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流動、掠奪與抗爭:大衛‧哈維對資本主義的地理批判

固定
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7 224
    320

內容簡介

在這個時代,坐牢已是最佳的選擇?
 
在大富翁遊戲中,若某人一開始即擁有雙倍的錢幣,其他人便會逐漸發現:不但沒有足夠財力購買新的房產,行進中還要不斷繳納昂貴的租金。無力交租的人只能感嘆:還不如去坐牢!看似荒謬的遊戲規則,卻與現時極不公平的市場競爭,如出一轍。貧富懸殊的急劇惡化已實屬必然!
 
「合法」的自由市場交易,只是編造出來的神話?
 
累積資本,可用「合法」的自由市場交易,也可用「非法」手段、偷拐搶騙。哈維卻告訴我們:市場運作的「普遍」規律,都只是編造出來的神話!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道德勾當,卻總是在國家力量的背書之下,以「合法」和「正常」的面目示人!
 
「歴來被引述最多的人文社會科學著作」作者中,大衛.哈維排名第18位。哈維藉馬克思主義革新批判地理學,同時利用地理學概念,豐富人們對全球經濟的空間認知。本書為讀者提供一幅簡明路線圖:以7座城市為引子,透過哈維晚期7本書的精選章節,引領讀者一窺哈維的學術殿堂。
 
本書前五章談經濟,後兩章則談政治。前五章談結構,後兩章則談行動。以1848-1871年的巴黎作為案例分析,闡釋全書關於「資本」與「空間」的主旨;進而從資本主義的普遍規律出發,分析空間、資本、流動和累積的基本原理,最後皆綜合為「不均衡地理發展」理論;而這理論同時將問題轉到人作為行動者的角色上,討論在資本主義的普遍規律下,人怎樣理解它,與其互動,甚至反抗。本書為全球首部關於大衛.哈維的普及讀本。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當代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劍橋大學地理學博士,目前為紐約市立大學(CUNY)研究院人類學和地理學特聘教授。「歴來被引述最多的人文社會科學著作」(2007)作者中,大衛.哈維排名第18位,同時是被引用最多次的地理學者。著有《新帝國主義》《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資本主義的十七個矛盾》等。
 
本書特色
 
全球化時代最重要的地理學者─大衛‧哈維,批判當代資本主義
以7本書為主線、7座城市為實例,引領讀者一窺大衛‧哈維的學術殿堂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合法」自由市場交易,只是編造出來的神話?

目錄

推薦序 危機、修補與轉型─王志弘
推薦序 食利階級、地產霸權、及社會大崩壞—徐世榮
推薦序 前行力道—蔡培慧

前言Prologue

上篇

Chaper 1 現代之都
《巴黎:現代性之都》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2003)
北京vs. 巴黎
對外:消滅時空差距
對內:創造性破壞
城市之光、抗爭城市

延伸閱讀一:食利階級
皮凱提(Piketty,2014);波蘭尼(Polanyi,1944);西爾弗&阿銳基(Silver & Arrighi,2003)
皮凱提:食利階級的社會
波蘭尼:全球化的食利階級

Chaper 2 資本之謎
《資本之謎︰人人需要知道的資本主義的真相》The Enigma of Capital and the Crises of Capitalism(2010)
倫敦vs. 巴黎
大憲章八百年之後
資本循環的規律
聚散無常的資本和人口
不均衡地理發展的三項定律
城市化與去城市化
固定vs.流動資本

延伸閱讀二:地產霸權
洛根&莫洛茲(Logan & Molotch,1987);考克斯&梅爾(Cox & Mair,1987);傑賽普(Jessop,1997、1999)
城市「增長聯盟」
葛蘭西的霸權理論

Chaper 3 掠奪性累積
《新帝國主義》The New Imperialism(2003)
里約
南美:魔幻現實的日常生活
資本主義vs.地域的權力邏輯
時間、空間與時空修補
資本過剩vs.消費不足
原始vs.掠奪性累積

延伸閱讀三:彈性累積
阿銳基(Arrighi,1994);布倫納(Brenner,1998)
「利潤率下降」的對應策略
文化產業的壟斷地租

Chaper 4 國家   金融聯結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2014)
熱那亞
掠奪:過去如是,現在也如是
FIRE!
虛擬資本
勞動力商品化
再分配與再生產

延伸閱讀四:虛擬資本
格雷伯(Graeber,2011);愛森斯坦(Eisenstein,2011)
什麼是「錢」?為誰而設?
「無形的有形之手」

Chaper 5 不均衡地理發展
《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Spaces of Neoliberaliz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2005)
紐約
歴史鐵律下,人的角色
不均衡地理發展理論
空間地方辯證
物質黏附
區域聯盟
結構一致性

延伸閱讀五:價值擄取
雷斯尼克&沃爾夫(Resnick & Wolff,2006);巴蘇(Basu,2008)
「上層的一成」
階級過程與累積模式
原始累積的壟斷地租

專題討論一:文化支配
布洛維(Burawoy,2003):波蘭尼vs. 葛蘭西(Polanyi vs. Gramsci);布迪厄(Bourdieu,1996)
公民社會vs.社會自我保護
經濟階級vs.霸權階級
生產霸權vs.市場霸權
美國主義與福特主義
文化資本與象徵權力
當代國家與文化支配
關於文化支配理論的構想
……若哈維看了,他會怎樣說?

下篇

Chaper 6 普世價值
《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Cosmopolitanism and the Geographies of Freedom (2009)
從鹿港到台北
後現代主義vs.後發展主義
普世主義vs.社群主義
「全球化」的語言迷宮
離地的專業中產
辯證烏托邦

延伸閱讀六:階級妥協
賴特(Wright,1997、2000、2010);金&塞勒尼(King &  Szelényi,2004)
矛盾階級位置
組織vs. 結構議價能力
新階級引領社會變革?

Chaper 7 在地抗爭
《叛逆的城市:從擁有城市權利到城市革命》Rebel Cities: From the Right to the City to the Urban Revolution (2012)
香港
城市共同體
階級鬥爭vs.城市抗爭
馬克思主義vs.無政府主義

延伸閱讀七:夾縫式變革
吉布森-格雷厄姆(Gibson-Graham,1996、2006、2013); 賴特(Wright,2010)
在左翼和右翼以外

專題討論二:公共空間
Watson (2008),Ostrom (1977, 2010),Jacobs(1960,1969,1984)
公共空間:從民主政治到階級政治/從單一到多元的文化政治/混雜流動的市集/空間生產:城市共同體的想像/從公共產權到共同產權/即興創意的街道/關於城市共同體的理論構想/產權轉向:從市民權利到股民權利

試閱

第四章、國家─金融聯結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


17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2014)

在大富翁遊戲中,若某人一開始即擁有雙倍的錢幣,其他人便會逐漸發現:不但沒有足夠財力購買新的房產,行進中還要不斷繳納昂貴的租金。無力交租的人只能感嘆:還不如去坐牢!

熱那亞

從米蘭乘火車南下熱那亞,到達地中海岸前要經過一串長隧道,狹長的丘陵谷地覆蓋著整個利古里亞地區。由於熱那亞臨海和多山,人民有著與生俱來的外向性格。遠程貿易帶來的巨大利潤,不會像其他城邦貴族般成為土地資產,反而積極向外尋求投資放貸的機會。至今佇立於古早港口的聖喬治樓,因曾囚禁敵對城邦威尼斯的商人馬可波羅而聞名─這正是他向另一囚犯口述《東方見聞錄》的地方;百多年後,於熱那亞土生土長的哥倫布,大概兒時已對這本書耳熟能詳,激發起東方冒險的豪情壯志─但鮮為人知的是,聖喬治樓也是歴史上首家現代跨國銀行的所在地,於十四至十八世紀期間,曾長期位於歐洲金融體系的核心地位。

聖喬治銀行的全名是Casa delle compere e dei banchi di San Giorgio,具體運作模式至今仍鮮為人知。熱那亞大學經濟學者Giuseppe Felloni,對當地檔案庫進行了絕無僅有的研究,指出現代不少金融運作機制、包括衍生工具,均可在聖喬治銀行找到類似的原型。①例如「compere」一詞,便相當接近現代「長期國債」的意思,利率亦會因應經濟狀況而浮動;而「banchi」一詞原意是銀行櫃位,聖喬治銀行在十五世紀創辦時有三個櫃位,十六世紀時則增加至八個。在聖喬治樓東面不到五十米處,是名叫「Piazza Banchi」的小廣場,有一座優雅的公共會堂「Loggia dei Mercanti」,是外地商賈聚集和進行交易的地方,至十九世紀被改為證劵市場,現已改為市政文化活動的場所。

①Giuseppe Felloni的研究可見於以下網址:www.giuseppefelloni.it/en/writings.php

若乘地鐵從San Giorgio往北一站,便會到達Darsena站(走路也只是十分鐘的路程),此乃義大利文船塢的意思。在這裡我們可以找到全歐洲、甚至是全球最大的海事博物館(Galata Museo del Mare),詳細介紹了熱那亞以至整個歐洲的航海歴史。它建成於2004年,熱那亞被選為歐洲文化之都的一年,博物館恰好座落於船塢的位置上,「Galata」正是原址古舊建築物的名字,是熱那亞港最早發源的地方─船塢和港口已經持續運作了逾千年時間,見證著自中世紀以來熱那亞的起伏盛衰史,亦是歐洲文明向全球擴張的跌盪歴史。

掠奪:過去如是,現在也如是

在博物館中,可以找到哥倫布生平的考據,都是極為罕有的第一手資料。此外還有與哥倫布同期,海軍司令Andrea Doria的詳盡介紹,他是熱那亞全盛時期代表性人物。Doria出生於沒落貴族的家庭,選擇從軍來謀取生計,在經過多年流徙旅途後回到熱那亞,著手組織當地的共和國艦隊,以僱佣模式為西班牙提供軍事服務,並參與了法國、土耳其和英國的多場戰爭。與西班牙結盟,同步提供財政和軍事上的服務,為熱那亞帶來了難以想像的財富。西班牙在拉丁美洲搜刮的大量白銀,均會被優先用作償還國債,第一時間由艦隊運往熱那亞,然後再放貸到整個歐洲。Doria的事蹟難免讓人聯想到,資本全球擴張總是伴隨著暴力和掠奪而來─但正如哈維指出,過去如是,現在也如是。

在《資本社會的十七個矛盾》(17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2014)的第4章:「私人佔用與公共財富」,哈維罕見地講了黑色幽默的笑話。他指出,資本累積會通過兩種迥異的方式進行:其一是各種「非法」手段,如搶劫、偷竊、詐騙和高利貨等;其二則是「合法」的自由市場交易。常識告訴我們,後者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常」經濟活動,學者會打造各類理論模式,試圖捕捉市場運作的「普遍」規律。但哈維卻告訴我們,這全是經濟學教科書散播的謊言,都只是編造出來的神話─假如不是笑話的話!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道德勾當,數量遠較我們想像的多。它們卻總是在國家力量的背書之下,以「合法」和「正常」的面目示人。虛擬資本

假如「掠奪性累積」是《新帝國主義》(2003)的關鍵詞,則《資本社會的十七個矛盾》(2014)的內容無論如何龐雜,「商品化」(commodification)仍是有跡可尋的關鍵詞。兩者之間看似不相關,但對哈維來說關係異常密切。在此哈維引用了波蘭尼在《大轉變》(1944/2001)中,名為「虛擬商品」(fictitious commodities)的重要概念。對波蘭尼來說,人、土地和大自然都不是商品,但在過去二、三百年的商品化過程中,卻悉數被打造成「人力資源」、「土地資源」、「天然資源」……皆變成可用金錢衡量和在市場交易的物品。

對波蘭尼來說,人、土地和大自然的商品化,乃是社會經濟災難的泉源;此等商品化的過程,卻絕非立足於自由市場的規律。哈維對此作進一步闡釋,這是將公共財富轉作私人佔用的「圈定」(enclosure)過程,因此也是涉及「掠奪性累積」的過程。它和人們常識中的搶劫、偷竊、詐騙和高利貸等,在本質上其實沒有任何分別!(第4章)

古語雖云:「竊鈎者誅,竊國者候」,然則為何國家能將種種強盗行為,亮麗地包裝成合法和正常的經濟活動?對此哈維將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其中一種「虛擬商品」─貨幣所扮演的角色之上。按照經濟學教科書的說法,國家只應扮演制定法律和執法的功能,除此之外就是對外的軍事和外交功能。但對內執法和對外軍事,也是對暴力的壟斷,自古以來,皆需要龐大的財政後盾(想想先秦的呂不韋!),金融─軍事體制是國家的常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這便演變成「國家─金融紐帶」,1694年英倫銀行的成立,標誌著現代中央銀行體制的誕生。現代國家對金錢的壟斷,和對暴力的壟斷如出一轍,並且同等重要,正如二十世紀初經濟學家葛賽爾(Silvio Gesell)指出:

「金錢不可或缺,國家對金錢的控制同樣不可或缺,以致國家對金錢擁有無上權力。相比之下,貴金屬作為金錢後盾,在這無上權力之下顯得像風中草芥。」(第3章)貨幣原來只是商品交易的中介工具,只是用來計算商品的交換價值,貨幣本身並不具備使用或交換價值。但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貨幣自身卻愈益變成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變成具備自足價值的「金錢資本」,又可稱之為「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哈維特別把我們的焦點,帶到1970年代,美國新自由主義霸權之下,不再具備任何實質資產基礎的「法幣」(fiat money),完全只按照政治需要而隨意發行,最新的例子自然要數金融海嘯之後,美國聯邦儲備局推行的三次「量化寬鬆」(quantum easing)。

通過「虛擬資本」,國家與金融機構遂組成緊密的聯盟,藉著信貸體系介入各層次的經濟活動。從宏觀看來,「熱錢」為追逐利潤而全球四處流竄,大量參與投機性的短期炒賣活動,多年來已來形成不知多少資產泡沫。但從微觀看來,「虛擬資本」就更無孔不入地,滲透至原來千差萬別的社會生活情景之中,對所有物品皆貼上價錢標籤─將所有的非商品皆轉化成為商品。當貨幣作為交易工具和計算單位的功能被盡情扭曲之餘,連帶一切社會生活的元素─包括人、土地和大自然,其原來的價值同樣地被無情的歪曲。②

歸根結柢,貨幣、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三者之間,原存在著不可分割、唇齒相依的關係,但隨著貨幣的功能被扭曲,貨幣以至商品(包括「虛擬商品」)的交換價值被無限放大,任何物品的使用價值卻難以體現,例如房屋的興建原是為了解決居住需要,但最終卻盡變成投資甚至投機的工具,結果是原有的社會經濟生活均被嚴重干擾(第12章)。或許就如波蘭尼所言,商品化的終極結果將是社會的消亡(the demolition of society,p.56)。

②詳見延伸閱讀四。

假鈔湧現的大富翁遊戲

香港大文大學地理及資源學系副教授姚松炎和學生玩大富翁,但稍微將遊戲規則更改:其中一位同學獲得的錢幣較其他同學多一倍。遊戲結果是無一例外地:擁有較多紙幣的同學必然獲勝。其他同學逐漸便會發現,不但沒有足夠財力購買新的房產,同時要不斷向擁有較多房產的同學繳納昂貴租金。

以至一位無力交租的同學慨歎道:坐牢已是最佳的選擇!姚松炎指出:這看似荒謬的遊戲規劃,和現時全球熱錢四處流竄,將各地資產價格舞高弄低、造成極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狀況,如出一轍。貧富懸殊問題急劇惡化則實屬必然。③

③此為姚松炎教授於2015年7月一個講座中列舉的案例。

勞動力商品化

正如波蘭尼曾花極多篇幅,探討人被打造成「虛擬商品」帶來的災難;作為馬克思主義者,哈維同樣重視勞動力商品化造成的惡果。撇除前述將財富「圈定」的「掠奪性累積」,受薪勞動乃是資本主義社會創造價值的主要方式,且已是相對「文明」和「公平」的模式!資本進行「時空修補」的主要目的,正是及時補充額外的勞動力儲備,當中不乏不同種族、宗教和性別的邊緣群體。通過「自由勞動市場」招聘工人,資本家先將勞動力轉化成為商品,然後再通過市場交易轉化成為利潤,從而擄取勞動力的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 of labour)。④

一般來說,資本家愈能把工人的工資壓低,便愈能成功達至利潤最大化;相反工人成功爭取較高的工資水平,則意味利潤空間將受到擠壓(profit squeeze)。不過正如哈維不斷強調的:即使資本家在生產過程及工資成本上作妥協,卻不表示他們不能從別處─例如工人住屋、交通、教育和醫療等開支─即勞動力再生產的各領域賺回來。在新自由主義霸權下,不但工人工資被嚴重抑壓,同時衍生各類私有化政策,將勞動力再生產的成本轉嫁,對哈維來說,這其實也是「掠奪性累積」的一種。由此延伸,在後工業資本主義社會中,提供住屋、交通以至日常生活必需的服務,已能獲利甚豐,則原有克勤克儉的實業生產便顯得相形見拙。由此直接擄取剩餘價值的工業資本同樣備受擠壓,金融和地產資本反成了增長的主要動力。(第5及7章)

④詳見延伸閱讀五。

無論如何,隨著「國家-金融聯結」下壟斷資本的日益壯大,資本過剩和利潤下降的壓力始終揮之不去。資本家採取的修補方法,包括適度擴大精英聯盟的範圍(例如納入更多國家官僚、專業和文化精英), ⑤並開拓相關的炫耀性消費(名車、遊艇、私人飛機、豪華渡假村、賭場……等);更有效的是利用寬鬆的放貸體系(信用卡、個人借貸、房地產貸款……等),來作為同步刺激生產和消費的雙重工具(pp.82-83)。美國既背負沉重的貿易赤字,同時向出口國(如中國大陸)發行天文數字的國債,也是在宏觀層面典型的「先使未來錢」。

除此之外,科技創新和生產自動化進程,亦不斷改造資本和勞工的關係。科技不但能取代勞動力和提高生產力,它更能提高資本對勞動力的控制,削弱勞工在勞資關係中的議價能力。後工業時代資訊科技的無遠弗屆,就不但令資本更能克服時空的限制,同時克服對勞動力控制的時空限制(外聘、散工、自由職業、SOHO家居工作……等)。⑥歸根結柢,科技創新不會帶來中性的效果,它必然存在一定的階級傾向:一項科技對某群體來說是「去技術化」(deskilling)甚至造成職位消失;對另一群體來說,可能意味著新的「專業壟斷」(professional dominance)。科技不斷改造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令勞動分工變得愈益細緻,同時重塑不同階級的組成和互動。

⑤詳見延伸閱讀五及專題討論一。

⑥David Graeber(2015), The Utopia of Rules: On Technology, Stupidity and the Secret Joys of Bureaucracy, New-York: Melville House。

再分配與再生產

貧富懸殊無疑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但皮凱提令大家無法再視若無睹的是:過去四十年發達國家中的貧富差距,已迫近十九世紀末的歴史高點。⑦不同國家的迥異資本主義體制(variety of capitalism),財富再分配的效果卻可以差別極大,北歐和加拿大模式,便一直被視作新自由主義之外的另類可能。⑧但即使是在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如美國,基本社會保障仍是維持基層生計、提高總體消費力和確保社會穩定不可或缺的措施。但與其說這是階級妥協的結果,倒不如說這是維持勞動力再生產,也就是社會再生產的必然手段。

⑦詳見延伸閱讀一。

⑧另見專題討論一。毫無疑問,家庭仍肩負勞動力再生產的主要責任。無論是在職婦女或家庭主婦,至今仍承擔著極沉重的家務勞動責任,並承受著養育和照顧的主要社會成本。當然,隨著婦女投入勞動市場的比率不斷提高,養育照顧工作商品化的程度亦水漲船高。此等領域卻無法取得公共財政的支援,讓中下層家庭更加困難,或只能透過聘用外籍勞工將成本輸出。

長期以來,教育亦是勞動力和社會再生產的焦點。公共財政承擔人力培訓相當大的部分成本,為資本提供適當數量和質量的勞動力。在後工業時代和所謂「知識型經濟」(knowledge economy)下,「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被認為是提升生產力,維持區域競爭優勢的要素,不少地區更提供優惠政策向外來人才招手。但眾所周知,教育商品化亦是新自由主義揮之不去的夢魘。毋庸諱言,教育同時肩負著文化塑模的重要功能,高技術的專業中產被吸納進精英聯盟的同時,難免需兼備相應的紀律和秩序意識,這正是教育作為社會再生產的主要功能(第12及13章)。⑨

無論如何,「個人自由」乃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石,「自由勞動市場」亦不例外。追本溯源,以洛克及亞當斯密為首的古典自由主義者,不無將自由寄托在市場交易和私有產權之上,強調人皆擁有自我管理以至自給自足的能力,因此國家的介入可以減至最低。但這樣將市場與國家二分的信念,在現實中卻完全站不住腳,正如波蘭尼給我們當頭棒喝的,市場從來都只是國家力量的延伸,政治權力實際上伴隨市場無遠弗屆,詳見本書第6章關於「普世主義」的討論。因此當人們誤以為市場能帶來自由,難免只是盲目的迷信,自由與強制之間的張力,在資本主義社會只會一直存在。顯而易見,工具理性不斷蠶食真正的自由,自由主義理想與現實的鴻溝不斷擴大,人腦袋裡相信和實際上經歴的情況已愈行愈遠,而最終皆陷入深深的「異化」(alienation),人只能像演戲那樣把生活的劇本照搬如儀(第14及17章)。凡此種種,將牽涉到人作為個體行動者,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詳見本書第5章的討論。

⑨參閱鄒崇銘、韓江雪(2015)。《這一代的鬱悶:從消失中香港到世代之戰》。香港:印象文字,尤其是關於「組織人超強的秩序意識」的探討。另見專題討論一。
資本社會的十七個矛盾
虛擬資本的矛盾 勞動力商品化的矛盾 勞動力再生產的矛盾 其餘的矛盾
4 私人佔用與公共財富
3 私有財產與資本主義國度
2 勞動的社會價值與以貨幣來表示的價值
1 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15 無止盡的複合成長 5 資本與勞動
7 生產與實現之間的統合
8 科技、工作與人的可丟棄性
9 勞動分工 12 所得與財富的不均
13 社會再製論
14 自由與控制
17 人性的反叛:普遍的異化 6 資本是過程或東西?
10 獨佔與競爭:集中化與分散化
11 不平均的地理發展與空間的製造
16 資本與自然界的關係
說明:編號是《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2014)原書各章的順序,表列則是我對它們作出的重新排列。例如建議先從第4章讀起,並以第17章作結,以方便讀者掌握全書的要點。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914236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08
    • 商品規格
    • 21*14.8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