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洞見未來
內容簡介
當我們在思考所謂的趨勢時,要做的或許不是認定未來就會如同趨勢所描繪般地發生,而是去思索,為何要選擇這個趨勢做為願景,並規劃如何走到願景的路徑。
正如同深耕臺灣產業技術研發已逾50年的工研院,從每一個「當時」,選擇下一個「願景」,面對多變的未知世界,以及新興科技議題的挑戰,工研院始終扮演與時俱進的關鍵角色;透過10大跨域趨勢,擘劃技術藍圖,進行研發策略布局,與產業攜手,創造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
不僅如此,對於未來產業前景,也有穩健策略及規劃,「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4大跨領域應用方向,促成應用領域「智慧化致能技術」,協助產業從技術創新迎向價值創新,並依此做為未來技術研發創新的藍圖與指南,激發「創新創業」的種子遍地開花。
工研院堅守承先啟後的角色,提供臺灣科技研發的解決方案,也協助國內產業跨越技術鴻溝,推動跨領域科技應用,協助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台灣未來經濟成長的動力,掌握未來決勝關鍵,迎向下一個50年。
目錄
序 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總統府資政 林信義
持續學習,以新思維看向未來 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施振榮
創新創業,為臺灣創造更多可能 前工研院董事長 史欽泰
掌握永續經營關鍵 工研院董事長 李世光
前言 預見未來,實現願景 工研院院長 劉文雄
第一章 前瞻探索
第二章 智慧生活
第三章 健康樂活
第四章 永續環境
第五章 韌性社會
第六章 智慧化致能技術
第七章 創新創業
附錄
試閱
【內文試閱】
序
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林信義 總統府資政
從2004年至2008年的董事長任內,與工研院同仁並肩為臺灣產業努力,並親眼見證工研院同仁戮力不懈的研究,持續扮演著推動臺灣經濟發展的創新引擎。
回首過往50年,工研院持續為臺灣的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無疑是臺灣產業史上的關鍵角色。做為臺灣產業界的技術軍火庫,工研院除了因應產業需求導向的應用研發外,還必須持續投入前瞻創新技術研發,而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失敗是必經之路。從失敗中學習、不斷進步,才能前進未來。因此,為工研院建立「鼓勵嘗試,允許失敗」的文化,以帶動更多原創性的突破發明。
在工研院4年期間,透過強化「跨領域」的整合,以「溝通、創造力及協同合作」等3大元素,讓各研究所能夠發揮團隊精神,以更有效率地進行創新研發及服務業界。而強調協同合作的本質,不僅是完成自己的職責,更能確保整體團隊不致因個體失誤而失敗。唯有如此,更能有效實施跨領域合作。
關於創新,如何正確使用和管理智慧財產權是重要課題。我們必須正視智慧財產權遭到濫用問題,否則智財權擁有者及研發團隊的利益將受到傷害,更可能阻礙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除了提高專利發明被應用及商品化的比例之外,也給予參與的團隊更合理的獎勵報酬,以激勵更多工研院同仁投入創新。
展望未來,工研院持續做為臺灣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我認為必須進一步思考,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做出最適當的決策;聚焦於最具突破潛力的方向,也就是所謂的選擇與聚焦(Select&Focus)。就以目前最為熱門的電動車為例,臺灣的資通訊產業堅強實力、汽車電子零組件的優質製造,加上工研院的助力,臺灣電動車產業必能擁有更寬廣舞台。
工研院應一本初衷,以業者需求為首要,勇於投入業界還未做、不敢做或不會做的產業科技創新。透過科技創新與整合應用,為產業創造領先產品與品牌價值,將研究成果轉型為實際應用,以領先國際及具特色的差異化,替代降低成本思維,才能真正為臺灣產業創造優勢,協助業者在競爭激烈的世界脫穎而出。歡慶工研院走過半世紀,成就有目共睹,期許在未來的日子裡持續引領技術創新,由「追隨者」到「開創者」;由「技術」到「價值」創造,為臺灣產業締造更多輝煌成果。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