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刺蝟登門拜訪
「我們將要走入盛年,如今正預支普通的未來。想要不平凡的妳跨上機車後座,在終有盡頭的狹窄巷弄裡蜿蜒前行著。」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當代「進行式」青春文學代表
成人式之前,自我與人間的叩問
「我們將要走入盛年,如今正預支普通的未來。想要不平凡的妳跨上機車後座,在終有盡頭的狹窄巷弄裡蜿蜒前行著。」──許瞳
繼《裙長未及膝》,許瞳最新散文創作,以青春的人稱來闡述人與城市的遷徙變化。
書衣以「毛刺」為題製作,凹凸的刺點成了在紙上的手感,生動呈現柔軟皮囊之外,面對生活的偽裝。
/
是時空轉換的心傷與創痛,
使我們日漸將軀體包裹在扎人的毛刺之下。
生活中的刺無所遁逃、也無須遮掩,
刺蝟必然登門拜訪,使自己或他人流淌血與淚。
/
毛刺
那時的我們在搖晃的公車上,左耳右耳共聽著歌,想起海風、可樂果,看著閃爍的火光,只是一切並沒能爆炸。
▎書寫關於大學、戀愛、遷徙間的日常。所承載的青春如時間遺留的荊棘,於默然前行時附著於背脊。
消失點
厭倦於熟門熟路、一切行動都得為生活負責的人生,所以找個全然陌生的角落揮霍金錢、傷透人心。
▎透過在不同城市,安置「無法真正抵達」的自己,進而「想像另一個人」以揣度個體與集體間的距離。
刺點
最美好的不全然會是最幸福的,美好與幸福的差距之間,得要花費漫長的人生跋涉揣摩,並且遺忘許多執念、使許多花凋謝、毀壞多座城池。
▎收錄風平浪靜之中,任誰都可能觸發的憂鬱。那些戳破我們的刺點或許帶來輕傷,卻也揭示了生命的隱喻。
裸眼散步
原諒我在這樣下雨的天裡,試圖擁抱誰的時候,總是相互刺傷。
▎以散文詩描述那些關於隱晦的生活記憶,以及日常所思。
書中三輯由弱漸強,由日常側記開始,進而內化、向生命與社會探索。作者書寫個人生命經驗,卻試圖使記憶形成一只「能夠置換」的容器,在閱讀「個人的故事」時,轉而想像「共同體的日常」。
目錄
推薦序/李進文 筆尖是刺,文學是刺,活著也是刺
寫在之前
▎輯一 毛刺
Hello Goodbye
八月三十一
腳踏車
出清臺大,公館面交
預支普通未來
Life is pains au chocolat
房間
未曾戀愛的戀人
約會時別寫日記
▎輯二 消失點
Uber Driver
平淡是幸福
那些被羨慕的人,他們都羨慕著你
D’asses
晚間新聞
日本語
已經放棄了的事情
日記鎖
▎輯三 刺點
在優養化的城市裡
Moratorium
生き方
三角區間
我們自己的頂樓
莎莎
湘南漸遠
Land o Lakes
▎輯四 裸眼散步
眼前之人
我喜歡
今天是紅色的
前提的暴戾
然而明天持續轉動
平凡的生活
那隻貓早離我遠去
你從哪裡來
比方說
無題
免洗用具
リアル(真實)
刺蝟登門拜訪
後記/我喜歡的那些人都二十歲了
序/導讀
推薦序
筆尖是刺,文學是刺,活著也是刺
李進文/詩人
讀許瞳的新作,想起日本學者前田愛研究的「都市空間中的文學」或「文學中的都市空間」,有個大哉問是:「讀者與作者是如何在都市空間中相遇的?」只有讀者回應了,作品才會發生意義。所以,你和許瞳會如何相遇?
當她移動於各式空間──小至自己的房間(和另一個賃居的房間),到成長的臺北城空間、闖蕩的異國都市空間,她解讀、她轉譯(她開始探索其他語言)……她打開十九二十歲的柵,釋放如獸之青春衝出閘門,心的空間蹄聲達達,記憶奔馳──這是她「來自都市空間的青春訊息」,聽見訊息就能相遇。
如果兩年前《裙長未及膝》是青春文學,那麼這本《刺蝟登門拜訪》就不能全然以青春文學或成長文學視之,也許說是「都市文學」更切合些。
她像小刺蝟迷走於都市,透過「自我/社會」、「身體/都市」的碰觸與對話,在街道上、在城市裡、在友朋聚落間、在她冷靜旁觀的社群中,感覺自身與他者的刺,在柔弱的肌理感覺隱隱的剛硬之痛、叛逆之疼。
筆尖是刺,文學是刺,活著也是刺,「順向為毛,逆向為刺」,順撫其文字是溫馴的小獸,但她經常在你閱讀中瞬間轉個方向讓你被刺中。她要你知道「你以為的,她不那麼以為」吧,就像她把散文、類小說、新詩融為一冊,是對體例規矩的不規矩,就像她對情感的認知:愛轉個方向就是不愛,沒有模糊地帶。愛在空間中也許是時間的錯覺。
青春是甜酸交織的隱密空間(容器);青春是都市空間中的文本與足跡;青春包括了月光物語與待解符號;……這些,都在書中或者溢出書外。然而她的文字危險,別以為青春是迷糊的,「我有電/醒著的時候別靠近」,進入她的「空間」得小心,有刺。
後記
我喜歡的那些人都二十歲了
那些喜歡的人都滿二十歲後,只有我一個人在島上感受著大地震。
作為僅存幾個被擱置在十九歲的人,我往往有種被拋下的感覺。處於十八與二十兩種「成年」的中間,十九歲是在候診室裡等待注射預防針,用沾了酒精的棉花在皮膚上劃圈,感到冰涼然卻痛楚尚未襲來。等待著等待、緩慢結束著一種開始。我討厭十九歲,質數使我感到孤單。這世界依然在搖晃著,那些早我前往二十歲的他們已習慣了日子的顛簸,徒留我一人在街頭恐懼地呼喊。
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個月會發生六十六起以上的地震。我害怕地震、害怕那些本該定點的東西移動起來;害怕同一個世界中,有些人為著什麼尖叫、而有些人卻不。我害怕計畫當地震來時,第一通電話該打給誰,害怕想像自己會在哪裡、是否赤裸著身體,也害怕準備脫身時的簡便行囊。出生在世紀末的我們,早內建了與地震和平共處的基因,學會在本就歪斜的風景中生活,愈發忽略隨時可能臨頭的災難,這樣的遲鈍使得我們的未來安逸長遠。我們的二十代,失去了一頭能夠共同恐懼的怪獸。如今只剩下我可以看見怪獸了,因此,我要趁著還能看見的時候,繼續向我所愛的人描述他們也曾害怕的牠。
正是那怪獸帶著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曾經,我們藉由害怕一切事物,去正視自己對世界的陌生。如今學會了假裝勇敢的把戲,勇敢讓人近視,把安全與危險、過去與現在混為一談,使最後的一切都不再重要了。那些年滿二十歲的人,想必早忘記了我們曾一起參與的地震演習。
前幾天臉書跳出通知,提醒今天是失聯已久的摯友二十歲生日。我想起我們曾在同間熄了燈的白天教室裡做地震演習:平靜的校園裡警報器響起,鄰座的我們抱著成語字典埋伏桌底,透過桌椅的橫木相視而笑。將未來的危難視為玩笑是奢侈的,而那樣的奢侈便是童年。這樣的童年該斷在哪裡?這次將由我們自己剪去幼年的臍帶。會痛嗎?會流血嗎?麻木比他人晚,於是滯留於十九歲等待針筒戳進血管。
等待是詩意而可怕的,因此我寫作,寫作為自己注射。若要以一種畫面形容童年逐漸遠去的光景,記憶最鮮明的是小學高年級。那陣子受同儕排擠,班上女生老愛在全班整隊下操場時,在樓梯間默默踩掉我左腳的鞋子。扭著左腳跟、望人群從眼前咚咚跑去,爾後所有別離時分,我的左腳跟總顯疼痛。那與我目送喜歡的人成年是相仿的感覺。
二十歲以後就不能夠再感到害怕了,不能憑空捏造、不能貪生怕死。小時候害怕一個人睡覺,和家人約定了自己睡一晚可以換得一百塊,為著這標了價的恐懼,床榻在黑夜中顯得如此渺小、天亮後的百元紙鈔如此閃耀。那些過度放大與縮小的回憶就是我所說的故事,這些故事是童年怪獸的指甲皮屑。如今二十歲的他們,我曾那樣喜歡一起擔心懼怕的日子。後來他們都有了能自己入睡的訣竅,用儲物箱趕走了床底下的怪物,儲物箱裡收妥了曾經把玩的小玩意兒,於是便能空出手來拼湊更大而遙遠的世界了。從今以後,我該到哪裡為朋友們吹熄蠟燭、說些無傷大雅的鬼故事呢?誰都不曾再感到害怕或重要了。
我喜歡的那些人都二十歲了,獨留我還十九歲,常常在半夜驚醒打開手機,恐慌地傳訊息告訴他們:「地震了,你有感覺到嗎?」然而他們早搭上勇氣的船,離開我們共同建立的怪獸之島了。那座二十歲前的島嶼上有我們害怕的怪獸正在肆虐,震動著柔軟的地面。我們曾打打鬧鬧地學會如何避難、練習島上的生存指南,然後任誰也終要乘著船回到真實而更龐大的世界裡,那片陸地多得是比地震更安靜而複雜的東西。如今我坐在渡口,等候自己那艘遲來的船,並在等待之際速寫著將要遠去的恐懼,以及我所喜歡的人們,曾經和我一起顫抖的身體及相濡以沫時臉上的神情。
很快地,我便將永遠無法想起為何小學時,自己總是丟失左腳的鞋子。遺忘容許我們彼此原諒,並且在遙遠的彼岸以新的臉孔相識。在此,我的這些手記與速寫,將會在抵達二十歲的航線中沉入汪洋。我感受著此際一個人的戰慄,而它們也只不過是我生命中的一陣寒顫而已。
於是接走我的那艘船隻也將要駛來。
二○一九年六月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