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般若波羅蜜是諸佛之母,諸佛皆由此生 第一本將佛教最大部、最長的大般若經(六百卷)濃縮,成為入門精華的指南
大乘修行之道的總綱為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中,尤以般若波羅蜜為要,般若波羅蜜是大乘法門的理論基礎,也是修行的指導原則,沒有入出世無礙的般若,就沒有大乘。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大般若經》,唐玄奘譯,共十六會,為一諸部般若經的大集。
其中包括了: 第一會的上品般若,第二、三會的中品般若,第四、五會的下品般若,第六會的勝天王般若,第七會的文殊般若,第八會的那伽太室利般若,第九會的金剛般若,第十會的理趣般若,第十一至第十六會的六分波羅蜜多般若,總計匯集了十四部經。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介紹:其中第二會(《二萬五千頌般若》)、第四會(《八千頌般若》)和第九會(《金剛般若》)為般若經的基本思想,大概成書於公元前一世紀左右,其他各會是在以後幾個世紀中成書的。一般認為最早出現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在貴霜王朝時廣為流行。梵本多數仍存。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除了提供完備的般若學基本文獻,相較古本,玄奘所譯,已有後期大乘的影響在內,在研究般若經典的發展上,也極具參考價值。
對於佛教的大乘學人而言,《大般若波羅蜜經》更是修習般若波羅蜜所不可或缺的依憑,為大乘學人所必讀的經典。
本書特色
大乘法門的理論基礎,大乘修行的指導方針,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的究竟成就一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1.作者係參考古德精簡《大般若經》之相關著作,再加以揀擇、刪選,因此本書可說是《大般若經》的精要書。
2.作者於文中深奧難懂的名相、文句下,直接注解、消文,解釋疑難,減少閱讀上的障礙。
3.本文之中每頁之上均附有提要,使修學者易於掌握內容精義,並收複習之效。
4.每品之末或段落之中,均標明《大般若經》之出處,方便讀者對照、檢索原經文。
大乘修行之道的總綱為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中,尤以般若波羅蜜為要,般若波羅蜜是大乘法門的理論基礎,也是修行的指導原則,沒有入出世無礙的般若,就沒有大乘。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大般若經》,唐玄奘譯,共十六會,為一諸部般若經的大集。
其中包括了: 第一會的上品般若,第二、三會的中品般若,第四、五會的下品般若,第六會的勝天王般若,第七會的文殊般若,第八會的那伽太室利般若,第九會的金剛般若,第十會的理趣般若,第十一至第十六會的六分波羅蜜多般若,總計匯集了十四部經。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介紹:其中第二會(《二萬五千頌般若》)、第四會(《八千頌般若》)和第九會(《金剛般若》)為般若經的基本思想,大概成書於公元前一世紀左右,其他各會是在以後幾個世紀中成書的。一般認為最早出現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在貴霜王朝時廣為流行。梵本多數仍存。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除了提供完備的般若學基本文獻,相較古本,玄奘所譯,已有後期大乘的影響在內,在研究般若經典的發展上,也極具參考價值。
對於佛教的大乘學人而言,《大般若波羅蜜經》更是修習般若波羅蜜所不可或缺的依憑,為大乘學人所必讀的經典。
本書特色
大乘法門的理論基礎,大乘修行的指導方針,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的究竟成就一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1.作者係參考古德精簡《大般若經》之相關著作,再加以揀擇、刪選,因此本書可說是《大般若經》的精要書。
2.作者於文中深奧難懂的名相、文句下,直接注解、消文,解釋疑難,減少閱讀上的障礙。
3.本文之中每頁之上均附有提要,使修學者易於掌握內容精義,並收複習之效。
4.每品之末或段落之中,均標明《大般若經》之出處,方便讀者對照、檢索原經文。
目錄
導讀序文
廬江序徐序(徐醒民居士)
校輯敘言(真如居士) 叩誦般若波羅密多經淺識(代序/ 林碧英居士)佛講真理勝義與隨順世俗假說(張宇廣居士、張兆廣居士)外章佛說大般若經的機緣唐玄奘大師取經譯經的功德大般若經佛法要目及關鍵本經
一、初會:計要七十九品跋(讀經心得)
二、二會:計七十九品(五十六品節略)
三、三會:計三十一品(十六品節略)
四、四會:計二十九品(二十四品節略)
五、五會:計二十四品(十五品節略)
六、六會:計十七品(四品節略)
七、七至八會各一品(節略)八、九至十會各一品九、十一至十六會各一品跋:共懺揭偈
廬江序徐序(徐醒民居士)
校輯敘言(真如居士) 叩誦般若波羅密多經淺識(代序/ 林碧英居士)佛講真理勝義與隨順世俗假說(張宇廣居士、張兆廣居士)外章佛說大般若經的機緣唐玄奘大師取經譯經的功德大般若經佛法要目及關鍵本經
一、初會:計要七十九品跋(讀經心得)
二、二會:計七十九品(五十六品節略)
三、三會:計三十一品(十六品節略)
四、四會:計二十九品(二十四品節略)
五、五會:計二十四品(十五品節略)
六、六會:計十七品(四品節略)
七、七至八會各一品(節略)八、九至十會各一品九、十一至十六會各一品跋:共懺揭偈
序/導讀
智旭大師著《閱藏知津》中,以六萬字摘要《大般若經》;康熙年間,復有崑山(註十九)七空居士葛慧□先輩(註二十),發願精簡《大般若經》,曾將全經六百卷選珠為十卷綱要,成就《大般若經》的晶品;但智旭大師與七空居士所據淵博佛學根基,選摘經要標準較高,且延用玄奘大師所譯的古文言文,恐對一般世俗眾生識珠不易,實難全解經義。 家嚴、慈依《大般若經》二百七十五品,逐品以白話簡述,並由舍侄張廣性筆記成冊,不材校輯人謹因成冊付梓,特以今語譯名為《大般若經精要》,並頁上提要,方便醒目世人;且在每節末註明請自原經卷頁,以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