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I釐清價值排序、突破決策盲點台灣科技創業教父施振榮與人工智能決策分身「AI阿丹」共創領導新思維──實踐王道哲學,讓組織升級進化。 王道遇見人工智能──施振榮的AI思維分身,你的決策新引擎。 從資訊到洞見,讓「AI阿丹」成為你的思辨教練。宏碁創辦人施振榮Stan哥親身示範,AI不僅是工具,更能成為「思維型助理」與「決策陪跑員」,幫助你應對時代變革,化挑戰為機會。本書透過Stan哥與其AI思維分身「AI阿丹」的深度對話,創造出能以王道哲學思考的「決策引擎」,揭示領導者如何駕馭AI智能──開創思維,駕馭未來:深度認識AI的無限可能,引導領導者釐清思緒、突破盲點。王道為本,AI為用:承繼Stan哥智慧的AI阿丹,系統化協助領導人,以王道思維管理組織。決策分身,照見初心:猶如一面誠實的鏡子,協助領導人拆解恐懼、面對初衷,進而前瞻思考。人機共創,組織進化:透過個人決策「3C」與團隊決策「5C」原則,結合AI的輔助,讓決策更透明、更具韌性。台灣實驗,全球浪潮:台灣作為「最小可複製單元」(Minimum Replicable Unit, MRU)的實驗田,將驗證王道領導學的落地、複製與拓展的可能。東方王道思考與前瞻AI科技的完美運用,管理者能應對複雜變局,在不確定的時代中保持清明,引領你走向領導力的覺醒時刻,企業邁向集體共好。專文推薦施先生年逾八秩,仍能以空杯心態擁抱AI浪潮,將其視為「思維型助理」而非僅僅是工具,殊為難能可貴。施先生對於AI的理解,不但體現了「君子役物」、「善假(借)於物」的先手,更蘊含了「反者道之動」、化「敵」為友的智慧。他與AI分身「AI阿丹」的深度協作,高達90%的內容由AI撰寫,這本身就是一場劃時代的實驗。這種協作嘗試,將AI從理性的算力工具,轉化為傳播東方「利他共榮」王道心法的虛擬化身,打破了王道薪傳的時空限制,讓王道走向世界,走近人群,這不僅是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交會,也是「承古開新」象徵性的一刻。──陳明哲(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講座教授、國際管理學會終身院士暨前主席)這本書的寫作方式大量結合 AI 分身與人類智慧,展現了「90% AI、10% 人腦」的協作模式 。對我而言,這帶來深刻的啟發:知識工作者的責任,不僅是積累與傳承,更是要學會駕馭新工具,讓思想能以更有效率、更具想像力的方式呈現。……在這裡,我看見了一種新的「知與行」。知識的萃取與生成,AI 可以協助;而判斷與價值的把握,仍需人腦承擔。這提醒我們:AI 時代並不取代人,而是放大了人類思想的價值。──劉順仁(長庚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暨EMBA執行長、台灣大學會計學系名譽教授)
寫論文讓你壓力爆表,煩惱得睡不著嗎?總是擔心研究數據與結果不夠有說服力?不知道心血結晶為何會被優質期刊退稿?身為研究者的你,是不是也曾經吶喊:「誰來救救我的論文吧!」聽人家說,不如聽專家說!曾撰寫近百篇研究論文、修訂百餘篇研究生論文草稿——讓台北榮民總醫院特約研究員朱廣邦step by step,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引導你一路前行!◆ 寫論文=寫小說?結合科學與文學,喚醒心中作家魂、寫出好論文!◆ 好的題目是成功的一半!什麼樣的標題能讓人一眼就被吸引?◆ 主動語態、被動語態、過去現在未來式……英文寫作中那些你不能不知道的眉角!◆ 投稿期刊時該準備什麼?一直被退稿該怎麼辦?◆ AI浪潮來襲!如何面對論文寫作中的人工智慧爭議與討論?本書從整理研究數據、文字技巧,一路談到重要的投稿策略擬定,以及研究倫理的重要性,並透過搭配實際圖例、論文為範例,為讀者釐清論文寫作的各種疑難雜症,呈現最完整的科學研究論文撰寫指南。想寫出嚴謹易讀的優質論文?想要讓研究成果被同行先進看見?不論是新手或老將,讀完本書,必能邁向成功之路!本書特色:1. 將文學寫作概念結合於科學研究論文寫作、期刊投稿指引,易讀性高,從大學生到研究老手,此書都能給予最實際的期刊寫作幫助。2. 台灣市面上較少針對生醫類別的英文科學寫作指引,且作者本身即為寫作、投稿經驗豐富的優秀研究者,能提供英文非母語者清楚易懂的論文期刊寫作與投稿指引。3. 從研究過程的準備、論文撰寫與修訂、到投稿專業期刊的各種注意事項,提供最全面、最完整的協助。4. 除了理論說明,書中還加入實際投退稿及回應審查意見的案例,方便讀者理解。
★ 新收錄藍色經濟倡議家甘特.鮑利推薦序,側寫施振榮國際合作脈絡 ★★ 從開拓歐洲電腦市場到合資成立「零碳排」企業,看見台灣企業家的國際行動與視野 ★-台灣科技創業教父施振榮,退而不休的王道人生代表作,透過企業領導人的自剖,給予台灣產業與社會真摯建言。✓ 人生即創新,分享宏碁從技術創業到品牌化的關鍵思考。✓ 領導即溝通,以簡明口號傳達深刻內涵,凝聚共識必備。✓ 王道理論由內而外翻轉思維,落實ESG、跨領域創值不再困難!施振榮作為台灣第一代科技創業家,堅持以自己的王道心法開
★ 新收錄藍色經濟倡議家甘特.鮑利推薦序,側寫施振榮國際合作脈絡 ★★ 從開拓歐洲電腦市場到合資成立「零碳排」企業,看見台灣企業家的國際行動與視野 ★-台灣科技創業教父施振榮,退而不休的王道人生代表作,透過企業領導人的自剖,給予台灣產業與社會真摯建言。✓ 人生即創新,分享宏碁從技術創業到品牌化的關鍵思考。✓ 領導即溝通,以簡明口號傳達深刻內涵,凝聚共識必備。✓ 王道理論由內而外翻轉思維,落實ESG、跨領域創值不再困難!施振榮作為台灣第一代科技創業家,堅持以自己的王道心法開
流淌三百年的頭前溪河水、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與其標誌性的大煙囪地景、經歷超過七十年跨度的三場戰爭記憶──二戰、國共內戰、冷戰政治、工業、水文、生態,如何交織出新竹的文化基因⮕ 荒廢的廠房如何吸引瀕危物種「霜毛蝠」在此生活?⮕ 頭前溪水作為工業與戰略資源,如何承接城市的記憶?⮕ 移動緩慢的植物群如何成為歷史迴游的線索?⮕ 在六燃工作、居住、生活的人們,又是怎麼和這個戰爭遺址共存共融? 「六燃」是「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的簡稱,與日本本島的一至四燃,北韓平壤的五燃,同為二戰時生產軍需燃料的工廠。1945年日軍戰敗、國民政府來台,高雄六燃成為中油煉油廠,新竹六燃則先成為空軍軍舍、後成為眷村「忠貞新村」。眷村遷村後,六燃廠房一度成為廢棄之地,最後在藝術家與文史愛好者的奔走下,以博物館的形式保留。從文資保存,到共同的想像 為推廣與活化六燃文史空間,自2019年開始,陽明交通大學六燃博物館團隊便藉由藝術策展的形式,每三年推出一場展覽,藉以梳理新竹這座科技工業城的前世今生及發展脈絡。2025年的六燃文件展,以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的遺址為出發點,透過檔案、影像、藝術創作、環境數據與社群參與,構築一條橫跨歷史的洄游路徑,觀望軍事遺構與生態交纏的海軍動態網絡,理解遺址本身、及文資保存的再生產,是如何消化三場戰爭歷史記憶:二戰、國共內戰、冷戰,以及如何與流淌三百年的頭前溪河水呼應,成為眾人的共同想像。生態與文化的交織 書中打破過往文件展紀錄書之形式,邀請七位學者撰文,從行動網絡、生態保存、田野調查、水文地理、文化治理、歷史紀錄等角度,書寫人、地、歷史、記憶、物種、生態是如同時依附又彼此衝突的複雜樣態,並藉由策展論述與七篇論文之開展,回應「生態-文化」的永續概念,看見工業遺構與河流如何進入日常、文化記憶,如何在變動中不斷演進與轉化,以及其上的多元物種如何共存共融。透過生態與文化的對話,從六燃出發,認識「不只是人類」的歷史。【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書籍的展望 「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系列出版品,是陽明交通大學自2018年起執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辦公室所支持的新竹六燃保溫睦鄰與博物館計畫,由陽明交大六燃團隊為「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新竹六燃)之保存活化議題所展開的大學社會實踐之成果。 「活隱喻・活博物館」的策展理念,讓歷史場域不再僅是過去的遺留,繼續成為對話、行動與想像的所在。新竹六燃作為一個想像共同體,指引人們在記憶與當代的流動中,建構出一個融合生命、生態與文化的永續體。
一座沒有記憶與歷史的二戰城市,將成為患有失憶症的城市;一座二戰城市,需要一群具反思、批判和實踐能力的市民,來保存、活化、滋養她。#什麼是六燃 「六燃」是「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的簡稱,與日本本島的一至四燃,北韓平壤的五燃,同為二戰時生產軍需燃料的工廠。1945年日軍戰敗、國民政府來台,高雄六燃成為中油煉油廠,新竹六燃則先成為空軍軍舍、後成為眷村「忠貞新村」。眷村遷村後,六燃廠房一度成為廢棄之地,最後在藝術家與文史愛好者的奔走下,以博物館的形式保留,也就是六燃「新竹生博物館」(Hsinchu Living Museum)計畫。#以藝術再造歷史現場 作為朝向高度發展的城市,新竹在逐步回溯歷史的過程中,尚缺席二戰與冷戰為城市帶來的影響。陽明交通大學的「新竹生博物館」計畫,便是希望藉由藝術策展的形式,透過「藝術實踐參與社區營造」、「智慧科技支援生態保育」、「文史田調結合混合實境再造歷史現場」的實踐,探討六燃的歷史、記憶,以及曾生活在六燃中、現已畫下休止符的眷村文化;在逐漸孕育成形的過程中,也力求與居民之間的互相理解,促成居民與社區情感的凝聚。當城市患有失憶症,這座「活的」博物館,便成為銜接城市過去、現在到未來的重要樞紐。 本書忠實呈現2019年六燃文件展的內容:策展團隊以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為基地,透過文獻、藝術與科技結合,呈現新竹在戰爭、工業、遷徙與記憶交錯下的歷史紋理。藉由再造歷史現場、眷村文化轉譯及與居民的對話,六燃展試圖讓被遺忘的歷史重新進入公共視野,並成為能持續生成、對話與更新的文化生命體;並透過本書內容,呈現藝術可以如何走進社區,與地方對話,找回這塊台灣遺失的文化拼圖、記憶缺口。【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書籍的展望 「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系列出版品,是陽明交通大學自2018年起執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辦公室所支持的新竹六燃保溫睦鄰與博物館計畫,由陽明交大六燃團隊為「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新竹六燃)之保存活化議題所展開的大學社會實踐之成果。 「活隱喻・活博物館」的策展理念,讓歷史場域不再僅是過去的遺留,繼續成為對話、行動與想像的所在。新竹六燃作為一個想像共同體,指引人們在記憶與當代的流動中,建構出一個融合生命、生態與文化的永續體。
從戰後遷臺的百廢待興,到研製出臺灣首批電晶體與積體電路,交通大學的復校運動,如何影響臺灣電子產業的發展第一臺電視訊號發射機、雷射、電晶體再到積體電路,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在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陸續研發關鍵技術、自製科技產品,成功推動臺灣電子產業的進程。然而原以培育「路、輪、電、郵」等基礎建設人才為主的交通大學,為何在臺灣復校卻是以「電子研究所」起家?政府政策、美援,以及校友,如何牽動復校運動,進而改寫臺灣產業史?▎從「交通」轉向「電子」的復校歷程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臺後,交大校友便陸續倡議在臺復校;但對於當時的政府而言,臺灣為暫居之地,培育基礎建設人才的需求遠不及收復土地的重要,復校提案便因政府政策、國家財政等因素受阻。然而,戰後與軍事相關的原子科學發展迅速,連帶帶動各國電子科學領域的發展,與清大的原子研究所相對應的交大電子研究所構想浮現檯面,為復校帶來一線生機。書中透過爬梳此段歷史,呈現「工程師」們的復校計畫是如何與國家政權磨合,並緊扣時代的變遷,最終推動了臺灣第一間電子所。▎邁入原子與電子的時代,影響戰後研究的國際力量借助聯合國特別基金計畫、美援相對基金,交通大學在電子研究所成立後,除了挹注資源在硬體建設上,也透過校友的引介邀請到多位專家學者授課、建置實驗室等,為交大的研究發展打下基礎。並在一九六二年引進第一部電子計算機;一九六五 年自製雷射,研製第一枚平面電晶體; 一九六六年更成功自製第一顆積體電路,見證臺灣電子產業發展前沿。本書從機構史角度出發,爬梳檔案文獻、報章雜誌、佐以口述訪談紀錄,重現時代中錯綜複雜的機構與人物關係,釐清遷臺後國民政府、交大校友、美援等多項因素交互影響的復校脈絡,重新探索臺灣電子產業發展最初、也最為關鍵的節點。 ★ 影響臺灣電子產業的關鍵十年 ★ 1956│交大復校籌備委員會以電子研究為方向,積極奔走。 1958│電子研究所成立,交通大學順利在臺灣復校。 1961│自製電視訊號發射機,為臺灣電視廣播之始。 1962│引進、展出臺灣第一部電子計算機。 1965│自製氦氖氣體雷射,研製臺灣第一批電晶體。 1966│成功自製臺灣第一顆積體電路。 1967│電子所改制為工學院,招生學士班及博士班,培養第一批本土工學博士。 從清末的南洋公學,到改寫積體電路產業的交通大學; 從作育無數路、輪、電、郵之英才,到培養臺灣電子產業第一批領航者; 交通大學的復校歷史,同步見證了臺灣電子產業的風起。本書特色•爬梳冷戰時期的機構史,以大學為出發,微觀美援與聯合國如何推進臺灣科學研究。•透過第一手訪談與典藏史料交互映證,從工程師與研究者的第一視角,重現臺灣電子科學早期的景況。•收錄台灣電子科學界及交大復校重要人物生平,藉由人物歷史,探索遷臺後大學如何在臺落地生根。
從科學家到教育家, 見證臺灣生科成長, 推動高等教育銳變。 「我自認心無大志,凡事只要努力不懈,順其自然,便心安理得。我個人非常喜歡『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的座右銘;然而在因緣際會之下,意外從研究走向學術行政之路,人生變得越來越複雜,考慮的層面及問題更益發多元。我很慶幸這一生有非常多的機緣,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為臺灣兩所頂尖大學(陽明大學及交通大學)打拚效勞。」──吳妍華〈自序〉 吳校長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女性學術領袖,領導學術機構、教育青年學者、從事卓越研究,對臺灣學術發展貢獻極巨。這本書將她一生的寶貴經歷、卓越成果,清晰簡明地寫下來,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性書籍。 ──錢煦(中研院院士) 傳記中,詳實地記述了吳妍華的學術歷程以及她擔任兩所國立大學校長,為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篳路藍縷及開創新猷的精彩回顧,筆力之下高潮迭起,觀來興味無限。 ──吳成文(國家衛生研究院創院院長) 我一路看她從一位研究病毒的傑出女科學家,到投入高等教育、培養人才,並促成兩所國立大學的合併,這一史無前例的成就背後可以看見她的理念、洞見、堅持的毅力。 ──翁啟惠(中研院前院長) 吳校長很「真」,這不單單是說她個性真摯,她處事更是認真,這些特質在她就任交大校長最是展露無遺。 ──曾志朗(教育部前部長) 吳校長之人格特質:光明磊落、不畏強勢,且行事果決、劍及履及、擇善無私,有古俠士之風。 ──張懋中(交通大學前校長) 吳校長的高瞻遠矚,讓交大逐步從台灣電子工業的搖籃,轉型為生醫研究的重鎮,為學校帶來了嶄新的發展契機。 ──鄧啟福(交通大學前校長) 這本書帶領我們重溫陽明、交大、宜蘭附醫的歷史,讓我們有機會了解那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這不僅是吳妍華的回憶錄,更是台灣生醫發展與高等教育的回憶錄。 ──林奇宏(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她是我最尊崇的學者及校長,對每一件事情都秉持著非常認眞、有理想的態度堅持己念、一絲不苟的精神做事。 ──徐明達(陽明大學前副校長兼生化所教授) 吳妍華校長為人正直,做事中道,公正無私,只考慮學校利益,不會有灰色地帶,做事有明確的法則可遵循,因此往往能事半功倍。 ──林一平(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她始終堅信教育的力量是改變未來的關鍵,這分信念,也必將激勵我們不斷追求卓越,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陳震寰(陽明交通大學前醫學院院長)
從科學家到教育家, 見證臺灣生科成長, 推動高等教育銳變。 「我自認心無大志,凡事只要努力不懈,順其自然,便心安理得。我個人非常喜歡『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的座右銘;然而在因緣際會之下,意外從研究走向學術行政之路,人生變得越來越複雜,考慮的層面及問題更益發多元。我很慶幸這一生有非常多的機緣,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為臺灣兩所頂尖大學(陽明大學及交通大學)打拚效勞。」──吳妍華〈自序〉 吳校長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女性學術領袖,領導學術機構、教育青年學者、從事卓越研究,對臺灣學術發展貢獻極巨。這本書將她一生的寶貴經歷、卓越成果,清晰簡明地寫下來,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性書籍。 ──錢煦(中研院院士) 傳記中,詳實地記述了吳妍華的學術歷程以及她擔任兩所國立大學校長,為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篳路藍縷及開創新猷的精彩回顧,筆力之下高潮迭起,觀來興味無限。 ──吳成文(國家衛生研究院創院院長) 我一路看她從一位研究病毒的傑出女科學家,到投入高等教育、培養人才,並促成兩所國立大學的合併,這一史無前例的成就背後可以看見她的理念、洞見、堅持的毅力。 ──翁啟惠(中研院前院長) 吳校長很「真」,這不單單是說她個性真摯,她處事更是認真,這些特質在她就任交大校長最是展露無遺。 ──曾志朗(教育部前部長) 吳校長之人格特質:光明磊落、不畏強勢,且行事果決、劍及履及、擇善無私,有古俠士之風。 ──張懋中(交通大學前校長) 吳校長的高瞻遠矚,讓交大逐步從台灣電子工業的搖籃,轉型為生醫研究的重鎮,為學校帶來了嶄新的發展契機。 ──鄧啟福(交通大學前校長) 這本書帶領我們重溫陽明、交大、宜蘭附醫的歷史,讓我們有機會了解那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這不僅是吳妍華的回憶錄,更是台灣生醫發展與高等教育的回憶錄。 ──林奇宏(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她是我最尊崇的學者及校長,對每一件事情都秉持著非常認眞、有理想的態度堅持己念、一絲不苟的精神做事。 ──徐明達(陽明大學前副校長兼生化所教授) 吳妍華校長為人正直,做事中道,公正無私,只考慮學校利益,不會有灰色地帶,做事有明確的法則可遵循,因此往往能事半功倍。 ──林一平(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她始終堅信教育的力量是改變未來的關鍵,這分信念,也必將激勵我們不斷追求卓越,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陳震寰(陽明交通大學前醫學院院長)
台灣曾經有一千多種稻米?毒魚的魚藤也能做農藥?義民祭的「聖火」和奧運有關?無國籍者如何在異地求生?以跨學科觀點探索人文與社會,重新思考群體、文化與環境間的關係!★ 22位人文學者的研究薈萃,開創新時代書寫觀點。★ 跨地域﹑跨族群﹑跨物種,以5大輯重新編纂對文化的深度思索。本書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二十年的精華呈現,透過多位學者的研究,看見人文領域對於社會的關懷,並透過不同質地的書寫搭建對話橋梁──從理論思索走向實踐,也在實踐中看見文化的多元,並藉以思考跨域精神。書中研究包含人與環境的關係,如日治時期的米種政策、魚藤種植計畫,並闡述工業化如何一步步將土地改造為其剝削的對象;而人們又如何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種種議題時,不斷地在行動中反思並凝聚集體意識,找回人與人、人與其建構的環境、人與環境中其他物種所共構的關係,達到尋求「多物種正義」的可能。同時,也藉由爬梳族群的遷徙、移動、甚至流亡的歷程,提供多視角的流離想像:從流亡藏人與戰後在日台人的處境,看見個體在無國籍狀態中的受限;亦從國家介入及界定族群的過程,觀察當族群認同受統治權力影響的同時,如何與其協商,保有流動與變化的可能。全書分五大輯共二十一篇的書寫,以眾聲喧嘩的方式,重新辯證、解讀關於族群、環境,以及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如何在流動的狀態中共構交織成生命之網,並以多元的觀點拓展、反思我們關於生命與生態的想像。
台灣曾經有一千多種稻米?毒魚的魚藤也能做農藥?義民祭的「聖火」和奧運有關?無國籍者如何在異地求生?以跨學科觀點探索人文與社會,重新思考群體、文化與環境間的關係!★ 22位人文學者的研究薈萃,開創新時代書寫觀點。★ 跨地域﹑跨族群﹑跨物種,以5大輯重新編纂對文化的深度思索。本書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二十年的精華呈現,透過多位學者的研究,看見人文領域對於社會的關懷,並透過不同質地的書寫搭建對話橋梁──從理論思索走向實踐,也在實踐中看見文化的多元,並藉以思考跨域精神。書中研究包含人與環境的關係,如日治時期的米種政策、魚藤種植計畫,並闡述工業化如何一步步將土地改造為其剝削的對象;而人們又如何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種種議題時,不斷地在行動中反思並凝聚集體意識,找回人與人、人與其建構的環境、人與環境中其他物種所共構的關係,達到尋求「多物種正義」的可能。同時,也藉由爬梳族群的遷徙、移動、甚至流亡的歷程,提供多視角的流離想像:從流亡藏人與戰後在日台人的處境,看見個體在無國籍狀態中的受限;亦從國家介入及界定族群的過程,觀察當族群認同受統治權力影響的同時,如何與其協商,保有流動與變化的可能。全書分五大輯共二十一篇的書寫,以眾聲喧嘩的方式,重新辯證、解讀關於族群、環境,以及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如何在流動的狀態中共構交織成生命之網,並以多元的觀點拓展、反思我們關於生命與生態的想像。
為台灣移工、新住民人權奉獻三十餘年,美國國務院稱他是「結束現代奴隸制度的英雄」。難民神父阮文雄第一本口述傳記,細數自越南逃難至投身社會運動一路來的心路歷程。你要活的話,你不能只用你的心,你要用你的頭腦;所以你用毅力而活,不是感覺而活。──阮文雄本書是「難民神父」阮文雄的第一本口述生命史著作。他是因內戰而逃難的政治難民,本書首度完整披露他逃難之前的生命故事,以及他如何經歷多次嘗試,終於成功出海,卻又不幸遭遇颱風,在千鈞一髮之際,偶然地被貨輪所救起的奇蹟敘事。然而,他的難民身分展開的同時,也是他重新接受聖召的起點,於是他在難民之外,又長出了一個新的身分:神父。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逃離」呈現阮神父的家族記憶與成長故事,以及在歷經了數次失敗之後,如何驚心動魄地成功逃離越南;第二部分「新生」,描述的則是他在日本與澳洲的難民營裡,如何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尋找到一種新生命的可能;第三部分「行動」則聚焦於其在台灣的神職生涯,看他如何結合社會運動的實踐,成為一個非典型的神父,積極地介入台灣在地與越南人有關的議題,並且在近年透過跨國串連,成功地集結力量為弱勢發聲。這樣一位經歷過多重流離的「難民神父」,在台灣度過了他生命中最精彩的四十年,也完成了許多台灣人自己無法完成的人權任務。他給台灣社會帶來許多美好的價值,台灣社會也給了他成就這些價值的空間與可能。這本書是第一本由阮文雄第一人稱視角所撰寫的「非虛構寫作」,第一手的素材以及一些未曾披露過的真實故事與深刻感受,引領我們看見──一個曾需要接受援助的難民,如何在多重流離的生命歷程後,成為能夠匯集力量的專業助人工作者。書名「越邊」源自於越南文vượt biên/vượt biển,既是「穿越邊界」也是「渡海」,以此為書名,不只指涉阮神父地理空間上的穿越,更隱含有身分上、認同上的轉變與思考。本書特色★阮文雄神父的第一本口述傳記★精選珍貴的歷史照片與文獻首度編輯成冊★收錄中南半島難民海路的逃難路線地圖★以年表整理爬梳個人生命及其對應的宏觀歷史事件★全書詳盡的註解與考證,補充重要的時代背景知識★針對越南難民的研究或出版,多半聚焦在北美與東南亞,本書為少數涉及東北亞歷史的著作。
為台灣移工、新住民人權奉獻三十餘年,美國國務院稱他是「結束現代奴隸制度的英雄」。難民神父阮文雄第一本口述傳記,細數自越南逃難至投身社會運動一路來的心路歷程。你要活的話,你不能只用你的心,你要用你的頭腦;所以你用毅力而活,不是感覺而活。──阮文雄本書是「難民神父」阮文雄的第一本口述生命史著作。他是因內戰而逃難的政治難民,本書首度完整披露他逃難之前的生命故事,以及他如何經歷多次嘗試,終於成功出海,卻又不幸遭遇颱風,在千鈞一髮之際,偶然地被貨輪所救起的奇蹟敘事。然而,他的難民身分展開的同時,也是他重新接受聖召的起點,於是他在難民之外,又長出了一個新的身分:神父。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逃離」呈現阮神父的家族記憶與成長故事,以及在歷經了數次失敗之後,如何驚心動魄地成功逃離越南;第二部分「新生」,描述的則是他在日本與澳洲的難民營裡,如何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尋找到一種新生命的可能;第三部分「行動」則聚焦於其在台灣的神職生涯,看他如何結合社會運動的實踐,成為一個非典型的神父,積極地介入台灣在地與越南人有關的議題,並且在近年透過跨國串連,成功地集結力量為弱勢發聲。這樣一位經歷過多重流離的「難民神父」,在台灣度過了他生命中最精彩的四十年,也完成了許多台灣人自己無法完成的人權任務。他給台灣社會帶來許多美好的價值,台灣社會也給了他成就這些價值的空間與可能。這本書是第一本由阮文雄第一人稱視角所撰寫的「非虛構寫作」,第一手的素材以及一些未曾披露過的真實故事與深刻感受,引領我們看見──一個曾需要接受援助的難民,如何在多重流離的生命歷程後,成為能夠匯集力量的專業助人工作者。書名「越邊」源自於越南文vượt biên/vượt biển,既是「穿越邊界」也是「渡海」,以此為書名,不只指涉阮神父地理空間上的穿越,更隱含有身分上、認同上的轉變與思考。本書特色★阮文雄神父的第一本口述傳記★精選珍貴的歷史照片與文獻首度編輯成冊★收錄中南半島難民海路的逃難路線地圖★以年表整理爬梳個人生命及其對應的宏觀歷史事件★全書詳盡的註解與考證,補充重要的時代背景知識★針對越南難民的研究或出版,多半聚焦在北美與東南亞,本書為少數涉及東北亞歷史的著作。
不論是「亞洲當下」的系譜編寫,或是策略指認之「亞際參照框架」,都必得是多向、重層,且對不同型態的劃界帶有高度自覺的實踐。受到亞際、跨太平洋與晚近冷戰研究的啟發,《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冷戰研究學群的階段性成果,也是「重探亞際當代系譜」書系的首本論文集。第一單元「軍事主義與移動」收錄的四篇文章,探討主題涵蓋美國軍事部署在臺灣引發的司法管轄權爭議與交涉過程,及其如何成為我們理解美國帝國主義性質的視角;結合軍事介入與經濟發展的美援,在何種意義與程度上提供了臺灣與南越之間的交流介面;未曾稍歇的戰爭導致的「越南難民問題」,如何反映了解殖、內戰與冷戰的盤根錯節,以及人道主義表象下的地緣政治經濟考量。相對於第一單元涉及目前尚處研究起步階段的冷戰時期臺越交流與較為顯著的美國因素,第二單元「互相參照與想像」收錄的三篇文章,則多少受到晚近地緣局勢激發,即中國陰影下的臺港互動,來回看冷戰時期兩地的連結。以足球、電影及政論雜誌不同主題切入,探究冷戰緩解所引發的諸種文化政治變動,尤其是共產陣營的應對、國族主義的重構與文化工作者的跨域移動等等。整體而言,本書雖然聚焦於冷戰時期不同階段、不同領域的臺美、臺越、越日與臺港連結,然而,不同文章皆指出,雙邊交流並不限於兩地,往往是受到多邊互動牽引,彼此的連結也發生在殖民與冷戰更迭交錯的宏觀結構之中。這些文章更提醒我們,在宏觀結構之外,個人能動性及事件的不可預期性也會對既有社會關係帶來衝擊,並塑造新的關係。我們期望,本書有限的涵蓋範圍、議題與運用的檔案,能激發起更多研究,聚焦宏觀結構、亞際連結與個人能動性之間的碰撞,重新梳理冷戰的多元系譜。本書特色1. 探討主題涵蓋美國在臺軍事部署的司法管轄權爭議、美援對臺越交流的影響,以及「越南難民問題」如何反映解殖、內戰與冷戰的盤根錯節。2. 以足球、電影及政論雜誌不同主題切入,探究冷戰緩解所引發的諸種文化政治變動。3. 聚焦宏觀結構、亞際連結與個人能動性之間的碰撞,重新梳理冷戰的多元系譜。
不論是「亞洲當下」的系譜編寫,或是策略指認之「亞際參照框架」,都必得是多向、重層,且對不同型態的劃界帶有高度自覺的實踐。受到亞際、跨太平洋與晚近冷戰研究的啟發,《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冷戰研究學群的階段性成果,也是「重探亞際當代系譜」書系的首本論文集。第一單元「軍事主義與移動」收錄的四篇文章,探討主題涵蓋美國軍事部署在臺灣引發的司法管轄權爭議與交涉過程,及其如何成為我們理解美國帝國主義性質的視角;結合軍事介入與經濟發展的美援,在何種意義與程度上提供了臺灣與南越之間的交流介面;未曾稍歇的戰爭導致的「越南難民問題」,如何反映了解殖、內戰與冷戰的盤根錯節,以及人道主義表象下的地緣政治經濟考量。相對於第一單元涉及目前尚處研究起步階段的冷戰時期臺越交流與較為顯著的美國因素,第二單元「互相參照與想像」收錄的三篇文章,則多少受到晚近地緣局勢激發,即中國陰影下的臺港互動,來回看冷戰時期兩地的連結。以足球、電影及政論雜誌不同主題切入,探究冷戰緩解所引發的諸種文化政治變動,尤其是共產陣營的應對、國族主義的重構與文化工作者的跨域移動等等。整體而言,本書雖然聚焦於冷戰時期不同階段、不同領域的臺美、臺越、越日與臺港連結,然而,不同文章皆指出,雙邊交流並不限於兩地,往往是受到多邊互動牽引,彼此的連結也發生在殖民與冷戰更迭交錯的宏觀結構之中。這些文章更提醒我們,在宏觀結構之外,個人能動性及事件的不可預期性也會對既有社會關係帶來衝擊,並塑造新的關係。我們期望,本書有限的涵蓋範圍、議題與運用的檔案,能激發起更多研究,聚焦宏觀結構、亞際連結與個人能動性之間的碰撞,重新梳理冷戰的多元系譜。本書特色1. 探討主題涵蓋美國在臺軍事部署的司法管轄權爭議、美援對臺越交流的影響,以及「越南難民問題」如何反映解殖、內戰與冷戰的盤根錯節。2. 以足球、電影及政論雜誌不同主題切入,探究冷戰緩解所引發的諸種文化政治變動。3. 聚焦宏觀結構、亞際連結與個人能動性之間的碰撞,重新梳理冷戰的多元系譜。
《新竹六燃大煙囪》是以大煙囪作為故事的第一視角,記錄不同時代,從日治時期到後來的眷村,直到現在,由它來介紹曾經在裡面工作、生活的人們、動物……。六燃是指日本人在臺灣蓋的第六座日本海軍燃料廠,透過歷史繪本出版計畫,用另一個方式在問:臺灣是誰?位於太平洋重要戰略地位上,她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這些提問最終也指向:我們要如何治理六燃?亦即,我們希望六燃以何種方式跟我們的歷史、文化、記憶,以及對未來的想望交織在一起?繪本以中文出版,另外有台、英、日文三種語言的文字翻譯和音檔,讀者可以掃描 QR Code 來閱讀和聆聽新竹六燃大煙囪的故事。
《電影與文化冷戰》探索了在冷戰政治高峰時期,新興獨立國家和殖民國家之間的跨國合作和競爭,如何形塑了二戰後的亞洲電影。李順真在對亞洲電影文化和產業的分析中,同時採用了全球和區域取向的研究方法。亞洲地區的新經濟格局和早期電影創業家間共通的戰後經驗,受到冷戰政治、美國文化外交,以及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期間更加旺盛的文化流動所影響。作者詳細審視此混亂時期的文化現實,並根據冷戰時期因「不結盟」運動的影不斷擴大而形成、破裂和重建的國際關係,在此脈絡下全面重建亞洲電影史。作者闡述了當時東亞和東南亞電影界高層、創意人員、政策制定者及學者力求將他們受好萊塢啟發的體系產業化,進而擴大市場,並提高其文化產品的競爭力。為此,他們成立了亞洲電影製片人聯盟,共同主辦亞太影展,並聯合製作電影。《電影與文化冷戰》闡明,亞洲戰後最初密集形成的電影製片人網絡體系,很大程度上是冷戰文化政治的結果和美國霸權的產物。在東京、新加坡、香港、吉隆坡等眾多城市舉辦的亞太影展,是冷戰期間電影人才一年一度的展示場合,而中央情報局也藉此機會,建立並維持美國與亞洲之間在文化、政治和制度各方面的聯繫。《電影與文化冷戰》以躍然紙上的筆觸,高度還原了這段幾乎被遺忘的亞洲劇院和電影產業史。
《電影與文化冷戰》探索了在冷戰政治高峰時期,新興獨立國家和殖民國家之間的跨國合作和競爭,如何形塑了二戰後的亞洲電影。李順真在對亞洲電影文化和產業的分析中,同時採用了全球和區域取向的研究方法。亞洲地區的新經濟格局和早期電影創業家間共通的戰後經驗,受到冷戰政治、美國文化外交,以及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期間更加旺盛的文化流動所影響。作者詳細審視此混亂時期的文化現實,並根據冷戰時期因「不結盟」運動的影不斷擴大而形成、破裂和重建的國際關係,在此脈絡下全面重建亞洲電影史。作者闡述了當時東亞和東南亞電影界高層、創意人員、政策制定者及學者力求將他們受好萊塢啟發的體系產業化,進而擴大市場,並提高其文化產品的競爭力。為此,他們成立了亞洲電影製片人聯盟,共同主辦亞太影展,並聯合製作電影。《電影與文化冷戰》闡明,亞洲戰後最初密集形成的電影製片人網絡體系,很大程度上是冷戰文化政治的結果和美國霸權的產物。在東京、新加坡、香港、吉隆坡等眾多城市舉辦的亞太影展,是冷戰期間電影人才一年一度的展示場合,而中央情報局也藉此機會,建立並維持美國與亞洲之間在文化、政治和制度各方面的聯繫。《電影與文化冷戰》以躍然紙上的筆觸,高度還原了這段幾乎被遺忘的亞洲劇院和電影產業史。
直到花上十多年的時間,慢慢地,我才發現這塊土地蘊藏的多樣性瑰寶。竹房屋、咖啡衣、石頭紙、出版與教育、解決海洋塑膠湯……藍色經濟倡議家甘特,在推廣永續經濟路上與台灣夥伴們的獨特學習,從商業模式的建立開始,推廣「零排放」與「藍色經濟」,發現台灣所具有的自然、藝術與科技力量。這一切始於40年前甘特與施振榮展開的情誼。他們在1983年的「世界十大傑出青年」頒獎典禮結識,一同為公共利益推展了多項倡議,在永續經濟觀點與「王道」管理風格的相互學習與滋養下,激盪出邁向未來的力量。本書描繪甘特.鮑利這段獨特的學習,並分享他所收穫的啟發與所見人們「內在的財富」,提供他的洞見與懇切的盼望:為了更好的共同未來盡一份心力。我們迫切需要經濟轉型,不以增長作爲唯一目標,我們的消費模式和生產技術必須在地球的自然限度內進行。本書特色1. 藍色經濟創始人以自身經驗出發,從自然、藝術與科技等多重層面探討台灣在永續發展方面不可忽視的力量。2. 以真實案例佐證,看見零排放的實踐與可能性,以及甘特如何透過人際網路的相互支持來推動永續發展。3. 本書內頁以石頭紙印製。
臺灣教育史上最年輕的大學校長奉行80分主義的樂活典範阮大年生於兵馬倥傯的中國上海,見證對日抗戰和共產黨統治,幾經輾轉遷臺後赴美取得博士學位。學成之際受時任中原理工學院韓偉院長感召,毅然返臺赴中原理工學院任教並獲聘校長,卸任後受李國鼎先生邀請出任科技顧問組執行秘書,推動八大科技政策,繼為教育部延攬擔任政務次長,負責鬆綁髮禁等重大政策。交大校長任期中,以國家級視野與標準規劃校務建設,積極引進人文藝術與通識教育,並規劃設立人文社會學院,為交大成為綜合性頂尖大學鋪路。而後憑藉「飲水思源」與「有教無類」的熱忱,陸續接任東海大學與臺中商專校長,並成功促成臺中商專升格技術學院。阮大年不僅創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紀錄(中原任期),也是第一位由國立大學出任私立大學的校長(交大轉任東海),同時率先提出院校合併構想(如建議臺中四校合併為臺中大學);任內並促成中原與中商升格,以及四中五校聯誼賽、清交梅竹賽、臺中四大學競賽聯盟、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等校際聯誼與合作,為臺灣樹立開放、合作、全人平衡的前瞻教育典範。這位一生奉獻教育的「超級校長」,直言不諱的性格讓他在官場中屢屢被推上風口浪尖,人事爭鬥也讓自己飽受攻訐傾軋,但這些皆遠不如么女飽受病苦折磨的錐心之痛,所幸信仰讓阮大年對上天所有安排無不感恩順從。然而「順天」不代表消極無為、隨波逐流,除了讓人生出力量直視苦難,也更懂得珍惜幸福;這無疑是阮大年向吾人演示、無止境且最寶貴的一堂生命教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