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遇見榮格:1946-1961談話記錄
最原始的筆記,最真實的側寫,見證榮格晚年生活與他靈光乍現的時刻。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最原始的筆記,最真實的側寫,見證榮格晚年生活與他靈光乍現的時刻。
‧榮格正宗傳人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專文導讀。
榮格說,任何人想寫他的傳記恐怕都不容易。
他說,這需要充分理解他的思想,但沒人能夠完全理解。
──貝納特,1956年
如果明白為榮格作傳有多不容易;如果知道坊間廣為流傳的榮格自傳《記憶、夢與反思》只有部分章節為榮格親撰,且直至榮格過世後仍在多方角力之下調整、刪修,便知任何對於榮格言行的原始、真實紀錄,都極為彌足珍貴,是人們領略榮格生命的瑰寶。
本書即是這樣的一本紀錄文集。作者貝納特醫師為榮格晚年最親近的兩位好友之一,兼具神學、哲學與醫學背景,是少數能與榮格全方位交談的知交。1946年起,貝納特多次拜訪榮格,並當天記下他與榮格的交談內容,前後歷時十四年。這些筆記一字不動地集結成這本《遇見榮格》。
這本書如實描寫了榮格晚年的家庭與生活軼事,在與作者愜意的言談中,榮格毫不保留地說出了對諸多人物、時事、論點的見解──他如何評價佛洛伊德;他如何看待占星與飛碟;他獨特的治療哲學;他的神祕遭遇……,不經意的樸實言論,間接說明了坊間許多臆測觀點的真偽。
對廣大的榮格讀者來說,本書更難能可貴地捕捉了榮格靈光乍現的時刻,展現了他對生命本質的好奇與探問精神,見證了偉大思想的孕育,讓人驚喜不已。
目錄
【譯序】關於榮格傳記的一段往事───王一梁
前言───伊芙琳‧貝納特
導論───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
1‧1946年春
2‧1946年夏
3‧1947年夏
4‧1949年夏
5‧1950年秋
6‧1951年夏
7‧1952年冬
8‧1955年冬
9‧1955年夏
10‧1955年秋
11‧1956年夏
12‧1957年冬
13‧1957年夏
14‧1959年春
15‧1959年秋
16‧1961年冬
翻譯後記───李毓
序/導讀
導論
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Marie-Louise von Franz)
這裡呈現的筆記,是貝納特醫師在出版《榮格》和《榮格到底說了什麼》之前,他拜訪榮格期間記錄下來的。他是個富有洞察力的觀察者,對他與榮格見面時的氛圍極為敏銳,及時記下了他們的見面情況。這些筆記也見證了他們持續了近三十年的友誼。
愛德華‧阿姆斯壯‧貝納特於1888年10月21日生於鄰近北愛爾蘭阿爾馬郡的波因茨帕斯。他曾在貝爾法斯特的坎貝爾學院接受教育,在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並在那裡獲得了哲學榮譽學士的學位。在劍橋瑞德利堂學院(Ridley Hall, Cambridge)進一步深造之後,任職於英格蘭教會(Church of England)。一戰爆發後,作為隨軍牧師,他加入了北安普敦郡第六團。1915年,他獲得了M.C.卓越勇氣勳章。這一段從軍的經歷促使他又重返三一學院,並於1925年在此獲得了從醫資格;後來的1939年,他又從這個學院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
自醫生涯開始,貝納特的興趣就在精神病學上。1925年,他遷居倫敦,任職於塔維斯托克診所(Tavistock Clinic);他還曾就職於倫敦的西區神經系統疾病醫院(West End Hospital for Nervous Diseases)。有好幾年,他定期主持心理醫學的演講。他的工作被認為是極大地體現了對人類痛苦的深切關懷,而這種品質,或許正是所有真正優秀的醫生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
在榮格自己寫下的回憶錄中,描述了在他學習生涯的最後階段,偶爾讀到克拉夫特·埃賓(Krafft Ebing)寫下的精神病學教科書的情景。當榮格讀到「精神病是人格疾病」時,他寫道:「我異常興奮……只有在這裡,我的兩種興趣愛好才能匯成一條河流,然後再一起去衝擊出各自的河床。這是一個生物學上和精神上的共通經驗領域,對我來說,終於能找到這個領域,真是『踏破鐵鞋無尋處』。在這裡,自然與精神的衝突成為一種看得見的現實。
這是西方哲學與宗教之間由來已久的分歧,但榮格卻在「心靈現實」這個科學的新維度中看到了它們的統一性。這種覺醒來之不易,因為他的醫學同事們很少有人能理解他對於宗教體驗的興趣,包括佛洛伊德;神學家和哲學家也不理解他對於神學和哲學觀念所持的經驗主義態度,即,用科學的方法對待神學和哲學。
貝納特醫師不僅具備神學和哲學背景,還擁有醫學知識,這讓他很容易理解榮格的這種科學態度,並倍加珍惜。他第一次遇見榮格是在三0年代初期,從1935的塔維斯托克演講(榮格帶給聽眾巨大衝擊)時起,他就開始與榮格保持聯繫。之後的許多年,為榮格思想在英國的傳播做了大量工作。其中一些人因為受榮格思想的吸引而成為了追隨者,有些人則試圖「超越榮格」。相比之下,貝納特的態度來自於思想的內在發展。首先,他秉持了一個精神病醫生的本色,為每一個病人找出他認為最恰當的治療方法。但毫無疑問,他最有影響力的工作是:榮格學派的個人化個體心理治療。他的洞察力以及對人的善良、關懷,使他成為傑出的心理治療師。
然而,他與榮格的長期聯繫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了。當時,貝納特作為一名精神病醫生,服役於印度兵團和第十一軍團,官至準將。在此期間,他養成了一種訓練有素的堅毅品質,而這正是心理治療師最重要的品質。戰後,他應邀任職於伯利恒皇家醫院和莫茲利醫院(Royal Bethlem and Maudsley Hospitals),1955年退休。1953年,他擔任英國醫學協會催眠分會(Hypnotism Sub-committee of the 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委員;1954到1955年間,擔任精神治療委員會醫學分會(Medical Sub-committee of 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s Commission on Spiritual Healing)委員。1955到1961年,他還是毒品上癮委員會(Drug Addiction Committee of the B.M.A.)成員。1977年3月7日,貝納特去世。他的離世是他的朋友、同事和患者們的巨大損失,也是曾受過他影響的榮格學派的巨大損失。
下面的筆記,並沒有提供一幅榮格生活或思想的完整畫面,它們只是他日常生活、他的談話、他自然而然的活動和思想的曝光。這本書裡多次提到的榮格作品,不少是榮格當時手頭正在撰寫的作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寫這本筆記的結尾幾章時,正是晚年的榮格寫《記憶、夢和反思》的時候。對那些想要進一步瞭解與這本榮格自傳相關話題的讀者來說,他們將會發現,眼下這本書裡的談話和評述,為《記憶、夢和反思》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出處。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