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給總是假裝堅強、逃避傷痛的你:解開童年創傷的心理圈套,運用自我對話,療癒不安與焦慮
一本讀了必定動容,在淚水中悄然修復傷慟的療癒之書⋯⋯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韓國YES網路書店讀者評價逼近10顆星,蟬聯人文TOP100十週!
《言語之碗》作者金允那揭露童年創傷、深度剖析內心,撫慰心靈最新力作!
一本讀了必定動容,在淚水中悄然修復傷慟的療癒之書⋯⋯
「願我的生命故事,成為你的安慰。我們的存在遠遠比傷口還要強大、比悲傷更堅強。」──金允那
韓國人氣心理輔導專家金允那從事「聽別人祕密」的工作,這是第一次,她對人們說起自身的故事,吐露埋在心底深沉的創傷……
金允那七歲那年被母親拋棄,由酒精中毒、負債累累的父親拉拔長大,度過了艱辛的童年。隨著接觸心理諮商,自己的傷口結痂、癒合的同時,金允那內心也被這樣的聲音牽引著:不能假裝無視身邊人的創傷。因此,她決定揭露過往的傷痛,期待自己的生命故事,能鼓舞每個傷痕累累的人,擁有繼續往前邁進的勇氣。
◎如果想顯露光明,就得先召喚黑暗──勇敢打開潘朵拉之盒,開啟你的療癒內在傷痛之路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
「我沒辦法信任他人,一直覺得不被理解、無所依靠……」
「我有一直無法說出口的話……」
「我要忍耐,才會被愛。」
「我討厭自己,我對自己不滿意,而且總是感覺不安。」
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無可避免會受到傷害。我們無力撫平所有的創傷,因此假裝無所謂、假裝堅強、假裝自己很好……不斷逃避與自我內心對話、選擇無視,眼淚卻漸漸滲入心靈,而深陷情感漩渦,跌跌撞撞無力前進。
對於過往,金允那堅定地告訴你:「提起勇氣,一點一滴讓陰影顯現的話,你將會明白,影子所扮演的角色,正是讓真實得以突顯。」勇敢直視至今仍在流淌鮮血的傷口,回想你假裝無所謂的那些記憶,並試著提問:「在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然後以此為起點,逐漸撫慰內心的傷痛,走出過往的陰影。
◎有效運用自我對話,將想逃避、不安的自己擁入懷中,與創傷一同成長,邁向完整的自己
金允那在書中提供許多心理學的自我對話、檢視與引導,提醒我們整理沉積已久的記憶,從中看見自責、埋怨、寂寞、自卑、羞愧、焦慮、憤怒……當我們直視恐懼、消化不安的情緒,進而擁抱自己與他人的苦痛,就能克服過去的夢魘,成為更為強大的人。
・人際關係第一守則:在任何關係裡,最重要的都是保護自己──即使是親子關係也不例外。
・請記得:你具備提出疑問的能力。不妄做假設,勇於提問才能得到真正的解答。
・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不要過於凝視不安的情緒,著眼於盡力成為一個戰勝焦慮的人。
本書融合作者自身的故事與諸多案例,以優美流暢的文字,深深觸動、同理你,也陪伴著你──將創傷帶往光亮之處,輕撫它並注入溫暖,治癒之途就此啟程!
本書特色
1.韓國人氣心理輔導專家金允那回溯自身的幼年創傷,深度剖白、療癒創傷的暢銷之作!
2.分享作者自身故事與其他諸多案例,在閱讀中被深深觸動、同理、復原。
3.一本送給因創傷而無法走遠的人、對於理解受創者而感到倦怠之人的療癒之書。
目錄
序/導讀
前言
致因創傷而無法走遠的你
我從事的是「聽別人祕密」的工作,人們總囁嚅著「這件事我是第一次對別人說……」一邊吐露埋在心底的創傷,也有很多前來詢問說話之道或是如何解決人際關係困境的人。然而,探究其格外感到吃力或費勁的理由時,又會重新再回到最根本的起點──心。在他們身上,有段被視而不見的痛苦記憶,而在那段記憶裡,家人的名字經常登場。
不久前,我辭去企業講師的工作,開設了心理諮商中心,減少十年來一直從事的企業研討會,增加投入商談的時間,也重新開始美術治療的研究。對於「創傷」這項議題,我總覺得自己有些許的義務,那種心情,就像是大病初癒後,開始留意起周遭人的健康,叨念著要他們吃些對健康有益的食物一樣。隨著我自己的傷口結痂、癒合,內心也被這樣的聲音牽引著:不能假裝無視身邊人的創傷。
至今我仍會在諮商室和某人聊到一半便開始啜泣,好不容易忍住眼淚回過身時才又感到後悔;與其說我已經克服了前塵往事,不如說我也是擁抱著創傷走下去的其中一人。在寫這本書的路上,我哭了好幾次,每逢那樣的時刻都想放棄。雖然我的初衷是「不揭露自己的創傷,便無法證明其真實性」,但做起來比想像的要難得多。「妳的生命故事,成為了我的安慰」,我將這樣的鼓勵當作拐杖,一步步終於走到了這裡。
而這次,也讓我有了體悟:將傷痛帶往光亮之處後,輕撫它並注入溫暖,治癒之途也會就此啟程。原本一塊塊零碎的記憶,開始產生具體的輪廓,並捎來堪用的訊息。如果挑戰、超越自我是屬於生命中重要的事,那麼整理沉積已久的記憶,與悲悼一同放手,也是在這不輕不重的人生裡不可或缺的。
這本書共由四個部分構成,第一章是關於「帶著創傷生活」。我們在受傷後,時間已不可能再回頭,為了接納創傷並與其一同走下去,這裡敘寫了必要的起始。第二章是「稍微不一樣的選擇」。創傷依然會不時地浮現,設下「心理圈套」,這章便記述了哪怕只是一點點,也能有不一樣選擇的方法。
第三章「與創傷一同成長」,述說了一邊流淚一邊堅持下去,某天一下子成長了的喜悅,以及那時候才能看懂的事。第四章「面對不幸的姿態」,想談談未來的日子該如何面對,以及那些還沒有說完的話。
懇切地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盡情投射人生的明鏡,也當作一個藉口,藉以窺探你那藏著的故事。若我的人生能讓你產生「她也經歷過啊」的心情就好了,期待這本書可以成為你將創傷說出口的契機。
此外,心靈受創者的父母,以及對於理解受創者感到倦怠的家人或朋友,希望你們也能閱讀這本書。緩緩地跟著受傷之人留下的生命足跡,期許這本書能為你在理解他們所花的時間上帶來助益。
最後,當你想安慰某個因創傷而無法走遠的人,卻找不到適切的話語時,希望你能將這本書遞給他。若此書能為某人捎去一點小小的鼓勵,我想我將會開心、滿足地流下眼淚。
試閱
◎相信你,因為是你
「那個……我有沒能對你說的話……」
一路走來,常聽到類似的告白,那些人小心翼翼地吐露長久以來深藏的陰影,並且向我走近。「其實我不是一個好人。」前輩對我這麼說。他對於推開辛苦的媽媽,又假裝沒看見生病的弟弟感到無比罪惡。
「我沒辦法信任他人。」用這句話當作開場白的朋友,一邊把父母間的糾葛及離婚等複雜的家事說給我聽,一邊哭泣。此外,也有這樣的後輩──在下雨的日子,媽媽便狂飲馬格利酒,還把他拿來和哥哥比較,讓他度過了痛苦的學生時期。他一邊說著,一邊露出苦澀的表情。
和大學同學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我和她在校園食堂一起吃飯,碰巧經過的某個朋友前來搭話。我第一次看到她和不認識的人說話,突然表情誇張、提高聲調,就像天生便很善於社交的人一樣,然後「呼……」的一聲一屁股坐下。我對她說如果很辛苦,可以不必刻意這樣做。她蜷縮了一下,驚訝道:「嗯?很明顯看得出來嗎?」幾天後,她坐在階梯上,沉穩地講了一個孩子在幼年時飽受寂寞的故事給我聽。
我屬於比較能察覺這類悲傷的人,和我有著相同氣息的朋友們,相處起來也反而較為自在。父母的離婚和再婚、沒有媽媽、爸爸酒精中毒、被欠下的債務折磨,說出這些事後,感覺彼此的關係就好像又往前邁了一個關卡。到祕密之門開啟前,是一段艱辛的過程。
在《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這部電影裡,主角停留在義大利時,曾教過朋友若想安慰沉浸在悲傷裡的人,可以使用的英語表現有哪些,裡頭出現了這樣一句話:
“I’ve been there.”
然後義大利朋友問道:「去過了?去過哪裡?」他反問這如何能成為安慰別人的話。主角是這麼回答的:
「深沉的悲傷有時就像是個特別的場所,而時間就如同地圖上的一個座標。在那悲傷之森裡待久了,就會覺得好像沒辦法從裡面逃出來了吧。這時,如果有個人說自己曾去過那裡,現在已經從裡面逃出來了,當然就能帶給人希望。」
仔細想想,創傷在治癒的過程中,雖然有我自己努力的部分,但有時也是託了好朋友的福,他們願意默默走進我的陰影裡。這是去過那「特別場所」之人聚在一起,彼此給予安慰的一種方式。當然,在告白之後有時也會感到後悔:有的男人在知道了複雜的金錢問題後會選擇離去,也有人會對這不怎樣的人生感到失望而卻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只將創傷藏在陰暗處,那它將會漸漸變得潮濕、沉重。隨著將它說出口,傷痛會變得輕盈;和值得信任的人分享,傷口也會漸漸縮成可以描摹的大小。一塊塊地分享、說出口,最終,它將會變成可以放進口袋裡帶著走的東西。
然而,在諮商室裡進行輔導,遇到過不少一次也沒有吐露過自己祕密的人。他們被不曾改變的創傷重量緊掐著生活,或者在想像中把它養成一頭兇惡、殘忍的怪物。雖然也曾一度提起勇氣,但那遭冷落的傷痛,仍被藏在深沉且安逸的黑暗裡。
偶爾人們會問我,都是哪些人來向我尋求心理諮商,他們主要的煩惱是什麼。其實,他們每個人的目的都不一樣,但比起找不到方法,因為難以從創傷中順利恢復而前來的人更多。他們通常想要立即解決眼前的問題,可是解開謎底的鑰匙卻都藏在了過去。
試想,有個人在職場生活裡,對上司表現出過於不必要的順從,且有時會感到患得患失,甚至會為了獲得肯定而絞盡腦汁。他來找我諮詢如何在職場裡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時,那麼,我就會多問他一些問題:
「到目前為止有過怎樣被認可的經驗?」
「和爸爸的關係怎麼樣呢?」
「如果沒辦法做出優秀的成果,是不是覺得人們會說閒話?」
用類似這樣旁敲側擊的方式,對方一下子就會陷入過去的回憶:身為軍人的父親將家人看作是自己的部下,為了不惹怒父親,每天提心吊膽地生活,以及在「沒用的傢伙」這句話面前感受到的憤怒及失落,這些記憶紛紛再現。由於對爸爸的複雜情感不曾好好地消化過,因此在社會上遇到權威者時,在相處方面必然會陷入困境。
面對積累已久的創傷,人們總會哭泣,因為無法逃得更遠而感到悲傷;也有些人硬挺著不流淚,認為即使哭哭啼啼,人生也不會有所改變。然而,他們的共通點都是──不相信自己有足以承擔創傷的力量。
「事到如今有可能變好嗎?」
「我生下來就是這樣的命運。」
「試了也沒用。大家都是這樣生活下去的。」對於沒辦法揭開創傷真面目的人而言,最需要的其實是「信任」,也就是「相信自己能夠承擔」。站在孤獨和迫切的邊緣時,如果沒辦法填滿自己的信心,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改變發生。心理諮商師已經讓你知道自己有足以戰勝創傷的力量,而未來能夠逐漸好轉的關鍵,則在於用自信來自救。經常只著眼於創傷然後被絆倒的人,我會這樣對他說:
「我相信你。但我的目標是比起我對你的信任,要讓你能夠對自己感到確信。」
在諮商師投以百分百的信任下,人們通常會先感到懷疑。但不論是陷入無盡的泥沼中舉旗投降、失望而返,想要復仇而掄起拳頭,抑或自暴自棄,只想以現在的模樣生活下去、懷疑這樣的自己是否值得信任──無論何時,我想說的都是那句不變的話:「我相信你。」
在毫不動搖的篤信下,人們也會開始一點一滴地改變。從「完全不可能」過渡到「能否做得到呢」,最後停靠在「說不定是有可能的」。
「想從怎樣的話題開始談起呢?」
「你記得的是什麼樣的場面?」
「看到那樣的自己時是什麼樣的感覺?」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請試著給自己一點安慰。想聽到什麼樣的話呢?」
將創傷召喚到眼前時,我嘗試讓察言觀色的對方安下心來,並仔細傾聽他的故事,等待他能將藏在心底的話掏出來並再次省視。多數人會認為窺探創傷的話,又會再次誘發疼痛且苦不堪言,但其實並非如此。隨著痛苦的再臨,也會一併發現周邊的其他事物,並領悟到自己有多麼渴望被愛,多想獲得他人的認同。吐露因失去而感到的痛,輕拍挺過如此長時間的自己,現在,終於能夠一點一滴地窺察到不同的選擇。
若問那樣的確信究竟從何而來?是因為相信什麼才能那樣篤定嗎?我會回答:因為有很多證據可以證明。在我們周圍,有很多背上馱著傷痛,而今卻也發現了四葉幸運草的小英雄們。雖然未來仍將是趟漫長的旅程,但我依然相信自己,我會小心但不退縮,試著展開那一頁頁的故事──屬於我的故事,我遇見的某個人的故事。或許,也是你的故事。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