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經營|行銷|傳播|銷售|公關|設計 必讀!
關於品牌,一次弄明白!
1套知識系統 x 8個品牌步驟 x 12個重要觀念
一本專治台灣企業痛點的品牌全書
全在地視角,直球對決你不敢觸碰或無力解決的品牌難題
投入巨資打造新品牌,買到銷售數字卻始終買不到消費者的心?
新產品一上市就爆紅,乘勝追擊卻越勇越挫,到底哪裡犯了錯?
品牌操作應該靠實力,最後成功與否卻成了無法捉摸的靠運氣?
在創品牌、養品牌、管品牌的過程,那些無法突破又無力解決的盲點與誤區,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從來沒有本土品牌著作像這本書一樣,把形成品牌的底層邏輯論述得如此澈底,把操作品牌的必備知識剖析得如此清晰,形成一套知識系統,兼具學理和實務,深入淺出且非常實用。
這也是一本專為台灣企業寫的品牌書,不套用歐美觀點,不引用國外案例,堅持採用本土企業實例。全書思考嚴謹、觀點犀利,直球對決品牌操盤人不敢碰觸的難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絕不含糊帶過,完全解鎖台灣企業面臨的品牌關卡。
作者黃文博在整合傳播領域資歷豐富,橫跨品牌、策略、創意三大領域,自許為「品牌領航員」,引領台灣品牌不迷路、替台灣品牌找活路。本書為黃文博鑽研「策略思考」及「品牌管理」的集大成之作,幫助你一次掌握品牌操作8步驟、品牌最重要的12個觀念,並以22項獨家創見,解析55個台灣品牌實例來印證品牌論述,引導讀者:
帶品牌走過「印.心.想.形」四層樓架構
善用「A.S.C,」三大重點,完整管理品牌
倚靠「質形力」讓你的品牌執行,以質取勝
學習用策略架構模板,構思理性的品牌計畫
選擇建構通道,幫品牌在正確的環境轉大人
講求消費體驗的時代,品牌是一種操控顧客消費場景的人因工程學。透過本書深入淺出的品牌學論述:
經營者將從中體悟——為什麼企業做的所有事,都會是品牌的事
品牌操盤人更清楚——想管理好品牌,知識是底氣,觀念是鑰匙
行銷企劃者能學會——如何放下經驗和直覺,以策略思辨規劃品牌
想要打造個人品牌——成功的個人品牌如何靠片段印象一點一滴累積
關於品牌,一次弄明白!
1套知識系統 x 8個品牌步驟 x 12個重要觀念
一本專治台灣企業痛點的品牌全書
全在地視角,直球對決你不敢觸碰或無力解決的品牌難題
投入巨資打造新品牌,買到銷售數字卻始終買不到消費者的心?
新產品一上市就爆紅,乘勝追擊卻越勇越挫,到底哪裡犯了錯?
品牌操作應該靠實力,最後成功與否卻成了無法捉摸的靠運氣?
在創品牌、養品牌、管品牌的過程,那些無法突破又無力解決的盲點與誤區,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從來沒有本土品牌著作像這本書一樣,把形成品牌的底層邏輯論述得如此澈底,把操作品牌的必備知識剖析得如此清晰,形成一套知識系統,兼具學理和實務,深入淺出且非常實用。
這也是一本專為台灣企業寫的品牌書,不套用歐美觀點,不引用國外案例,堅持採用本土企業實例。全書思考嚴謹、觀點犀利,直球對決品牌操盤人不敢碰觸的難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絕不含糊帶過,完全解鎖台灣企業面臨的品牌關卡。
作者黃文博在整合傳播領域資歷豐富,橫跨品牌、策略、創意三大領域,自許為「品牌領航員」,引領台灣品牌不迷路、替台灣品牌找活路。本書為黃文博鑽研「策略思考」及「品牌管理」的集大成之作,幫助你一次掌握品牌操作8步驟、品牌最重要的12個觀念,並以22項獨家創見,解析55個台灣品牌實例來印證品牌論述,引導讀者:
帶品牌走過「印.心.想.形」四層樓架構
善用「A.S.C,」三大重點,完整管理品牌
倚靠「質形力」讓你的品牌執行,以質取勝
學習用策略架構模板,構思理性的品牌計畫
選擇建構通道,幫品牌在正確的環境轉大人
講求消費體驗的時代,品牌是一種操控顧客消費場景的人因工程學。透過本書深入淺出的品牌學論述:
經營者將從中體悟——為什麼企業做的所有事,都會是品牌的事
品牌操盤人更清楚——想管理好品牌,知識是底氣,觀念是鑰匙
行銷企劃者能學會——如何放下經驗和直覺,以策略思辨規劃品牌
想要打造個人品牌——成功的個人品牌如何靠片段印象一點一滴累積
目錄
作者序|三十年來,品牌是最被輕視的市場競爭利器
前 言|先來拆穿一下國王的新衣
第 一 部 重新認識
第 一 章 印象才是品牌的基本,品牌打的是印象爭奪戰
第 二 章 印象要一筆一筆存入帳戶,每個帳戶都獨一無二
第 三 章 品名是企業的,品牌是企業向消費者借的
第 四 章 企業做的所有事,都是品牌的事
第 二 部 澈底釐清
第 五 章 形象無法一蹴可及,須逐層爬上「印心想形」
第 六 章 品牌管理在管三件事:A資產、S策略、C建構
第 七 章 沒有質形力,哪裡來的執行力?
第 三 部 經營造就
第 八 章 經驗、直覺靠邊站,品牌發展需策略引導
第 九 章 品牌的路是人為建構的,不是自己走出來的
第 十 章 產品是品牌的靈魂,產品現況決定了品牌未來
第 四 部 操作控管
第十一章 完善的品牌倫理,來自於嚴謹的工程學思維
第十二章 給品牌一個有誠意的好位置,會有好回報
結 語|同理心是深化品牌形象的鑰匙
前 言|先來拆穿一下國王的新衣
第 一 部 重新認識
第 一 章 印象才是品牌的基本,品牌打的是印象爭奪戰
第 二 章 印象要一筆一筆存入帳戶,每個帳戶都獨一無二
第 三 章 品名是企業的,品牌是企業向消費者借的
第 四 章 企業做的所有事,都是品牌的事
第 二 部 澈底釐清
第 五 章 形象無法一蹴可及,須逐層爬上「印心想形」
第 六 章 品牌管理在管三件事:A資產、S策略、C建構
第 七 章 沒有質形力,哪裡來的執行力?
第 三 部 經營造就
第 八 章 經驗、直覺靠邊站,品牌發展需策略引導
第 九 章 品牌的路是人為建構的,不是自己走出來的
第 十 章 產品是品牌的靈魂,產品現況決定了品牌未來
第 四 部 操作控管
第十一章 完善的品牌倫理,來自於嚴謹的工程學思維
第十二章 給品牌一個有誠意的好位置,會有好回報
結 語|同理心是深化品牌形象的鑰匙
序/導讀
【前言】
本文摘自前言〈先來拆穿一下國王的新衣〉
做不做品牌,不再是選項
代工產業、B2B(Bussiness to Bussiness)企業、製造業,普遍認為品牌以現況方式存在就好,不須要特別為品牌做些甚麼。然而,網路時代、短鏈供需,即使跟消費者距離十萬八千里的企業,也沒辦法再隱身於供應鏈的後面,只關心上下游廠商,只負責產品的一小部分,既不需面對社會大眾,更無需在意產品品質與成本控制之外的事。
類似想法,是明顯的時代脫節。包括台灣引以為傲的「隱形冠軍」概念都需要修正。沒錯,處在供應鏈遠端、產品研發與製造能力一級棒的企業,相對於在供應鏈近端的企業是有隱形特性。他甘願當隱形冠軍,品牌於他,只牽涉極少數人,上下游廠商、關聯業界加一加,數百、上千人知道他的好名聲就行,幹嘛要去跟上百萬、千萬的消費者博感情?
但是在網路世界,誰是隱形的?再長的供應鍊,網路一樣一覽無遺,誰都無法躲在供應鏈遠端雲淡風輕地過太平日子。舉例,近年興起的隱形廚房,在餐點供應鏈最遠端替很多供餐品牌服務,萬一餐點出狀況,供餐品牌自然要扛責,可隱形廚房在網路刨根式地搜尋下,躲得掉嗎?你說隱形廚房顧好產品、成本、管理,不必費心營造品牌力,然而一旦出了大事,缺乏品牌力保護的隱形廚房,如同沒了皮膚保護的肉身,抵抗力一定弱。
多一層皮膚,保護力差很多
與消費者距離遠的台灣企業很多,他們習慣使用「產品力」、「價格力」、「通路力」這三種能力構成競爭力,認為傳播力帶來的「擦脂抹粉」作用不值得投資,也不覺得需要投資於品牌以建立皮膚般的保護效果。然而,單憑產品、價格、通路這三力,身處難以隱身的新時代,不足以應付時代劇變,狀況不發生則已,一發生必不堪一擊。在現代市場架構優勢生存能力,需靠產品力、價格力、通路力、傳播力和品牌力的整合戰力。
2013 年,半導體業封裝測試巨人——日月光,爆發了高雄廠排放廢水污染河川的事件。廠再怎麼大,技術實力再怎麼強,盈利再怎麼豐厚,也抵擋不住輿論撻伐,企業形象大傷。自此之後,日月光痛定思痛,選擇ESG(Environmental 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Corporate Governance 公司治理)下重本,鎖定環境、少子化、老齡化的議題,設立環保、慈善、文教三個基金會,火力全開打造此前忽略的品牌力,搭配積極對外傳播,一點一滴贏回企業形象。
這是很激勵人心的例子,一個原本離消費者遠之又遠的科技產業,受創後不再隱身於半導體供應鏈後,決定動用本來就出得起、但以前可能認為沒必要的預算,投入ESG 領域,逐漸扭轉社會大眾認知的負面形象,讓日月光這個品牌成為企業的新生皮膚。
上銀科技的例子更值得肯定,該企業正值盛世,卻並未關起門來藏在供應鏈遠端過小日子,反而趁勢適時擺脫對產品、價格、通路這三力的過度依賴,明明做的是消費者摸不著頭腦的傳動控制產品,如滾珠螺桿、線性滑軌、工業機器人,但企業連年編列專屬預算推廣品牌,平均佔年營業額1%至1.5%,這個數字應還有大幅成長空間,但持續投入的心態正確。除了各式網路行銷、國內外媒體廣告、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同時經營者願意走到前台,不畏曝光,凸顯上銀的品牌,養出一層強韌的皮膚,終將大有助益於企業未來。
自以為離消費者很遠的台灣企業,此前還能說:「就算想打造品牌,卻苦於找不到橋接上社會大眾的舞台啊!」其實可用的橋接工具早已出現,像近來蔚為顯學的CSR、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永續發展目標)、ESG 等倡議風起雲湧,不怕無橋接載體可用,只怕企業不懂得用。
蔑視品牌或忽視五力,非但與時代脫節,還會遭到時代遺棄。坦白講,二十一世紀之前,消費型品牌若用了不正確的觀念做品牌,仍可以靠三力的掩護低空掠過;製造業視品牌如雞肋,仍可以靠三力安穩度日。如今,做不做品牌沒得選擇,無論哪一種屬性的企業,自認躲得再遠,消費者都能找到你算總帳。換言之,當社會大眾的品牌意識愈來愈高,企業的品牌警覺也要愈來愈高;當媒體輿論的品牌問責愈來愈強,企業投入品牌的速度也要愈來愈快。
本文摘自前言〈先來拆穿一下國王的新衣〉
做不做品牌,不再是選項
代工產業、B2B(Bussiness to Bussiness)企業、製造業,普遍認為品牌以現況方式存在就好,不須要特別為品牌做些甚麼。然而,網路時代、短鏈供需,即使跟消費者距離十萬八千里的企業,也沒辦法再隱身於供應鏈的後面,只關心上下游廠商,只負責產品的一小部分,既不需面對社會大眾,更無需在意產品品質與成本控制之外的事。
類似想法,是明顯的時代脫節。包括台灣引以為傲的「隱形冠軍」概念都需要修正。沒錯,處在供應鏈遠端、產品研發與製造能力一級棒的企業,相對於在供應鏈近端的企業是有隱形特性。他甘願當隱形冠軍,品牌於他,只牽涉極少數人,上下游廠商、關聯業界加一加,數百、上千人知道他的好名聲就行,幹嘛要去跟上百萬、千萬的消費者博感情?
但是在網路世界,誰是隱形的?再長的供應鍊,網路一樣一覽無遺,誰都無法躲在供應鏈遠端雲淡風輕地過太平日子。舉例,近年興起的隱形廚房,在餐點供應鏈最遠端替很多供餐品牌服務,萬一餐點出狀況,供餐品牌自然要扛責,可隱形廚房在網路刨根式地搜尋下,躲得掉嗎?你說隱形廚房顧好產品、成本、管理,不必費心營造品牌力,然而一旦出了大事,缺乏品牌力保護的隱形廚房,如同沒了皮膚保護的肉身,抵抗力一定弱。
多一層皮膚,保護力差很多
與消費者距離遠的台灣企業很多,他們習慣使用「產品力」、「價格力」、「通路力」這三種能力構成競爭力,認為傳播力帶來的「擦脂抹粉」作用不值得投資,也不覺得需要投資於品牌以建立皮膚般的保護效果。然而,單憑產品、價格、通路這三力,身處難以隱身的新時代,不足以應付時代劇變,狀況不發生則已,一發生必不堪一擊。在現代市場架構優勢生存能力,需靠產品力、價格力、通路力、傳播力和品牌力的整合戰力。
2013 年,半導體業封裝測試巨人——日月光,爆發了高雄廠排放廢水污染河川的事件。廠再怎麼大,技術實力再怎麼強,盈利再怎麼豐厚,也抵擋不住輿論撻伐,企業形象大傷。自此之後,日月光痛定思痛,選擇ESG(Environmental 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Corporate Governance 公司治理)下重本,鎖定環境、少子化、老齡化的議題,設立環保、慈善、文教三個基金會,火力全開打造此前忽略的品牌力,搭配積極對外傳播,一點一滴贏回企業形象。
這是很激勵人心的例子,一個原本離消費者遠之又遠的科技產業,受創後不再隱身於半導體供應鏈後,決定動用本來就出得起、但以前可能認為沒必要的預算,投入ESG 領域,逐漸扭轉社會大眾認知的負面形象,讓日月光這個品牌成為企業的新生皮膚。
上銀科技的例子更值得肯定,該企業正值盛世,卻並未關起門來藏在供應鏈遠端過小日子,反而趁勢適時擺脫對產品、價格、通路這三力的過度依賴,明明做的是消費者摸不著頭腦的傳動控制產品,如滾珠螺桿、線性滑軌、工業機器人,但企業連年編列專屬預算推廣品牌,平均佔年營業額1%至1.5%,這個數字應還有大幅成長空間,但持續投入的心態正確。除了各式網路行銷、國內外媒體廣告、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同時經營者願意走到前台,不畏曝光,凸顯上銀的品牌,養出一層強韌的皮膚,終將大有助益於企業未來。
自以為離消費者很遠的台灣企業,此前還能說:「就算想打造品牌,卻苦於找不到橋接上社會大眾的舞台啊!」其實可用的橋接工具早已出現,像近來蔚為顯學的CSR、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永續發展目標)、ESG 等倡議風起雲湧,不怕無橋接載體可用,只怕企業不懂得用。
蔑視品牌或忽視五力,非但與時代脫節,還會遭到時代遺棄。坦白講,二十一世紀之前,消費型品牌若用了不正確的觀念做品牌,仍可以靠三力的掩護低空掠過;製造業視品牌如雞肋,仍可以靠三力安穩度日。如今,做不做品牌沒得選擇,無論哪一種屬性的企業,自認躲得再遠,消費者都能找到你算總帳。換言之,當社會大眾的品牌意識愈來愈高,企業的品牌警覺也要愈來愈高;當媒體輿論的品牌問責愈來愈強,企業投入品牌的速度也要愈來愈快。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