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之作
★國立中興大學永續農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農業、環境與人文」子計畫成果
聚焦討論植物、動物做為藥材、食療等,在各產業所扮演的角色,
自臺灣出發,乃至中國、東亞,反思人類世以來的歷史變化,
從多元角度,探討農漁產業發展史上的動植物面貌與政策、開發史之重要性。
二○二三年十一月廿四—廿五日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舉辦「近代知識譜系中的動物與植物」工作坊,會中各篇論文不僅涉及自然分類的知識形成,也在應用的層面凸顯了不同時空下的特定動機與思考路徑。
儘管西方分類學已是今日之主流觀點,但不妨害傳統中國分類學在某些領域中的延續與調適。尤其在傳統藥物使用的領域中,中國既有的食藥同源思想、氣運五行的醫理,讓面對新式生物分類學衝擊下的中國本草觀,仍舊得以在華人的生活日用中找到一席之地。中國傳統醫藥學千年來與其博物與分類傳統互為表裡、相倚甚密。中藥藥性理論構建中「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也可在過去本草分類中看到許多實用主義上的例證。顯示中國的分類思想自魏晉時期到清末都沒有太大變化,內化成為華人飲食與用藥的常識。
二十世紀西方科學強勢叩關,除了造成中醫界「廢醫存藥」的壓力,亦促成了中藥分類使用上的內在調適。在理解從傳統跨越到近代本草分類遞嬗的過程後,讀者才能理解本書中清末文人筆下的木棉,以及驢藥、「吐蛇」、蛤蚧、海馬等,這類對西醫而言荒誕不經的藥物,卻依然能在當前的華人食補市場上風行不偃的歷史因緣;也只有看到了近代以來西學對中醫草本知識的挑戰與其調適後,方得認識清代庫倫與內地藥材交易究竟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近廿年來跨學科研究或是學術跨界對話的氛圍正熾,本論文集中各篇專文外有所專擅又內理相通,或可據之視為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
(本書經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後出版)
誠摯推薦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系助理教授 朱華瑄
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黃相輔
北京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副教授 陸伊驪
物種與人類世的概念都是基於科學事實而來,而此些事實一定涉及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本書是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些脈絡的窗口。——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洪廣冀
物種課題是理解自然與人類歷史的重要線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曾華璧
目錄
序/導讀
結語
人類世下的人與物種
侯嘉星
廿一世紀初,地質學家、氣候學者們提出「人類世」(Anthropocene)的地層概念,來解釋工業革命以後大規模的人類環境改造,形成了全新的地質分層。在這個時期當中,人類的活動深刻影響地球的樣貌,尤其石化能源的使用無處不在,對環境造成許多不可逆轉的改造。人類世的概念雖然尚未被學界或社會完全接受,但仍恰如其分地表達十九世紀以降,各種新工具、新方法,大大改變了人與環境的關係,可說是近年來環境議題的熱門關鍵字。
人類改造環境的歷史,當然建立在人類的物種利用之上。人類與物種的關係,有著悠長的歷史脈絡,自史前時代起,即是人類社群不斷發展的關鍵。人們通過物種認識世界,運用動植物壯大自身,人類更藉由對世界萬物定序的過程,逐漸掌握自然乃至族群的未來。因此,物種的知識,成了建構人類時代的基石。本書所聚焦的二十世紀物種知識,正是結合了十九世紀以後人類科學知識突飛猛進的變化,使得探險家、博物學者向全世界探索新物種,進行大規模的遷移、栽培,造就二十世紀的世界經濟、文化以及生態樣貌,這些變化更推動人類世的形成。
二○二○年爆發的新冠肺炎,是物種與人類之間互動的轉捩點,其巨大衝擊,改變世界運作的型態,當然也使人們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二○二二年在疫情之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共同舉辦了「近代知識譜系中的動物與植物」,希望從人類世觀點下的重新思考人與環境關係的歷史脈絡。會議的成果,因而有了這本小書。
本書的第一單元,探討「從身體到萬物」的認識過程。身體被認為是內宇宙,也是人類知識的核心,關於身體各部位、感受,或是症狀描繪的詞彙不勝枚舉。從身體到萬物的利用,當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皮國立教授的文章討論到傳統時期如何認識寄生蟲、如何處理這些生活在人類身體內的物種,這種寄生對身體的影響、對醫療技術的啟發等等,是從身體到萬物的第一步。劉世珣博士注意到與人們關係緊密的驢子,除了被豢養以提供畜力,其血肉、骨髓,乃至各種不同的位置,都在醫藥治療上被充分利用,這是人類對身邊物種知識的擴大。曾齡儀教授、郭忠豪教授的兩篇文章,同樣聚焦在人們將物種用在醫療保健的目標上,但與前兩篇相較,無論是海馬或是蛤蚧,都已非人們馴化畜養的物種,而是需要潛下海中捕撈、深入華南丘陵地區捕捉。此類生活在山區海洋的物種,與人類聚落的活動本無交集,但在人類世下,商人大量捕捉以滿足消費者身體的需求,最終使海馬與蛤蚧成為珍貴藥材。從身體出發認識萬物,再將萬物與身體呼應,此間循環,顯示人與物種關係的深層理路。
本書的第二單元,主題是「從天擇到人擇」的變化。進化論著名概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許在漫長的地質時代尚能成立,但到了十六世紀後的大航海時代,人類在美洲大陸上進行巨大的改造,各種作物、動物改變美洲的樣貌;進入十九世紀中葉,「人擇」更成了物種變化、乃至創造新物種的重要推力,這也是人類世改變環境的巨大力量。本單元探討了四個不同的物種類別,顯示二十世紀以降人擇的擴大,這四個物種分別是蔬果、鹿、魚藤與海鮮漁獲。葉爾建教授的文章,聚焦於西北太平洋地區的農業物種交換,特別是華人遷移到日本、臺灣、菲律賓與南洋群島時,除了接受當地的物種生態,更致力於從故鄉中國華南引進蔬果作物,許多成了至今當地人的主食與經濟來源。與該文相對應的是王士銘博士的論文,其主角西伯利亞馬鹿,正好在東亞世界的另一極。鹿茸做為讀者耳熟能詳的中藥,但其初始卻是源於蒙古地區的野鹿族群,對鹿群的捕獵與販售鹿茸,成了蒙古王公不菲的收入,也成了清朝政府治理蒙古的重要資源。拙文選定之標的,又回到植物作物的栽種上,但這次不是食用的蔬果,而是化學工業使用的原料作物—魚藤。早期臺灣原住民、東南亞土著,都認識魚藤,但真正大量使用是在十九世紀末的化工業時代。二十世紀臺灣成為日本帝國圈內魚藤供給的中心,顯示人擇的作用與現代國家緊密結合。最後則是江豐兆博士關於海洋漁獲加工的討論。海鮮物種的認識,是歷史研究最難的部分,蓋因十九世紀以後人類方得以前往遠海捕撈、進行長距離航行交換漁獲,所以更早的史料往往片段散亂。在沒有冰凍技術前,人們對於海鮮的利用十分受限;十九世紀末的冷凍技術,大大刺激人對海洋資源的攫取。本單元的四篇文章,雖然空間上跨越山海,但最核心的關懷,仍在於人們如何認識物種,並將之捕獵、豢養、馴化,以及栽植的過程,這也正是人類世對物種利用的最大驅力。
本書的第三單元,主題是「從人本位到跨物種」的精神轉換。固然在前兩單元中,人類對於物種的知識,推動了人們取用、加工物種,似乎雙方的關係是冷血、無情的單方面利用。但在豢養、照顧與陪伴動植物的過程裡,人與物種的關係發生變化,這也是人類世中不能忽視的一面。余佳韻教授從文學作品中,找出嶺南常見的木棉花,發現人們對於木棉的認識,深受政治局勢、民族主義的影響,顯示人與物種的雙向互動。沈佳姍教授研究了服務於動物的一群職業者,討論日本時代臺灣的獸醫學發展,以及防疫檢疫制度的形成,顯示物種的利用,改變了人類的社會制度。最後壓軸的是趙席敻博士注意到人與狗的關係,不再只是工作犬,更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心靈陪伴,使人與物種的關係提升到新一層面,超越單方面的人擇利用,添加了精神變化的更多元素。在本單元的討論中可以發現,人類世的人與物種關係,絕非單純的生物學、經濟學問題,更是倫理學、哲學的課題,充滿無數的開拓可能,值得探究。
回到本書的標題,人類世下的人與物種關係,可以說是人對萬物的探索使人們認識世界、人對萬物的利用使人們發展茁壯、人對萬物的互動更使人們複雜深邃。本書的三個單元,看似毫不相干,但實則勾勒出人與物種關係不同層次,借助多樣個案,闡發此中連結。當然,人與物種的關係百轉千折、複雜多端,遠非本書所論及的動植物知識、案例所能涵蓋,但具體而微地,讀者能窺見這樣宏大的課題,還有無數探討的可能。
歷史告訴人們,過去的人與物種關係呈現了什麼變化、甚至也解釋了為何我們今日會這樣的原因。但時間並非單線性結構而已,站在當下如何想像未來,決定了我們怎麼看待過去。人與物種的課題,過去曾在無數的歷史著作當中被描寫、探討過。然而今日當我們意識到人與地球萬物的關係轉變,「人類世」一詞所要彰顯的其實並非人類主宰地球的時代,而是警醒世人意識到人類做了多少不可逆的改造。在這樣的認識之下,人類世所探討的,是未來人們如何理解人在地球、生態中的角色,當我們選擇謙卑面對未來這樣立場的同時,必然也開始回望過去,思考人與物種的多樣關係。期待本書的討論,能在這樣的關懷下,乘載過往人與物種的脈絡,讓讀者可以再思考新時代的萬物秩序與人、物關係,共同進入「人類世」的時代。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