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不只有巧克力,你想知道的立陶宛
立陶宛一年四季都提供令人驚豔的旅遊體驗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台灣第一本深入探索立陶宛的專書
自立陶宛贈送台灣疫苗以來,台灣民眾對於立陶宛這個國家就充滿了感謝與好奇。這個北歐三「小國」之一的國家,何以會是捐贈疫苗給台灣,又讓台灣辦事處「掛牌」的第一個歐洲國家呢? 它的底氣和勇氣從何而來?它的歷史、地理和人文又是甚麼風貌? 有甚麼好玩的,好吃的? 旅居立陶宛的新聞大獎得主楊寧雅的第一線觀察報導,帶你認識立陶宛。
自從立陶宛在台灣爆紅以來,各界對於立陶宛有許多好奇與疑問,這個國家為什麼如此勇敢、有什麼特色?
然而,相關的資訊有限,能夠看到的多是像教科書般簡略、被周邊大國欺壓的歷史敘述,或是僅限於暢銷的啤酒、巧克力,以及短期旅遊資訊。
作者在前往立陶宛前,也有一樣的困惑,深諳人們心中的疑問。因此在友人及出版社的鼓勵下,結合研究、採訪與親身經驗,深入介紹這個國家。
立陶宛曾是歐洲在中世紀最大的國家(立陶宛大公國),擁有大國的風範,保留最多中世紀後期的古式建築、城市輪廓與遺跡,以及各種有形、無形的世界文化遺產。承襲來自貴族的底氣,他們在現代也展現了各種韌性與勇氣,在森林裡以游擊戰、在街頭以肉身阻擋坦克、走私書籍以傳承語言與文化,爭取復國、獨立,不僅是前蘇聯國家脫離鐵幕的領頭羊,目前也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為周邊國家與政治犯仗義執言,甚至是設定議題的領袖。有趣的是,這個遠在8000多公里的國家,跟台灣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除了大家已知的政治際遇,還有烹調與口味類似的飲食小吃、台灣人創立的珍珠奶茶、同是被認為難學的語言、低調內斂卻友善溫暖的人民性格、敬愛自然諸神的宗教觀,與諸多社會生活體制,常常令人感到似曾相識的驚喜。可惜的是,因為立陶宛的面積與人口在歐洲算是小國,人們在此的旅程往往非常短暫,旅遊書也只能簡略帶過,錯失許多值得尋奇的美食與文化特色、深度的自然與人文風景。實際上,立陶宛一年四季都提供令人驚豔的旅遊體驗,而且這二年還有許多難得的國際盛事,像是2022年的歐洲文化之都、2023年的首都建城700周年慶典、2024年的歌舞節,都是值得造訪的豐富旅程。
看見立陶宛這個獨特國家的,不只是台灣。在近幾年,許多新興產業版圖以及國際評比中,立陶宛也佔有一席之地,並且積極引進人才與投資。從最適合外派人士的城市、最漂亮的聖誕樹、最值得旅遊的城市、聯合國的文學都市、外資直接投資潛力、金融科技、基因編輯與生物科技、精密雷射與太空產業、綠色生活……,都吸引各方矚目。這是勇敢走出海外、熱衷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台灣,在認識立陶宛時,不容錯過的面向與新機會。
這是一個特別且值得認識,但我們還不熟悉、很多人好奇的國家。立陶宛跟台灣的緣份才剛開始,期許這本書成為串起兩地的橋樑,提供無論只是想要開展國際視野、了解這個國家,還是打算前往旅遊、求學、從事各種交流與合作的讀者,對立陶宛有更多認識,大幅縮短學習曲線與適應歷程,更快、更容易地開展更多收穫。
目錄
緣起
1. 似曾相似立陶宛
1-1:八千公里外的緣分
2. 立陶宛為何如此勇敢
2-1: 勇敢來自歷史
2-2: 天天耳提面命的邁向自由之路;The Road to Freedom
2-3: DNA裡的勇氣當後盾,「小國」不當沒落的貴族
2-4: 尋常生活中見勇敢
3. 乍遇前世知己
3-1: 彷彿走進台灣夜市?
3-2: 相似的歷史際遇、體制和心情
3-3: 在立陶宛看到內斂卻溫暖的「台灣精神」
3-4: 敬天愛人與慎終追遠的內在穩定力
4. 穿越古今的文藝國度
4-1: 我從中世紀的老城走來
4-2: 漫步立陶宛,俯拾皆藝術
4-3: 各國古今電影的攝影棚
4-4: 整個城市都是慶典舞台
4-5: 復刻十八世紀的熱氣球時空旅行
古今風情無縫接軌
4-6: 考納斯2022年歐洲文化之都
一百年前的小巴黎
4-7: 疫情擋不住的文藝魂
5. 不能錯過的深度旅遊
5-1: 秋冬也是旅遊日
5-2: 從意想不到的博物館認識這塊土地
5-3: 化平凡為不平凡的立陶宛之味
5-4: 大自然深度旅遊
5-5: 洗衣房裡的人生百態
5-6: 立陶宛式桑拿
6. 急起直追的新經濟、新世代
6-1: 他們為何愛上它?轉型中的立陶宛
6-2: 華麗轉身的立陶宛—新經濟與新世代
6-3: 耶娃與約拿斯的科技生活
6-4: 耶娃與約拿斯的綠生活
6-5: 不論立陶宛人的英文好不好,講英文都會通
用「疫後新常態」迎接未來
序/導讀
【導讀】
自立陶宛贈送台灣疫苗以來,台灣民眾對於立陶宛這個國家就充滿了感謝與好奇。這個北歐三「小國」之一的國家,何以會是捐贈疫苗給台灣,又讓台灣辦事處「掛牌」的第一個歐洲國家呢? 它的底氣和勇氣從何而來?它的歷史、地理和人文又是甚麼風貌? 有甚麼好玩的,好吃的? 除了爆買立陶宛巧克力和啤酒之外,我們對立陶宛的了解其實非常有限。〈閱樂國際文化〉特別邀請旅居立陶宛,得到多項新聞報導大獎的楊寧雅為大家做詳盡的觀察和全面的報導,解鎖千變萬化的立陶宛。 了解立陶宛,就從 《你想知道的立陶宛》開始。
要了解立陶宛何以敢以小蝦米之姿力抗大國,請隨著作者穿越立陶宛歷史,因為立陶宛的勇敢,來自歷史。立陶宛十五世紀時曾是歐洲最大的公國,領土從波羅的海延伸到黑海,其後淪為俄羅斯附庸國;被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瓜分;一戰期間被德國佔領;一戰後獨立,二戰期間又被俄、德瓜分;1940年被蘇聯占領後,開始了立陶宛在極權統治下漫長的抗爭史,游擊戰持續十年。抗爭中,有十分之一以上的立陶宛人被流放西伯利亞,立陶宛母語、出版物被禁,縱使其後立陶宛在1990年宣布獨立,蘇聯1991年解體,俄羅斯仍不願放手,經濟制裁、能源斷供、兵臨城下、癱瘓政府運作.....手段無所不用,直到1993年俄羅斯軍隊才撤離立陶宛國境。這些遭遇,刻印在立陶宛人的DNA中,讓他們更加珍惜自由,唾棄極權政體,也勇於挺身支持受壓迫的國家。
立陶宛既勇敢,也溫柔,有多元的風貌,宜古宜今。這本書先以台灣人的視角看立陶宛,拉近兩國距離感,發現立陶宛和台灣有很多的相似性,例如地緣政治的威脅、歷史的磨難、文化價值觀、宗教包容、飲食內容、民情風俗等。立陶宛對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傳承與維護,是人民的驕傲;不同時期的風格建築受到完善的修復與維護,讓立陶宛的城鎮有如時光的展演場,人們可以在其間上演中世紀到現代的時空穿梭劇碼,既優雅又新潮,也是許多電影、影集的場景。
如果你是好奇的旅人,立陶宛有多采多姿的觀光元素,供你打造個人專屬的體驗行程。有各種定期慶典活動,如音樂節、首都節、秋日文化節、冬日聖誕節值得參與;你也可以搭上熱氣球,自高空俯視新舊並陳的城鎮風貌;或者和立陶宛人一起參加採磨菇比賽或聖誕老人路跑活動;到各式新奇的博物館一窺庶民生活。你可能有很大的機會享受戶戶有三溫暖的民宿;或者專程拜訪獨一無二的琥珀桑拿;拿著冰淇淋地圖、馬鈴薯地圖尋找特色美味;喝著橡樹果實做的「立陶宛咖啡」;買一瓶有立陶宛國家形象,傳達對生命的熱情與喜悅精神的香氛。你也可以在鄉間平野,獨坐望雪;在立陶宛三千個湖泊中選一個,悠哉划獨木舟;在佔三分之一國土的森林裡選一條步道健行,或從全長七十萬公里的自行車道中選擇一條馳騁;累了,晚上可以端一杯立陶宛水果酒或椴樹蜂蜜汁觀星臥遊銀河。這裡有你夢想的廣衾大地,優游不盡的空間,趣味無窮的生活體驗。
立陶宛有軟實力,也有硬實力。自脫離蘇聯統治獨立之後,就振翅疾飛,三十年來除力保文化資產與核心價值,也努力跟上世界進步的科技列車;它的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基因編輯、幹細胞研究、衛星生產、雷射產業等,在世界舞台都居翹楚。金融時報評立陶宛首都為全球25個未來城市之一,歐洲未來中型城市第二名,未來前景可期;立陶宛雖小,但不能小覷。
這是一個值得認識的國家,它的百變面貌,永遠能帶給人新的驚喜。歡迎你帶著這本書,踏上立陶宛,體驗這個既勇敢又溫柔的國家!
【自序】
意外邂逅立陶宛
期待中的白色聖誕節,在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不負遊人所望,一點一滴地隱隱浮現、緩緩成真。空中飛舞的雪花,在城市各處層層、輕輕地疊起。因為是年度重要假日,就如台灣的農曆春節,不是每個人都上工,來不急剷雪的街路、人行道、草坪,也被染成一片雪白平野。
二O二一年的聖誕節早晨,維爾紐斯的太陽,快九點才緩緩升起。在優雅、寧靜的雪城中,遠在亞洲的台灣,正熱烈地感受另一種立陶宛聖誕風情。
台北國際食品展中初次亮相的立陶宛館,在開放一般民眾入場後,具代表性的巧克力與精釀啤酒一下子就被搶購一空。現場熱絡的畫面,透過網路,也傳到了立陶宛各大媒體。
這已不知道是第幾次,在立陶宛看到台灣的熱情回應。
自從二O二一年六月底,立陶宛公布贈送新冠肺炎疫苗給台灣以來,立陶宛就開始在台灣爆紅。台灣人對立陶宛熱情回應,踴躍購買立陶宛商品、捐款給立陶宛的公益團體,這些故事也透過網路和各種管道傳回立陶宛。
在立陶宛捐第二批疫苗給台灣後,雙方各界更有愈來愈多感人的互動。立陶宛人在台灣收到贈禮、計程車司機搭載不收錢的故事,也躍上立陶宛的新聞。從民眾、官員、民意代表、到甚至總統都提到,如果有機會,想要拜訪立陶宛。
疫情遲遲沒有結束,跨國旅遊難行,人們對這個國家,更加好奇。為什麼他們那麼勇敢?為什麼會捐疫苗給台灣?跟台灣有什麼不同?除了巧克力和啤酒,還有什麼特別的?人們都吃些什麼?用什麼語言?文化有什麼特色?
筆者正好在這段時間客居立陶宛。不同背景的台灣朋友們常問我一些與當地有關的問題,或基於好奇、或想要規劃旅遊、或想看看有什麼樣的商機、或進行各種交流。因為過去我們對這個國家的了解不多,即使網路無國界,也不見得能找到答案。我想起了要來這個國家之前,想要預先了解當地生活,提前準備適應,也是遍尋書籍、網路、各種影音平台,但是資訊很有限。於是在職場前輩的邀約和各方友人的鼓勵之下,決定從台灣人的角度,整理出這段時間對立陶宛的認識,以及在此生活的切身感受與觀察。
相信在疫情趨緩之後,很多人會想要以親身體驗,解答對立陶宛的種種疑問。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想要到立陶宛看看的朋友們,進行事前的規劃與準備,縮短心理距離與適應的摸索期,在踏上這個國家時,更快融入,享受它的美好,擁有更多深度的探索與收穫。
也希望這本書,能為對立陶宛好奇的讀者開一扇新窗,閱讀一個我們原來不熟悉、但實際上富有豐富文化內涵與冒險精神、甚至與我們似曾相識的國度,拓展人生的視野,或在選擇遊學、交換學生、海外實習、商務交流時,多一個不同的選擇,甚至成就新的學習、友誼與合作。
自寫書以來,國際情勢風起雲湧。不過政經角力瞬息萬變,媒體也已多所報導,這些千變萬化,不是書籍所能即時更新,所以就不在此重複。
悅目的人群與富有文化底蘊的街景,豐富了腦中關於立陶宛的種種圖像。走在白雪皚皚的街上,每一幕都激發我想像讀者的思緒與疑問,想用二十多年媒體與溝通工作經驗的深入報導與研究精神,探索台灣友人想要知道的立陶宛。
帶著心中讀者的好奇與興奮同行,燃起了我記者魂裡的熱情,迫不急待地想要分享我所知、所感、所經歷,意外邂逅的立陶宛。在雪地裡,不但不覺得冷,心中還緩緩升起了暖意,看到更多《你想知道的立陶宛》
推薦文
朱敬一 博士
《你想知道的立陶宛》是一本「超越旅遊書」的旅遊書,非常非常非常好看
這本書作者用的是筆名,到現在我還不知道本尊是誰,只知她是台大財金系、新聞所的畢業生,得過卓越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等。獲得這兩個新聞獎項不容易,至少反映作者的寫作能力。這本書雖然是介紹立陶宛,但是比一般旅遊書好看太多,且讓我一一解說。
一、絕大多數的旅遊書、介紹國家的書,都是「第三人稱」的;寫作者把某個地方的人、事、地、物說給我們聽。這樣的寫作經常流於乾澀,像是「資訊傳達」,就像是我們從 Google 搜尋而得到資訊一樣。因為寫作乾澀,大概沒有讀者會 enjoy reading Google. 這本書給讀者的不是資訊,而是第一人稱真切的體驗。
二、由於這本書是第一人稱,書中所有的食物、景點、博物館、古蹟、老街、歷史記憶、交通運輸、文化體驗、超市巡禮、洗衣房操作等,作者都是把自身嘗試的感受寫出來。由於文筆帶著自己的感情,所以讀起來非常容易引起共鳴。作者文字功力了得,通篇都是 touching tone.
三、描寫立陶宛,當然是從「贈送台灣疫苗」開始。為什麼這個「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的國家會願意支援台灣呢?這可能是許多人的疑問。如果我們了解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托維亞、烏克蘭等國近一百年的歷史,如我先前寫的書評「血色大地」所述,我們就不難理解這些國家在蘇聯、德國這兩個強隣壓迫下的血淚辛酸、抵抗強權外侮的慘烈犧牲、以及對民主自由的熱情擁抱。以前背三民主義教材,記得有「與全世界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的句子,完全不知所云。讀這本書,才真能體會民主自由國家人民彼此「相濡以沫」的可貴。
四、書中有不少篇幅介紹立陶宛食物,並且將這些食物與台灣的本地食物如肉圓、咖哩餃、刈包、煎蛋、巧果、奶茶相比,非常有意思。我在 WTO 做大使三年,每年 5 月 9 日歐洲日附近某一天,歐盟大使館都會騰空一整層樓,由 28 個歐盟成員國擺「食物攤」,請各國各階外交官免費品嚐。我記得立陶宛的攤位,但是不太記得他們食物的長相。如果早讀這本書,我一定會去大力捧場。「靠共同食物拉近彼此距離」,於我心有戚戚焉。
五、作者提到,蘇聯佔領期間對立陶宛文化多所打壓,但是人民靠堅忍的毅力保存下來。聽說立陶宛文非常難,名詞的「格」多達七種。但是語言文法即使繁複,卻只能自然融合,不能強制扭轉。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幅 CoCo 的漫畫,畫宋楚瑜身穿醫師服,站在已故布袋戲大師的床前,漫畫中只有一句話,宋楚瑜說:「怎麼我幫他動了個聲帶手術,他就死了?」這應該是描述宋擔任新聞局局長期間對本土劇「使用語言」政策的反彈。我想,立陶宛人對於蘇聯打壓文化的痛恨,應該是類似的。
六、此書是中文撰寫,沒有經過翻譯的時間延遲,所以時空背景非常及時。例如 COVID-19、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等,書中都有描述。許多台灣人也許不了解歐洲各國對於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為什麼如此反感。作者描述立陶宛人民的心境,正是所有中、東歐國家的共同心聲。過去一百多年的俄羅斯,真的非常討人厭。隣居弱的時候侵略之、打仗打贏了佔領之、在地人民反抗了鎮壓之、佔領之後極權統治之。雖然 30 年前蘇聯解體了,但是俄羅斯人幾乎沒有對當年的混帳行徑有任何羞恥與慚愧,到現在還想再對烏克蘭玩這種「強凌弱眾暴寡」的混帳勾當。我與歐洲許多國家的大使互動,都問一個同樣的問題:你們國家人民最「恨」的國家是哪一國?許多中、東歐國家的答案都是:Russia. 有一回在捷克,我接著問:為什麼最恨 Russia? 對方回身指一指漂亮的布拉格市景說:你看,城裡最醜、最像集權統治標的建築是哪一幢?那就是 Russia留給我們的記憶。
從立陶宛回到亞洲,我們如果問亞洲人民:最討厭的國家是哪一個?因為二次大戰期間的侵略歷史,三十年前,許多國家人民會回答「日本」。但我想,最近十年,這個問題的答案正在逐漸改變:越來越多人的回答,會與台灣人民的答案相同了。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