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英語教學的文學觀點

固定
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7 210
    30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愛爾蘭詩人葉慈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而文學,就是那火種。
 
本書主要焦點為文學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目的在提供英語教師觀念的啟迪和教學範例的參考。作者從事文學教學與研究多年,本書為其經驗結晶,內容不但涵蓋文學教學理論的探索,也以英詩、短篇小說為例,融合理論與文本,建構文學教學模式,更以全球化與創意批判思考的觀點,來思考英語教學的新方向。

全書分三部份:(一)全球化英語與創意批判思考教學、(二)文學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三)英詩賞析。作者文筆簡潔生動,內容務實精采,敘述風格兼具感性與理性。一般讀者和學生,可透過書中文學及語言的辯證對話,體會文字與生活的交融,並從愉悅的閱讀中獲得智慧的開啟。各級英語教師也可透過文學賞析與語言探索的相關課題,將文學融入英語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效能。

學習貴在感動,文學教學讓語言學習變得有感,一旦學習的熱情被挑起,就能轉化感動為無盡的學習能量,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

作者

莊坤良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美國南加州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曾任台灣師大英語系主任、國際事務處處長,以及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現為逢甲大學外文系教授、台灣愛爾蘭研究學會理事長。學術研究領域包括喬伊斯研究、後殖民研究、翻譯理論與實務、文學教學。譯有《貝登保的足跡》、《都柏林人》、《生命殿堂-羅塞蒂的十四行詩》,編有《喬伊斯的都柏林-喬學研究在台灣》。論文散見於《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英語教學期刊》、James Joyce Quarterly等刊物。

目錄

推薦序 陳秋蘭  ♦  iii
序言 ♦  v

Part One 全球化與創意批判思考  ♦  1
第 1 章    在地性的政治:全球化、新興英文與英語教 學的文化反思  ♦  3
第 2 章    英語作為通用語(ELF)的創新性與教學: 思考英語教學的新方向  ♦  23
第 3 章    批判思考與小說教學  ♦  49
第 4 章    英詩教學與創意思考的開發  ♦  65

Part Two 文學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  81
第 5 章    讀者反應理論與英詩教學:以 “Fog” 與 “Dust of Snow” 為例  ♦  83
第 6 章    拼圖法英詩教學:以 “My Heart Leaps up” 為例  ♦  103
第 7 章    文本即生命:以佛洛斯特 “The Road Not Taken” 的教學為例  ♦  117
第 8 章    狄瑾蓀的短詩:兼論英詩寫作練習  ♦  141
第 9 章    俳句創作與英詩教學  ♦  155
第 10 章  寓言故事與英文作文  ♦  165
第 11 章  兒童歌謠、圖畫童書、簡易故事書與分章故事書  ♦  183

Part Three 英詩賞析範例  ♦  207
第 12 章    明喻與暗喻:讀休斯的短詩 “Harlem”  ♦  209
第 13 章    “This Is Just To Say”:兩種讀法  ♦  223
第 14 章    大自然的呼喚:讀葉慈的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  233
第 15 章    「剎那」的紀念碑:讀羅塞蒂的 “The House of Life: Introductory Sonnet”  ♦  241

序/導讀

序言

語言文學本是一家,二者在本質上是互相建構的。語言是文學的載體,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般而言,語言能力好的人,洞悉語言背後的深層結構,對文本的理解能力也相對較高。文學感受力強的讀者,對文字的隱喻指涉較為敏感,因此也會對彰顯語言表現的語彙語法,有更深刻的掌握。換言之,語言與文學的學習,可以互相支援而相得益彰。文學與語言的關係,就像一個人的靈魂與肉體。一個人的成長要兼顧靈魂與肉體才能健全發展。一個人的語言要能運用自如,需兼備文學與語言的訓練,缺一不可。

所謂「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是指一個人對語法結構、語音語用的掌握程度。也就是,他對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嫻熟與流暢程度。而「文學能力」(literary competence)是指一個人對文本賞析與批判(critical literacy)、文化感知與理解(cultural literacy)、生命體悟與成長(text as life)的綜合能力。這兩種能力構成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與生命厚度。

學習一種語言,是學一種思想,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因此語言教育也是人文教育重要的一環。可惜國內的英語教育,向來「語」、「文」二分。一般而言,師生們關注聽說讀寫的訓練,而與此能力訓練「似乎」較無直接關係的文學教學則排除在一般課程之外。師生們失去藉文學教學來提升學習興趣與提高語言素養的機會,殊為可惜。而英語師資的養成,也缺少對這個領域的關注。文學不能融入英語教學,是一個教學上的遺憾。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因此在學習時特別強調語音、語法與語用的結構性演練。這種思維,無可厚非,但一味的「重語輕文」,恐也有其後遺症。國人學習英語多年,但英語程度不盡理想。語言溝通,重在「表情達意」。「達意」容易,「表情」則難。溝通不只是資訊的交換,更是「帶著感情的」資訊交流,如此才能交心服人。「語言能力」建立在理性思維之上,以建構共同的話語常模,而「文學能力」則強調感性抒發,把文字語言賦與血肉靈魂。綜合這兩種理性與感性的能力,才能達到有效溝通。但國人的英語能力,從一般的生活對話、到專業知識的表達或深層感情的交流,常力有未逮而為人詬病。「有語無文」的偏頗學習方式,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文學教育除了可以提升溝通的層次外,它也是幫助我們連結文字(word)、世界(world)與心靈(mind)的重要媒介。文學可以強化我們的文字素養,提高跨文化的感知能力。它是連接與轉介生活經驗、提供生命啟示的媒材,它也是演練深度思考與啟發心智成熟的機會。文學更是激發想像力的最好教材,接近文學,可在創意的開發與批判思考的深度上,得到適當的琢磨。簡言之,這是個語言教育最需要文學的年代。

這本集子收錄了我這些年來陸續發表在《英語教學季刊》、English Career、《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雙月刊》等期刊上的十四篇有關文學教學的文章。另外還有一篇〈批判思考與小說教學〉則是首次發表。內容可粗分為三類:「全球化與創意批判思考」、「文學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與「英詩賞析範例」。

第一部分「全球化與創意批判思考」,焦點在從全球化與英語作為共通語(ELF)的角度來反思我們的英語教學,並探討創意思考與批判思考的能力如何透過文學作品的教學演繹而得到開發。第一章〈在地性的政治:全球化、新興英文與英語教學的文化反思〉討論英語在全球化時代的歷史演進,以及英語教育工作者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互動中,要採取怎樣的態度來因應變局。第二章討論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ELF)對語言教學的影響,文中也論及語言的創新可能,特別是中英文的符碼交換可以開拓新的語言表現方式。第三章〈批判思考與小說教學〉討論語言教學可多利用文學文本來豐富教學的內容,同時改進教學法,把培養學生的第五技能,也就是「批判思考」能力,納入教學考量。第四章〈英詩教學與創意思考的開發〉討論創意在語言教學上的重要性。創意思考不只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態度。每個人都具有創意的能力,而且創意可以透過學習而得到啟發。詩歌作為一種語言的藝術,其創意性十足。本文舉例論述,說明如果輔以適當的教學設計,詩歌可提供學生作為創意開發的借鏡。

第二部分「文學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聚焦在如何拉近教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除了理論的探討外,也舉實際例子來驗證兩者合一的可行性。第五章探討「讀者反應理論」應用到英詩教學的可行性。建構一個以讀者/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並針對「作者—文本—讀者」三個面向,設計一個以問題為導向的英詩教學活動。第六章〈拼圖法英詩教學〉則利用分散後再組合的方式,以具體的步驟來演示英詩教學。這種方法強調讀者在閱讀時的主體性,讀者在與文本進行意識交流的過程裡,一面由文本獲得思想的啟迪,一面也以新的角度來詮釋與批判文本,來養成讀者獨立判斷的能力。第七章〈文本即生命:以佛洛斯特 “The Road Not Taken” 的教學為例〉則討論文本閱讀與個人生命的連結。英語教師的工作不應只在傳授語言知識而已,教師們可以藉由語言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提升個人生活品味與生命價值。第八章選擇美國著名女詩人狄瑾蓀數首小詩作為英詩寫作模擬與再現的對象。狄瑾蓀的詩受到許多高中英語課本編輯委員的青睞,她的詩充滿神秘色彩與獨特風格。這篇文章即以狄瑾蓀的短詩來綜合詮釋她的詩風,並嘗試仿效她的「定義詩」精神來設計一個英詩寫作的練習。第九章〈俳句創作與英詩教學〉嘗試將英詩納入英語教學的活動之中,除介紹俳句及其賞析,也仿俳句的書寫,設計一個英詩寫作的教學活動。第十章則討論如何以寓言故事的形式來練習英文寫作。寓言故事因其篇幅短小、語言簡約,同時兼具故事性及道德教訓,可以拿來作為英文摘要及讀後感寫作的練習教材。第十一章介紹美國的兒童歌謠、圖畫童書、簡易故事書與分章故事書,並簡評這些教材的實用功能,希望我們將兒童美語納入國小課程時,能有一個參照的對象。

第三部分「英詩賞析範例」提供對四首英詩的賞析。第十二章讀美國詩人休斯的短詩 “Harlem”,同時演示文學基本修辭「明喻」與「暗喻」的運用。第十三章〈“This Is Just To Say” —兩種讀法〉討論美國詩人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短詩,以詩作驗證閱讀的多元性與趣味性。第十四章讀愛爾蘭詩人葉慈的名作〈茵湖島〉,分析語言的節奏、韻律、意象(image)如何搭配詩作內容而取得良好的藝術表現。最後一章讀英國詩人羅塞蒂的十四行詩,闡述詩的內容與形式如何互相彰顯。藉由這四首詩的賞析,介紹文學作品中語言的藝術性表現如何得到有效彰顯,並期待引領讀者進入文學閱讀的美妙世界。

這個集子探討文學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目的在提供英語教師一個觀念的啟迪和一些教學範例的參考。我要重述,文學教學本是語言教學的一部分,這些嘗試只是回歸本源,回到文學/語言一家的傳統。在這個感性失落的年代,我們更需要對生命採取一種「詩意的態度」(poetic stance),讓想像、自由、創意、批判思考重新融入我們的教學活動,讓我們的學習變成有血有肉的感動,如此才能轉化感動為無盡的學習動能。

教師的責任在於創造飢渴,在於引起動機,在於引導學生自動與主動尋找水喝。文學的多元形式與內容就是那個觸媒。只要把文學重新納入語言教學的課程裡,輔以適當教法,必能引爆學習熱情。只要我們能讓文學與語言進行感性與理性的辯證對話,我們的教學也會跟著活了起來。

愛爾蘭詩人葉慈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文學就是那火種。

試閱

語言文學本是一家,二者在本質上是互相建構的。語言是文學的載體,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般而言,語言能力好的人,洞悉語言背後的深層結構,對文本的理解能力也相對較高。文學感受力強的讀者,對文字的隱喻指涉較為敏感,因此也會對彰顯語言表現的語彙語法,有更深刻的掌握。換言之,語言與文學的學習,可以互相支援而相得益彰。文學與語言的關係,就像一個人的靈魂與肉體。一個人的成長要兼顧靈魂與肉體才能健全發展。一個人的語言要能運用自如,需兼備文學與語言的訓練,缺一不可。

所謂「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是指一個人對語法結構、語音語用的掌握程度。也就是,他對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嫻熟與流暢程度。而「文學能力」(literary competence)是指一個人對文本賞析與批判(critical literacy)、文化感知與理解(cultural literacy)、生命體悟與成長(text as life)的綜合能力。這兩種能力構成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與生命厚度。

學習一種語言,是學一種思想,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因此語言教育也是人文教育重要的一環。可惜國內的英語教育,向來「語」、「文」二分。一般而言,師生們關注聽說讀寫的訓練,而與此能力訓練「似乎」較無直接關係的文學教學則排除在一般課程之外。師生們失去藉文學教學來提升學習興趣與提高語言素養的機會,殊為可惜。而英語師資的養成,也缺少對這個領域的關注。文學不能融入英語教學,是一個教學上的遺憾。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因此在學習時特別強調語音、語法與語用的結構性演練。這種思維,無可厚非,但一味的「重語輕文」,恐也有其後遺症。國人學習英語多年,但英語程度不盡理想。語言溝通,重在「表情達意」。「達意」容易,「表情」則難。溝通不只是資訊的交換,更是「帶著感情的」資訊交流,如此才能交心服人。「語言能力」建立在理性思維之上,以建構共同的話語常模,而「文學能力」則強調感性抒發,把文字語言賦與血肉靈魂。綜合這兩種理性與感性的能力,才能達到有效溝通。但國人的英語能力,從一般的生活對話、到專業知識的表達或深層感情的交流,常力有未逮而為人詬病。「有語無文」的偏頗學習方式,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文學教育除了可以提升溝通的層次外,它也是幫助我們連結文字(word)、世界(world)與心靈(mind)的重要媒介。文學可以強化我們的文字素養,提高跨文化的感知能力。它是連接與轉介生活經驗、提供生命啟示的媒材,它也是演練深度思考與啟發心智成熟的機會。文學更是激發想像力的最好教材,接近文學,可在創意的開發與批判思考的深度上,得到適當的琢磨。簡言之,這是個語言教育最需要文學的年代。

這本集子收錄了我這些年來陸續發表在《英語教學季刊》、English Career、《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雙月刊》等期刊上的十四篇有關文學教學的文章。另外還有一篇〈批判思考與小說教學〉則是首次發表。內容可粗分為三類:「全球化與創意批判思考」、「文學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與「英詩賞析範例」。

第一部分「全球化與創意批判思考」,焦點在從全球化與英語作為共通語(ELF)的角度來反思我們的英語教學,並探討創意思考與批判思考的能力如何透過文學作品的教學演繹而得到開發。第一章〈在地性的政治:全球化、新興英文與英語教學的文化反思〉討論英語在全球化時代的歷史演進,以及英語教育工作者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互動中,要採取怎樣的態度來因應變局。第二章討論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ELF)對語言教學的影響,文中也論及語言的創新可能,特別是中英文的符碼交換可以開拓新的語言表現方式。第三章〈批判思考與小說教學〉討論語言教學可多利用文學文本來豐富教學的內容,同時改進教學法,把培養學生的第五技能,也就是「批判思考」能力,納入教學考量。第四章〈英詩教學與創意思考的開發〉討論創意在語言教學上的重要性。創意思考不只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態度。每個人都具有創意的能力,而且創意可以透過學習而得到啟發。詩歌作為一種語言的藝術,其創意性十足。本文舉例論述,說明如果輔以適當的教學設計,詩歌可提供學生作為創意開發的借鏡。

第二部分「文學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聚焦在如何拉近教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除了理論的探討外,也舉實際例子來驗證兩者合一的可行性。第五章探討「讀者反應理論」應用到英詩教學的可行性。建構一個以讀者/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並針對「作者—文本—讀者」三個面向,設計一個以問題為導向的英詩教學活動。第六章〈拼圖法英詩教學〉則利用分散後再組合的方式,以具體的步驟來演示英詩教學。這種方法強調讀者在閱讀時的主體性,讀者在與文本進行意識交流的過程裡,一面由文本獲得思想的啟迪,一面也以新的角度來詮釋與批判文本,來養成讀者獨立判斷的能力。第七章〈文本即生命:以佛洛斯特 “The Road Not Taken” 的教學為例〉則討論文本閱讀與個人生命的連結。英語教師的工作不應只在傳授語言知識而已,教師們可以藉由語言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提升個人生活品味與生命價值。第八章選擇美國著名女詩人狄瑾蓀數首小詩作為英詩寫作模擬與再現的對象。狄瑾蓀的詩受到許多高中英語課本編輯委員的青睞,她的詩充滿神秘色彩與獨特風格。這篇文章即以狄瑾蓀的短詩來綜合詮釋她的詩風,並嘗試仿效她的「定義詩」精神來設計一個英詩寫作的練習。第九章〈俳句創作與英詩教學〉嘗試將英詩納入英語教學的活動之中,除介紹俳句及其賞析,也仿俳句的書寫,設計一個英詩寫作的教學活動。第十章則討論如何以寓言故事的形式來練習英文寫作。寓言故事因其篇幅短小、語言簡約,同時兼具故事性及道德教訓,可以拿來作為英文摘要及讀後感寫作的練習教材。第十一章介紹美國的兒童歌謠、圖畫童書、簡易故事書與分章故事書,並簡評這些教材的實用功能,希望我們將兒童美語納入國小課程時,能有一個參照的對象。

第三部分「英詩賞析範例」提供對四首英詩的賞析。第十二章讀美國詩人休斯的短詩 “Harlem”,同時演示文學基本修辭「明喻」與「暗喻」的運用。第十三章〈“This Is Just To Say” —兩種讀法〉討論美國詩人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短詩,以詩作驗證閱讀的多元性與趣味性。第十四章讀愛爾蘭詩人葉慈的名作〈茵湖島〉,分析語言的節奏、韻律、意象(image)如何搭配詩作內容而取得良好的藝術表現。最後一章讀英國詩人羅塞蒂的十四行詩,闡述詩的內容與形式如何互相彰顯。藉由這四首詩的賞析,介紹文學作品中語言的藝術性表現如何得到有效彰顯,並期待引領讀者進入文學閱讀的美妙世界。

這個集子探討文學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目的在提供英語教師一個觀念的啟迪和一些教學範例的參考。我要重述,文學教學本是語言教學的一部分,這些嘗試只是回歸本源,回到文學/語言一家的傳統。在這個感性失落的年代,我們更需要對生命採取一種「詩意的態度」(poetic stance),讓想像、自由、創意、批判思考重新融入我們的教學活動,讓我們的學習變成有血有肉的感動,如此才能轉化感動為無盡的學習動能。

教師的責任在於創造飢渴,在於引起動機,在於引導學生自動與主動尋找水喝。文學的多元形式與內容就是那個觸媒。只要把文學重新納入語言教學的課程裡,輔以適當教法,必能引爆學習熱情。只要我們能讓文學與語言進行感性與理性的辯證對話,我們的教學也會跟著活了起來。

愛爾蘭詩人葉慈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文學就是那火種。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445715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6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