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何謂跨域研究?如何以跨域研究的方法瞭解客家文化?
本書作者群以具體的案例實踐跨域研究客家文化,尤其是新加坡客家文化。
全書共分四輯。第一輯“文化空間與展示客家”涉及不同地域的文化空間的比較,或從博物館和文物館、或從客家圍龍屋、或從各地虎豹別墅的比較,討論客家文化如何被呈現和展演。第二輯“文化符號與唱寫客家”則討論客家山歌創作的在地化和傳播的跨域化,也討論客家意識或泛華人意識如何在文學作品中展現,以及客家文化如何透過會館的刊物來傳承。第三輯“風水文化與客家意識”分析新加坡客家人是如何在利用和設計風水的過程中既實踐又變通傳統,也討論客家廟堂網路如何構建跨國社會空間,以及論析權力結構中的博弈與互動對新加坡客家意識的影響。第四輯“客家氏族與行業文化”則分別討論新加坡客家姓氏組織的發展模式和特點,以及早期客家人經營的白鐵業的興衰。
本書由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和八方文化創作室聯合出版。
目錄
序/導讀
序 1 叢書總序
新加坡自從1819年由英國人開埠以來,即有客家人移居島上,為新加坡的發展和建設作出貢獻。早在1822年,應和會館和惠州會館便成立。茶陽會館則於1857年成立。此後,其他多所客屬會館也相繼誕生,1929年南洋客屬總會正式組成。目前新加坡有二十餘所鄉親和宗親(即地緣和血緣)客屬會館。
會館是東南亞地區華人族群的重要組織機構。各方言群或族群成立會館,最初的目的主要是團結族群力量,協力在當地安身立業。由於殖民地時代英國殖民政府的特殊管理政策,新加坡華族會館發展成為照顧同鄉邑人之生、老、病、死各個環節的一個完整的安全網路,同時也是親情、鄉情和事業的聯繫和信用網路。1965年新加坡獨立建國後,政治的大環境改變,華族會館除了繼續扮演聯絡會員情誼的角色外,也逐漸集中力量推動和發揚華族文化和傳統。
儘管華族會館在新加坡近二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學界有關新加坡華族會館的研究起步相當晚。以客家族群文化相關的研究和學術活動而言,1960年代才有專門討論新加坡客家專題的學術論文1, 1996年新加坡才第一次舉辦國際性的客家學術會議 — 第三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2007年才有第一部通論新加坡客家的專書《新加坡客家》的出版。同年,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簡稱國大中文系)成立東南亞華人研究群,其中客家研究是這個研究群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這些年來,在國大中文系的推動下,系上教授、博士和碩士生不斷推出客家研究成果,新加坡的客家研究已小有成績。
國大中文系成功推動客家學的研究,除了系上師生的努力外, 還要歸功於新加坡客屬會館的支持。它們協助提供會館檔案和資料供學者使用,接受口述歷史訪問,使學者研究有所依據。同樣難能可貴的是,新加坡的客屬會館,尤其是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曾多次與國大中文系聯辦或協辦學術研討會。同時也積極贊助學術文化活動,為推動新加坡客家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
2012年開始,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與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客家文化研究室進一步合作,推出《客家文化研究叢書》,計畫每年出版一至兩部客家學術和文化專書,為新加坡客家研究的長期發展,奠下扎實和堅固的基礎。這套叢書的聯合出版單位,除了國大中文系和茶陽(大埔)會館客家文化研究室外,還有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屬下的八方文化創作室,它為這套叢書佈置海內外的發行網路,讓更多的學者和讀者分享客家學術文化研究的成果。此外,要特別感謝新加坡茶陽(大埔)基金會熱心資助叢書出版經費。
客家研究作為華人族群研究的一部分,我們不會只停留在客家族群文化的研究而已,最終的目標是要進一步研究各族群的異同和互動關係,以更廣和更高的視野研究族群和社會的關係,以及族群文化對孕育國家社會文化的貢獻。但要進行各族群的深入比較研究之前,各個族群的研究一定要達到相當的水準並具備一定的研究成果。新加坡客家研究雖然已經有了起步,但瞻望未來,任重道遠。本客家文化研究叢書的出版,就是朝向深化客家文化研究和華人族群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黃賢強 何炳彪
“客家文化研究”叢書總主編
註解
1有關新加坡客家研究的綜述,參閱黃賢強、高源,〈新加坡客家研究綜述〉,黃賢強主編,《新加坡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頁3–10。
序 2 代序
“
要進行各族群的深入比較研究之前,各個族群的研究一定要達到相當的水準並具備一定的研究成果 …… 叢書的出版,就是朝向深化客家文化研究和華人族群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是引自《叢書總序》的一段話,這是我們奮進的目標。
“
客家文化研究叢書”從2012年出版第一集至今年共4集。時間不長,起步不久。但是,我們卻沒有停下腳步,也絕對不輕言放棄。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的合作下,黃賢強副教授的感召下,會館董事和基金會的鼎力支持下,特別是歷屆研究生對客家文化的課題孜孜不息的鑽研,深入客家原鄉田野調查,以及多方訪問有關的人士,揮寫出內容豐實的論文,真是難能可貴,我們把耕耘的成果呈現在大家的面前,不求有功,但求沒有把汗水白白淌滴掉。
今年欣逢新加坡建國50周年(SG50),舉國歡騰,正如火如荼地主辦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今年是會館創立157周年和基金會成立20周年的大喜日子。於是,我們決定三慶聯歡,舉行盛大的客家文化節,活動項目有客家美食、客家文化研討會、文藝表演、慶祝晚宴……多姿多彩,多種多樣,將有一番熱鬧的氣氛和盛況。
我們為了表示一點心意,就把這本論文集做個秀才人情送給大家。物輕情重,希望您們喜歡。
請繼續給予我們大力支持!
何炳彪
序三 跨域研究客家文化的方法論與實踐
導論
黃賢強
跨域研究是學術研究的一種方法,簡單說,那是結合跨學科領域和跨地域研究的兩個元素,構成一個多方位和更全面的網路型研究方法。
跨域研究的元素之一,即跨學科領域研究,已為學術界所推崇,被認為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破除學術藩籬、強化學術研究深度和廣度的良方。長久以來的傳統學科,如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學、人類學、地理學、語言學、民族學、經濟學、傳播學等,雖然仍是學術分科的標準,如現今很多大學的院系,仍然是以這種學術分類設置科系,但越來越多學界人士瞭解到,任何研究如果除了本身學術專業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外,如果能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途徑或理論精髓,往往能錦上添花,甚至得出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譬如史學家除了徵引官方檔案和文獻的傳統研究方法外,也逐漸接納民間文書、口述歷史、田野考察和訪談記錄為歷史材料,補充官方史料和文獻的不足和平衡史觀的偏差;又譬如很多大型的研究獎項,往往鼓勵甚至是優先獎助跨學科的整合型研究計畫,而非某一傳統學科的研究個案。
跨域研究的另外一個元素,即跨地域研究,指的是超越傳統的定點個案研究或某地的全盤研究,而是多地點的互動關係和比較研究。以人物研究為例,許多人物的研究,尤其是那些在人生不同時期中分別在多個地方活動的人物的研究,或許是因為客觀研究條件(如時間、經費)的限制和主觀判斷(如認為人物的活動重心和貢獻重點)的因素而將研究鎖定於某地、某區或某國的範圍來論述, 而忽略其他生活地區的重要性,如出生地的早年教育、成長歲月時期的地方知識、留學時期在國外生活經驗對後來人生事業、決策判斷,甚至是身份認同的影響。再如有關民間宗教信仰的研究,除了研究特定廟宇與地方社會的關係,也可以研究廟宇分香到其他地區,甚至是海外的傳播和影響,這種信仰網路的研究就必須進行跨地域的田野考察才能深入探索。由於跨地域研究涉及耗時和複雜的多地點田野考察及零碎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資料收集過程,往往為一般學者所忽略。但也許正因為如此,這類研究的成果也往往會有所創新或出人意表的發現。
跨學科領域和跨地域研究的結合,像是研究方法的連珠合璧,適當採行的話可以創造出更高層次的研究成果。當然,不是所有課題或研究主題都可以充分利用跨域研究方法來執行,但大部分的學術課題,或多或少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借用跨域研究方法進行探索1。有些研究課題,甚至很適合採用跨域研究方法,尤其是一些新近開拓的研究領域,不隸屬于任何傳統學科範疇內的研究,客家研究即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學界普遍認為將“客家”作為學術課題研究,始于羅香林在1933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導論》2。客家作為一個族群名稱的出現,也是二十世紀初逐漸形成的現象。此後有關客家的研究,民族學家、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都有興趣從各自的學科理論和方法來研究其族群分佈和特徵、歷史發展、生活情況、社會特質等。客家人的遷徙移殖、語言文學、經濟生活、身份認同、政治參與、飲食文化、信仰習俗等,也是各相關學科領域學者的研究物件。換言之,深層和廣泛的客家研究,正可以使用跨域研究的方法來進行全方位或多視角的探索和論析。
現實裡少有學者是全能型學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或對各門學科都瞭若指掌,所以跨學科領域研究,基本上還主要的學科訓練為核心,再輔以其他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