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總之,極光一直是許多神話的主題,愛斯基摩人認為「極光,是鬼神引導死者靈魂上天堂的火炬」,在中世紀早期,則有不少人相信,極光是騎馬奔馳越過天空的勇士。
但是,不管它是什麼,這美麗的極光,讓人一見就終身難忘。
目錄
序/導讀
自序──開啓通往極光的任意門
二〇一二年之前,極光於我,形同陌路。最接近的一次擦肩而過,是在二〇〇九年前往冰島時,旅遊書上提及冰島冬季適合從事觀賞極光的活動,當時其中一晚據稱是極光活躍的夜晚,可惜正停留在陰雨的某個小鎮,不過回想起來,當時並未有特別惋惜的感覺。
從二〇一一年據聞太陽黑子活動來到第二十四週期極大值,關於極光的新聞開始頻繁熱絡起來,朋友間也陸陸續續前往阿拉斯加、北歐觀賞極光,關於極光旅行,開始擱進心中所列的旅行名單裡。二〇一二年的冬天,我著手計劃並開啓了首度的極光之旅。
本書內容主文涵蓋兩年內,前往北歐芬蘭與挪威、北美阿拉斯加與加拿大的四趟極光旅行。最初稿原先包括從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一個人獨自前往芬蘭,和二〇一三年三月與廣告插畫家馬賽Kyo、設計人介民(八郎)前往美國阿拉斯加的兩趟旅程,並且在二〇一三年六月即完稿。
在投稿各家出版社期間,我決定改變寫作方式而將初稿重新編寫,初稿文風同目前流行的部落格式遊記,在網路上很容易搜尋到類似遊記與相關旅遊資訊,出版相類似的作品便失去了特地出版成紙本印刷品的意義,並且網路上的資訊零星,也沒有任何一個部落背包客是像我一般的瘋狂,在短時間內前往各個不同地域拍攝極光。於是後續利用空檔,在平日繁忙的工作與休假出國旅行間,又再花費一年半的時間重新編寫。
在重新編寫初稿的一年半期間,我又陸續進行了兩趟極光旅行:分別在二〇一三年年底到二〇一四年年初,與二姐佳芫(洽女孩)前往北歐挪威、瑞典、芬蘭與東歐愛沙尼亞旅行,並且首度嘗試極光人像攝影創作,這是我十三個月內,第三度回到芬蘭遙遠北極圈內的伊納里,拍攝下第一張成功的極光婚紗;以及在一四年十一月利用前往美國開會的機會,會議結束後順道前往更北邊的加拿大黃刀鎮,洽女孩則直接從台灣出發前往黃刀鎮會合,再度一同拍攝極光與嘗試極光人像的創作。於是,我決定繼續撰寫,將後續兩趟旅程的內容加入,讓極光旅行的各種樣貌與心境歷程呈現得更加完整。
從拍攝極光,然後拍攝極光小屋、極光飛機、極光森林、極光人像,於是繼續夢想拍攝極光倒影、極光漁火。二〇一五年三、四月間,當時本書已幾乎定稿之際,我繼續前往挪威追逐峽灣倒影極光。本書中所使用的照片,是從五趟極光旅行總共九千餘張照片中挑選而出,加以呈現四趟旅行的文字共八萬餘字,是表達我對極光、攝影、旅行狂熱的嘔心瀝血之作,同時希望本書能成為每一位心中擁有極光夢的旅人,那扇通往極光的任意門。
最後,本書獻給一直以來放心任由我遊走世界的爸爸與家人,還有認識我、即將認識我的朋友,以及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每一位極光旅人。
貝琪梨
二〇一五年八月
於馬達加斯加歸途中
推薦序一:
ThisdelicatebutpowerfulphotographyandessaybyBeckeyLeeisgenuine.
Herodysseysfornorthernlightresonateourhiddensensiblepassion.
Ifyouareinterestedinexperiencingauroraorhopingtoseethismiracle,
meetingthisbookissureabigsteptomakeyourdreamcometrue.
出自貝琪梨之手,這樣優雅細緻卻震撼有力的攝影與文章是真實的。
她追尋極光的冒險旅程,激發共鳴著我們內心所藏匿那敏感易觸的熱情,
如果你對體驗極光感到一絲興趣,或是期待能目睹這般奇蹟,
那麼遇見本書將會是讓你夢想成真的一大步。
IkuoNakamura中村郁夫
日籍旅美3D極光攝影大師
推薦序二:
會認識貝琪梨是因為在一場婚宴拍攝無意中從手機看到了她拍攝的極光婚紗,本能性地引起我很大的興趣,心想:「這就算是專業攝影師拍攝也不一定可以達到這樣的水準啊~」
所以印象特別深刻,一直到後來藉由臉書的關係才慢慢發現原來她是拍攝極光的達人後就一直有在關注她的作品。
為了拍攝極光四度進入極光圈,我想這需要相當的熱情跟一點無可救藥的浪漫,書中對於四次的極光旅行都有詳細的描述,並給予想要前往極光旅行的旅人十分詳細的建議,包含季節、推薦觀賞地點、交通、旅費評估、拍攝技巧等,讓像我這樣從未規劃過極光旅行也尚未進行過極光拍攝的人,在詳讀此書後也能有相當的把握並躍躍欲試了呢!
六便士攝影向詠
推薦序三:
暗戀
暗戀著這片~
我逕自暗戀著
期待每趟極北行還能遇著她
預期或是不預期。
她總亮在高空自舞
星空簇擁著
我也樂得仰望
雪地中
一站就數個小時
一著迷就五個秋冬七次追逐。
她暗淡,我便候著等雲散
她耀眼,我便喜著滿心雀躍
見著了,啥也説不清,
勇氣也只有按下快門的程度
不見了,慌著悔著
開始等著下一回的機會。
總掛著心啊~正常的生活也不算正常
要不掛於心啊~正常的生活仍舊不算正常⋯⋯
她總亮在高空自舞
偶爾說著烏雲的事
我也絕口不提迷戀
不說想念
不打擾是位在亞熱帶的我還能做到的~
迷戀的人啊總說是太亮了,
卻又偏是往那最亮處看進去
說是太刺眼了
可心還想著反正還未盲
最多也就去去眼淚罷了~
我持續暗戀著這片~
對方不知情
才叫暗戀
而暗戀者也無所謂自己的微小如塵~
我猜Beckey也有這樣的症狀
而我猜她還希望每位正在翻閱《追逐,幻舞極光》的人們
好好盡情中毒一場......
--只是一個愛往地球去的人類馬賽Kyo2015
試閱
貝女孩搭上前往北極圈羅凡聶米的芬蘭國鐵列車,離開赫爾辛基,向更加北方的地方前進。她找到該晚屬於她的鋪位,將過大的行李箱塞進因此略顯狹小的車廂,雀躍亦不安,好奇著隨時會推開車廂門的室友,將會是何方神聖。
火車一路向北行駛,是一段長達十二個鐘頭的行程,對有些旅人來說,也許會覺得無聊或是耗時,貝女孩卻慶幸車程時間長到足以讓她好好地睡上一覺。盥洗過後,一場搖晃的沈睡。
接近極圈的晝短夜長,貝女孩感到妙不可言,彷彿時光以慢速流逝,上車前天色未亮,經歷好一場睡夢醒來,將近清晨八點,下車時天色仍黯,直到抵達羅凡聶米,一整晚雙人臥舖車廂都沒有其他乘客出現。
她想起旅行過西伯利亞的朋友曾說過,﹁如果想要有豔遇,一定要在國外搭長途火車。﹂當然貝女孩有心理準備,在國外搭長途火車,卻不一定會有豔遇。原本以為能有機會與北歐金髮帥哥來場鐵道邂逅,然而最後她以一張臥鋪的火車票錢,佔領了兩張床位的整個車廂。按照邏輯來推論,聖誕節前夕會外出旅行的人,非闔家出遊便是情侶過節,即便邂逅金髮帥哥,身旁不乏他的另一半,與金髮帥哥的鐵道豔遇合理地夢碎。
貝女孩轉搭巴士前往伊納里,她習慣性地坐在靠近駕駛視野較佳的前方座位,以方便隨時攝影捕捉稍縱即逝的畫面。長途移動的困倦,讓她時而發愣,時而注意窗外不斷向後推移的事物。路邊出現了注意馴鹿出沒的標誌,不一會貝女孩果真撞見穿越馬路的馴鹿母子,倉皇過街,她見狀驚喜不已,連按快門,只見司機將巴士稍作減速,待馴鹿過馬路,又若無其事地繼續駛去。貝女孩亦注意到,在這極地偏遠地區,巴士司機同時身兼派報員,他從某一休憩站拿上一疊報紙,然後一路在沿途經過的派報信箱,停車下車然後把報紙放進信箱裡,很難想像,居住在一個日報送達已是中午十二點過後的地方,當打開報紙來閱讀時,已經是下午茶時間,對於長期在一個人民急診候診十分鐘便暴跳如雷的國家久了,這情況極為不可思議。車子繼續北進,一路上沿途窗外的景色不斷出現聖誕樹,只是少了華麗的裝飾與五彩燈泡,貝女孩大學時期一個陳舊的夢境,突然在此刻有了聯結:夢裡大學學號三號的男同學,騎著重型機車載著她,闇夜裡馳騁在兩旁都是深雪覆蓋白樺樹的積雪道上。多年來貝女孩一直不解,為何夢境男主角是不曾有過任何曖昧的男同學,而當年做此夢的時候,她還未曾去過任何一處雪鄉,長久以來念念不忘夢裡的場景,一種冷冽寂靜的美包圍,一直希望有機會到夢裡的那個地方瞧瞧。雞皮疙瘩似乎蠢蠢欲動,眼前雪景似曾相似,不禁疑惑,究竟是否存在前世今
生,到底人生不斷游移,是為了尋找某些夢境,亦或是那些夢境在冥冥中引導她前去追尋。
伊納里SIIDA薩米博物館
經過搭乘十二小時的臥舖火車,一路北上七百多公里,進入北緯六六點五度的北極圈內,續乘巴士,繼續往極圈更北前進將近一整個台灣南北的距離,向北、一路向北,跨越北極線,縱貫千里。貝女孩終於抵達北極圈內的伊納里,真實地踩踏在那個存在於憑空想像已久的空間,一個地球儀上相當接近頂端的落點,那片相傳為北極圈遊牧民族薩米人生存的土地。
據說伊納里夏季是個熱門的健行露營地點,前來健行的遊客同當季的小黑蚊一般多,小鎮北邊沿著伊納里湖有綿延數公里長、風景宜人的健行步道,不過貝女孩倒偏愛這觀光客稀落的寂寥冬季,在台灣的多數時光,人類的過度密集,已讓她感到煩膩。冬天這裡可以參觀哈士奇或馴鹿牧場,或是參加雪橇森林湖泊歷遊的行程,不過市區裡,嚴格來說亦稱不上市區的市中心,大概就只有SIIDA博物館和薩米展覽中心可以參觀,這裡連個具有規模的購物中心都沒有,對貝女孩來說,正因它的荒遠才值得老遠迢迢前來。旅遊書上介紹著伊納里的SIIDA博物館,
是芬蘭境內數一數二的優質文化博物館,裡頭收藏著為數不少的薩米人相關文物,薩米人是北歐的原住民,絕大多數活動範圍在寒冷的北極圈內,分布涵蓋挪威、瑞典、芬蘭與俄羅斯,也是北歐僅存的遊牧民族。
貝女孩起初並沒有帶著過多的期待前去SIIDA博物館,比起過去曾經參觀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台北故宮、北京故宮、巴黎羅浮宮、義大利佛羅倫斯奧賽美術館、梵蒂岡博物館、埃及開羅國家博物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和族繁不及備載所有參觀過的各色博物館,SIIDA博物館的規模著實不算太大。她沿著一樓通往二樓的扶手梯,牆上展示著圖片和說明文字,分別用薩米文、芬蘭文和英文三種文字,介紹薩米人的雪橇,從特色、用途、演變、如何駕駛,包括駕駛馴鹿雪橇使用的語言,甚至考古學家發現作為棺木用的雪橇,旋上二樓的扶手梯旁,還有播放薩米族民謠的展示。踏上二樓的主展覽廳,貝女孩旋即進入﹁極圈的光之走廊﹂空間。順著時針方向游移,主展覽廳外圈展覽牆展示極圈生態的春夏秋冬,清楚標示每個月份的日出日落時間,該時節氣候狀況和活躍的動植物。貝女孩詫異著,生存在同一顆藍星上,這裡的生態卻彷彿被那條看不見
摸不著的北極圈線,區隔成另一個世界。
主展覽廳正中央的空間,展示著薩米人的日常用物,在極圈裡嚴酷氣候考驗的環境裡生存,禦寒和獲取食物來源是生存下去的兩大要件,於是他們狩獵、捕魚、收集、種植,在不同地域的薩米人也發展出略有差異的生活模式,相同的是眼前那無血肉的馴鹿毛皮、那裝盛空氣的生鏽器皿,正在重訴他們的故事。
貝女孩離開SIIDA博物館,離開薩米人的時空,離開室內前她用毛帽、手套、圍巾將自己層層包裹。進入極地生活不久,她已然習慣反覆地像洋蔥般層層裹覆與脫卸,不斷地在室外零下十幾度和室內零上十幾度間轉換。
從博物館漫步回旅館,路上行人直如瀕絕動物般稀有。同樣是十二月的兩年前,貝女孩正在南極的船上,南半球正進入盛夏,前進到最南端的那天,她銘記在幾近永晝的南極,晚間十點四十分日落,隔日凌晨兩點三十六分日出,她目睹南極海平面上的雲彩鑲嵌金邊,對於那極南的落日餘暉讚嘆不已。而此刻貝女孩正恰巧相反地在幾近永夜的北極地,體驗午後兩點的天黑,抬頭詫見滿天星斗。意料外的小馬雪橇與荒野教堂
貝女孩與北極伊納里荒地上的一座教堂,結下不解之緣,全始於一場意外。若不是錯過野生靈魂公園半日獵遊行程的報名時間,這輩子或許不會再有機會搭乘小馬雪橇前往荒野教堂,那具有莫名魅力的獨特木造建築。
荒野教堂,有著拗口的芬蘭名 Pielpajärvi,位於伊納里北邊伊納里湖西岸,旅遊書上提及,夏季可以從SIIDA博物館停車場出發,沿著湖畔經一條七公里半的健行步道前往教堂,書上也好意提醒,冬天前往需要良好的雪鞋與堅強的意志,才能抵達。當初閱讀到此,荒野教堂便排除在貝女孩的景點名單之外,經過雪地拖行行李的重訓,她想不需要再來個雪地健行來磨練自己的意志力。而旅遊書上並沒有提到,冬天其實也可以選擇搭乘雪橇前往,使用這種只需付錢、不費吹灰之力的方式抵達。旅行有趣的地方,經常在於發掘書上沒寫的事。
錯過報名前往靈魂公園的獵遊行程,起初令貝女孩懊悔不已。拍攝與直接觀察自然環境中的動物是她熱衷的事情之一,意料外的錯失,擾亂了她向來的隨遇而安。所幸旅館老闆娘的推薦與幫忙接洽下,才能臨時加入住在同所旅館一對德國婆婆母女的行程,一同搭乘小馬雪橇前往荒野教堂。
早晨不到八點接駁車便出現在飯店門口,德國婆婆母女也準時地前來集合。黎明未臨,接駁車將大夥載送到一處通往森林的小岔路口,沒有建築物、沒有路牌,只有兩個閃爍晃動的光源。車燈一關,彷彿附近方圓百里無光害。貝女孩下車後定睛一瞧,那晃動的光源是兩個人分別佩戴在前額上的頭燈,必須更仔細地瞧,才能辨識原來一旁栓著一匹鬃毛濃密造型喜感的馬兒,馬兒後頭栓著一架雪橇。打過招呼,貝女孩與其他人相互自我介紹,莫約三十出頭金髮碧眼的芬蘭男子馬車伕兼導遊Esko,帶領一匹名字意為北方的小馬Norge,年約六十的德國婆婆與她歲數八十好幾的母親,加上貝女孩這名來自台灣的獨行旅人,一同前往荒野教堂。這日貝女孩搭乘的雪橇與在SIIDA博物館展示的薩米族雪橇完全不同,與之前在哈爾濱搭乘過的哈士奇雪橇亦不同,雪橇外觀看似一口長條木棺,乘坐時必須跨坐其上,屁股坐的位置底下空間可以儲物,她看見Esko 打開木蓋裡邊放了厚毛毯以及小馬的三餐乾草。
大夥上座就緒,只見Esko拉動韁繩,嘴裡喚著像是指令的馬語,雪橇便緩緩出發。Norge步伐踏在積雪小徑上,沒有鄭愁予那過客美麗而錯誤的達達馬蹄聲,只有每每小馬步伐稍陷新積鬆雪的沙沙響聲,劃過謐靜的黯夜。抵達伊納里湖面前,約莫有一個鐘頭的路程在穿越森林,天色仍暗,白雪覆蓋的森林,此刻呈現灰藍的色調,所有的樹枝針葉堆滿綿密的皚皚白雪,冷冽又寂靜的空間,彷彿隨時會有樹精忽然伸展枝幹抖落一身積雪,然後幽幽地抱怨人類進到森林裡來總是攪擾它的清夢。
貝女孩的人生裡,沒有比此刻更像進入一段童話當中了。倘若用﹁彷彿置身於童話之中﹂這般類似廣告的台詞來形容,反倒顯得俗氣不堪,玷污了這幻美的場景。身為童年生長在副熱帶地區的孩子,做夢也想不到,有朝一日正乘著小馬雪橇穿梭北極圈雪封沉寂的森林,奔馳越過冰封的湖泊,前往一座北極圈裡唯一的遊牧民族信仰集會的教堂。
天色逐漸轉亮,天空樹林雪地構成各種層次的灰階,隨著雪橇一路穿梭前進,眼前的景色,就像用修圖軟體將過暗的圖片逐一調高曝光度,不斷地轉化為另一種色階。當注意到森林樹木的密度開始稀疏,沒一會兒的工夫,小馬雪橇就闖入豁然開朗的冰凍湖面上,此時天色已亮起,遠處冰湖四周環繞的樹木連成一條深色的帶狀,將天空和湖面切割成上下相映的兩片雪白。
小馬穿越過冰湖,抵達對岸與荒野教堂同側的湖岸邊。Esko將Norge栓在小徑旁的樹下,從雪橇座位底下的置物空間拿出乾草糧慰勞牠的辛勞。貝女孩與大夥沿著腳印依稀的路徑,踏著積雪踩出一條路走向荒野教堂,顯然已有一段時間沒有拜訪者。在這之前,提到教堂,貝女孩大概與其他人腦中想像的歐洲教堂雷同,直覺聯想到十字矗立尖頂的白色石造建築,不過由於這裡地處極北靠近俄羅斯,出發前浮現腦海的畫面,是皚皚白雪覆蓋的樹林間,坐落一座有著金蔥圓頂類似莫斯科聖瓦西里教堂的建築。貝女孩心想,倘使出發前事先上網搜尋它的照片,坦白說,有極高的可能會打消前來的念頭。教堂這個詞彙,對於荒野教堂而言,意義在於陳述它的功能性質遠大於它的實質外觀。客觀地形容,眼前只見一棟外觀為酒紅色的木造建築,上方有著不起眼的十字架,一不留神會誤認為是測風儀。
Esko將大門推開,然後沿著周圍繞一圈依序地將木窗推開,讓光線能進到室內,教堂裡沒有電源,完全依靠天然採光。貝女孩的相機本身沒有內建閃燈,必須另外攜帶外接式閃燈,原本以為這天行程都在戶外,而沒有攜帶閃光燈。教堂內靠近門口有祭司台,最裡面的地方幾近伸手不見五指,她草草繞了一圈,室內暗到完全無法拍攝細節,於是她很快地又回到門口,拍攝起教堂外觀。
有看到牆上的壁畫嗎?
這時,德國婆婆問起她。
有壁畫?裡面太暗了,我完全沒辦法拍照。貝女孩無奈地告訴她。
牆上和天花板的壁畫很有意思,妳一定要瞧瞧。這是芬蘭唯一戰後保留下來沒有被破壞的原始教堂,芬蘭其他的教堂都是被摧毀後再次重建的。接著婆婆又告訴貝女孩,她幾年前曾經夏天的時候來過這裡,一直想來看看它冬天的樣貌。
貝女孩又重新踏進教堂裡,在裡邊靜待上一會兒,好讓雙眼瞳孔適應微弱的光線,企圖在黑暗中辨識出老婆婆口中有意思的壁畫,結果顯然失敗。嚴重採光不良的程度,不僅僅相機調整至最大光圈、最高感光度拍攝依然過暗,連用雙眼這世上調整性能最佳的天然相機,還是看不清壁畫的樣貌。
從長條木椅排列的走向,隱約看出教堂內部空間的格局,與赫爾辛基大教堂相似,基底平面呈現希臘十字。眼前的光景,很難想像這間教堂過去幾百年來到現在,仍會有遊牧於北極圈的薩米人,每年聖誕節與感恩節從各處而來,於此共聚一堂。聖誕節就快到了,不到兩個禮拜後,貝女孩想像這裡屆時將會擠滿薩米族老老少少,身著SIIDA博物館展示那般的傳統服裝,點著蠟燭,在昏黃的燭光下,齊頌聖歌。而現在,徒留前夜殘雪的結晶花鑲嵌在玻璃窗上,冷清得化也化不掉。冰湖岸邊有幾幢終年不上鎖的木屋,可供前來露營健行的旅者休憩所用。Esko偕大夥往湖邊的木屋裡去取暖,零下十來度的戶外,凍得人無法待上太久。進到屋內,貝女孩才赫然意識到包覆在雙層手套裡的手指,早已凍僵。Esko在屋裡的爐灶內升起火,用來加熱食物與煮水。或許是低溫迫使身體加速產熱,消耗掉比平日更多的能量,貝女孩感到一股強烈的飢餓感湧上。Esko遞來用爐火炭烤的熱狗,顯得美味異常,用爐火煮沸熱水沖泡的咖啡,也顯得香氣異常迷人。每每在沒有電與自來水的世界,能喝上一杯熱咖啡或是熱茶,貝女孩都能感到幸福至極。平日待在台灣,炙熱的盛夏輕易能躲進開著冷氣的店家買一杯冰涼的飲品下肚,深夜肚子餓隨處巷口能找到不打烊的便利商店買東西填飽肚子,這樣的便利是一種早被習以為常而忽略的奢侈品。
稍加果腹過後,再度搭著雪橇啟程,大夥必須趕在短暫的白晝結束之前返回。清晨前來時,四周都籠罩在夜色中,現在總算看清楚稍早前經過的景色。經過樹林小徑,徑旁靜靜地豎立一只十字架,上面積著雪,Esko說那只十字架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如果來這裡健行,萬一倒在森林裡,可能就這樣化成白骨都不會被發現了吧。貝女孩暗自瞎臆著。
回到飯店,德國婆婆拿出相機向貝女孩展示她幫貝女孩拍攝的幾禎照片,她溫謙地表示,我拍的不好,不過妳如果想要這幾張照片,可以寄給妳。此時貝女孩才注意到婆婆操作相機的動作顯得些許笨拙,並非低溫凍僵了手,而是原來德國婆婆的左手竟是義肢。
貝女孩羨慕亦欽佩年長的旅行者,羨慕他們仍有體力和健康能夠出門旅行,也欽佩他們上了年紀卻耐得住出門在外的操練,畢竟旅行時沒辦法處處像在家裡一般舒適,或多或少得走路、曬太陽,經常也免不了長途搭車,出國旅行更得提行李、搭飛機,甚至調整時差。少了一隻手的德國婆婆,卻還能帶著她那更年長且嚴重關節退化行動不便的八十多歲老嬤嬤旅行度假,顯得那些以鼻子過敏、腸胃不好、認馬桶、認床、語言不通為由而不旅行的人,彷彿都只是在合理化自己的拒絕旅行。
旅行中,總在錯失某些事物時,最終卻意外獲得更多。錯過拍攝極圈動物的行程,卻是邂逅極地荒野教堂的契機,貝女孩感到自己幸運極了。這一刻到來
進入北極圈來到伊納里數日,隨著接近極光預測值較高的日子接近,貝女孩越發期待亦越發焦慮。白晝的時間外出活動,夜間天色暗下之後便隨時擔心極光爆發,接近冬至的十二月份時節,焦慮等待的黑夜時間格外顯得漫長。白天的時間,若不是參加雪地活動的半日行程,便是參觀博物館,抑或拍照,抑或閱讀,抑或寫作記事,抑或書寫明信片,貝女孩向來有郵寄明信片給朋友的習慣,從不擔心她生活裡未曾出現的百無聊賴,即便是在這寂寥的冬雪天。
傍晚,貝女孩到旅館的餐廳用晚餐,她再次詢問櫃檯晚間的捕獵極光團行程Aurorahuntingtours,根據上網查詢氣候預報,這晚已經將會是近幾日來相對上天氣最晴朗的一晚。不料傍晚旅館的答覆是,旅行社根據今日的天氣狀況極光團取消,貝女孩心頭冰了半截。從餐廳靠窗的座位,她透過窗望了望外邊的天空,此時午後五點,稍早前從外頭步行回來時,天空縱然有些許雲,卻能見滿天星斗,貝女孩心想難不成真的要與極光無緣了嗎?
貝女孩晚餐用過馴鹿排,與德國婆婆和一對美國夫婦聊天過後,回到房間約莫八點。時差的魔咒在抵達北歐的數日後依舊魔力未減,加上前一晚夜半也起床守候極光數個鐘頭,睡眠被敲成碎片,貝女孩一個人極力從睡眠碎片拼湊出追捕極光的體力,然而酒足飯飽過後的此刻,還來不及設定鬧鐘就倒臥在床鋪上,失去意識。
鈴鈴!鈴鈴鈴!鈴鈴!鈴鈴鈴!睡夢中突然被旅館櫃台打來的電話聲驚醒,並不清楚電話到底響了多久,好一會兒才意識到是電話鈴響,而不是自己設定的手機鬧鐘聲。
“Hello ? ”貝女孩勉強摸索到床頭桌面上的電話。
“Hello, this is the reception. !ere is northern light developing outside.”愣了一秒,睡眼惺忪的貝女孩才反應過來,她的意思是現在有極光!
“Really ? !ank you for telling me ! !ank you so much ! ”
貝女孩立刻從床上躍起,迅速恢復神智,她的理智還記得告訴她,不要衝動到身上僅穿著內層保暖衣褲便往零下三十度的室外衝。套上雪褲、防寒衣、毛衣、羽絨外套、圍巾、手套、毛帽、第一層毛襪、第二層毛襪、雪靴,拿起相機、腳架、快門線往木屋後門衝去,望著天空四處搜尋了一番,待瞳孔適應了夜空的微弱光亮,貝女孩在烏雲散去半邊天的夜空,發現了那抹淡綠色從河畔小木屋背後往天際深處發射的光束,正優雅地舞動。分不清是那令人寒毛直豎的感動,亦或是零下三十度的低溫,貝女孩不禁倒抽了一口氣,過了幾秒,才喃喃自語伴著煙霧從口中吐出“ I see it ! I do see it now ! ”
原來,這就是極光!霎時,貝女孩有股衝動想對著任何人訴說自己的感動,任何人。但她清楚,現在是一個人。
貝女孩從震懾中回過神。這趟旅程才開始培養感情的快門線,這下才後悔與它交情不深,即便練習好幾個夜晚,此刻依舊顯得手忙腳亂,相機的黑白平衡、構圖、曝光時間長度,尚且來不及調整至最佳的設定,兵荒馬亂之際,貝女孩拍攝下生命裡的第一張極光照,眼前的那抹淡綠,在鏡頭下更顯鮮艷,更舞動貝女孩的心。貝女孩旋即發覺極光不斷游移,必須不停調整腳架的高度與角度來修正構圖,極光宛如曇花一現,長曝不到十張照片,便驟然聲消匿跡。不出半個鐘頭的光影秀,來得讓人錯愕,也結束得令人扼腕。
貝女孩不死心,持續在雪地上守候許久,那些容易令人誤會為極光的夜間雲彩,在鏡頭的捕捉下無所遁形。然而雲層已逐漸覆蓋過半邊天,等候亦是徒然,這才進到屋內讓手腳回暖。那第一張極光照給貝女孩的感動,卻持續延燒著,貝女孩早已完全清醒,彷彿全身血液被換置成Expresso咖啡。貝女孩把數日來一路陸陸續續購買的明信片和郵票,排列在長窗前的大木桌上,一點五公尺長的木桌,被明信片擺滿,漫溢到房間內第二張單人床舖上。貝女孩一邊書寫明信片,不時將桌燈熄滅,在房間全暗的狀態下,透過幾乎佔據三分之一牆面面積的長窗,不需要動身到室外的冷凍庫,就能在溫控舒適的二十五度C環境下,觀察是否有極光出現。清晨四時,距離天亮仍有好幾個鐘頭,貝女孩想起櫃台人員曾經告知,木屋後面沿著河岸往後走有個坡地,她決定前去勘察地形和尋找合適的攝影前景,避免再次像今晚極光乍現時這般措手不及的慌亂。沿著河岸通往坡地的小徑沿途沒有路燈照明,貝女孩一手拿著架著相機的腳架,另一手持著手電筒,半摸黑地踩著積雪,戰戰兢兢地向小徑更深處摸索,深怕一個踉蹌就埋沒入底下不知為何的雪中。走到坡頂小徑的盡頭,被鐵柵欄所阻隔,延伸過去的空間看似另外一間旅館的後門,這裡有盞路燈,終於可以輕易地看清地勢。往河流望去,貝女孩試圖取景,長曝幾張照片之後,感嘆極光消長的短暫,眼前半結凍半流動的河流,往河口開展而去,如果此時出現極光,便正巧倒映到河面上。這樣的想法不失為一種貪念,有幸目睹極光,於是冀望能看見更加華麗的極光,或許有朝一日看見更加華麗的極光時,又會奢望最好能湊巧出現一頭乖巧的馴鹿入鏡。
人的理智有底線,然而忍受末梢肢體過凍缺血疼痛的能耐也同樣有上限。貝女孩深知自己若逞強再繼續待在這個低溫環境的下場,羽絨衣口袋裡的暖暖包早已冷到硬化,貝女孩得趕在手指腳趾強烈缺血疼痛感消失前,儘快讓肢體回溫。
貝女孩心中的詩人,再次吟唱著:我有時會想,這是我生存的目的,為了像這樣完美的日子。
是啊,為了像這樣完美的日子,所以存在,她想。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