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以在地現實做為我們的問題意識,以書寫抵抗遺忘
「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一書針對九○年以來台灣當代藝術策展進行研究與書寫實踐。「台灣」在此不僅是一地理區域,更多是關於人以及由人所構築的精神;「當代策展」將「當代」理解為「時間的同志」,在此共享的時間、共棲的時刻、相伴的狀態下,從對物件(藝術作品)的保存維護,轉變為對具有當下時間之靈魂(藝術家、觀眾等)的照料。
本書將「當代」此一在地時間點視為與八○年中後期政治解嚴與社會變動相關,更明確地將九○年代專題展覽的出現,以及對應對既有藝術機制之不滿,做為台灣當代策展研究的暫時性起點。以1992年「延續與斷裂:宗教、巫術、自然」專題展作為開端,整理到2012年,標舉出在此二十年間策展概念的推進、策展實踐層面的翻新、以及對後續產生影響力的展覽。
本書內容包括四篇專文討論台灣當代策展歷程、議題與困境;五篇策展前線人物的訪談;以及十篇文章書寫台灣策展二十年來里程碑展覽與其衍生的策展議題,並收錄一百檔重要展覽的年表。透過回溯、整理、記錄、討論、書寫,為渾沌、未定案、現在進行中的台灣當代藝術策展勾勒出大致的風貌,見證其百花齊放的實驗性能量,並期待可以提供一種全球化時代下在地的問題意識、觀察與議題處理的方法。
「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一書針對九○年以來台灣當代藝術策展進行研究與書寫實踐。「台灣」在此不僅是一地理區域,更多是關於人以及由人所構築的精神;「當代策展」將「當代」理解為「時間的同志」,在此共享的時間、共棲的時刻、相伴的狀態下,從對物件(藝術作品)的保存維護,轉變為對具有當下時間之靈魂(藝術家、觀眾等)的照料。
本書將「當代」此一在地時間點視為與八○年中後期政治解嚴與社會變動相關,更明確地將九○年代專題展覽的出現,以及對應對既有藝術機制之不滿,做為台灣當代策展研究的暫時性起點。以1992年「延續與斷裂:宗教、巫術、自然」專題展作為開端,整理到2012年,標舉出在此二十年間策展概念的推進、策展實踐層面的翻新、以及對後續產生影響力的展覽。
本書內容包括四篇專文討論台灣當代策展歷程、議題與困境;五篇策展前線人物的訪談;以及十篇文章書寫台灣策展二十年來里程碑展覽與其衍生的策展議題,並收錄一百檔重要展覽的年表。透過回溯、整理、記錄、討論、書寫,為渾沌、未定案、現在進行中的台灣當代藝術策展勾勒出大致的風貌,見證其百花齊放的實驗性能量,並期待可以提供一種全球化時代下在地的問題意識、觀察與議題處理的方法。
目錄
前言
一個實驗性的策展研究 呂佩怡
專文
在路上:─九○年代至今的台灣當代藝術策展 呂佩怡
策展意識與獨立意識─重審台灣策展二十年 鄭慧華
準策展狀態 :一九八○年代的策展空間生產 王品驊
策展人的誕生:台灣策展教育的建構與發展趨向 林平
訪談錄
如何思考當代策展?─訪談徐文瑞 洪培馨
策展的材料在哪裡?─訪談蔣伯欣 王慧如
國藝會策展專案催生者─訪談賴香伶 張翡倩
台灣策展如何深刻?─訪談黃海鳴 陳凱翔
策展是一種溝通的誠意─訪談李俊賢 馮馨
台灣當代策展地標
策展意識進入台灣初期的觸發效應 蒲信昌
從評審到策展人─ 一九九四年「環境藝術」中的責任藝評制 王慧如
台灣當代藝術主體性在哪裡?檢視一九九六與一九九八台北雙年展 蕭雅云
紙上作業的徵選策展案機制─以一九九九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為例 呂佩怡
一場聰明的冒險?─臺北國際雙年展「雙策展人制」十年 張斐倩
新媒體策展的開端─「發光的城市」(2000) 馮馨
展覽如何發聲─從「燕子之城」(2006)回望「盆邊主人」(1997) 馮馨
理論作為策展架構─「赤裸人」(2006) 陳凱翔
鑒機識變/見機制變─ 機制批判型策展在台灣 洪培馨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計畫(2010-2012) 張品杰
年表
書目
作者群簡介
一個實驗性的策展研究 呂佩怡
專文
在路上:─九○年代至今的台灣當代藝術策展 呂佩怡
策展意識與獨立意識─重審台灣策展二十年 鄭慧華
準策展狀態 :一九八○年代的策展空間生產 王品驊
策展人的誕生:台灣策展教育的建構與發展趨向 林平
訪談錄
如何思考當代策展?─訪談徐文瑞 洪培馨
策展的材料在哪裡?─訪談蔣伯欣 王慧如
國藝會策展專案催生者─訪談賴香伶 張翡倩
台灣策展如何深刻?─訪談黃海鳴 陳凱翔
策展是一種溝通的誠意─訪談李俊賢 馮馨
台灣當代策展地標
策展意識進入台灣初期的觸發效應 蒲信昌
從評審到策展人─ 一九九四年「環境藝術」中的責任藝評制 王慧如
台灣當代藝術主體性在哪裡?檢視一九九六與一九九八台北雙年展 蕭雅云
紙上作業的徵選策展案機制─以一九九九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為例 呂佩怡
一場聰明的冒險?─臺北國際雙年展「雙策展人制」十年 張斐倩
新媒體策展的開端─「發光的城市」(2000) 馮馨
展覽如何發聲─從「燕子之城」(2006)回望「盆邊主人」(1997) 馮馨
理論作為策展架構─「赤裸人」(2006) 陳凱翔
鑒機識變/見機制變─ 機制批判型策展在台灣 洪培馨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計畫(2010-2012) 張品杰
年表
書目
作者群簡介
序/導讀
序/導讀
林志明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這本有關台灣策展回顧與反思的集體書寫,誕生在我系上的師生之間,實是一件值得喜賀之事,尤其是看到近期碩士班課堂學生們的書寫,憶起和他們教學探討的情景,使我很樂意來為本書寫篇序文。
在最近一堂研究所課程中,和同學們討論「策展意識」(the curitorial),結果一位同學回應說有「策展意識」的展覽策畫是為了「表達理念」。結果我立即的反應是,如果只是為了「表達理念」,那麼直接用寫作的方式即可,為何還要調動這麼多的資源,不斷需要解決各式各樣實際問題及進行各種必要協商呢?而且這實在是一件非常折騰人及勞累人的事情,猶記得我自己二○一一年由威尼斯策展回來,家人發現我兩鬢白髮陡增了不少!
我想眼前這本書在整體主軸的選擇上,強調了策展是一個「文化行動」,也是一個「生產和詮釋意義」的過程,我想這是為何由二十多年前,「策展意識」在台灣開始萌芽,一直到今天已成為一個很「潮」的字眼,甚而我所在的學院裡也已開展了「策展學程」,設立了「駐校策展人」制度,並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
回顧策展在台灣歷史發展的軌跡顯然是這本書的重要亮點,它由一個現在年輕人已完全不熟悉的字辭──「責任藝評」──開始,探討如何經由「策展人制度」的引入,獨立策展人風潮的展開,一直到當前正進入學院建制的現狀。這中間有許多著名的策展人都提供了他們的見證、書寫和意見,而透過共同參與的師生們合作,也由現存的史料中選出了二十年來十個具代表性的展覽來做個案研究。雖然這方面的選擇不太可能完整,甚而參與的年輕世代們對這些展覽的親身經驗和理解也是有限的,但對於台灣策展史的建構而言,本書仍具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
在我自己的經歷中,除了有親身的策展實踐並開始在最近展開一些反省,也指導過一些學生研究展覽。這其中總覺得展覽研究是學術上仍待開發的一個領域。這主要牽涉到一些方法論問題:首先單是由研究對象的界定就開始便產生問題,因為展覽首先是在一個動態之中進行,由時間面來看由開幕到結束,每一天會有所不同,甚至每一天的不同時刻,而展覽中的不同區段,尤其因為觀眾的參與和互動,都一直在變動之中。而且,如果把展覽不只當作品的選擇和佈置而產生的集合,而是當作一個也包括書寫、教育講解、各式紙本和新媒體出版所結構的複合體,那麼展覽研究的對象面向將會更複雜,更立體。
由展覽研究方法論這角度來看,二○一○年自英國完成展覽研究領域博士論文的呂佩怡老師所主導的這本著作也十分有意義,它由策展的意義介入,開展出許多深具意義的「議題」:包括策展當代性、策展與藝術機制、策展人養成、策展與台灣藝術主體性、策展與企畫作業、新媒體策展、策展與理論、策展作為藝術行動等等。以「策展」為出發點,開展出展覽研究的許多線索與可能性,我想也是本書另一重要的貢獻。
前言
一個實驗性的策展研究
文/呂佩怡
緣起
本書緣起於二○一○年初為我的博士論文Off-Site Art Curating: Case Studies in Taiwan(1987-2007)尋找出版使用的圖片,發現即使是離我們不遠的九○年代很多基本資料都已缺漏,圖片也從正負片到數位檔案轉換過程中遺失,或是損毀、發霉等,深深感受到陳界仁所說的台灣是無歷史感、「無檔案社會」,這種對於「無」的驚覺產生一種回溯、整理、收集過往的迫切感。
台灣當代策展,更明確地說是台灣當代藝術策展,自九○年以來已成為台灣藝文生態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大量的展覽生產,也對策展人/策展進行討論,然而,展覽實踐之後便無人問津,留下來的僅是當下報章雜誌的現場報導、數篇評論,以圖像為主的畫冊,或雜誌製作的專題討論,基本上針對策展的相關研究嚴重不足。在此資料缺席的狀況下,既無法進行研究、支持與深化策展實踐,也不能在原則概念上給予新生代策展人一些參考。以上這些原因使得這個以「展覽」為主角,以「策展」為角度,回看台灣當代策展歷程的計畫得以誕生。
此計畫成形於二○一四年初,當時我申請國藝會美術類常態補助的研究案,雖榮幸獲得國藝會補助,但在著手研究初期便理解到這不是一個小型的短期計畫,為避免拿補助計畫有結案時間壓力,於是我轉而放棄補助,改為獨立研究案。二○一二年夏天進行第一階段訪談,九月我到香港中文大學客座一學期,這個計畫案隨之擱置,直到二○一三年二月受林志明老師之邀,在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碩士課程開設「台灣大型展演之策展專題研究」,這個延宕的研究案轉變為課程,成為一整學期教學教材與討論重點,並與同學們合作持續進行至今。這個計畫經過兩年半多次的轉折,終於有基本雛形的產生。總體而言,這本書的呈現是一個具教學性質的獨立研究案,一次師生的共同合作學習,一個關於當代策展的實驗性的書寫。
策展如何研究?
當代策展(Contemporary Curating)是一個新興領域,「策展如何研究?」此一議題更是未開發之地。在這個計畫進行當中,諸多思考一一浮現,例如在展覽發生(以及之後),如何為展覽發展一種可以談論、分析、記錄、書寫、研究的可能性?面臨「沒有人可以看過全部的展覽」的現實,研究者如何處理自己的缺席?目前已進行的策展研究採用何種方法?當代策展史的研究方法與藝術史、文化研究、傳統美術館策展之間的差距?這些疑惑持續地困擾著這個計畫,但同時也刺激想像,開拓這個計畫朝向更豐富的可能性邁進。
「策展」從字源學來討論,以動詞「curate」為主的拉丁字curatus,其意義指向care/cure,同時具有監控、管理、照料,以及療癒靈魂之意。動詞「curate」,名詞「curating」,形容詞「curatorial」,稱其職責的「curatorship」環繞著「Curator」去闡述這個工作的本質、內容、性質與可能性。歐洲傳統美術館的策展人以「物件」為主的保存與照料(care)部分已有數百年發展的歷史,然而做為療癒(cure)部分較為欠缺。我在《當代策展之徵狀及其困境》文章中認為可以從將「當代」理解為「時間的同志」這個角度來理解當代策展,因此二十世紀六○年代之後的當代策展與傳統美術館策展之不同在於:當代策展從對物件(藝術作品)的保存維護轉變為對具有當下時間之靈魂(藝術家、觀眾等)的照料,也就是當代策展關注於當下之人更甚於過去之物。
歐美當代策展在九○年代從實踐走向專業領域建立之路,其發展包括策展技術與概念的推陳出新、策展碩士學程設立、回溯策展史、策展理論之建立等。一九九二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當代藝術策展(Curating Contemporary Art)碩士課程是學院內的策展學程之始,一九九四年紐約附近的Bard College設有策展課程部門(the Center for Curatorial Studies),同年阿姆斯特丹的deApple成立,一九九五年倫敦大學的「金匠學院」(Goldsmith)設立當代藝術策展碩士學程(MFA in Curating)以及博士課程(MPhil & PhD in Curatorial/ Knowledge, MPhil & PhD in Creative Curating),到現在全世界已有上百個不同的策展學位,並且陸續增加當中。
在策展研究部分,早期關於討論展覽的文章被歸納與收錄於美術館/博物館學領域,九○年代中後期,策展漸發展為一獨立領域,一九九六年出版的重要文集Thinking about Exhibitions標示出以當代「展覽」的討論為主軸。其他的多為研討會,或系列演講的記錄,例如Stopping the Process? Contemporary Views on Art and Exhibitions(1998)、BALTIC international seminar Curating Series(2000-2002)。或是由選定的資深策展人寫一小篇文章給年輕策展人建議的Words Of Wisdom: A Curator's Vade Mecum(2001),或是與選定的策展人進行對談的On Curating: Interviews with Ten International Curators(2010)。另外,以訪談著名的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在二○○八年出版《策展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Curating, 2008)其處理方式是訪談十一位從六○年代以來重要的策展人。
比較嚴肅與學術傾向的策展史研究在二○○八年後陸續出版,例如藝術史家與展覽研究者Bruce Altshuler分別於二○○八年與二○一三年出版兩本展覽檔案庫式的書籍Salon to Biennial-Exhibitions That Made Art History (1863-1959)與Biennials and Beyond-Exhibitions That Made Art History (1962-2002),選擇重要展覽,匯集第一手資料的文件、圖片、照片、簡報等資料。二○○八年在泰德現代館舉辦的「里程碑展覽」研討會(Landmark Exhibitions)討論六○年代之後至今的重要展覽及其貢獻;二○○九年於泰德英國館的「展覽與世界」(Exhibition and the World at Large)探討一九八九年之後全球化脈絡之下
林志明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這本有關台灣策展回顧與反思的集體書寫,誕生在我系上的師生之間,實是一件值得喜賀之事,尤其是看到近期碩士班課堂學生們的書寫,憶起和他們教學探討的情景,使我很樂意來為本書寫篇序文。
在最近一堂研究所課程中,和同學們討論「策展意識」(the curitorial),結果一位同學回應說有「策展意識」的展覽策畫是為了「表達理念」。結果我立即的反應是,如果只是為了「表達理念」,那麼直接用寫作的方式即可,為何還要調動這麼多的資源,不斷需要解決各式各樣實際問題及進行各種必要協商呢?而且這實在是一件非常折騰人及勞累人的事情,猶記得我自己二○一一年由威尼斯策展回來,家人發現我兩鬢白髮陡增了不少!
我想眼前這本書在整體主軸的選擇上,強調了策展是一個「文化行動」,也是一個「生產和詮釋意義」的過程,我想這是為何由二十多年前,「策展意識」在台灣開始萌芽,一直到今天已成為一個很「潮」的字眼,甚而我所在的學院裡也已開展了「策展學程」,設立了「駐校策展人」制度,並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
回顧策展在台灣歷史發展的軌跡顯然是這本書的重要亮點,它由一個現在年輕人已完全不熟悉的字辭──「責任藝評」──開始,探討如何經由「策展人制度」的引入,獨立策展人風潮的展開,一直到當前正進入學院建制的現狀。這中間有許多著名的策展人都提供了他們的見證、書寫和意見,而透過共同參與的師生們合作,也由現存的史料中選出了二十年來十個具代表性的展覽來做個案研究。雖然這方面的選擇不太可能完整,甚而參與的年輕世代們對這些展覽的親身經驗和理解也是有限的,但對於台灣策展史的建構而言,本書仍具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
在我自己的經歷中,除了有親身的策展實踐並開始在最近展開一些反省,也指導過一些學生研究展覽。這其中總覺得展覽研究是學術上仍待開發的一個領域。這主要牽涉到一些方法論問題:首先單是由研究對象的界定就開始便產生問題,因為展覽首先是在一個動態之中進行,由時間面來看由開幕到結束,每一天會有所不同,甚至每一天的不同時刻,而展覽中的不同區段,尤其因為觀眾的參與和互動,都一直在變動之中。而且,如果把展覽不只當作品的選擇和佈置而產生的集合,而是當作一個也包括書寫、教育講解、各式紙本和新媒體出版所結構的複合體,那麼展覽研究的對象面向將會更複雜,更立體。
由展覽研究方法論這角度來看,二○一○年自英國完成展覽研究領域博士論文的呂佩怡老師所主導的這本著作也十分有意義,它由策展的意義介入,開展出許多深具意義的「議題」:包括策展當代性、策展與藝術機制、策展人養成、策展與台灣藝術主體性、策展與企畫作業、新媒體策展、策展與理論、策展作為藝術行動等等。以「策展」為出發點,開展出展覽研究的許多線索與可能性,我想也是本書另一重要的貢獻。
前言
一個實驗性的策展研究
文/呂佩怡
緣起
本書緣起於二○一○年初為我的博士論文Off-Site Art Curating: Case Studies in Taiwan(1987-2007)尋找出版使用的圖片,發現即使是離我們不遠的九○年代很多基本資料都已缺漏,圖片也從正負片到數位檔案轉換過程中遺失,或是損毀、發霉等,深深感受到陳界仁所說的台灣是無歷史感、「無檔案社會」,這種對於「無」的驚覺產生一種回溯、整理、收集過往的迫切感。
台灣當代策展,更明確地說是台灣當代藝術策展,自九○年以來已成為台灣藝文生態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大量的展覽生產,也對策展人/策展進行討論,然而,展覽實踐之後便無人問津,留下來的僅是當下報章雜誌的現場報導、數篇評論,以圖像為主的畫冊,或雜誌製作的專題討論,基本上針對策展的相關研究嚴重不足。在此資料缺席的狀況下,既無法進行研究、支持與深化策展實踐,也不能在原則概念上給予新生代策展人一些參考。以上這些原因使得這個以「展覽」為主角,以「策展」為角度,回看台灣當代策展歷程的計畫得以誕生。
此計畫成形於二○一四年初,當時我申請國藝會美術類常態補助的研究案,雖榮幸獲得國藝會補助,但在著手研究初期便理解到這不是一個小型的短期計畫,為避免拿補助計畫有結案時間壓力,於是我轉而放棄補助,改為獨立研究案。二○一二年夏天進行第一階段訪談,九月我到香港中文大學客座一學期,這個計畫案隨之擱置,直到二○一三年二月受林志明老師之邀,在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碩士課程開設「台灣大型展演之策展專題研究」,這個延宕的研究案轉變為課程,成為一整學期教學教材與討論重點,並與同學們合作持續進行至今。這個計畫經過兩年半多次的轉折,終於有基本雛形的產生。總體而言,這本書的呈現是一個具教學性質的獨立研究案,一次師生的共同合作學習,一個關於當代策展的實驗性的書寫。
策展如何研究?
當代策展(Contemporary Curating)是一個新興領域,「策展如何研究?」此一議題更是未開發之地。在這個計畫進行當中,諸多思考一一浮現,例如在展覽發生(以及之後),如何為展覽發展一種可以談論、分析、記錄、書寫、研究的可能性?面臨「沒有人可以看過全部的展覽」的現實,研究者如何處理自己的缺席?目前已進行的策展研究採用何種方法?當代策展史的研究方法與藝術史、文化研究、傳統美術館策展之間的差距?這些疑惑持續地困擾著這個計畫,但同時也刺激想像,開拓這個計畫朝向更豐富的可能性邁進。
「策展」從字源學來討論,以動詞「curate」為主的拉丁字curatus,其意義指向care/cure,同時具有監控、管理、照料,以及療癒靈魂之意。動詞「curate」,名詞「curating」,形容詞「curatorial」,稱其職責的「curatorship」環繞著「Curator」去闡述這個工作的本質、內容、性質與可能性。歐洲傳統美術館的策展人以「物件」為主的保存與照料(care)部分已有數百年發展的歷史,然而做為療癒(cure)部分較為欠缺。我在《當代策展之徵狀及其困境》文章中認為可以從將「當代」理解為「時間的同志」這個角度來理解當代策展,因此二十世紀六○年代之後的當代策展與傳統美術館策展之不同在於:當代策展從對物件(藝術作品)的保存維護轉變為對具有當下時間之靈魂(藝術家、觀眾等)的照料,也就是當代策展關注於當下之人更甚於過去之物。
歐美當代策展在九○年代從實踐走向專業領域建立之路,其發展包括策展技術與概念的推陳出新、策展碩士學程設立、回溯策展史、策展理論之建立等。一九九二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當代藝術策展(Curating Contemporary Art)碩士課程是學院內的策展學程之始,一九九四年紐約附近的Bard College設有策展課程部門(the Center for Curatorial Studies),同年阿姆斯特丹的deApple成立,一九九五年倫敦大學的「金匠學院」(Goldsmith)設立當代藝術策展碩士學程(MFA in Curating)以及博士課程(MPhil & PhD in Curatorial/ Knowledge, MPhil & PhD in Creative Curating),到現在全世界已有上百個不同的策展學位,並且陸續增加當中。
在策展研究部分,早期關於討論展覽的文章被歸納與收錄於美術館/博物館學領域,九○年代中後期,策展漸發展為一獨立領域,一九九六年出版的重要文集Thinking about Exhibitions標示出以當代「展覽」的討論為主軸。其他的多為研討會,或系列演講的記錄,例如Stopping the Process? Contemporary Views on Art and Exhibitions(1998)、BALTIC international seminar Curating Series(2000-2002)。或是由選定的資深策展人寫一小篇文章給年輕策展人建議的Words Of Wisdom: A Curator's Vade Mecum(2001),或是與選定的策展人進行對談的On Curating: Interviews with Ten International Curators(2010)。另外,以訪談著名的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在二○○八年出版《策展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Curating, 2008)其處理方式是訪談十一位從六○年代以來重要的策展人。
比較嚴肅與學術傾向的策展史研究在二○○八年後陸續出版,例如藝術史家與展覽研究者Bruce Altshuler分別於二○○八年與二○一三年出版兩本展覽檔案庫式的書籍Salon to Biennial-Exhibitions That Made Art History (1863-1959)與Biennials and Beyond-Exhibitions That Made Art History (1962-2002),選擇重要展覽,匯集第一手資料的文件、圖片、照片、簡報等資料。二○○八年在泰德現代館舉辦的「里程碑展覽」研討會(Landmark Exhibitions)討論六○年代之後至今的重要展覽及其貢獻;二○○九年於泰德英國館的「展覽與世界」(Exhibition and the World at Large)探討一九八九年之後全球化脈絡之下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