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自卑與超越: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不完美人生指引
跟著阿德勒一起爬梳人生,安放生命中無所適從的自卑。內容簡介
你不需要變得完美無缺,
只要接受現在有點糟的自己。
你不必耽溺於過去的經歷,
因為人生永遠都有選擇現在的可能性!
About‧愛情 | About‧友誼 | About‧職場 | About‧回憶
5堂勇氣力倍增的人生幸福課 x 17個超越自卑的練習指導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跟著阿德勒一起爬梳人生,安放生命中無所適從的自卑,
療癒過往經歷的創口,與自卑感共存共榮,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提出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課題──職業、交際和性別,再針對愛情、友情、親情、職場、過往經歷、情緒、生理等各種問題,提出疑惑與解答。
阿德勒認為每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正是因為這樣的遺憾和殘缺,才成就了人類不斷進化變遷的可能性。
讓我們跟隨阿德勒的腳步,不再耽溺於過往的痛苦經歷,接納現在有點糟or一事無成的自己,選擇未來的無限可能。
本書特色
#原汁原味阿德勒第一手資訊
就讓阿德勒回歸阿德勒吧!拋開那些「About阿德勒的暢銷書們」,藉由閱讀經典大師的第一手資訊,貼近百年前的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
#經營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有感推薦
其實我也是典型的阿德勒學派,要說我有多麼阿德勒學派,那就是我不認為人生中有什麼「我辦不到的事」。──鑽石週刊專欄(2008年11月8日號)
#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內基有感推薦
阿德勒是畢生研究人類及其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
目錄
▌譯者序:不完美的完美
▌第一章人生的價值The Meaning of Life
01人生的意義
02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限制
03人生的價值在於與社會連接
04童年對人生的影響
05早期記憶對人生的影響
06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心理和身體Mind and Body
01心理和身體的連繫與衝突
02情感的作用
03身心的不同特徵
▌第三章自卑感與優越感Feeling of Inferiority Superiority
01自卑情結
02優越感的追求
▌第四章早期的記憶Early Memories
01個性塑造
02早期記憶的作用
▌第五章夢Dreams
01夢的解析
02佛洛伊德對夢境的觀點
03個體心理學對夢的研究
04夢境分析
序/導讀
譯者序
不完美的完美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郊區中,一個名為魯道夫斯海姆的小鎮。父母雖然是富裕的猶太穀物商人,但阿德勒卻沒有太幸福的童年。阿德勒的家中有六個兄弟、兩個姐妹,阿德勒排行第三。他從小就因為患有佝僂病而身體虛弱、行動不便,導致他無法和一般孩童一樣跑跳自如。這也讓阿德勒覺得自己不如哥哥們和鄰居,因而產生深深的自卑感。後來,阿德勒發生了兩次車禍;五歲時,又罹患嚴重肺炎。在歷經種種磨難之後,他決定成為一名醫師。阿德勒曾說:「我的童年生活籠罩著對死亡的恐懼,和因為身體虛弱而感到的憤怒。」這些幼年經驗使他強調早期記憶對個體心理的重要影響,亦成為他日後創立個體心理學的重要養分。
西元一八九五年,阿德勒獲得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一開始,他擔任眼科和內科醫生,也因此影響個體心理學強調身體器官的自卑,認為它是驅使個體採取行動的真正動力。但在擔任醫生一段時間後,阿德勒發現自己仍然無法阻止死亡的降臨,因而將重心轉往神經學和精神病學。西元一八九九年,阿德勒受精神病理學權威佛洛伊德的邀請,成為當時精神病理學分析的核心成員之一。
之後,阿德勒受到哲學家費英格《虛假的心理學》一書影響,認為人們很容易活在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與虛幻的心理境況之下,而這樣的情況大部分源自於「男性傾慕」(Masculine protest)這一貌似正常的社會現象。至此,阿德勒與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逐漸產生分歧。西元一九一一年,阿德勒在魏瑪精神分析會上,公然對當時精神病理學權威佛洛伊德的理論提出不同意見。他強調社會因素在精神病理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而不認同佛洛伊德所推崇的性慾、生理等決定性因素,更否定了佛洛伊德精神病理學的重要元素──伊底帕斯情結及陰莖羨妒等理論。隨後,阿德勒就離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自己創建個體心理學派。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派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正面評價方面,個體心理學將人視為天生的社會動物,且以統整的觀點看待人性問題,並首先提出「創造性自我」的概念,將人視為最小單位。阿德勒亦是認知取向的先鋒,認為意識是人格的中心,進而影響人類的行為。由此而發展的諮商模式屬於短期成長模式,可以運用的對象、型態範圍極廣,對於日後的諮商學派影響巨大,建立的「學校心理衛生中心」更相當於現在的學校諮商中心。負面限制方面,其所提出的補償作用,大多著重在生理組織的缺陷,而忽略了社會文化的影響。另外,阿德勒認為人類是為了反抗自卑感而進行補償作用,此解釋過於消極,忽略了積極的慾望。而且,補償作用僅適用於具有足夠信心、足夠外在支持力量下產生的理想「優越感」,更無法立即解決當下的問題。
當然,距今已逝世八十多年的阿德勒,其所提出的理論有許多早已不合時宜。例如,阿德勒認為同性戀與賣淫和犯罪一樣,將這些行為皆放在「失敗的生活表現方式」之中。西元一九一七年,阿德勒更出版了一本五十二頁,說明同性戀以及比對各種同時期有關同性戀作品的刊物。但是,不可否認的,阿德勒的許多觀念和想法仍深深影響至今的心理學界,甚至是一般大眾。就像本書,阿德勒首先提出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課題──職業、交際和性別。再針對愛情、友情、親情、職場、過往經歷、情緒、生理等各種問題,提出疑惑與解答。阿德勒認為每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而正是因為這樣的遺憾和殘缺,才成就了人類不斷進化變遷的可能性。讓我們跟隨阿德勒的腳步,不再耽溺於過往的痛苦經歷,接納現在有點糟的自己,選擇未來的無限可能。
編譯小組 謹識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