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電子書】毒藥【傳奇女作家引爆話題之作】:哥本哈根三部曲3

  • 252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內容簡介

為了活出想要的人生,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一段愛情、欲望、夢想糾葛,撼動人心的炙熱旅程!
直面禁忌.引爆國際熱議之作.隆重登場
 
丹麥二十世紀最重要獨特的女性之聲,首部直譯中文版領先全球上市
國民作家成長文學經典,已售全球25國版權,颳起托芙潮旋風


首部曲《童年》榮獲誠品X博客來X金石堂X香港誠品當月選書
|後摺口附贈哥本哈根三部曲浪漫書籤,一式兩張可自行裁剪|

即使明知災難性的結局在等待,我都忍不住想要像她那樣活。
──鴻鴻(詩人)

★2021時代雜誌年度選書
★2021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2021美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選書
★2021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紐約時報★衛報★紐約客★每日電訊報★波士頓環球報★華爾街日報★星期日泰晤士報★觀察家報★每日郵報★電訊報★金融時報★新政治家★出版人周刊★巴黎評論★洛杉磯時報★書單——國際媒體共同推薦 
★全球最大書評網站Goodreads著作累積逾兩萬則評分狂推分享
★媒體譽為女性版《我的奮鬥》,丹麥版《那不勒斯四部曲》
★丹麥影視團隊改編拍攝影集中

「現在,我們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一個普通正常的家庭。」
「為什麼,妳那麼想當一個正常的普通人?事實上,妳並不是啊。」
我無法回答他,但是,打從我有記憶以來,總是有著這樣的渴望。
──托芙.迪特萊弗森

來自丹麥的傳奇女作家托芙,近年以哥本哈根三部曲在國際間掀起熱潮。《毒藥》是真正點燃銷售狂潮的關鍵之作。她在書裡記錄下的歷程,也是當代女性的獨特聲音。被譽為自傳式寫作的先驅,筆下題材多取自真實體驗,哥本哈根三部曲引起的爭議尤甚,在書中也不諱言提到父親請她別再把自己寫成「背向世界睡覺的父親」。她曾在訪談說自己的創作皆是虛構,但在哥本哈根三部曲的第一人稱書寫當中,我們確實透過小說般的情節,窺見一位當代女作家的憂傷身影。 
 
終曲《毒藥》的結局,托芙留下了開放式的伏筆,現實生活的她卻嘗試數次自殺,在本書出版五年後殞命——這是她最後,沒有告訴讀者的事,也讓書中對生命的提問更加真實。《毒藥》是哥本哈根三部曲的引爆點,在丹麥出版後點燃了銷售狂潮,虛實間的爭議也隨之而來。親友紛紛出面抗議,責備她「與生活太近」,她在書中卻自承「寫作時,我絕不為他人著想」。

直面人性的解謎之作

繼《童年》裡回望原生家庭,《青春》描述繽紛多姿的年少階段,《毒藥》終於將讀者帶進了真正與現實對抗的生活。身為詩人,托芙為本書命名選用了別有寓意的雙關語。在丹麥語中,「已婚」這個字亦有「毒藥」之意。她在本書裡坦率且驚人地揭露了自己的生活,直面人性裡種種考驗:家庭、愛情、欲望、創作、藥物——最後成癮。

《毒藥》的開場裡,年輕的托芙儼然已經年少得志,嘗到了成功的滋味。她的著作陸續出版,另一半正是挖掘她出道的總編輯,人生幾乎一如所願。但是生命的考驗總是突如其來:寫作事業的成功蒙上利用年長丈夫的陰影。面對感情波折後,與第二任年輕丈夫的婚姻讓她體會了為人母的快樂,也得面對產後憂鬱症及家庭生活等問題,同時繼續為寫作燃燒。

驚心動魄的真實生活

隨著歲月流逝,她的生活核心逐漸演變成為痛苦的來源:各種形式的可怕誘惑。為了保住愛情與婚姻,她寧可墮胎。在戰火當下,她獨自面對生命各種惘然的威脅,望著身旁的少女們,想起她們未來和她相似又或者相異的命運。擔任醫生的第三任丈夫讓她陷入了成癮問題,她沉浸在迷幻感帶來的靈思泉湧及創作欲裡,無法自拔。她在書中記錄了成癮及戒斷的過程,驚心動魄,幾乎讓人不忍直視。第四任丈夫則伴她度過戒斷的艱辛之路,走向另一段人生。

她曾在書裡寫到,寫作是唯一令她感到快樂與平靜的事。她將自己生命裡的疑惑、苦痛、掙扎、快樂,誠實坦率地訴諸筆下。全書真實描繪了一個女人經歷愛情、友誼、野心和成癮的灼熱旅程。

充滿既視感的當代文學經典

托芙.迪特萊弗森是丹麥的國寶級作家,《童年》《青春》《毒藥》分別詮釋一位女性的童年、青年、婚姻階段,可獨立亦可串連,被譽為哥本哈根三部曲,並公認為經典代表作。三部曲的主題圍繞在女性的經歷和生活,對複雜的女性友誼、家庭和成長世界的描繪動人而出色。

對於創作及實踐自我的熱情,點燃了她的靈魂與生命,一路支撐著她走向人生終點,也為她奠定了傳世作家的地位。三部曲即便只是屬於作家的人生故事,多年後卻仍能在國際間蔚為風潮,二十一世紀的讀者也有濃厚既視感,毫無時空隔閡。

本書特色

●直面人性:坦誠揭露成癮、婚姻、愛慾等現實問題,過程讓人驚心動魄。
●文學價值:丹麥重要文學作品,全球首部直譯中文版在台問世。
●時代意義:成長於二戰期間,作品反映時代及女性之聲。
●經典特色:意象生動,文辭優美,詩意盎然。
●成長文學:從女性意識至自我的追尋與實踐,內容極具啟發性。
●閱讀趣味:第一人稱的自傳式小說具有強烈的臨場感與即時感,充滿戲劇性。

 

作者

托芙.迪特萊弗森(Tove Ditlevsen

出生於一九一七年,丹麥知名詩人、作家,作品常見於丹麥音樂與電影,亦被選入丹麥小學教材中。出生於哥本哈根的工人階級家庭,童年經歷成為她作品的重心。二十出頭便出版首部詩集,一生著作近三十本,包括短篇及長篇小說、詩歌與回憶錄。女性身分、記憶、童年是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勇於書寫自己的憂傷和痛苦,刻劃人性最深處的禁忌及掙扎。曾獲丹麥文壇最高榮耀金桂冠文學獎(De Gyldne Laurbær)等多種獎項肯定。成年後,反覆與酒精、毒癮對抗,多次進出精神病院,這些經歷則成為她晚期作品的重心。一生經歷四段婚姻,於一九七六年服用過量安眠藥身亡。

她在去世前就已深受丹麥人喜愛,卻直到近年哥本哈根三部曲於國際間出版才引爆全球「托芙潮」(Tove fever),各家媒體大幅報導,更被文學評論家稱為「世界遺忘的珍寶」。由於作品皆帶著強烈的個人自傳色彩,也被視為自傳式寫作的先驅。作品《童年的街》(Barndommens Gade,暫譯)曾被改編為電影,《童年》《青春》《毒藥》則是首度被引進華文世界的經典代表作。

譯者簡介

吳岫穎

馬來西亞華人,出生於馬來西亞馬六甲州,在馬來西亞完成基礎教育及二專。1999年畢業於中國南京大學中文系。2001年隨丹麥籍先生移居丹麥。2009年畢業於哥本哈根Gladesaxe幼教學院。目前在哥本哈根的一家托育機構任職。曾在大馬華文報章撰寫專欄。2008年出版《丹麥,生活旅行》,另有譯作《惡童》(Intet)。

 

目錄

|毒藥|
第一部
第二部
【特別收錄】寫作是唯一永恆的愛與動力

序/導讀

推薦序

寫作是唯一永恆的愛與動力
黛.普蘭貝克(Dy Plambeck

我認為,《毒藥》是托芙.迪特萊弗森的主要代表作品。在這本書裡,我們看到了一位優秀的作家面貌:她肆無忌憚卻又脆弱,幽默卻也殘酷,坦率且充滿了愛。在《毒藥》中,作為一個小女孩和一位堅韌的獨立女性,托芙.迪特萊弗森抵達了創作高峰。對於成癮、墮胎、不必要的耳疾手術以及對婚姻的不忠,托芙.迪特萊弗森那種坦率、輕佻的輕描淡寫,在讓人驚訝之餘,同時也讓人感受到她其實傷痕累累,甚至能感受到針頭是如何刺入她的體內、刺入所有男人、女人,以及托芙.迪特萊弗森極度渴望卻又無法忍受的人生。

有一種作家,其人生和作品是融為一體的,托芙.迪特萊弗森便是這類作家的代表人物。《毒藥》是回憶錄。這本書在一九七一出版時,所引發的傳聞及媒體熱議,也連帶讓本掀起銷售熱潮。這本回憶錄也激起了托芙.迪特萊弗森的兩位前夫——艾博.蒙克(Ebbe Munck )及卡爾.里伯(Carl Ryberg)——家人的強烈抗議。但是這類事情,托芙.迪特萊弗森已經習慣了。在她整個寫作生涯中,她經常被家人或朋友責備,覺得她和他們的生活「靠得太近」。「寫作時,我絕不為他人著想」,《毒藥》裡那一個無名的主人翁這樣說,這,也是托芙.迪特萊弗森所秉持的寫作原則。

《毒藥》寫的僅僅是托芙.迪特萊弗森自己的人生嗎?或許並不完全如此。「一切都是杜撰的,包括報導文學」,托芙.迪特萊弗森曾在一次訪問中這樣說。這本回憶錄,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的故事,關於一個女人如何被男人、藥物及寫作而分裂的故事。

當我閱讀《毒藥》時,我無法理解現代主義的批評,他們認為托芙.迪特萊弗森的寫作方式並不成熟,過於老派。但是在出版四十年後(本篇文章完成日期為二〇一二年)的今天,無論是本書的主題——對於基本生存條件面臨分裂的描寫,本書的衝突——關於事業與家庭如何結合的描述,還有本書的寫作風格,都是如此當代且合乎時宜。對於讀者來說,《毒藥》不是一本七十年代的懺悔文學,而是類似後現代主義之後盛行的表演舞台:一部帶著面具和身分、涵括真相和語言圖像的戲劇。

同時,《毒藥》也是以一種巨大的勇氣而完成,我不曾在任何其他文學作品裡有過類似的體驗——從本書的第一頁開始,便以極高的說服力緊緊吸引讀者。那是文學的力量,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會讓我們忘了作品的虛構性,忘了書中的角色是出於杜撰。《毒藥》便是這樣一部作品。那些以為托芙.迪特萊弗森僅僅是為了女性而書寫關於女性課題的男人,應該都從這本書開始閱讀。當主角描寫到她的手臂再也找不到任何沒有阻塞的血管,因此只能在腳上尋找時,讀到這個段落卻不為此感到反感的人——無論男人或女人,我都想見見。這段描繪雖然讓人震驚,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肯定了人生。

本書的書名有三層意義。描寫了一個女人的婚姻——一段正常的婚姻關係、書中讓主角上癮的針筒裡的毒藥及婚姻裡的寫作。這三種元素都有致命的危險。

《毒藥》描寫了一個女人同時身為母親及職業女性所面臨的分裂、她對正常人生幸福的渴望,以及對自由和自毀的慾望之間的拉鋸。這樣的分裂,托芙.迪特萊弗森早在她第一本詩集《少女心》(一九三九年)所收錄的一首詩作裡即已表現出來,那首詩名為〈認知〉(Erkendelse)。她描寫一個女人摔破了童年家裡一個美麗的花瓶,只因為無法抗拒自身那種想破壞的慾望,她在結論這樣寫著:

「人們所託付於我的一切,皆從我手中殞落
因此,為了我們巨大的幸福
我的朋友,請別對我寄予關心」

《毒藥》裡的主人翁,被一種毀滅的慾望驅使,這種慾望不是作為一切的結束,而是為了生命的開始。她透過達到迷幻的狀態,來完成自己想超越僅僅身為一個人類的想望,而這種迷幻的狀態是如此迷人且強烈,能為她帶來在寫作時同等的沉醉及幸福感。她那無數次的婚姻、無數次的墮胎,以及無數次的藥物注射,都是為了達到這種狀態。

對於《毒藥》的主人翁來說,寫作是她唯一永恆的愛和驅動力。作為一個讀者,我們第一次遇見她時便能發現,在她寫作的同時,她週遭的世界正逐漸淡出。那是一個清晨,她的丈夫維果.F還在睡夢中,而她在寫小說。寫作是她一生的愛情,也是她渴望與男人們的關係裡能得到的那種愛情。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只有在寫作時,她才覺得幸福。為了寫作,她在清晨五點鐘起床。因為在那個時間裡,她可以對週遭的世界毫不關心,她可以把孩子擱置一旁。也是因為想起那些尚未被寫就的著作、那些總是浮現在她腦海裡的句子,把她從床上拉起來,打電話向醫生求救,住進療養院展開戒毒的旅程。寫作讓她有了抗戰和生存下去的毅力。

在書中主人翁的現實世界裡,她渴望能找到一生的摯愛,她想成為主婦和母親,卻無法嚴肅地對待這些角色。她可以在心裡揣著一個孩子及對其深深的愛意,書寫有關孩子們的一切。她可以書寫她在童年時如何被辜負,及她與母親間充滿問題的關係,卻無法好好成為她孩子的母親。

《毒藥》借用了傳統教養小說(Bildungsroman)(亦被稱為成長小說)的結構——以個人為中心,主人翁決定要尋找幸福,了解恐懼,走向世界,並且經歷各種事情,只為了最後再次找到歸宿。《毒藥》裡的主人翁在小說的結尾,並沒有找到她的歸宿,但是她和維克多找到了一個家的可能性,是開放的結局。維克多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可以把主人翁從毒癮深淵拯救出來的浮板,但危機早已潛伏在他們熱情幸福的愛情之間。「我們有相愛的權利」,小說中的維克多這樣說,有關這點,書中主人翁這樣回答:「這個權利,也總是傷害他人的權利」。

愛情會傷人,小說主角和維克多將會互相傷害彼此,就如她和前幾任丈夫所經歷過的那樣:第一任丈夫,比她年長三十歲的編輯維果.F,她嫁給他是為了接近文壇;第二任丈夫,艾博,完成了她對普遍幸福人生夢想的渴求;第三任丈夫,醫生卡爾,和他之間那種毀滅性的關係,讓小說主角染上了毒癮。卡爾是她三任丈夫當中最憤世嫉俗的一個,因為他看穿了她。他知道如何能讓她和他建立關係,他知道他的首要任務是:他必須讓她無法寫作。而他的武器是注滿杜冷丁的針筒。

《毒藥》一書出版於七〇年代初期,也是女性運動展開的時期,然而,托芙.迪特萊弗森並不把自己視為女性運動的參與者。她將「紅襪子」(Rødstrømpe)比喻為鬥牛犬,而作為當時《家庭日記》(Familie-Journalen)的專欄作家,她不斷鼓勵女性讀者留在不幸的婚姻裡,鼓勵她們妥協與屈服。一名有了五個孩子的女讀者,因為愛上一個有著兩個孩子的有婦之夫而想離婚,托芙.迪特萊弗森冷酷地在回信裡寫道:「七個孩子,兩個女人和兩個男人,您不顧一切追隨己心而尋求的幸福,並不值得付出這樣昂貴的代價。理智一點,留在原地吧。」

然而,在某種程度上,《毒藥》仍舊是屬於女性主義的故事。這個故事描寫了一個年輕的女人,以為她必須依靠婚姻才能獲得想要的社會地位,最終還是成為一位獨立女性,透過寫作創造了自己的人生及空間。她領悟到,她無須依靠男人維生。她自己就能做到。作為一個讀者,我們彷彿聽見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其女性主義著作《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裡的那個聲音,書裡表明,一位女性若想成為一名作家,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房間,每年可以賺到五百英鎊。托芙.迪特萊弗森在寫給她的朋友艾絲特.納戈爾的信裡也有類似說法:「實際上,一個女人如果不是嫁給一名百萬富翁,根本不該生育,或是應該安排五十歲後才開始生小孩。」從她的內心,以及作為她個人的守護者,我們很難不把托芙.迪特萊弗森視為女權運動者,但是她從來不是任何政治組織的成員。據說,他們讓她感到噁心。

托芙.迪特萊弗森在和她的第四任丈夫——維克多.安德烈森——的婚姻出現問題時,開始書寫《毒藥》。她搬到夏日度假屋裡撰寫回憶錄,因為維克多的情人搬進了他們的房子裡,而他們在家的時候,她無法專心寫作。她以嘲諷的筆調把這段經歷寫進一九七五年出版的《關於自己》(Om sig selv)這本書裡。但,即使托芙.迪特萊弗森坐在愛情這顛覆的小船上、儘管她寫下了那一句「愛情的權利,就是傷害他人的權利」的警句,她還是堅決地寫出一個帶有希望的結局。一個相信關係可以維持的希望。一個相信愛情依然存在的希望。一個可以傳遞給讀者並且讓他們繼續懷抱著的,希望。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957486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9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