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成為一個人

  • 350

內容簡介

這不是一本勸善文,也不是一本勵志文集,也不是一本自助手冊。
本書的目的,是要拿我這個人的某些部分來與你分享。
這是我在現代生活的叢林中所體驗到的一些東西;
這是我所看到的;這是我終於相信的;
這也是我所面對的困惑、疑難、關懷和不確定。
但願在這分享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有些東西正是針對著你而說的。
                              ─羅哲斯
 
《成為一個人》在1961年的出版,為羅哲斯帶來了全國的知名度。身為研究者和治療者的羅哲斯原本認為這本書是寫給心理治療者看的,但是在銷售超過百萬冊之後,他才發現他是為一般人寫的:看護、家庭主婦、商界人士、牧師、傳教士、老師和年輕人。接下來的十年間,羅哲斯成了大寫的「美國心理學家」(the Psychologist of America),他的很多想法得到廣泛的採用,成了主流心理學的一部分,以致到了現在,我們都已經忘了那些想法在當時是多麼地新穎、多麼地具有革命性。
 
羅哲斯重視治療者與案主之間所建立的關係。他相信案主需要一種能夠被接納的關係,而他所使用的技巧叫做「同理心」和「無條件的正面關懷」。羅哲斯用一句話來描述他的核心假設:「如果我能夠提供某種型態的關係,那麼案主就可以在他自身中找到一種能力,從而在這種關係當中開始成長、改變與進行個人發展。」
 
全書由二十一篇個別發表的文章集結而成,但貫穿其間予以統整的正是羅哲斯溫暖、熱切、自信與關懷的語調。我們看到一個人,不斷耐心嘗試,並善用所有資源,以傾聽他人與他自己。如此細細的聆聽,既是為了那個前來求助的個人,也是為了尋索那個大哉問:究竟怎樣才能成為一個人?

譯者

宋文里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教育心理學系諮商心理學組博士,現任輔仁大學心理系專任教授,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精神分析、宗教研究、藝術心理學。

另譯有《人類本性原論》(E. O.Wilson)與《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觀點》(Jerome Bruner)。

目錄

譯者導讀    
作者序    
 
第一部    說到我自己
第一章    「這就是我」:我的專業思想和個人哲學的發展
 
第二部    我怎能有助於人
第二章    關於如何輔助個人成長的一些假設
第三章    協助關係的特徵
第四章    我們對心理治療的客觀知識與主觀知識
 
第三部    成為一個人的過程
第五章    心理治療中可見的一些變化方向
第六章    「成為一個人」是什麼意思
第七章    心理治療的過程觀
 
第四部    人格的哲學
第八章    「成為一個如其所是的自我」:心理治療者對個人目標的觀點
第九章    治療者心目中的美好人生:做個功能完全發揮的人
 
第五部    逼近事實:研究在心理治療學中的地位
第十章    人,或是科學?一個哲學的疑問
第十一章    心理治療中的人格變化
第十二章    案主中心治療法及其實徵研究的脈絡
 
第六部    對於生活的涵義
第十三章    有關教學與學習的一些個人見解
第十四章    在治療與教育中有意義的學習
第十五章    一位參與者所體驗到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第十六章    以案主為中心的治療法對家庭生活的涵義
第十七章    溝通失敗的處理:個人之間,團體之間
第十八章    人際關係的一般法則:一個試驗性的陳述
第十九章    邁向創造性之理論初探
 
第七部    行為科學與人
第二十章    諸行為科學正在茁長中的力量
第二十一章    人在行為科學新世界中的地位
 
參考書目
卡爾.羅哲斯的重要著作簡介

序/導讀

【作者序】
 
致讀者/卡爾.羅哲斯
 
說來真令人驚訝。我當心理治療師(或諮商師)已經超過三十年了,這意思是說,在將近三分之一個世紀長的時間裡,我一直努力在協助很廣泛的一群人,其中包括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他們的問題有教育上、職業上、或個人的、婚姻的;這些人也常被分類為「正常人」、「神經質的人」,或「精神病患」(我用引號標出來,意思是說,這些分類標籤其實都具有誤導作用);他們或是自行前來求助,或是被人送來治療;有些人的難題不大,有些人則困難重重,甚至變得灰心喪志,了無生氣。對我來說,能夠接近這麼多種不同的人,深入到他們個人的世界之中,真是難得的機會和無比的特權。
 
在這麼多年的臨床經驗和研究工作之中,我寫了好幾本書和多篇文章,而收錄在本書中的各個篇章,就是一九五一~一九六一年的十年之間所寫成的東西中挑選出來的。我想說明一下,為什麼要把這些東西編輯成一本書。
 
首先,我相信,幾乎所有的篇章都是關於個人如何在這個令人眩惑的現代世界中過生活。這並不意指本書是像勸善文或勵志文集那一類的東西,也不是自助的說明書。在我的經驗中,讀者常會在這些文章裡發現一些挑戰,和一些讓他覺得更豐實的東西。
 
一個人在努力嘗試要邁向他想成為的那種人時,看到這些文章,多少會讓他覺得對自己的抉擇比較有信心。為了這緣故,我才覺得應該讓這些文章更容易被人取得——我說的人,是指那些可能會有興趣,但通常都叫做「有知識的門外漢」的人。
 
我會特別有感於此,是因為過去我寫的書都只在專業的心理學圈子裡流通,使得圈外人很不容易觸及這些著作。我很懇切地希望那些不在心理輔導或心理治療領域中的人,可以發現:在這一領域中茁長的知識和心得也可以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為有力、更有生機。
 
我同時也希望和相信:很多從未向專業輔導者求助的人,在讀過這本書的某些段落(特別是和受輔者諮商面談的紀錄)之後,也會很奇妙地感覺到,他們的勇氣和自信心都提高了。他們只靠書中的內容而想像和感受別人如何奮力掙扎、邁向成長,結果他們自己也會變得更容易瞭解自身的難題。
 
另外一個影響我編成此書的理由是:愈來愈多原本已經知道我的觀點的諮商輔導、心理治療、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專業人員,不斷催促我把書出版。他們很明白地表示,他們希望瞭解我最近的想法,而且希望有種比較方便的方式可以讓他們取得。他們聽說文章還沒出版,也就是幾乎沒法看到,就會覺得很喪氣;他們也很怕要在許多不上道的期刊裡東一篇、西一篇地獵取我所寫的東西;總之,他們希望這些文章可以彙輯成冊。
 
對任何一位作者來說,這種要求是一種恭維。同時,對我來說,也構成了一種必須盡心的義務。我很希望我的選錄結果可以讓他們滿意。所以,就此而言,這本書的編撰實在是為了那些學心理學的、精神醫學的,或從事教育工作、學校輔導工作、宗教工作、社會工作、語言矯治工作的、還有擔任企業領導、勞工管理、政治事務等等有關的人。說真的,這本書就是要獻給他們的。
 
除此之外,還有個更複雜的個人動機頻頻催促著我。那就是:我在找尋更適合於聽我說這些話的人。十幾年來,這個問題一直令我困惑。我知道能聽我說的,只是學心理學的人之中的一小撮,其他大多數學心理學界的人物(就是那些把興趣大都放在「刺激/反應」、「學習理論」、「操弄制約」等字眼的暗示下形成的「學界」)幾乎都全心全意地要把個人看成物體,使得我所講的話要不是干擾了他們,至少也會讓他們感到為難。
 
我也曉得,願聽我說的精神科醫師也只有一小撮。對於許多人,甚至大多數人來說,心理治療也者,其真理早經佛洛伊德(SigmundFreud)宣示過,因此他們沒興趣再聽聽新的可能性,也沒興趣(或反對)在這方面再下功夫進行研究。我還曉得,另外一群組成份子較駁雜而自稱為「諮商輔導人員」的工作者中,也只有一小部份願聽聽我說什麼。這群人之中的大部份,其主要興趣仍只在於預測和控制用的測驗、評量工具,以及如何運用輔導的方法技術。
 
所以,每當我要把文章投稿時,我就會對於上述各個領域所擁有的專業期刊感到躊躇不前。我曾經在以上各類的期刊上發表文章,但近年來,我大部份的寫作都是未出版的手稿,堆在那裡,等到有人向我索取時,才複印分送。這就表示我對於該向哪些聽眾發表才好,其實是感到很模糊不定的。
 
在這段期間裡,有些期刊的編輯(常是很小規模發行的,或性質很奇特的期刊)打聽到這些文章,來請求我准予刊登。我總會同意他們的要求,不過我也會附上個但書,告訴他們:將來我也許會希望以別的方式出版這些文章。因此之故,在這十年之中,我寫的東西要不就是沒出版,要不就只在一些小小的、怪怪的、或不見經傳的期刊上亮相。
 
好了,我總算決定要把這些想法用書本的形式公諸於世,好藉此來找到自己的聽眾。我很肯定這群聽眾會包含很多不同行業的人,其中有些可能距離我的本行遙遠至如哲學或公共行政方面。然而,我也相信這群聽眾會有某種共同之處。
 
我相信這些文章是屬於一個新的潮流,而此一潮流將會對心理學、精神醫學、哲學及其他學門領域造成不小的衝擊。我還不太情願為這個潮流貼下個標籤,但在我心中,可以找到一些與此相關的專業詞彙,譬如:現象學的(phenomenological)、存在的(existential)、以人為本的(person-centered);或相關的概念,如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形成(becoming)、成長等;或是一些人物的名字(以本國人為主),
 
【註1】
譬如:高登.奧爾堡(GordonAllport)、亞伯拉罕.馬思婁(AbrahamMaslow)、羅洛.梅(RolloMay)等等。因此,雖然我相信會重視此書的人來自很多不同的行業,其興趣也可能涵蓋很大的範圍,但他們之間定會有一條線把他們連在一起,那就是:他們都關懷每一個人,以及各個人的成長形成過程。相對於當今世道之對於人的忽視,和對於人的價值之貶低而言,我對於會有這種關懷的人來說話,就更是饒富意義。
 
結集出版這本書還有最後一個理由,也是對我而言最有意義的動機。我們這個時代對於處理人和人間的緊張關係,正迫切需要更基本的知識和更有效的技術。人類在無限大的外太空和無限小的微粒子方面都有令人屏息和驚異的科學進展,但這些進展竟好像只會把人類導向全盤的毀滅,除非我們在處理人和人之間及團體之間的緊張關係上也有長足的進展。我們在這方面現有的一點點知識,令我覺得實在還沒有值得驕傲的理由。
 
但願有一天,我們可以把研發一兩枚大型火箭的費用轉而投資於探尋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希望我們對此能獲得更充分的瞭解。不過,我更急切的是要關注目前已有的知識——我們還很少承認它、利用它。我希望大家都能由這本書而明白:實際上我們已經擁有一些知識,而且,假若能好好運用的話,將會有助於減低族群之間、工商業上、以及國際外交上的緊張關係。
 
我希望大家都能清楚:這些知識若能用於早期預防的話,會有助於發展出圓融成熟、非防衛性、善體人意的人格,將來當這些人長大後,就能以建設性的方式來處理各種緊張關係。如果我能讓一群有心人都曉得:關於人際關係方面的某些知識資源雖尚未被人運用,但實際上己經可以取得了,只要能夠這樣的話,我就會感到十分欣慰了。
 
我讓這本書出版的理由就是這樣了。對於內容的本質,我再作點說明,就算是這段話的結語吧。在此彙集的這些文章所代表的是我過去十年內主要的興趣之所在。
 
【註2】
這些篇章當初都是為不同的目的而寫就的,通常是對不同的聽眾,或只為了自己的滿足而已。我為各篇另外寫了些序言,使得各篇內容的上下脈絡有跡可循。各篇的組織乃是以對個人或對社會的意義為軸心而使得它們能描繪出一個統一的、且是正在發展中的主題。
 
在編排之際,我已經刪掉了重複的部份,但在各篇章中對於同一概念的不同陳述,
 
【譯者導讀】
 
宋文里
 
一、
 
一個驟然興起的專門職業中,許多從事者們急切想要建立他的專業身份,他所憑恃的常是那些較易於為人所知的外顯行為,譬如說:執行的技術,而不是內在的專業理念。這是「心理治療」
 
【註1】這門專業的現況,同時也是問題之所在。當然,這並不是說,現今心理治療的工作者們對於心理治療的理念——即哲學、理論或基本假設——都一無所知。事實上,正因為所有的心理治療技術都由理念所孳生並且也由理念指引方向,因此,若對理念無知便實際上無法執行技術。
 
然而我們目前的問題是:自從心理治療這門專業輸入國內並漸成氣候以來,雖然有了些關於心理治療的組織、做法、期望的成果等參考讀物(其實大部分仍是節譯或編譯的介紹性作品)出現,但基本的理論原著卻仍然罕見。心理治療工作者在養成教育的階段所閱讀的「理論性著作」也泰半是些大綱或摘要,對於經典原著的閱讀則常因資料來源的匱乏,或時間經濟的問題,甚至因為無法瞭解其必要性,而被省略了。
 
理論的摘要不能代替原著本身,其理安在?
 
作為一個專業心理治療者,光是「聽說」或「知道」一些關於理論的說法,對自己的專業工作是毫無助益的。他的工作要求他必須以他的全部存在沉潛於某種理論之中,直到理論浹洽內涵成為他的一部分為止——這個說法和閱讀理論大綱時的那種含糊籠統、事不關己的態度實在是南轅北轍。簡單地說,「沉潛」就是羅哲斯﹝或其他關切存在(existential)問題的思想家們﹞所說的「成為」(becoming),而決不是許多初學者所誤信的「聽說」、「看過」云云。
 
心理治療的工作者除了用他所學到的一些專業技術(譬如心理測驗、評量、或心理治療的晤談和組織運作方式)之外,能使心理治療具有真實成效的東西,竟是心理治療者自己的人格!正因為我們不假設心理治療的人格會從天而降,反而認定:在人間,我們可以用人自身的力量培養出適當的人,來擔任心理治療工作,所以,我們也可用不帶神秘色彩的方式,來看看這種培養應如何才能成功。
 
羅哲斯的《成為一個人》這本書,假如讀者們也能認真理解的話,應很容易發現:重要的不在於如何安排一些程序步驟,或使用一些方法技術來操弄求助的案主,讓他去成為一個(心理治療者心目中的)人;相反的;羅哲斯反覆再三地說明,成人的過程需要具備一些基本條件才有以發生,而發生此一過程的動力有兩重,其一在於心理治療者以自身為本而創造出某些條件,其二則是當案主感受到這些條件後,加強了改變的意願;於是,在兩重動力的交互合作之中﹝羅哲斯所謂的「關係」(relationship)即此之謂也﹞,心理治療就會以一個動態過程而往目標邁去。
 
話說回來,這就是羅哲斯寫成一些理論著作時,常有的本意——在閱讀之中,羅哲斯本人(如同一個心理治療者)與讀者(如同一個案主)以文字訊息為媒介而產生一個交互合作的動態過程。在本書中,羅哲斯提到一個案例,讀者閱讀羅氏的原著而獲得相似於心理治療的效果(十六章,原文pp.325–6),而所謂心理治療的「效果」(也就是漢語「療癒」一詞中的「癒」)也者,正是指:讓人格變化的過程得以發動起來。
 
心理治療者在學習的階段先經發動,然後有案主加入,然後再以雙方合作的方式繼續進行此一動態過程。所以說,心理治療者所運用的工作法則並不將他自己摒除於外,他不能抽離於治療關係之外,他不能袖手旁觀,或僅僅以「後座司機」的身份來指點案主應該何去何從。簡而言之,心理治療者的學習過程和案主是一樣的;如果他沒有機會進入實際的治療關係;那麼,他至少應進入一種能引發變化過程的閱讀和啟蒙。
 
事實上,除了少數的專家之外,大多數身負心理治療之責的人都沒有機會以案主的身份進入實際的治療關係,因為一方面只有專業訓練的課程中才會包含這種課目,另方面,這種課目和真正的治療關係一樣,總是得延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大約一年到兩年),因此,目前在台灣並不是每一位心理治療工作者都能接受這樣的訓練。我們總是用比較簡便的方式來開始,因此,那就非閱讀莫屬了。也許,我們會由此而比較容易瞭解,為什麼不能只讀教科書式的大綱和摘要,而必須讀到真正可能引發交互關係的原著了。
 
二、
 
羅哲斯的心理治療取向,有過三種名稱。最初叫做「非指導」(nondirective)治療法,到一九五一年出版《以案主為中心的治療法》(Client-CenteredTherapy)時,已被揚棄,其理由是要將「強調的重點從負面的、狹隘的語詞……轉成較正面的、針對案主個人自身所能產生成長的因素」(MeadorandRogers,1984:150),但在一九七四年,羅哲斯和他的同僚們又把「以案主為中心」的名稱改換成「以(個)人為中心」(person-centered),「相信這個名稱,更能充分描述人在其工作的方式中所涵攝的價值」(MeadorandRogers,1984:142n)。
 
這一段「正名」的過程,對於瞭解羅哲斯和他的心理治療理念而言,頗有意義。在台灣,我們常見到「當事人中心」、「個人中心」這樣的譯名。本書中,將前者改譯為「以案主為中心」,至於後者,雖然在本書出版時尚未出現,但對於「person」那個核心字眼的翻譯,則從本書的書名起,直到最後一頁,都無法迴避翻譯上的尷尬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裡討論。
 
在此首先要談的是「當事人」或「案主」的問題。原文中的「client」一字,最初由羅哲斯啟用,以代替過去慣用的「病人」(patient),或「被分析者」(analysand)、「受諮商者」(counselee)之名。「Client」是什麼意思呢?在法律事務上,僱請或委託代理人的那位主顧,就叫做「client」。
 
漢語的法定譯名一般叫做「當事人」。不過,client這個字的字根原義是「聽」,也就是說,被僱請或委託的人通常是個專家,所以那個出錢的主顧還必須聽他的意見。以此而言,用「client」來代替「patient」,用意在使案主不再被視為一個有病的病號,也不再接受病患般的處置。不過,這是不是說,他真的「反客(體)為主」了呢?原文中雖給了他一個「中心」的名號,但是,到底是什麼樣的中心呢?
 
由本書所輯錄的二十一篇文章來看,羅哲斯的心理治療理論幾乎毫無例外地,是從治療者開始談起的。首先是有個人前來向治療者求助,然後兩個人接觸了。由於案主處在焦慮、脆弱、紊亂的狀態中,使得治療者必須對他提供一種特殊的協助。
 
而後,理論的核心於焉展開——治療者應具備的條件是什麼?哪些條件可以有效地幫忙案主,使他卸除防衛之心,而開始和真實的自己鉤連?——如果沒有治療者的發動,則案主的困難狀態簡直毫無改變的契機。他將會帶著焦慮前來,也帶著焦慮回去。所以,治療者乃是這場引發改變的關係中,居於結構性關鍵地位的人物。
 
就此而言,他和醫師、律師的關鍵性毫無二致。但是,話說回來,這位治療者是怎樣運用他的關鍵地位呢?這就涉及了羅哲斯正名過程的第一層次考慮——治療者究竟要不要指導前來求助的人?你到底該不該叫他去做這、做那?羅哲斯的回答是「不必」。
 
因為求助的關係已經帶有形式結構上的引導性,案主已經進入了一個很特殊的引導性關係之中,而這種結構上的引導性已經很夠了,不必再加上別的引導——何況,羅哲斯在晚期的著作中還強調了:在案主那個人的整個存在中,還分受了一種來自宇宙天地的自然結構,動力豐沛,躍躍欲出,只等著由治療者釋放而已,哪還需要什麼命令、催促式的指導呢?(Rogers,1981)這個想法看似幾近神秘,但羅哲斯曾特別為此作了闡說:大自然的世界中富含形成的趨勢(formativetendency),即使生物學家、化學家也可在演化的進程,或物質的結晶法則中看出此一趨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572712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512
    • 商品規格
    • 14.8*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