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蒐集珍貴歷史照片44幅、地圖34張及作者自製的圖表,內容豐富極具研究價值 ★本書獲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4 顆星好評緬甸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可以說也是最兇猛、最多樣化的戰役。它是英國陸軍歷史上最長的撤退,也是日軍在陸地上遭受的最大失敗。1941年太平洋戰爭發生後七天,日本發動自南緬進攻緬甸的戰爭。當時英軍不敵潰退,致中國十萬遠征軍援緬失利,日軍聯合翁山義勇軍攻陷毛淡棉,迅速控制全緬。盟軍被迫在雨林、泥濘與疫病中艱困撤退,緬甸美麗地貌遂成為殘忍的殺戮戰場。緬甸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國度之一。先經過印度大陸的烘烤,之後再飛越緬甸濃綠的森林,對眼睛是一種恩賜;但這森林卻是病菌的溫床,足以毀滅一整個師的戰力。所以這場戰爭,除了刺刀戰、炮戰、空戰外,也是醫療戰。它更是一場運輸戰,勝敗往往取決於空中或是陸上、水上的補給,而且經常是不足的。它是一場場非常殘酷的戰鬥,有時當場斃命會更勝於被俘。指揮官的絕望,逼使士兵走上自殺攻擊是下策,而對違反軍令者的懲罰,更回復到十九世紀的野蠻。科希馬戰場豎立的石碑,刻有簡潔卻道盡辛酸的文字:當你們到家以後告訴他們︰我們為了你們的明日獻出自己的今天但那些犧牲者究竟是為了誰的「明日」?是為一個瀕臨自我解體的帝國?她知道無法再用那太脆弱且毫無自信的軍隊,來維持以往富裕的領地?然而,認為這些犧牲者死得毫無價值,那也太簡單。如果讓日本最有野心的牟田口廉也中將的夢想實現,如果他侵入印度毫無阻礙,情況會是如何?他見到有機會可以將印度從英人手中奪走,擊潰英國在東方的勢力,逼英國必須從這場戰爭撤退。倘若加上與通過高加索及波斯的德軍聯手,日本可能會達成目的;雖非擊敗美國,而是孤立美國於盟軍之外,最終可能造成個別的談和。與這群在日本及德國近代歷史上最糟的壞蛋妥協,會造成一個「極權-軍國主義」的灰暗世界。作者路易斯.艾倫(Louis Allen)歷時四十年嘔心瀝血寫成此書,並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及借鑒日本、英國和美國官方歷史、回憶錄、將軍傳記、日記和報紙報導,做了詳盡研究。他以優美文學筆法將此書寫成一部深具史詩性的戰爭敘事鉅著,書中闡述從最高統帥部到小兵無數的故事,清晰、連貫的事實,系統深入探討戰爭各層面。故事的範圍,遠遠超出了純粹的軍事歷史,是多層次,並客觀地分析與細膩刻繪人類在面對戰爭的死亡、傷殘、病苦、行刑、逼供、飢渴的多重無助和荒涼地域之中,所生殘酷、野獸性與性慾宣洩的總反應,將日本作繭自縛之跡,誠實作成深刻記錄。本書也探討軍事事件的政治和民族文化背景。因為熟稔日文,作者參考最大量的英、日文史料,又加上若干法、緬、泰、印度資料,對衝突各面,觀察入微,並對敵、友、我方,給予同等的人性關懷。他掌握書中人物的情緒,自己卻不帶情緒,十分難能可貴。整體而言,此書堪稱二戰戰爭史鉅著,值得讀者深入品讀研究,一窺二戰的血淚交織史。★讀者好評作為一名退伍軍人,艾倫的書反映了他對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有著相當程度的了解,並補充了大量對英國和日本檔案以及英文和日文相關出版物的研究。這使得他能夠提供對雙方給予同等關注的緬甸戰爭歷史,而有關該地區戰爭的英文書籍往往缺乏這種品質。出現的敘述捕捉到了戰鬥的史詩般的本質,士兵們在戰爭中一些最難以想像的困難條件下互相戰鬥。考慮到他對此的重視,雖然這本書沒有對緬甸如何融入衝突雙方的戰略思維進行分析。然而此書的重要性卻絲毫不減;因為,儘管在這個未被充分理解導致經常被誤解的戰場上,還有很多東西有待了解,但不太可能有人能夠改進艾倫對這場戰爭的宏偉編年史。(讀者Mark)這是迄今為止我所擁有的,關於二戰中日本軍隊的最好的書。它主要針對英國軍隊這一事實並沒有改變這一事實。由於他們對太平洋戰爭戰區和行動的報導如此缺乏,這一事實是一個優勢。對於關心太平洋戰爭,或二戰中與日本作戰的英國軍隊的任何學生或歷史學家來說,這本書是必須擁有的。(讀者Mad Russian)如果您對二戰中的 SEAC 感興趣,請購買一本。作者顯然對緬甸戰役很了解。寫得很好,很容易理解,這是一本必讀的文章。(讀者John M. Bannerman)
陸軍航空指揮部於民國65年成立,經過十數年發展,終於在獲得戰鬥直升機後,從支援部隊蛻變為戰鬥部隊。隨著戰力大幅提升,航指部於民國88年因「精實案」改編為陸軍航空訓練指揮部。本書以記錄呈現這段時期的陸航歷史為主軸,涵蓋UH-1H直升機在各類戰鬥支援任務中的角色,也從飛行、保修、管理等角度,記錄航指部期間的事蹟。此外,書中也以相當的篇幅來展現空中運輸分隊以及攻擊、戰搜中隊的建軍過程,整本書的內容利用大量的照片來呈現歷史以達到最容易理解的效果。另外,本書設計了兩張可展開的摺頁,分別簡要呈現陸軍航空部隊在軍團時期與航指部時期的重要大事蹟,讀者可透過這兩頁快速掌握各年份值得記錄的事件。
北京今日之國力崛起是停不住的。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受盡外來侵略者之壓制,今日能站立在強國之中,就有其力爭上游之動力。然而,雙雄困鬥盡皆受傷,在這樣子的一個情況中,華府與北京應互稱另一方為「雙方」,而不要用「敵方」,庶幾始得摒棄惡鬥,走向和平。令人遺憾的是,中美關係在川普與拜登八年經營,卻是每況愈下。當今美國對中國之「反中」數據已到70%之多,世所罕見,也是不幸。而今川普重返白宮主政,美中關係卻不知何時方可走向正面之大道。本書寫作之意即在說明美中之間缺少互信,對立日益加深。川普更以關稅戰作為互動方式,結果必致兩敗俱傷。這是人為,無關天意。
1942年「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作戰,雖然折戢沉沙,歸於失敗,但也有兩次卓越的戰場表現;一次是戴安瀾第200師堅守同古(東吁、東瓜,Taungoo) 13天的「防禦戰鬥」,另一次是劉放吾新編第38師第113團在仁安羌奮勇解救英軍的「攻擊戰鬥」。尤其後者,儘管參戰兵力只是1個小型步兵團,然而卻能一舉擊潰日軍1個加強聯隊,解救英緬軍7千餘人,加上順勢脫逃的英印軍及邊防軍、警察,共計約7萬人(見後文),成為守住印度的「有生戰力」,不但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降,首次在「境外戰場」的勝仗,也影響了爾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歷史意義重大。遺憾的是,由於抗戰勝利後不久,國民政府就因內戰失敗而退到台灣,忽略了緬戰戰史的整理,又因受到一些中、外人物對真相的刻意掩蓋與扭曲,及1955年「孫立人案」的影響,致使這段歷史變得各說各話,而晦暗不明。為完整呈現本戰的全過程與結果,本書論述之範圍,開始於日軍「南方作戰」,結束於國軍解救仁安羌英軍脫困,並置重點於4月18、19兩日,在賓河兩岸戰鬥資料之耙梳,及相關史料檢視與考證。期能釐清事實,還原這段歷史的本來面貌,並論述「仁安羌大捷」在二戰中應有的歷史定位。
這本「空降神兵」,清楚記載了我國陸軍航特部隊,是源起於抗戰期間於雲南昆明成立的空降部隊,在台期間又整合了特戰部隊、陸航部隊,還有戰力堅強的外島兩棲偵察部隊,演變成為現今如同美國「綠扁帽」、「海豹」、「傘降救援隊」一樣的高專業三棲作戰部隊,戰力深受各國的肯定;所以是一本想要認識或了解我國空降特戰部隊發展歷史的好書。此外,書中還可以讓讀者認識到我國從無到有組建這支戰力堅強部隊的艱辛過程,讓全體國人看到所有空降特戰官兵所付出的艱辛,更可以讓已退伍的空降特戰長官弟兄,在書中找到曾經參與其中的美好回憶。
1.為能留下美軍戰車與國軍裝甲部隊發展的重要歷史,作者特地走訪美軍「兵工訓練輔助 機構」、「美國陸軍博物館」及「美國陸軍裝甲與騎兵博物館」等單位取材,資料彌足珍貴。 2.第一手資料,蒐羅精彩珍貴照片、圖表等多達190餘幅,圖文並茂,內容豐富。 國內軍武專家黃竣民強力出擊,重磅推出新作《鍛造美利堅雷霆》本書重點:★看美國戰車發展的潮起潮落!★3T戰車、骷髏戰車為何時不我與?★M4「雪曼」戰車雖然不是最強,卻是最平衡!★命運多舛的空降戰車,還有發展未來嗎?★從M1「艾布蘭」看美國戰車的發展趨勢!★除了T28、MBT-70,美國還研製過那些戰車? ★引領讀者一窺「蘇利文盃」最佳戰車組的競賽。美國裝甲武力的發展歷程受多次全球變局影響。一戰時,美軍尚未自行研製戰車,而依賴英法技術。二戰期間,M4「雪曼」戰車成為盟軍代表性武器,提升了美國在全球軍事中的地位。戰後的裁軍潮削弱了裝甲部隊,韓戰後研發重新啟動,但質量不穩,直到M48「巴頓」後才改善。冷戰時期,美軍重心轉向空權,裝甲力量的發展受到限制。2022年俄烏衝突喚起了各國對裝甲力量的重視,美國啟動「下一代戰鬥車輛」計畫,推出新型裝備如M10輕型戰車,顯示出未來戰鬥中裝甲技術的重要性。美軍的裝甲力量在未來將持續演變,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全球安全環境和作戰需求。本書是目前唯一一本針對美軍裝甲武力發展的歷史軌跡,作一精要且全方位完整剖析的書籍,亦是對軍武研究有興趣的軍迷們必備收藏的典籍。
當我們踏上旅途,遠離熟悉的環境,心靈便能得到釋放,並可重新審視自我和生活的價值。從十九歲千禧年代開始,貝琪梨由一個青澀的窮醫學生,轉生成背包勇者。當年的她,還稱不上是旅行狂熱者。如今她卻能夠不假思索地說,「我是狂熱的旅行咖,我熱愛旅行的本質,因為它讓我能親身去體驗世界。」她確實做到了,也將這段漫長的自助行旅程記錄下來,包括紀錄了十幾歲、二十幾歲和三十幾歲的貝琪梨成為背包勇者的朝聖之旅。在本書的篇章裡,引用許多當年她手寫下的旅行日誌,從第一趟紐西蘭自助旅行開始,至今大約手寫了兩百多萬字的旅行筆記。因為她認為文思只有透過握在手裡的筆尖,才能觸動最真實的情感。對她而言,從千禧年初至今,每段旅程都是個驚奇之旅,有意想不到和不期而遇的人、事、物,這些點滴經過都交織成一篇篇充滿酸甜苦辣滋味的行旅故事,深具意義,值得一再回味。若你願意,就從此刻起拋開對自我的框限,勇於走出自己,成為一位行者去參考看看另外一種人生可能的存在。
她因為旅行,想紀錄所見所聞及當下所感動,開始用文字和影像紀錄,開始攝影留下永恆的回憶。當一個旅人行旅經驗逐步累積後,因嘗試挑戰自我而進入另外一個領域的旅遊型態和模式。這段歷程貝琪梨的足跡較為偏重極地與野生動物探索之旅,也是較有難度與冒險的行旅方式。二〇一二年底,她開始愛上野生動物攝影和極光攝影,上山看猩猩、下海和鯨魚游泳、去極地冰潛、拍北極熊、住在企鵝的棲息地旁一整天和企鵝玩耍。此後,許許多多的體驗和想法如泉湧般地湧現…。她從城市背包轉而勇闖挑戰極地探索的行旅故事,就像她從急診專科醫師轉而發展斜槓生活一樣,既豐富又精彩,令人值得一探與回味。本書給準備出發或還未出發的旅人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機會,永遠是給準備好的旅人;旅行除了可以挑戰自我,每一次的冒險和探索,都能讓我們打破固有的思維框架,發現生活的無限可能,進而重拾對生活的熱情,並珍惜當下的每一刻。 謹以此書獻給所有曾經對自己人生設限的人,去嘗試看看旅行吧!
1943年5月上旬,占領宜昌以西長江北岸之日軍,以3個師團、1個獨立混成旅團與若干支隊之兵力,渡過長江,向南岸之國軍第6戰區,發動所謂的「江南殲滅作戰」,國軍稱之為「鄂西會戰」。本戰日軍攻勢順利,以短短20天的時間,就由洞庭湖北畔之湖泊河流地帶,越過其西之丘陵地帶,一路打到鄂西之山岳地帶前緣。就在日軍即將攻入三峽,進窺重慶,狀況萬分驚險之際,蔣介石委員長急令國軍第11師死守三峽門戶的石牌要塞。師長胡璉將軍於受命後,率全師8千官兵,人人抱「不成功、便成仁」之決心,與日軍浴血苦戰7晝夜,不但擊退日軍,守住石牌,擋住日軍入川迷夢,使重慶轉危為安,而且還支撐戰區之反擊,恢復會戰前態勢,創造了「鄂西大捷」。苟無「石牌保衛戰」之勝,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之結果,恐怕是另外一回事。如同6月6日會戰結束時蔣委員長在日記中所說,守住石碑實為抗戰六年中最重要之關鍵;郝柏村先生也說:年輕世代要了解抗戰,不可不知石牌。
「看到靈魂的那隻眼 師公」這部電影創作和過程和所有的事情都跟道家和道教的「道」有關,而道就是真理,真理不是用看的,用讀的,而是要自己用身體親自去走去做去感受。由電影創作到電影拍攝,再到宣傳電影,走完 88 宮廟的祈福靈印之路,作者用自己的文字和許多人的相機拍下這段時間的瞬間影像,緩緩的紀錄這一段創作歷程和拍攝過程,也加上了自己的心情紀錄,在一站站的宮廟祈福儀式中找到了自己心靈裡最深價值,一步步感受到它的存在,所以作者強調,他堅持這一整年的所有事情,都要自己親力親為去執行。這本電影書見證了一群人在2024甲辰青龍年做的一些美事,有一部宮廟電影,加上一份靈印文帖和一本電影書,傳承宮廟文化文鸞著書的新方法,想到這個歷程,我真的要快樂笑一笑,衆神護佑,多麼令人羨慕的好事。
黃埔建軍百年之際,作者循東征、北伐、抗俄、第一次國共戰爭、對日抗戰、第二次國共戰爭之脈絡,記述百年來現存或不存之國軍紀念碑,探究其樣貌題刻及建造淵源。全書基於田野調查、文獻整理及口述訪問,爬梳與國軍碑墓相關之人物命運,細緻考察了當代中國大陸官民之間、央地權力之間在面對國軍歷史時所呈現的態度差異和價值碰撞。 本書認為,作為國民革命及救亡圖騰的國軍碑墓,成為了國軍歷史正當性的有形符號,深刻影響著中國大陸民眾的歷史記憶和情感。對國軍史蹟進行空間重構、塑造共產革命敘事話語之主體性,是官方向民眾推動進行歷史記憶教化的重要模式。而當代中國大陸民間對國軍歷史的探求,則演化出了與官方並不相若的歷史敘事文本,這讓國軍史蹟之命運在未來具有了各種不同可能性的探討契機和想象。
台北美嗎?首善之都在建商的拆建之下,感覺太時髦,太超現實,虛華的外貌,很難再勾起往昔的感情。 在不富裕的五、六十年代,擁擠的公車、低調的樓房、雜沓的市聲,淳厚的民風,俱成為瞬間觸發的追憶。往往一張泛黃的照片,忽然在似曾相識中,驚訝地指認出一段年輕的往事,或者浮現社會發生過的事件。那些逝去的景物在與同輩朋友的閒聊話題中,不時牽動彼此的共同記憶,俱是史詩般的青春印記。 本書的四十篇文章,作者以老台北的印象為經,個人的生活為緯,描述在不富裕的五、六十年代,擁擠的公車、低調的樓房、雜沓的市聲,淳厚的民風,俱成為瞬間觸發的追憶。 然而,都市的容顏不斷變換,走在高樓的峽谷,奔忙如蝗,隨時看到鷹架圍籬,都更使街道的座標迷離錯亂,過度的繁華正在無限膨脹,越來越陌生不識。
中國的「八年全面抗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主戰場;我們犧牲了三百二十多萬軍隊,死難了二千多萬人民,上億同胞無家可歸,擋住了日軍西進與納粹德國會師,牽制了百多萬日軍使其無法投入太平洋戰場,幫助同盟國家贏得了二戰的最後勝利。 近年以來,中國大陸崛起,已成世界超強,也逐漸了解到「對日抗戰」的勝利,是全中華民族、包括兩岸中國人最珍貴的精神資產,遂開始在「蘆溝橋事變」、「日本無條件投降」及「南京大屠殺」等「標的」事件上,舉辦了高規格的紀念、慶祝與譴責儀式;雖值肯定,但是不夠。 筆者認為,為期抗戰與二戰中的盟國作戰接軌,奪回該屬中國的二戰「話語權」,最優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抗戰」不是為了哪一個黨派而戰?而是為了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而戰的認知。在這種認知下,才會深切認真地去還原抗戰的歷史真相;試問一場連真相都搞不定戰爭,如何能與二戰接軌?吾人以為,在那個中共積極謀求發展壯大的延安時期,將「喬溝伏擊戰」奏功,渲染成「平型關大捷」,可以理解;但八十多年過去了,在網路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仍擺脫不了「平型關大捷」的演義思維,則不能理解。 今天,雖然兩岸分治,惟俱屬中華民族。但願大陸新世紀的領導人,能完全放棄「內戰史觀」,以更寬闊的心胸,本實事求是精神,探討抗戰,還給中國抗戰的原本面貌,至少要讓國軍在「平型關之戰」陣亡的官兵英靈,也進入「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或另建一館,規模小一點也沒有關係,以接受全中華民族同胞的悼念。果能這樣做,不僅無傷於中共的政權,更會贏得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與掌聲。
川拜再戰.族群分裂.仇恨動員.選民徬徨 當今美國社會十分紊亂,有些人好奇的問:「美國真會分裂嗎?」答案是,美國社會已然分歧。事實上,美國社會分歧就從家庭開始,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肇始於2020大選年。也可以說,這一年就是美國社會分歧元年,因這一年是民主、共和兩黨相爭之大選年,川普就是始作俑者。 回顧川普執政那四年,社會充滿爭議與對立,被消音多年的「白人至上」又再度出現;而激進的左派分子,例如民主社會主義者也動員起來。此一發展至拜登時代,族群由對立而演變爲敵對,社會陷入更加紛擾不安的狀態,然而政府依舊毫無對策。 拜登上台後也時有脫序表現,例如,2021年阿富汗大撤軍,就是現代美國軍事行動最失敗之例子。雖然拜登希望結束阿富汗戰爭是一樁延續性政策,但如何結束很重要,他的團隊可能希望人們忘掉巴格蘭基地落荒而逃的那一幕,但阿富汗大撤軍暴露出的弱點絕不會被遺忘。事實證明,拜登政府不僅沒有做好從撤軍的完善準備,還留下一堆難以處理的爛攤子。這也使得美軍撤離後,阿富汗隨即陷入混沌不明的政治動盪與社會亂局。如今兩年過去,阿富汗人民權益遭受剝奪,美方制裁不僅加劇人道危機,更成為一道無解的難題。 對選民而言,2024大選是一次最重要之選舉,諺云,成功之選舉即在順利選出「不是最差者」,這句話應用在2024年真是傳神,而這也就是選民們今日惶恐之原因。從種種跡像看來,未來共和與民主兩黨之個別總統候選人,應該就是川普與拜登,此兩位大咖將帶給人們以仇恨及憤怒,一般認為,這將是美國選舉史最紊亂之一章。
1938年6月9日,國軍第1戰區在黃河南岸花園口,於「間不容髮」之際,決堤引水,造成廣大氾濫區,擋住了日軍沿隴海路西進的攻勢,成了中國「持久抗戰」改變日軍「作戰線」戰略構想成功的「臨門一腳」,但也給地區老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然而這樁建立在犧牲平民百姓生命財產基礎上的禦敵行動,雖然成功,惟也寫下中華民族在「反奴役」、「爭生存」的對抗日寇侵略戰爭中,最悲痛、最無奈、最遺憾的一頁。
「教官好.礦工子弟的驚奇旅程」係作者記錄自己從小自有印象以來的生活點滴,書中有寫他早年在基隆礦山的成長環境;寫他成年之後的從軍趣事與見聞;寫他愛情的機緣與家庭生活的甘苦;也寫他退休後的生活樂事;此外,還包括了他到各地旅遊所做的七言絕句。 秀峰高中前校長陳勇在序文中即非肯定作者在秀峰任職期間的各種表現,他說,謝教官雖是礦工子弟,但家庭的窮困並未減損其樂觀開朗的個性,他雖棄文從軍,但在軍文並重的軍校教育和家庭庭訓的教誨中,更奠定了他人生和事業的基礎。 全書計分為礦山歲月、投筆從戎、愛情兵法、忠貞憲兵、胼手胝足、教官來了、解甲樂活、雲遊鶴吟,共八個篇章。
常言道:「獅率羊群,羊亦獅;羊率獅群,獅亦羊」, 天底下沒有「領導不好」的部下, 只有「不會領導」的長官; 本書以古鑑今,是「領導者」必讀經典。 成功領導者的「行為守則」: 勿與部下「比聰明」 原諒部下「無心之過」 不要忽略「不起眼」的小事 莫對部下「算舊帳」 要當好長官,須先當好部下 注意「人際關係」的經營 有時候「忍耐」比「努力」更重要 「理論」的探討,應建構在「實徵」的基礎上。歷史是一面「鏡子」,其功過對錯,當可作後人「殷鑑」;是謂「以史為鑑」。《舊唐書‧魏徵傳》載唐太宗在諫臣魏徵病逝後,悲痛之餘,對朝臣感歎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即是。因此筆者認為,歷史上與「領導」有關的「人」與「事」,不論成功或失敗,應是今日吾人研究「領導」最好的取材資料,以及最佳的切入途徑;不須太大理論,也沒有花俏模式,只要下點工夫,在瀚典古籍中爬梳蒐集,然後整理分類,再本「以事論理」、「以理證事」的方法,加以論述即可。方法簡單,但卻紮實,且能讓人一看就懂,達到「以史為鑑」的效果;這是現今中外研究「領導」所欠缺的一塊,也是筆者撰寫本書的最大動機。 本書所舉「領導」事例,共189 則,以中國為主,外國為輔;其中,中國155 例,外國34 例。本「以事論理」、「以理證事」之方法,舉歷史上的「經典案例」,述而論之,期能對「領導」作成易讀易懂,並不失條理的彙整。
「開放」乃是雙向的通道,花不開放,怎能散發芳香;山不開放,怎能採掘礦藏;人不開放,怎能照射智慧的光芒。 現在有個說法叫「人格工程」,而人格的形成,好比建築工程的進度,今天修好的路比昨天的路要長,明天砌好的牆比今天的牆要高,這本《開放的人生》,就是向您提供一些磚瓦木石。 《開放的人生》用「小」來作答,如春風化雨,通過角度、布局、筆法各各不同的精彩短章,探悉人生的困惑,以細致入微的體察和智慧的省思,帶給人開放、積極而平和的人生態度。
此書整理了作者過去40年個人發表的各類雜文,共36篇。其中29篇是一千多字的短文,其他7篇字數由三千多至接近兩萬。全書分9章呈現。 第一章 框外哈雷:這是一篇1986年發表的文字。1985年哈雷衛星造訪地球,同時各地發生異常現象,因而引起熱烈的討論。筆者由此背景引入「開明的科學」與「迷信的科學」之間的對比。 第二章 少久多敗:現代科學家發現,如果攝取的營養種類全而份量少,生物活得久。古時兵法家發現,如果作戰次數少而獲勝,吉;如果作戰多而獲勝,凶。1984年筆者在美國華府喬治城大學教授「中國戰略理論和應用」的同時,從新結識的中醫朋友吸收傳統醫學的觀念。眼界頓開。截然不同的養生和兵法居然有若干相通之處!當時發表的學習心得,如今呈上。 第三章 台灣關懷:筆者旅外近卅年後歸國。雖回故地,見聞若新,不無感觸。益發珍惜這亂世福地的台灣,因而提供建議:包括提升聆聽的教育、填補環保的死角、改善都市的美感、珍惜傳統的文化、注意登山步道的標示和階梯的鋪設等。 第四章 藝文修身:筆者奉上對詩歌、音樂、電影、衣著、健康食物的淺見提供讀者參考。 第五章 宗教心靈:助人為快樂之本,有科學解釋。權位財富無助快樂,有歷史例證。教宗耀眼的光芒、伊斯蘭之善與美、伴隨了廿世紀心靈科學的崛起,和西藏密宗與天主教神父的奇緣。 第六章 古鑑今照:古時名將不乏具文學才華者,西方有凱薩大帝、東方有蘇東波及王陽明。常勝卻慎戰的將領有吳起。打敗拿破崙卻流淚嘆息的將領是威靈頓公爵。近年美國選戰盛行的抹黑伎倆,取材自古羅馬共和國選舉的教戰手冊,而當時依此得勝的西賽羅終於慘死,之後帝國開始衰落。含蓄的美德可趨吉避凶;承認有所不知是智慧的表現,如古希臘神廟祭貢已知諸神之外另保留尊位給未知之神。古時創造歷史往往是青年,今日青年甚至兒童再度出頭蔚然成風。 第七章環保地球:人為的污染帶來全球日益嚴重氣候變遷的災難。太陽磁爆和地球磁場弱化暗藏潛在災劫的因子。全球病毒的擴散下人類命運休戚與共,不能雙贏便會雙輸,我贏你輸的零和賽局已經過時。然而在種種災變下,人類未來的曙光依稀浮現。 第八章 對話達賴:2011年3月筆者有機會前往達蘭薩拉覲見達賴喇嘛。個人許多長年的疑問如「慈悲殺」的業報等得到寶貴的啟發。他甚至提到中共可能的的善業。親身體會法王的誠實、幽默和謙虛是極難得的經歷,希望廣為分享以免內疚。 第九章 我學我思:2006年5月筆者應母校台大通識教育講座邀請分享人生--包括畢業後--學習心得。重點包括:突破專業的侷限、發掘潛在的潮流開拓眼界、文武合一、學習聆聽識別隱藏的訊息、留學的心得、學習外語的訣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