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達賴生死書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生命,是一連串的過渡,必然面對無常。
讓我們更珍惜當下每一刻,使自己平安,讓他人快樂!
終其一生,生命都充滿不確定的變亂,死亡是其中之一。
我們太習慣具體的景象,為有形的病苦焦急。
凝視死亡,不為恐懼,而是看見過渡中藏有的機會,解脫自在。
無論情境多美好,在本質上一定會結束
一切有情生命,無論活多久,終將死亡。覺知自己將死,是有益處的。
達賴喇嘛認為,倘若不能覺知死亡,將無法全心留神於修行,
善用這個已經獲得的特殊人生。
愈早思考無常,離開時就會愈有勇氣與快樂!
這本書是達賴喇嘛依據第一世班禪喇嘛所著的《願由中陰險徑得解脫,在怖畏中解脫之勇士》十七節詩文來詮釋關於生死這堂必修課的每日練習,透過觀想熟悉詩文中所描繪的各種情境,以靜思禪定的方式來修行,從心去領悟它的意義。在每節詩文裡,達賴喇嘛也提供了練習摘要,幫助在生命中過渡的你我,當無常實際到來時能夠掌握機會,得以解脫。
若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當它實際到來時,可以比較輕鬆的面對。
正確理解死亡的意義,並在當下這一世積極修行,才能有更光明的來世。
讓我們更珍惜當下每一刻,使自己平安,讓他人快樂!
終其一生,生命都充滿不確定的變亂,死亡是其中之一。
我們太習慣具體的景象,為有形的病苦焦急。
凝視死亡,不為恐懼,而是看見過渡中藏有的機會,解脫自在。
無論情境多美好,在本質上一定會結束
一切有情生命,無論活多久,終將死亡。覺知自己將死,是有益處的。
達賴喇嘛認為,倘若不能覺知死亡,將無法全心留神於修行,
善用這個已經獲得的特殊人生。
愈早思考無常,離開時就會愈有勇氣與快樂!
這本書是達賴喇嘛依據第一世班禪喇嘛所著的《願由中陰險徑得解脫,在怖畏中解脫之勇士》十七節詩文來詮釋關於生死這堂必修課的每日練習,透過觀想熟悉詩文中所描繪的各種情境,以靜思禪定的方式來修行,從心去領悟它的意義。在每節詩文裡,達賴喇嘛也提供了練習摘要,幫助在生命中過渡的你我,當無常實際到來時能夠掌握機會,得以解脫。
若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當它實際到來時,可以比較輕鬆的面對。
正確理解死亡的意義,並在當下這一世積極修行,才能有更光明的來世。
目錄
譯者序 生命是一連串的過渡 丁乃竺
推薦序 臨終時的明燈 聖嚴法師
第1章 覺知死亡
第2章 從恐懼中解脫
第3章 為死亡做準備
第4章 為善終而除障
第5章 為臨終取得善緣
第6章 臨終時的禪定
第7章 內在的結構
第8章 死亡的澄明
第9章 對中陰境界的反應
第10章 善的投生
第11章 每日思索詩文
附錄 詩文與勸言摘要
推薦序 臨終時的明燈 聖嚴法師
第1章 覺知死亡
第2章 從恐懼中解脫
第3章 為死亡做準備
第4章 為善終而除障
第5章 為臨終取得善緣
第6章 臨終時的禪定
第7章 內在的結構
第8章 死亡的澄明
第9章 對中陰境界的反應
第10章 善的投生
第11章 每日思索詩文
附錄 詩文與勸言摘要
序/導讀
【譯者序】
生命是一連串的過渡
丁乃竺
「生死」一直就是哲學及宗教最重要的課題,在佛教中,透過對死亡的正視,可以讓我們活得更自在。在密乘的修行中,中陰的教法,更是修行者非常重要的日修儀軌。中陰(Bardo)意指兩者之間的過渡期,帶有一種極大的不確定性,一般人大都意指從死亡後到下一世投生為止,事實上它具有更深刻的含義。如果我們誠實的檢視,就會發現無論是醒時或睡夢中,我們隨時都生活在一種不確定的變亂中。生命就是一連串的過渡,我們太習慣於具體的情景現象,而無視於中陰和它們的間隔:事實上這些間隔充滿了解脫的機會,如果我們能掌握這些機會,在此生中就可獲得解脫。
藏傳佛教各大教派都有中陰的開示,其中所強調的重點各有不同。本書是依據格魯派密集金剛密續而來,達賴喇嘛依據第一世班禪喇嘛所著的《願由中陰險徑得解脫,在怖畏中解脫之勇士》十七節詩文來詮釋。班禪喇嘛這十七節詩文,可說是格魯派修行者每日的日修儀軌,修行者透過觀想來熟悉詩文中所描繪的各種情境,以期在死亡實際發生時能掌握機會,得以解脫。
今年初,有緣在台認識本書英文譯者,即達賴喇嘛的首席翻譯傑佛瑞.霍普金斯,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得以澄清某些疑點。在翻譯本書的最後階段,遇上華人地區爆發SARS疫情,面對每日疫情的不確定,群眾的失措,更讓我感覺到書中智慧的珍貴。事實上,生命本來就充滿各式的變數,當所有人都在為有形身體的病症著急時,我們是否應該為那更廣大而深層的無形精神焦慮找尋治療?本書提供了一整套有系統的日修方法,熟讀它,可以幫助我們面對死亡時的情境,更可協助我們面對生命中不可預知的各種面向。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在翻譯中協助我甚多的曾慶忠,以及幫我核稿的張亦男和為我打字的丁怡文。願以翻譯此書之一切功德,迴向廣大如母般的有情眾生。
(本文作者曾為達賴喇嘛在美演講的引言人,現為表演工作坊行政總監及製作人)
推薦序
臨終時的明燈
聖嚴法師
《天下雜誌》出版部要我為老朋友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中譯本《達賴生死書》寫序,是一項榮幸的任務。
二〇〇二年,我從新聞報導中得知,達賴喇嘛在印度菩提伽耶弘法時,由於急性腸炎住進了醫院,我曾為他在佛前祈禱。
他很快地恢復健康,並在達姆薩拉主持講座,也出了一冊新書。他真是一位非常不平凡的人。
達賴喇嘛之所以能受到許多東、西方人士的喜歡,不僅因為他是藏傳佛教的最高領袖,更由於他胸襟豁達、待人誠懇,經常語帶幽默,尤其好學不倦,善於適應各式各樣的環境及人物,總是能夠尊重別人,然後運用他深厚的佛法素養,給予開導。因為他是知己亦知彼,所以縱然讓人聽來不能心服口服,也會感受到他的善意。
這本《達賴生死書》,好像是另一本《西藏生死書》,那是索甲仁波切於一九九二年出版的暢銷書,達賴喇嘛也為該書寫過一篇序文。正因為達賴喇嘛已經知道索甲仁波切寫了些什麼,所以本書的內容、討論的主題,以及對於這些主題所表現的角度和層面,跟《西藏生死書》是不相同的。
這本書的對象,不是一般的非佛教徒,甚至根本是為了佛法的修行者而說,所以書中隨時引用佛經佛語,處處鼓勵讀者要面對無常及死亡的必然事實,要珍重每一個生命,要珍惜生命中當下每一刻,使自己平安,讓他人快樂;隨時準備好無常的到來,便不會恐懼死亡了。
生命的可貴,即在於生命的短暫,用短暫的生命,成就不朽的功德,生命雖短,卻很有價值。如能隨時都有面臨死亡的警惕心,就會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鐘了。如何珍惜生命?就是多用智慧和慈悲,不為自己增加苦惱,不為他人製造麻煩;多為自己爭取奉獻他人的機會,多為他人提供離苦得樂的幫助。
雖然藏傳佛教跟漢傳佛教中的禪者,對於面臨死亡的處理方法不盡相同,但是認知生命的無常、苦、無我、空的原則,還是一樣的。所以我也樂為本書寫序。
二〇〇三年五月四日於紐約東初禪寺
生命是一連串的過渡
丁乃竺
「生死」一直就是哲學及宗教最重要的課題,在佛教中,透過對死亡的正視,可以讓我們活得更自在。在密乘的修行中,中陰的教法,更是修行者非常重要的日修儀軌。中陰(Bardo)意指兩者之間的過渡期,帶有一種極大的不確定性,一般人大都意指從死亡後到下一世投生為止,事實上它具有更深刻的含義。如果我們誠實的檢視,就會發現無論是醒時或睡夢中,我們隨時都生活在一種不確定的變亂中。生命就是一連串的過渡,我們太習慣於具體的情景現象,而無視於中陰和它們的間隔:事實上這些間隔充滿了解脫的機會,如果我們能掌握這些機會,在此生中就可獲得解脫。
藏傳佛教各大教派都有中陰的開示,其中所強調的重點各有不同。本書是依據格魯派密集金剛密續而來,達賴喇嘛依據第一世班禪喇嘛所著的《願由中陰險徑得解脫,在怖畏中解脫之勇士》十七節詩文來詮釋。班禪喇嘛這十七節詩文,可說是格魯派修行者每日的日修儀軌,修行者透過觀想來熟悉詩文中所描繪的各種情境,以期在死亡實際發生時能掌握機會,得以解脫。
今年初,有緣在台認識本書英文譯者,即達賴喇嘛的首席翻譯傑佛瑞.霍普金斯,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得以澄清某些疑點。在翻譯本書的最後階段,遇上華人地區爆發SARS疫情,面對每日疫情的不確定,群眾的失措,更讓我感覺到書中智慧的珍貴。事實上,生命本來就充滿各式的變數,當所有人都在為有形身體的病症著急時,我們是否應該為那更廣大而深層的無形精神焦慮找尋治療?本書提供了一整套有系統的日修方法,熟讀它,可以幫助我們面對死亡時的情境,更可協助我們面對生命中不可預知的各種面向。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在翻譯中協助我甚多的曾慶忠,以及幫我核稿的張亦男和為我打字的丁怡文。願以翻譯此書之一切功德,迴向廣大如母般的有情眾生。
(本文作者曾為達賴喇嘛在美演講的引言人,現為表演工作坊行政總監及製作人)
推薦序
臨終時的明燈
聖嚴法師
《天下雜誌》出版部要我為老朋友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中譯本《達賴生死書》寫序,是一項榮幸的任務。
二〇〇二年,我從新聞報導中得知,達賴喇嘛在印度菩提伽耶弘法時,由於急性腸炎住進了醫院,我曾為他在佛前祈禱。
他很快地恢復健康,並在達姆薩拉主持講座,也出了一冊新書。他真是一位非常不平凡的人。
達賴喇嘛之所以能受到許多東、西方人士的喜歡,不僅因為他是藏傳佛教的最高領袖,更由於他胸襟豁達、待人誠懇,經常語帶幽默,尤其好學不倦,善於適應各式各樣的環境及人物,總是能夠尊重別人,然後運用他深厚的佛法素養,給予開導。因為他是知己亦知彼,所以縱然讓人聽來不能心服口服,也會感受到他的善意。
這本《達賴生死書》,好像是另一本《西藏生死書》,那是索甲仁波切於一九九二年出版的暢銷書,達賴喇嘛也為該書寫過一篇序文。正因為達賴喇嘛已經知道索甲仁波切寫了些什麼,所以本書的內容、討論的主題,以及對於這些主題所表現的角度和層面,跟《西藏生死書》是不相同的。
這本書的對象,不是一般的非佛教徒,甚至根本是為了佛法的修行者而說,所以書中隨時引用佛經佛語,處處鼓勵讀者要面對無常及死亡的必然事實,要珍重每一個生命,要珍惜生命中當下每一刻,使自己平安,讓他人快樂;隨時準備好無常的到來,便不會恐懼死亡了。
生命的可貴,即在於生命的短暫,用短暫的生命,成就不朽的功德,生命雖短,卻很有價值。如能隨時都有面臨死亡的警惕心,就會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鐘了。如何珍惜生命?就是多用智慧和慈悲,不為自己增加苦惱,不為他人製造麻煩;多為自己爭取奉獻他人的機會,多為他人提供離苦得樂的幫助。
雖然藏傳佛教跟漢傳佛教中的禪者,對於面臨死亡的處理方法不盡相同,但是認知生命的無常、苦、無我、空的原則,還是一樣的。所以我也樂為本書寫序。
二〇〇三年五月四日於紐約東初禪寺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