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臺灣惡地誌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首部從區域環境的獨特視角
開展出臺灣兩種歷史豐度——地球科學史、人文生態史
◆看月世界如何以極限邊地之姿,刻寫島嶼的形成與變遷 ◆
◎在臺灣就能上月球?
◎惡地如何以時間、營力、材料、地層深度訴說臺灣大地故事?
◎崎嶇不毛的月世界竟能種出遠近馳名、甘甜香脆的燕巢芭樂?
◎貧瘠環境憑藉什麼吸引野生動物來此棲身,造就生態方舟?
◎迂迴隱蔽的西南惡地為何成為宋江陣(武藝)、總舖師(廚藝)的原鄉?
★揭開惡地(Badlands)真實樣貌,顛覆你對不毛之地的想像
★見證臺灣造山運動前後結構相以及地質多樣性
★西南惡地面積約占國土3%,卻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的縮影
★以水貫穿,寫下人、生物與環境間相互試探、適應的過程與結果
★在高度開發的臺灣西部,意外保留了一處生物多樣性方舟
★在地人以草根力量結合特有生物兵團,正在創造當代SDGs永續發展模式——地質公園
人們常聽聞的「月世界」地形,異景如夢似幻、宛若外星球,而它正式的名稱是惡地(Badlands)。惡地的特徵是地表極易受到水流侵蝕,形成密密麻麻的侵蝕溝,使植被難以附著,呈現出裸露、崎嶇、破碎的地貌景觀。臺灣惡地分布多處,其中較為顯著的有三處,一處在島嶼西南淺山帶,大致從臺南延伸到高雄;一處在東南,主要集中於臺東利吉;還有一處是人們南來北往較易看見的苗栗三義火炎山礫岩惡地,它們分別展現了島嶼不同的大地構造與地質成因。
臺灣本島面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惡地地形是西南部臺南到高雄一帶,面積廣達一千多平方公里,厚約三千到四千公尺深。這片泥岩(mudstone)惡地雖約占國土百分之三,卻驚異地創造了觀看、理解臺灣的多重視角,而且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縮影,更意外成為淺山地帶生態方舟。
本書從地質的大尺度出發,告訴你位於西部麓山帶的這一片泥岩惡地是如何形成、如何見證臺灣六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以及如何反映出臺灣環境的特性。
雖然惡地環境似乎不宜人居,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已在此活動數百年。本書爬梳了四百年來,在溝谷交錯、空間迴旋錯置的環境下,人們如何發展、選擇聚落、遷徙,並在族群勢力不斷交替間,形成短暫或持續的、穩定或變動的、時消時長的多元生活樣態。這是一段人與環境之間相互試探與適應的過程。
惡地地區極為重要的是水源。透過惡地生態多樣性、環境保育運動雙軸線,溯源水在當地自然與人為力量影響下的流動路線,以及保存方式。
草根公民科學家「喇賽班」和生物們是一股強大的在地力量,顧水、顧生態,例如刺竹、厚圓澤蟹、東方草鴞、梅花鹿、穿山甲、食蟹獴等,不斷在這裡上演驚奇劇場。雖然各式各樣的磨難,不斷挑戰著惡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一群人和生物持續在青灰泥上前行,他們正翻轉想像,在寂惡之境,對大眾展現一種當代的SDGs永續生存模式,我們以地質公園理解它。
本書特色
1.地質上:透過一百多公里範圍內的三處惡地,看見島嶼複雜又脆弱的地質形成;其中西南部泥岩惡地的地質與地景多樣性高,包括泥火山、珊瑚礁石灰岩、尪仔上天等。燕巢橋子頭泥火山早在1933年(日治時期)即獲第一波指定保存的天然紀念物,至今仍在噴發,現名為滾水坪泥火山。
2.歷史上:四百年西部淺山文明史,就封存在西南泥岩惡地區。此處是臺灣早期開墾的邊地、原漢交融邊界,惡地為屏障,以極特殊方式封存了淺山原始樣貌與族群遷徙歷史,更因而成為宋江陣(防護鄉里)、總鋪師(自給自足)的原鄉,發展出農、漁、牧、流竹等特殊營生方式。生態上:看似貧瘠,卻意外成為物種基因庫、生態方舟。西南泥岩惡地面積雖僅約國土3%,却是目前最重要的國土綠網計畫熱點區之一,位於淺山(里山概念)綠帶,是生物與人重疊共居之所,承擔縫合破碎棲地的角色。特有農產之鄉:因地質形成特殊土壤,生產出好吃的芭樂、棗子等,擁有其他地方種不出的滋味。以草根公民力量守護環境的典範:一群不論出身、不論職業、全心投入知識學習與行動實踐的草根公民科學家,正在創造兼顧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生活新模式,我們名之為——地質公園。
目錄
推薦序惡地譜出臺灣不可或缺的地方誌 林俊全
Part I 導論:惡地求生
Part II 荒山惡地
1.快速造山的見證
◎西南泥岩惡地:臺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燕巢
◎臺東利吉惡地 ◎苗栗火炎山礫岩惡地
2.全球視野——孤峰在何方
◎美洲 ◎歐洲 ◎紐西蘭
3.西南惡地地景多樣性
◎月世界家族 ◎泥火山 ◎多元地貌 ◎斷層交會處
Part III文明的碰撞
1.淺山水鏡
◎走入月世界,揭開水塘真相 ◎何處是聚落
2.族群行跡
◎墾荒:遷徙路徑與生活變貌 ◎歷史治理與民風流韻
3.山水間的拚搏與治理
◎扭轉天時的水資源工程 ◎戰後:臺灣第一阿公店水庫和二仁灌溉計畫
◎治水治山的重擔 ◎刻苦年代的勞動 ◎山林管制的美麗與憂愁
Part IV活的地景與常民生活
1.土地的出產
◎拾穗——稻米、番薯、甘蔗田 ◎惡地招牌——酸甘甜的芭樂、蜜棗
2.二仁溪農業——與水共生的美好年代
3.徜徉惡地的牲畜
4.惡地傳統作物的再現
Part V刺竹林帶的生物群像——失落與再發現
1.庇蔭生靈的惡地衛兵——惡地植物
◎嚴苛的地質與氣候條件,選汰出高耐壓植物 ◎刺竹的生存策略
◎繽紛喧鬧的林下世界
2.固守家園的惡地隱士——厚圓澤蟹
◎不需歷經海洋環境的物種分化劇碼 ◎蟹榮則共榮,蟹亡則具亡
3.隱身草海的夜空霸主——東方草鴞
◎山貓、怪鳥、猴面鷹——那些常民生活記憶 ◎是否會再回來?
4.惡山惡水的隱士桃花源
Part VI狼煙與轉機
1.風雨中的尋根
◎家鄉的樣子 ◎可寧衛震撼 ◎壞事情是好事情——公民科學開始扎根
◎穿山甲媽媽以及動物們的激勵 ◎我們特別嗎? ◎拔管行動
2.翻轉惡地
◎人與環境永續共存的新可能──地質公園 ◎在地夥伴關係的傳承與年輕化
◎不斷侵蝕、不斷隆起──擁有造山性格的人、生物與土地
結語惡地文化的極致是韌性
附錄‧地質年代簡表
誌謝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