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在遺忘之前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一個人的瘋狂,串起了一群人的感動!
監察委員 范巽綠、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署長 彭富源、教育部部長 潘文忠、高雄市教育局局長 謝文斌、前教育部政務次長 蔡清華 誠摯推薦
「你島記了嗎?」是一群熱血教師的問候。旅法導演陳慧齡花費14年的時間完成紀錄片《給阿媽的一封信》,藉由「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簡稱「島記」),號召了臺灣22個縣市、143所學校、210位教師,以及1,7000名學生參與這個教學實踐過程。
這群接觸島記後就不可自拔的國小、國高中老師們,橫跨藝術、語文、社會、自然及議題探究等跨領域學科,自發性地組成了共備課程社群,參與各種研習,設計多元課程,帶領學生們回望歷史,重塑家族群像,找尋自我認同。
《可可夜總會》:「人一輩子有兩次死亡,一次是肉體消失,一次是世界上沒有人記得他。」他們鼓勵學生藉由家族訪談繪製爺爺奶奶、阿公阿媽的肖像畫、開箱家中長輩的陳年舊物、重現家傳料理、深入社區走讀、進行跨國書信交流、在地影像記錄和音樂創作,用藝術抵抗遺忘,讓島嶼與世界連結。
因為踏入島記課堂,年輕的孩子們學會了同理心和包容,懂得尊重與自己不同種族、語言和文化信仰的人們,更珍視身邊的人事物。
生命的厚度累積來自於日常的感知、觀察與感動。這是一堂從藝術初心出發,沒有教材、沒有場地限制,屬於「進行式」的課程。讓孩子成為有故事的人是島記教師們的一大使命,希望集結眾人的力量,讓愛的記憶持續在這片土地傳承下去。
江舟商店總監 江舟航、叁捌地方生活負責人 邱承漢、達達創意公司藝術總監 林舜龍、台日文化工作者 林凱洛、作家 郭銘哲、高雄市政府顧問 陳佩汝、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執行長 彭冠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張隆志、影評人 鄭秉泓、「Life不下課」主持人 歐陽立中、「教育大不同」主持人 蕭靜雯、紀錄片導演 蔡崇隆 好評不斷!
好評推薦
【教育界好夥伴】石佩蓉、余懷瑾、吳宜蓉、林承毅、林怡辰、林晉如、孫菊君、曾培祐、葉丙成、藍偉瑩 一致說讚!
目錄
推薦序 「島記」以愛帶領台灣向前行 監察委員 范巽綠
推薦序 守護普世價值的教育大夢 教育部部長 潘文忠
推薦序 用生命刻劃教育,串聯臺灣島嶼記憶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署長 彭富源
推薦序 讓記憶從高雄出發 高雄市教育局局長 謝文斌
發起人的話 人類最大悲劇是集體記憶的喪失 《給阿媽的一封信》導演 陳慧齡
寫在前面 做一甲子的傻瓜: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團隊專訪
Chapter 1 用記憶拼貼一座島嶼
Chapter 2 感受幸福的故事力
Chapter 3 家的群像,愛的容顔
Chapter 4 打造一座串連世代的橋
Chapter 5 我們都是說故事的人
Chapter 6 用紀錄片連結生命經驗
Chapter 7 聽土地在唱歌
Chapter 8 將記憶串起,成為我們
Chapter 9 寫信去峇里島
附錄 島記大事記
試閱
Chapter 4 打造一座串連世代的橋
採訪撰文:李微潤、受訪教師:翁淳儀
身為澎湖人,小時候常常看到部隊演習時,軍人會上門來討些水裝在水壺裡。他們的態度客客氣氣的,表明自來水也行,不一定要提供燒開的水,但我總會想要拿出家中沁涼的檸檬水招待。
後來我在榮工處(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開始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接著到高雄市瑞祥高中擔任教官,與軍人的緣分不淺。加入島記行列後,時值對日抗戰勝利七十週年,我結合左營的單身榮民之家,進行了《榮民爺爺之時代臉譜》計畫與系列課程。
回顧《榮民爺爺的時代臉譜》這個計畫,像是打造一道橋,讓兩個世代能夠相遇;當學生走向榮民爺爺,所帶回的故事,溫暖美麗得出乎意料之外,讓我想要好好珍藏在心裡。
說是造橋,一開始比較像是「登山」,要將青澀的青少年帶領到飽經風霜的世代面前,得做好行前準備,而「了解」是關鍵。行前,孩子們有諸多憂心,例如擔心自己不會講臺語,殊不知榮民之家的爺爺們來自中國各個省分,跟自己一樣聽不懂臺語。於是我邀請榮民之家的負責人來課堂,從「榮民是誰」講起,讓孩子一步步邁開認識他們的步伐,再著手設計學習單,讓孩子們知道如何與長輩相處,可以為爺爺們做些什麼。
二○一五年十一月,兩個世代初次相遇了。學生們前往榮民之家打掃環境,陪爺爺們下象棋,吹奏直笛給他們聽,做手工皂送給爺爺們,純粹而直接地陪伴與付出,回來之後,學習單上滿滿都是心得。
隔年二月,我再度安排了第二次探訪,並且與國防教育結合,讓距離戰爭很遙遠的孩子們,近距離聆聽走過戰場的爺爺們訴說自己的人生故事。這次孩子們的回饋更熱切,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夠一直辦下去。
原本半推半就的孩子覺得到榮民之家好有意義;原本寡言的孩子在爺爺面前很有話說。孩子們實際接觸後更了解他們,也從爺爺們的故事裡找到線索與方向。
世代之間像是擁有了一年一會的默契,沒有出現在爺爺眼前時,學生們就在課堂上學習、發想,可以在下次見面時為他們做些什麼,並且深入研究這些「活歷史」親口描述的歷史。歷史老師、美術老師紛紛加入,一起探討歷史、教授學生繪畫,指導他們田野調查與訪談的技巧。
橋梁建立之後,許多事情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發生了。孩子們已經不只是陪伴,更發揮了超乎預期的溫暖與誠懇體貼的力量。在爺爺們走過的時光隧道裡,他們彷彿並肩同行,被爺爺們的故事一路牽引著。
歷史課本沒說的事
我曾經在學生的學習單上看到榮民爺爺留下的文字:「抗戰史,我說,你聽,願意嗎?」這些故事鮮少在歷史課本上出現,但卻讓學生們明白,榮民歷史從來不是那麼平面。說一千次「國防安全很重要」、「要珍惜爸媽的嘮叨」,都不如實際把孩子帶到爺爺們面前聽一次故事。
眼前扯開嗓門雲淡風輕說著過往的爺爺,曾經被重傷的戰友拜託,「賞我一個痛快、把我殺掉吧!」有個爺爺曾經與子彈僅有分毫之差,生死就在一瞬間。
處在錯綜複雜的大時代裡,命運半點不由人。有個身為臺灣人的爺爺被日本總督府徵召到中國打仗,面對的是曾與自己同樣國籍的士兵。當時一個禮拜三天打仗、三天休戰,週一三五打仗時,彼此是相互廝殺的敵人;週二四六休戰時,大家是一起去溪邊玩的朋友。據說日本戰敗時,中國士兵還會送臺灣士兵去港口,對他們說再見。
當人生遇上殘酷的戰爭,夢想又算什麼?
學生們嘗試問了爺爺這個問題,得到「我想回家」、「我想再被爸媽叨唸」的答案。或是一句:「明年還可以來看我嗎?」
孩子們的出現,讓榮民爺爺笑得很開懷,收到學生贈送的手工皂,他們捨不得用,把它珍藏起來。
記得曾經有個學生跟我說:「爺爺是我的知己,跨越了很長世代的知己。」
島記課程進行了數年,有位連續跟了三年計畫的學生,每年都會為爺爺做個小房子模型,推著坐在輪椅上的爺爺出門逛逛。
有個爺爺跟一位內向的孩子特別有緣,他讓孩子跟著到房間,像祖父對待孫子一樣,想要給學生最好的禮物。
學生離開榮民之家後哭了。我問他:「是不是看到爺爺的房間很難過?」學生重重地點頭。
爺爺住在沒有廁所、簡簡單單的八人宿舍,令學生不解的是,為什麼爺爺會住在這樣的空間裡?
他們努力想為爺爺多做些什麼,這群外省爺爺們喜歡吃家鄉的涼粉,於是研究他們的家鄉料理怎麼做。因為爺爺,他們開始碰觸長照議題,查找防止褥瘡的資料;他們演奏樂器,讓不愛說話的爺爺跟著打拍子;他們畫完爺爺的肖像,把訪談結果做成明信片,讓爺爺可以指著作品說:「那個是我,我從沒被寫過、沒被畫過。」
這些畫後來還集結成展覽作品,在MLD台鋁生活商場展出。
有個小女生採訪的爺爺跟自己的母親來自同一個家鄉,因為課程計畫,她開始研究軍人身邊的女性角色,探索身為軍人的外祖父與外祖母之間、本省父親與外省母親之間的故事。在臺灣出生、從小不喜歡被稱呼為外省人的她,開始梳理自己的身分認同問題。還有學生研究了這段歷史後,將它寫成小論文,並且得獎。
有孩子在畢業多年、輾轉得知榮民爺爺離世的消息後,發來訊息,說他想去送爺爺最後一程。
榮民爺爺們的人生讓學生們產生力量,而讓我持續寫公文、設計課程、做行政協調、申請經費等繁瑣事宜的動力,則來自這群可愛的學生們。從他們身上,我看到兩個世代如何把彼此放在心裡,如何溫暖地惦記著彼此的人生。
最近一次的一年一會是二○二一年十二月。課程計畫一開始時,參與的榮民爺爺們有八十幾位,最年輕的是八十幾歲,二○二一年末只剩下十幾位。他們大部分是坐在輪椅上被推來,內心一時百感交集,我深刻感受到這一頁歷史,快要被翻過去了。
當年國民政府撤退時,有些榮民來到泰北、緬甸、寮國等地,在那裡落地生根。二○二三年初,因緣際會之下,我前往泰北的學校服務,教導軍人的後裔學中文,見證了歷史的蒼涼與無常。
島嶼需要一座橋來連結四通八達的交通,而島嶼的記憶課程也有一座橋,就是用前人的故事,譜成的生命故事。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