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返鄉的妹仔們
美濃客家女兒們轉身,建立自我主體的歸鄉之路。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美濃客家女兒們轉身,
踏上挑戰傳統父權家族體制、重建地方認同,
建立自我主體的歸鄉之路。
本書作者芷筠回到故鄉美濃,遇到了一群與自己類似,帶有都市性格、思想解放的美濃女兒們,追隨著自我意識及社會理想性回來,與長年盤踞在美濃的父權家族制度磨合。地方性別結構所造成的壓迫,在她們追尋自我的返鄉行動過程中,隱約且漸進地重新塑造了地方與家族的關係。
在這裡,女兒們雖以各自以多元的方式忙碌生活著,但故鄉美濃是她們的最大交集;她們面對著不同也相同的家庭、家族與地方課題,訴說著彼此獨立卻又不時交會的生命故事。
試閱
逆流歸來的女兒們
在美濃,女兒是被賦予「離」的角色,離鄉受教育、工作,接著要完成她最大的使命──嫁人,離開原生家庭到夫家。當被家族預設要「離」家嫁掉的女兒,因為受教育,有了更多的自由意志,而選擇「返」鄉追尋自我,在家族角色與自我主體之間,離與返的衝突,是值得玩味的討論。
當女兒回到家鄉工作,家中父母會預設女兒終究要出嫁,所以不會對女兒有太多要求。女兒因為要結婚,得離開原生家庭,與兒子對比起來,沒有那麼多繼承壓力,反而能得到更多家族的寬容。接著這段匿名受訪的女兒,因家中生的都是女性,身為長女,原本長輩寄望在兒子身上的責任與壓力,全落在她身上,但實際上她是女兒,當受不了一切時,得以透過結婚逃「離」。
「我們家到我這一輩,沒有〔生〕兒子,我就要負起男生的責任,不只是長輩預期,我自己也會踏入想說我可以幫忙一些什麼。雖然我是女生,可能沒有我的事,但是當家族裡沒有男生的時候,像這次中元節拜拜,我叔叔沒辦法趕回來,他就問我說能不能回來拜拜,張羅一些事情。雖然說這可能跟男生、女生沒有關係,如果說我現在有哥哥或弟弟的話,可能也不會叫我。
但其實我對這種傳統制度是很矛盾的,我很怕麻煩,我不太想擔這個責任,有時候會覺得幸好我是女生,他們不會對我有過度的期待。如果哪一天我結婚了,可能我也不用回來祭祖啊什麼的。」
在傳統觀念裡,「結婚」還是女兒的命運,家族如此預期她,而她也這樣設想自己。未結婚的女兒是個不穩定、隨時會因結婚而離開家族的角色,這使得未結婚的女兒返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相較於男性會承受原生家庭較小的壓力。但事實上,女兒還是沒有掙脫社會對女兒角色的控制,其中包括會因嫁掉而有必須放棄個人成就的可能。她們只能在返鄉期間的寬容裡,一點點投注自己的主體性,以抵抗社會風俗對她們個人的控制與排除。前表比較了兒子與女兒返鄉回到原生家庭時,所面對的不同處境。兒子無論自主或非自主返鄉,雖然會承受相對大的成家壓力,要面對「後生人留在鄉下沒出息」、「難以在鄉村賺大錢養家」的自尊問題,但其實仍然身在父權家族制度裡,享有家中資源後盾與父系家族的繼承權。女兒抵抗嫁人「離」家的命運,要「返」回原生家庭追尋自我,在傳統上是較少出現的現象。過去,背離異性戀婚姻的期待,離婚返回家中是會讓家族蒙羞的。嫁出去的女兒也僅在年初二回娘家,可以受到原生家庭的款待,以往我聽說還要有人拿著檳榔與香菸到夫家,才能把女兒請回來,若是尚未出嫁的女兒,就得要不斷面對所有人預設妳要嫁離原生家庭的角色期待。
做田野調查的期間,我待在美濃的咖啡館,和幾位阿姨一起聊天。問問她們有沒有認識返鄉的人,她們(簡稱姨)說道:
姨:有啊!不少人回來啊,誰家的XXX也回來了!○○○也回來種田了!種的有聲有色!年輕人回來反而好!有新的想法新的改革!
我:那他是男生?女生?他們大約幾歲呀?
姨:男生!回來繼承家業啊!有些都三十以上啦。
我:那女生呢?有見到嗎?
姨:女生很少耶,有些會回來幫忙家裡,或做其他事。真的是很堅決要回來的。
返鄉的女兒為何與預設「離」(嫁人)的家族角色設定牴觸,依循著自己的意志返鄉,選擇了一條在父權家族邏輯中,幾乎沒有任何利益可言的路徑?
女兒們的另類路徑選擇,往往需要更多的自我了解與堅定,知道自己要返回來做什麼。這個「返」除了與時代性的離鄉期望對抗,也違背了父權家族體制的角色設定。雖然新路徑可能會造成長久以來的體制緊張,但或許能鬆動父權體制已然僵固的結構,也有可能修補一些在時代轉變中留下的家族問題。
促使女兒們想返回沒有任何繼承好處的故鄉,通常是因為與個人經驗連結的地方認同。在新的政治經濟條件運作下,女性們逐漸能接受高等教育,擁有文化資本,進行反身思考,個人也得以從傳統的社會組織中解放出來,建立不同於血緣、地緣等結構性原則主導的群體事務,創造自我與地方的連結。這些得以選擇自己是誰,可以決定自己未來的女兒往往也有更多能動性,將個人與美濃連結,自不同的價值觀轉化,建立主體性,將原有對「離」的性別角色編碼重組,將地方認同返鄉化為地方實踐。(全文未完)
在美濃,女兒是被賦予「離」的角色,離鄉受教育、工作,接著要完成她最大的使命──嫁人,離開原生家庭到夫家。當被家族預設要「離」家嫁掉的女兒,因為受教育,有了更多的自由意志,而選擇「返」鄉追尋自我,在家族角色與自我主體之間,離與返的衝突,是值得玩味的討論。
當女兒回到家鄉工作,家中父母會預設女兒終究要出嫁,所以不會對女兒有太多要求。女兒因為要結婚,得離開原生家庭,與兒子對比起來,沒有那麼多繼承壓力,反而能得到更多家族的寬容。接著這段匿名受訪的女兒,因家中生的都是女性,身為長女,原本長輩寄望在兒子身上的責任與壓力,全落在她身上,但實際上她是女兒,當受不了一切時,得以透過結婚逃「離」。
「我們家到我這一輩,沒有〔生〕兒子,我就要負起男生的責任,不只是長輩預期,我自己也會踏入想說我可以幫忙一些什麼。雖然我是女生,可能沒有我的事,但是當家族裡沒有男生的時候,像這次中元節拜拜,我叔叔沒辦法趕回來,他就問我說能不能回來拜拜,張羅一些事情。雖然說這可能跟男生、女生沒有關係,如果說我現在有哥哥或弟弟的話,可能也不會叫我。
但其實我對這種傳統制度是很矛盾的,我很怕麻煩,我不太想擔這個責任,有時候會覺得幸好我是女生,他們不會對我有過度的期待。如果哪一天我結婚了,可能我也不用回來祭祖啊什麼的。」
在傳統觀念裡,「結婚」還是女兒的命運,家族如此預期她,而她也這樣設想自己。未結婚的女兒是個不穩定、隨時會因結婚而離開家族的角色,這使得未結婚的女兒返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相較於男性會承受原生家庭較小的壓力。但事實上,女兒還是沒有掙脫社會對女兒角色的控制,其中包括會因嫁掉而有必須放棄個人成就的可能。她們只能在返鄉期間的寬容裡,一點點投注自己的主體性,以抵抗社會風俗對她們個人的控制與排除。前表比較了兒子與女兒返鄉回到原生家庭時,所面對的不同處境。兒子無論自主或非自主返鄉,雖然會承受相對大的成家壓力,要面對「後生人留在鄉下沒出息」、「難以在鄉村賺大錢養家」的自尊問題,但其實仍然身在父權家族制度裡,享有家中資源後盾與父系家族的繼承權。女兒抵抗嫁人「離」家的命運,要「返」回原生家庭追尋自我,在傳統上是較少出現的現象。過去,背離異性戀婚姻的期待,離婚返回家中是會讓家族蒙羞的。嫁出去的女兒也僅在年初二回娘家,可以受到原生家庭的款待,以往我聽說還要有人拿著檳榔與香菸到夫家,才能把女兒請回來,若是尚未出嫁的女兒,就得要不斷面對所有人預設妳要嫁離原生家庭的角色期待。
做田野調查的期間,我待在美濃的咖啡館,和幾位阿姨一起聊天。問問她們有沒有認識返鄉的人,她們(簡稱姨)說道:
姨:有啊!不少人回來啊,誰家的XXX也回來了!○○○也回來種田了!種的有聲有色!年輕人回來反而好!有新的想法新的改革!
我:那他是男生?女生?他們大約幾歲呀?
姨:男生!回來繼承家業啊!有些都三十以上啦。
我:那女生呢?有見到嗎?
姨:女生很少耶,有些會回來幫忙家裡,或做其他事。真的是很堅決要回來的。
返鄉的女兒為何與預設「離」(嫁人)的家族角色設定牴觸,依循著自己的意志返鄉,選擇了一條在父權家族邏輯中,幾乎沒有任何利益可言的路徑?
女兒們的另類路徑選擇,往往需要更多的自我了解與堅定,知道自己要返回來做什麼。這個「返」除了與時代性的離鄉期望對抗,也違背了父權家族體制的角色設定。雖然新路徑可能會造成長久以來的體制緊張,但或許能鬆動父權體制已然僵固的結構,也有可能修補一些在時代轉變中留下的家族問題。
促使女兒們想返回沒有任何繼承好處的故鄉,通常是因為與個人經驗連結的地方認同。在新的政治經濟條件運作下,女性們逐漸能接受高等教育,擁有文化資本,進行反身思考,個人也得以從傳統的社會組織中解放出來,建立不同於血緣、地緣等結構性原則主導的群體事務,創造自我與地方的連結。這些得以選擇自己是誰,可以決定自己未來的女兒往往也有更多能動性,將個人與美濃連結,自不同的價值觀轉化,建立主體性,將原有對「離」的性別角色編碼重組,將地方認同返鄉化為地方實踐。(全文未完)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