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善最樂」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是「善」,有無大小之分、貴賤之別,則又似乎沒有很清楚的界定。事實上,善事不一定要用金錢做,也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善或不善。所謂「萬法唯心」,強調的就是,任何一種事物都是以心來做它的主人,只要是發出做善事的心,就已經是在做善事了。事實上,「善」是宗教、哲學、倫理學等範疇中的一個基本概念,例如「善,德之建也。」若從心理學角度講,即是人的本能、本性,亦是支配個人行為最強大、最根本的原動力;也是一切生命的最根本屬性。
星雲法師多年前提倡「三好運動」,就是要大家都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因為一個人行三好,則自身端莊正直;一個社會人人行三好,則社會祥和,人間可愛。如童子軍規律第三條中所指出,「盡己之力,扶助他人,每日至少行一善事,不受酬,不居功。」其中「日行一善」,指的就是舉手之勞,開口之便,只要對他人有利有益,皆可曰「善」。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行善的途徑,凡只要心存善念,本乎良知,無論是捐財物、出勞力、動口舌、花精神、使人情、去私慾、斷惡習等等,都可以說是「行善」。
誠如明代袁黃在《了凡四訓》中所言,行善妙方計有十味,那就是與人為善、敬愛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捨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以上這十善,範圍遼闊,涵蓋甚廣,籠統概括,只要心存善念,發揮本性,不論甚麽人,都可能做到其中的一些善事。此外,宗教界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目的是教人要「去惡行善」,所以我們在世間做人,總要有些「善行」。人性百善這本書,主要即在勸人行善,哪怕是一句短短的好話,或是一件小小的好事,它都能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是以,作者吳東權老師希望大家都能「行善」,因為要創造一個溫馨的社會,需要大家學會「行善」,用行善的心去感動真正為我們付出的人,用真摯的感情回報一直在為我們奉獻的人。因此,他將其個人豐富的生活經驗與待人處事的態度,藉由一百則小故事輔以經典史籍,透過文字的表述,以一百篇、每篇一千三百字左右,篇篇各自獨立,將做人的態度、忍耐、善行,分別叙述。他認為,「善」的落實,最重要在「人」。
本書特色
宗教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目的是叫人要「去惡行善」,所以我們在世間做人,總要有些「善行」。人性百善這本書,主要即在勸人行善,哪怕是一句短短的好話,或是一件小小的好事,都能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本書即是吳東權老師將其個人豐富的生活經驗與待人處事態度,藉由一百則小故事或經典史籍,化為一百篇、每篇一千三百字左右的文章,篇篇各自獨立,將做人的態度、忍耐、善行,分別叙述。
誠如明代袁黃在《了凡四訓》中所言,行善妙方計有十味,那就是與人為善、敬愛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捨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這十善,儘管範圍遼闊,涵蓋甚廣,籠統概括,但只要心存善念,發揮本性,不論甚麽人,都可能做到其中的一些善事。
又如童子軍規律第三條中指出,「盡己之力,扶助他人,每日至少行一善事,不受酬,不居功。」其中「日行一善」,指的就是舉手之勞,開口之便,只要對他人有利有益,皆可曰「善」。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行善的途徑,凡只要心存善念,本乎良知,無論是捐財物、出勞力、動口舌、花精神、使人情、去私慾、斷惡習等等,都可以說是「行善」。
目錄
「人性百善」序
百善以孝行為先…………………………….(2)
愛物原來是本性…………………………….(10)
至誠則金石為開…………………………….(13)
一勤天下無難事…………………………….(16)
端莊大方人敬重…………………………….(19)
寬容如海納百川…………………………….(22)
待人親切真君子…………………………….(25)
惻隱之心人人有…………………………….(28)
不知羞惡非人也…………………………….(31)
辭讓是謙謙君子…………………………….(34)
大是大非不可無…………………………….(37)
信用是立身之本…………………………….(40)
道義之交誠可貴…………………………….(43)
和氣生財萬事興…………………………….(46)
讚美之詞如美酒…………………………….(49)
幽默是心靈花朵……………………………(52)
尊重別人是修養……………………………(55)
奉獻比收受快樂……………………………(58)
助人一臂是美德……………………………(61)
團結合作力量大……………………………(64)
救命之恩重如山……………………………(67)
勸善規過莫疑遲……………………………(70)
布施就是不貪慳……………………………(73)
修橋補路種福田……………………………(76)
義工熱心做功德……………………………(79)
舉才薦賢乃善事……………………………(82)
勸合要比勸離好……………………………(85)
解憂消慮亦善行……………………………(88)
敬老是傳統習俗……………………………(91)
幼童純真人人愛……………………………(94)
施義茶積德行善……………………………(97)
濟人救急不救窮……………………………(100)
拾金不昧品德高……………………………(103)
采芹會培育人才……………………………(106)
認養是愛心義舉……………………………(109)
天災頻仍靠救濟……………………………(112)
慷慨解囊意氣豪……………………………(115)
禮
序/導讀
自序
明末崇禎年代貢生馮夢龍(公元1574---1646年),在担任知縣期間,將元明兩代流傳民間的短篇小說─鄉野傳奇,予以潤飾並分類彙輯,定名為「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每部收集四十篇,共計一百二十篇短篇小說,於公元1624年至1627年之間刋印發行,統稱「三言」,當即風行民間,廣受讀者歡迎。
我自幼愛看小說,除了四大才子書之外,最感興趣的就是「三言」,當時正在中學上課,竟被小說所迷,廢寢忘食,愛不釋手,經常爬到荔枝樹上去閱讀,免得弟妹吵擾,發覺「三言」所收各篇小說,不但情節誘人入勝,人物躍然紙上,而且教忠宣孝,談情說義,更難得的是書中將那個時代的社會、政冶、經濟、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狀况、風俗俚語等等,都在間接中描述得極為細膩詳盡,使讀者對元明時期的社會制度,人情世故,有很深刻的印象。這個印象盤據在我腦中,雖然已逾六、七十年,仍然難以忘懷,尤其是對馮夢龍先生的壯舉與貢獻,毋限欽遲,晚年來亟思學步前賢,也將有關撰寫的文稿,做有計劃的創作,試以八十多年來的人生經驗與社會閱歷,做為一序列的寫作題材,並將其分門別類,或可作為年輕讀者處世待人之參考,因此晚年遂集中精力,撰寫「人間百態」、「人生百忍」、「人性百善」三部文稿,合稱「三人」,每部各一百篇,每篇一千三百字左右,各自獨立,將做人的態度、忍耐、善行,分別叙述,觀今鑑古,引經據典,以數載光陰,倖能完成三百篇短文,戰戰競競,呈獻於高明面前,其中疏漏之處,主觀之謬,在所難免,尚祈賢達不吝賜教,俾使八六老翁,得遂野叟獻曝之誠,未曾枉費心血,則銘感毋盡矣!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