每天固定練兩個小時,一開始一定痛苦萬分,看不到任何成果,全身痠痛。但持續一個月後,慢慢感覺肌肉有了強度,身形出來了。
	盧貝松說他每天固定時間寫劇本,天天都得練身體,沒有放縱的長假。
	我是一個幸運的創作者。我聽到了盧貝松的工作方式,而且我的作法跟他一樣。又悲又喜的是,過去十五年我幾乎天天健身八小時。
	——〈創作就像健身〉(摘自第1章:創作就是實作)
	
	繪本的故事情節都相對簡單,讓人感到有趣的不會是情節的離奇。
	而且就算有讓人驚奇的情節,在繪本裡所能鋪陳的篇幅都極為有限,很難將曲折情節表現得好。
	強調曲折離奇的情節,看過一次就破哏了,而頁數不多的繪本要吸引讀者能夠一再翻看,讓故事耐得起重看而不單調枯燥,不會在反覆結構上讓人覺得厭煩,就要讓讀者在每一次翻看都會發現新的東西,就必須在畫面上做出趣味。
	我總練習讓自己是在視覺上、而不是在情節上做趣味,即使是重複的結構,畫面上卻擁有不同的感觸。
	——〈趣味需要表現在畫面上,而不是情節上〉(摘自第2章:繪本是怎麼回事)
	
	透過不斷創作去摸索不同作品的需求,努力找到一個簡單的方式來表達。
	創作者必須一邊做一邊試驗主題和形式,不斷從實作中去挑戰。所有人在創作中都會遇到困難,然後就得想辦法解決,找到一個簡單的方法去完成,而不是用更複雜的方式去難上加難。
	最簡單的方式就會是最好的方式。
	——〈繪本化繁入簡的實作〉(摘自第5章:結構與節奏)
	
	創作是自己給自己的挑戰,一定都是挑困難的來做,因此瓶頸隨時都有。
	在《星空》整本書完成後來看,這是個通俗流暢的故事。但實際上畫面與故事的創造過程是不斷難產的,很難去解釋這看似簡單的故事為什麼卡這麼久。只有夾在其中創作的人,才能體會那種被整得死去活來的感覺。
	創作是,自己做得再痛苦,卻讓讀的人讀得理所當然,一切痛苦只有創作者自己知道,不能讓讀者看到苦,一旦看到,就不順了。
	——〈一切痛苦只能創作者自己知道〉(摘自案例分析三:《星空》)
	
	真實的人生,不像電影那般輕易地可以理出主線脈絡,也不像繪本這般可以清楚看到結構,各種創作都是我們試圖理解混沌的人生而強加組織的。
	所有的創作只能試著暗示。是不是我找到答案了?是不是我可以釋懷了?只能暗示,只能象徵,繪本便是象徵與暗示的創作。
	人生沒有答案,謎語最後的意義似乎是解謎的過程,而非答案。創作面對人生巨大的謎語,只能叩問,只能感受,再在作品裡獨自體會滋味一二。
	——〈暗示與連續暗示〉(摘自案例分析四:《時光電影院》)
目錄
	前言
	童年的記憶
	畫畫的基因遺傳
	喔,原來大學有美術系喔
	大學時期沒有熱情的事情
	開始畫插畫與中斷
	最早畫的插畫
	「幾米」這個人的出現
	開始幫報紙畫之後
	女相士
	1995年
	生命大發的意義
	出院之後的新出發
	重新畫圖,並開始成為繪本作家
	這本書誕生的緣起
	
	Part One 心法
	
	1 創作就是實作
	1 畫畫像園丁
	2 比思考更重要的是實作
	3 創作就像健身
	4 創作需要的孤獨和紀律
	5 最好、最多的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
	6 讓自己進入一種狀態
	7 創作像是攀登一座大山
	8 創作的艱困和堅持
	9 瓶頸和挑戰中的死去活來
	10 創作的擔心與面對作品的焦慮
	11 創作時要考慮到讀者或市場嗎?
	12 迷惘與鼓勵
	13 浪費才華比浪費光陰更讓人惋惜
	14 如何面對自我懷疑
	15 創作與生活養分的交流
	16 風格是創作時慢慢釋放出來的自我
	17 持續享受籠罩在靈光之下的喜悅
	
	2 繪本是怎麼回事
	1 畫得如同動作瞬間被凝固下來的畫面
	2 插畫與繪本最遙遠的距離
	3 什麼是大人繪本
	4 怎樣思考什麼題材可以創作繪本
	5 短篇繪本像敲擊樂,長篇繪本是交響樂
	6 繪本與小說的不同
	7 故事會有機地隨著實作演變走向
	8 創作者串聯得要死要活,而讀者渾然不覺
	9 趣味需要表現在畫面上,而不是情節上
	10 繪本是找出技法和故事搭配的實作
	11 不必一定要做故事書
	12 我的迷你稿
	13 大紙箱和時間
	14工作室和畫桌
	
	Part Two 方法
	
	3 插畫與短篇繪本
	1 從亂畫開始
	2 畫單張圖的實作——從細節開始
	3 為文章配圖的較量
	4 報章雜誌的專欄
	5 為文章配圖的滋養
	6 插畫化繁入簡的實作
	7 領略單純的美麗
	8 短篇專欄要先有主題
	9 畫短篇的訓練與受益
	10 短篇集結成書的準備
	11 當專欄需要編輯出新生命的時候
	
	4 靈感與主題
	1 用主題來激發靈感:又寂寞又美好
	2脫不了「追尋」的主題
	3 好想畫跟什麼什麼有關的故事
	4 為什麼?
	5 如果月亮從天上下來
	6 創作源自於一個好玩的點子或畫面
	7 一首歌帶來的願望
	8 電影是創作的神祕魔窟
	9 挖掘意識深層
	10 源頭是悲傷的繽紛
	11 真相崩毀是創作的超級活火山
	12 聽不聽別人修改的建議?
	13 畫不畫別人的劇本
	14 從別人的故事框架中再添血肉
	15 承接委託案的前提
	16 用概念來融合出來的故事
	
	5 結構與節奏
	1 簡化結構擁有更多想像
	2 如何分解繪本的節奏
	3 繪本的實作——從一連串問題開始
	4 還要問完自己的另一些問題
	5 用單純的形式來釐清複雜的思考
	6 形式需要反覆,但反覆不是重複
	7 一半又一半變化的形式
	8 組圖的相互對照呼應
	9 最多的限制下,找出最大的自由創作空間
	10一個窗戶的限制
	11 兩個畫面演化出的分鏡劇本
	12 摹擬電影鏡頭
	13 投入和抽離
	14有時越簡單越真誠
	
	6 圖像和文字
	1 從文字到意象再到畫面的轉換
	2 文與圖的發想順序
	3 第一次先寫文字再畫圖的創作
	4 圖文有各自生命的時候
	5 文圖各走各的:《遺失了一隻貓》
	6 寫不出文字的時候,用唸的
	7 銜接的道具和作用
	8 編輯既有的元素來產生新的趣味
	
	7 媒材、色彩、人物設定
	1 選擇什麼畫法
	2 使用的媒材
	3 壓克力:在作品裡放進更多的色彩與厚度
	4 流線的、類似漫畫的線條
	5 迷人又神奇的綠色的光
	6 見證人間苦難的豔色
	7 角色設定的線索
	8 我和我的「小人」
	9 享受扮演各種不同角色的樂趣
	10 心裡的小孩
	11 孩子的世界
	12《失樂園》:完美小孩的對立面
	13 希望所有大人能給孩子多點寬容
	14 反抗權威的小孩
	15 表情與情境
	
	Part Three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向左走・向右走》
	① 從一張圖開始的故事
	② 空間刺激的靈感
	③ 左右的呈現方式
	④ 時間和溫度
	⑤ 人物設定與「年輕的傷感」
	⑥ 情感的傳達
	⑦ 道具設計
	⑧ 最後的疑惑解開
	⑨ 一個很簡單的故事
	
	案例分析二|《地下鐵》
	① 從畫許多出入口開始
	② 盲女的出現
	③ 故事合理與不合理的中間點
	④ 上下的呈現方式
	⑤ 文字和圖像互為膠水
	⑥ 如何結尾:等待
	⑦ 細膩、美麗的背後
	
	案例分析三|《星空》
	① 暴衝閃過腦袋的畫面
	② 一個新聞的啟發
	③ 建立人物的具體背景
	④ 沒有浮上故事水面的背景
	⑤ 圖與文的相互線索與伏筆
	⑥ 文與圖的相互暗示與延伸
	⑦ 變魔術:圖像的非現實
	⑧ 衝擊前的預告拍
	⑨ 光是畫面就足夠的時候
	⑩ 幽暗中幸福的光
	⑪直覺的重要
	⑫ 如何結尾:海洋的擁抱
	⑬ 一切痛苦只能創作者自己知道
	
	案例分析四|《時光電影院》
	① 感謝電影給我力量
	② 一張電影海報的預告
	③ 座位和節奏
	④ 利用類似的結構來變奏
	⑤ 透過反覆的結構強化也變化故事主題
	⑥ 暗示與連續暗示
	
	案例分析五|《忽遠忽近》
	① 一個外文書名引發的構想
	② 一個延伸卻對應的故事
	③ 想到了透視法
	④ 設計各種阻隔
	⑤ 形成「遺憾」的節奏
	
	案例分析六|《走向春天的下午》
	① 找出貫穿珠玉的鍊子
	② 不斷地篩選,試寫
	③ 設定視角
	
	案例分析七|《我不是完美小孩》
	① 在設定的限制裡自得其樂
	② 看你相不相信自己
	③ 確定主題後的萬箭齊發
	
	附錄:創作以外的參考
	每本書都有它的命運
	與出版社訴求方向或意見不同時
	設計+封面
	必須取得授權的時候
	面對書店和宣傳的時刻
	面對書評和讀者的時刻
	很多年輕創作者都想出書
	如何面對國際市場+不同語文版本+國際合作
	作品衍生周邊商品的時候+有一個主題廣場的時候
	作品授權改編成動畫、電影、音樂劇的時候
	筆記書+口袋書
	
	結語
序/導讀
	【自序】
	這本書誕生的緣起
	
	當年,我剛好趕上報禁解放的年代,有了大量插畫的機會。
	
	開始做繪本的時候,我因為生病的經驗,有了勇氣去做當時沒有人做的成人繪本,誤打誤撞地走出了一條特別的路。然後又有機會也創作了給兒童的繪本。
	
	而即使是本來設定為成人繪本的作品,許多在國外出版或獲獎時,也都是當作兒童繪本,顯然可以跨越年齡和地域的限制。
	
	在創作的路上,我很幸運。所以我想寫這本書,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和一些體悟。希望對目前許多在做插畫的人,以及想成為繪本作家的人有些參考的助益。
	
	這是一本寫給圖像創作者看的書。但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繪畫的書。
	
	這是一本主要告訴你如何用圖像創作一本書,並且創作一本故事繪本的書。
	
	整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心法」。
	
	創作是很複雜的。不是一言堂。
	
	但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創作最重要的就是實作。
	
	技法、靈感、故事、結構、節奏、韻律、畫風,沒有一樣不是從實作中來的。
	
	所以我首先要講的就是實作的重要,如何進行實作,如何成為有紀律的實作者,如何和實作的孤獨共處,如何使用一些實作的方法和工具。
	
	最重要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存在。只有從實作中發現屬於自己的特色和節奏,並盡情揮灑。
	
	而要創作繪本,使之呈現為一本書,就要投入很多時間。要轉來轉去,要折來折去,要不服輸,要和你的作品角力,就是要把它做出來。
	
	這個過程中,會遭遇很多困境和低潮,有的是身體的,有的是心理的;有的是迷惘,有的是自我懷疑;有的是創作本身的,有的是和生活相關的;有的是瓶頸,有的是挑戰。
	
	二十多年的繪本創作過程中,我各種狀況都遭遇過。但我堅持了不論自己情況如何,都持續創作。
	
	我把這些心得都整理出來,希望對創作者,尤其是年輕創作者有所參考,不要氣餒,要讓自己能夠享受籠罩在創作靈光之下的喜悅,並且長期持續。
	
	第二部,「方法」。
	
	從畫插畫到創作繪本,中間的差異和距離,絕不只是畫的數量多寡,以及如何集結而已。
	
	許多張每一張單獨看起來、或掛在牆上都精彩無比的畫,集結起來不見得能成為一本讓人願意看下去的繪本。同樣的,一本精彩的繪本,每張圖拆開來,也不見得每張都值得掛到牆上。
	
	繪本創作,有許多祕密。
	
	最重要的,是如何以自己擅長的技法,來講一個最適合這種技法的故事。
	
	再來,是這個故事要有主題、架構、節奏、韻律。
	
	並且,發展這個故事的時候,有時候是線性的,有時候是歸納的;有時候是從頭開始,有時候是從結尾開始,有時候是任何一點開始;有時候是靈思泉湧、行雲流水,有時候是搜盡枯腸、山窮水盡,有時候是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我很幸運能在報刊蓬勃發展年代有豐富的插畫和專欄經驗,我也有創作短篇、長篇,各種形式繪本的經驗。我希望能整理出各種不同創作的特質,比較其異同。
	
	我也希望能整理出創作的各個要點,包括如何運用靈感、如何發展故事、如何建立結構、如何設定形式、如何使用文字與圖像的互補與落差,以及如何設定給自己的限制,然後在限制中發揮出最大的創意。
	
	綜合起來說,就是能說明從插畫到繪本的距離,方便讓有志探尋的人參考,少走一些冤枉路,多享受一些創作的樂趣和成果。
	
	還有,我也希望說明一點:喜愛繪畫、有繪畫才能的人,並不見得一定要畫故事為主的繪本。還有許多其他的可能可以探索。
	
	第三部,「案例分析」。
	
	延續第二部的解釋,我從自己的作品中,選出不同技法、不同形式與結構、不同創作途徑的代表,來做細部分解與說明,讓讀者能從更細部看到一部作品如何鋪陳成形,中間的關卡,以及最後如何找到解答的黃金之鑰。
	
	案例分析一|《向左走・向右走》
	一部從最後結局的圖,回溯故事形成的作品。也確立了我對形式,尤其畫面平衡對稱的重視。
	我也會透過這本書「不確定的美麗」,來說明故事裡要有主題的重要。還有大結構中如何增添小道具的趣味。
	
	案例分析二|《地下鐵》
	一部原始構想必須被推翻的作品。也是我所有創作中,每個畫面都表現得最美麗的作品。我會說明為什麼這部作品每個畫面都必須美麗,也可以美麗,而其他作品不見得非要如此不可。
	
	案例分析三|《星空》
	這是我從下意識隨意畫的一個女孩造型而逐漸編繪出來的故事,中間曾經有五年時間難以為繼。我可以用這部作品來解說許多發展繪本的難題,以及最後如何解決。這部作品的解析裡,我也特別著重角色設定與發展。
	
	案例分析四|《時光電影院》
	這是一部我從畫一些場景而開始發展故事的作品,也是我必須以比較寫實的技法來畫的作品。這部作品的技法,和《微笑的魚》是完全對立的。我希望讀者能從這些分析,特別感受到為什麼需要為自己的技法找到適合說的故事,或者,為自己想說的故事找到適合的技法。並且,在這部作品的解析中,我也特別著重「節奏」是怎麼安排的。
	
	案例分析五|《忽遠忽近》
	這是一部因為《向左走.向右走》法文版譯名而勾起創作靈感的書。但是構思了十七年才終於成書。而中間我一直無法動手畫的原因是,我不知道怎麼透過畫面去表現「忽遠忽近」。我來解釋如何找到了解答。
	
	案例分析六|《走向春天的下午》
	這是從週刊專欄的畫作改編為繪本的作品。可以清楚說明為何精美的畫作構不成書,又如何把互不相干的畫作編成一本故事動人的繪本。
	
	案例分析七| 《我不是完美小孩》
	我喜歡在創作過程中設定限制,然後從限制中發揮創意。到原來命名為「小妞妞」的這些畫作時,終於踢到鐵板,好幾年都找不出如何編成一本書的路。但這本書也可以說明一本書的主題有多麼重要,一旦主題確定了,為什麼可以萬箭齊發,掃平所有障礙。
	
	我希望經由這七部作品的分析解說,可以呈現我所感受到的繪本創作的祕密。
	
	這本書的最後是附錄,「創作以外的參考」。
	我也把繪本創作之後,要出版為書,要轉化成商品的過程,整理出一些經驗和心得。希望供其他創作者參考,不必走一些彎路,或者在不必要的地方浪費寶貴的時間。
	
	這就是《繪本的夢想與實際:幾米分享創作心得》的出版緣起與目的。
	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吧。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