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電子書】藝術家之死

在「每個人都是藝術家」的年代, 想從事藝術這一行,就要先知道藝術家都是怎麼死的。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406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在21世紀,創作不僅僅是做作品,藝術家也不僅僅是藝術家。
藝術家是品牌、是製作人、是KOL。
藝術平台是IG限動,藝術家可以24小時直播帶貨。
但是當每個人都可能是藝術家,
藝術的功能、場域,甚至定義,是否皆已發生質變?

 

牛俊強(當代視覺藝術家╱實踐大學媒傳系助理教授)、朱宥勳(作家)、李屏瑤(作家)、汪正翔(攝影創作者)、徐堰鈴(演員、編劇、導演)、徐蘊康(公視《藝術很有事》製作人)、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陳玠安(作家、樂評人)、陳珊妮(音樂創作人)、焦元溥(作家)、謝佩霓(藝評家、國際策展人)、簡莉穎(劇作家、影視工作者)
◇◇◇◇◇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序排列)◇◇◇◇◇


在「每個人都是藝術家」的年代,
想從事藝術這一行,就要先知道藝術家都是怎麼死的。


在大數據時代,關於藝術家,你會聽到兩種版本。
一種是矽谷的版本:
「要成為藝術家,沒有比現在更好的年代了。你只需要一台筆電、一間錄音室、一隻iPhone或攝影機就能創作。創作藝術幾乎沒什麼成本,透過網路發行作品同樣免費。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只要發揮你的創作力、找到發表平台,你就有可能一夜成名。」

另一種版本,是專業藝術家的肺腑之言:
「你可以把你的作品放到網路上,但誰會付你錢?每個人都是藝術家,那就沒有人是真正的藝術家。創作藝術需要多年的犧牲奉獻全心投入,過程需要很多支持,特別是金錢。若當今大眾對藝術創作的定義與消費方式沒有任何改變,藝術經濟的系統運作只會越趨失靈。」

如今,許多人無時無刻都在消費藝術,卻對藝術家在當代經濟中的困境視而不見。
藝術市場這塊大餅因科技巨頭和演算法而粉碎成一百萬片小碎屑,
大量的「藝術」被製造出來,數量之多前所未見,成本也更低廉。
對於藝術消費者來說,這真是最好的時代──如果不把「質」與「量」等同視之,
也不去思考供應鏈另一端的藝術家如何生產,就會覺得最藝術的時代莫過於此。

我們首先有了速食,然後是快時尚,現在則迎來快藝術:
快音樂、快文字、快影片、快攝影、快設計與快插圖。
廉價製造,匆匆消費。我們隨心所欲,狼吞虎嚥。然而,問題是:
當真正夠好的藝術被免費上架的產品打敗之後,會留下什麼樣的藝術?


時至今日,有些人仍以藝術為生,他們是如何做到的?當代藝術兼文化批評家威廉‧德雷西維茲在本書訪問了約一百四十位藝術工作者,除了作家、視覺藝術家、音樂家、影視製作人,也包括教授、記者、藝術社運人士、藝術經紀與藝術學院院長等。如果藝術家在文藝復興時期是以工匠的角色存在,十九世紀時是波西米亞人,二十世紀則被視為專業人士,那麼,大數據時代下的新典範正在浮現──如今網路不僅使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無需其他中介,也讓各種藝術同在一個平台競爭、與注意力經濟中的各種實體競爭,而所有這些因素都在改變藝術本身,改變大眾對藝術的觀點:什麼是藝術、什麼才是好的藝術?藝術家在社會中的位置何在?本書試圖指出當代藝術生產線正面臨哪些前所未有的鉅變,免費數位內容如何讓藝術在觀眾眼中貶值,線上自我展演的新宇宙和藝術經濟的舊元素又如何共存。除此之外,對於當代藝術的生產危機,受損的藝術生態系如何修復,作者也提出了實用而意義深遠的建議。

◇◇◇◇◇

「這本書不是一部藝術家的謀生手冊,這本書更像是全面性地檢視藝術家的社會狀態。這件事對於藝術家與社會一般大眾都很重要,因為在台灣我們太少討論『藝術的社會性』這件事了,因此我們一代代傳承了一些關於藝術家生存的僵固說法,這甚至導致我們看不到藝術,只是看見我們自己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在社會與藝術緊密相繫的當代藝術世界之中,審視藝術家的社會狀態也是一種創作的眼光。最重要的,社會性的觀察讓我們重拾一種『結構』的眼光。藝術不是個人天才、性靈的表現,藝術是身處在社會、文化結構當中的人,在重重條件限制之上,追求一己之創作。」──汪正翔(攝影創作者)

 

作者

威廉德雷西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


2008年前在耶魯大學擔任英國文學副教授,身兼入學申請委員會成員。書評與散文經常發表於《紐約時報》、《國家》雜誌、《新共和》周刊、《美國學人》、《圖書論壇》等。德雷西維茲曾入圍2008、2009、2011年的國家雜誌獎,以及2011、2009年的國家書評人傑出評論獎。出版作品包括:《優秀的綿羊:耶魯教授給20歲自己的一封信,如何打破教育體制的限制,活出自己的人生》與《當宅男遇見珍.奧斯汀》等書。

作者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william.deresiewicz
作者官網 https://billderesiewicz.com/

譯者簡介

游騰緯


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畢,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筆譯組。自由譯者、文字工作者,合作單位包括國家兩廳院、台北當代藝術館、《藝術收藏+設計》雜誌等。譯有《古典音樂之愛:指揮家的私房聆聽指南》。譯稿賜教:tengwei930@gmail.com

 

目錄

第一部‧基本問題
第一章‧序論
第二章‧藝術與金錢
第三章‧最好的時代(科技烏托邦主義的論述)

第二部‧大局
第四章‧新環境
第五章‧自己動手做
第六章‧空間與時間
第七章‧藝術家的生命週期

第三部‧藝術與藝術家
第八章‧音樂──六位音樂家的故事
第九章‧寫作──六位作家的故事
第十章‧視覺藝術──六位視覺藝術家的故事
第十一章‧電影與電視──七位電影與電視創作者的故事

第四部‧藝術正在變成什麼?
第十二章‧藝術史
第十三章‧第四典範:藝術家作為生產者

第五部‧接下來我們該做什麼?
第十四章‧藝術學校
第十五部‧盜版、版權以及科技九頭海蛇怪
第十六章‧不要自憐,組織起來

謝辭
註釋
參考書目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310215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48
    • 商品規格
    • 21*14.8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