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_李珠珢的主場日記

【電子書】歲時禮俗文化論略

  • 7 385
    550
  •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內容簡介

本書先以自序說明本書出版緣起,接著,由上下兩編正文與結語,論述由「劫」到「節」的發展,再探討歲時禮俗未來的研究動向。上編,藉由基本天文曆法及二十四節氣與生活的關係,說明絕大多數歲時禮俗活動,來自古人面對大自然嚴峻考驗的因應措施,因而多理解歲時禮俗與生活的關係,可以增進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緩和人與大自然的緊張關係。下編,藉由十大歲時節日實例以探尋節日起源,嘗試回歸古人過「劫」的體驗。當今人歡樂過「節」的同時,實應反思古代禮俗活動安排的意義,為促進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而努力。附錄可提供後續研究的參考資訊。

目錄

自序:出版本書緣起
上編:理論篇
第一章 緒論:研究歲時禮俗的現代意義
一、理解歲時禮俗的必要性
二、歲時禮俗的研究意義
(一)體會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
(二)從豐收節慶增強崇德報功的淳厚之德
(三)從人文崇祀的立場轉化迷信鬼神的信仰
(四)從地域族群殊俗的現象凸顯禮俗的實用性
(五)從宗教禮俗活動的加入以淨化人心提昇人性
(六)生命教育的另一重要側面

第二章 歲時禮俗的形成條件
一、禮俗的形成背景及其大概內容
二、重要的曆法歲時觀念
三、社會通行歲時禮俗須有穩定的政經基礎

第三章 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社會生活的關係
一、二十四節氣簡介
二、春的節氣與生活
(一)立春
(二)雨水
(三)驚蟄
(四)春分
(五)清明
(六)穀雨
三、夏的節氣與生活
(一)立夏
(二)小滿
(三)芒種
(四)夏至
(五)小暑
(六)大暑
四、秋的節氣與生活
(一)立秋
(二)處暑
(三)白露
(四)秋分
(五)寒露
(六)霜降
五、冬的節氣與生活
(一)立冬
(二)小雪
(三)大雪
(四)冬至
(五)小寒
(六)大寒

第四章 歲時禮俗的主要範圍與特色
一、歲時禮俗的主要範圍
(一)生產農事
(二)豐收喜慶
(三)薦新時享
(四)祛疾禳災
(五)社交娛樂
(六)祭祀信仰
二、歲時禮俗的表現特色
(一)週期性
(二)地域性
(三)實用性
(四)群眾性
(五)民族性
(六)傳承性
(七)變異性
第五章 歲時禮俗的階段性發展
一、歲時禮俗的萌芽—先秦
(一)〈月令〉所載歲時禮俗
(二)《周禮》三大祭祀系統探源
二、歲時禮俗的奠定—兩漢
(一)《後漢書》〈禮儀志〉(附〈祭祀志〉)的記載
(二)《四民月令》(附《風俗通義》)的記載
三、歲時禮俗的定型—魏晉南北朝
(一)在舊有節俗上增添內容
(二)固定時節名稱並轉化節俗內容
(三)完全新增的節俗
四、歲時禮俗的發展—隋唐以後

下編:實例篇
第一章 立春
一、立春節日的由來
(一)立春迎氣
(二)歡度春節之始
(三)訂定農民節
二、立春的禮俗活動
(一)藉田之禮
(二)漢代立春凸顯耕人與土牛的形象
(三)唐代鞭春禮俗活動形式的意義
(四)「立春大如年」的春節習俗

第二章 元宵(上元節、燈節)
一、元宵(上元節、燈節)的由來
(一)《事物紀原》對於元宵「放燈」來源的三種說法
(二)民俗學者以為元宵始於漢文帝之說
(三)其他有關元宵節的民間傳說
二、元宵的禮俗活動
(一)燈會、彩燈展
(二)祈福求吉
(三)祈求婚姻與子嗣
(四)民間遊藝活動
(五)特殊的民俗活動
(六)吃元宵慶團圓

第三章 清明(附上巳節、寒食節)
一、上巳節日的緣由與活動
(一)祓除不祥以求婚配生子
(二)魏晉南北朝的「曲水流觴」
二、寒食節日的緣由與活動
(一)紀念介之推
(二)源於周代出火、改火的習俗
三、清明節日的由來
(一)清明節氣適合蠶事
(二)改火儀式復活與清明上墳
四、清明節的禮俗活動
(一)蠶桑技藝作品還保留親蠶禮的重要歷史
(二)清明掃墓取代寒食掃墓後的習俗
(三)由掃墓而衍伸的活動

第四章 端午節
一、端午節的名稱問題
二、端午節的由來
(一)避邪消災
(二)紀念屈原
(三)紀念伍子胥或曹娥
(四)吳越民族的龍圖騰說
三、端午節的禮俗活動
(一)準備夏日食療保健用品與避災延命措施
(二)洗藥草浴與懸掛菖蒲等物品
(三)食糉與包粽
(四)龍舟競渡
(五)飲(菖蒲)雄黃酒與佩戴香包
(六)女兒歸寧

第五章 七夕(乞巧節)
一、七夕節日的由來
(一)衛生保健
(二)星辰崇拜:向牛郎織女乞願
(三)戀愛故事的萌發與渲染
(四)從人日到祈子的發展
二、七夕節日的禮俗活動
(一)配合天候節令的習俗
(二)女子乞巧
(三)男子乞魁
(四)祈子祈壽

第六章 中元節(鬼節、盂蘭盆節)
一、中元節日的由來
(一)由傳統祭祖禮再擴大為鬼節
(二)源自佛教盂蘭盆節
(三)源自道教中元地官的赦罪說
二、中元節的禮俗活動
(一)祭祀祖先拜新墳
(二)誦經解制放河燈
(三)張燈齋醮以薦福
(四)臺灣的中元普度

第七章 中秋節
一、中秋節日的由來
(一)古代豐收報社之禮與後世土地公信仰
(二)中秋節源於古代拜月的禮儀
(三)嫦娥奔月的相關傳說
二、中秋節日的禮俗活動
(一)秋嘗祭祖報本反始
(二)拜月之禮與生命信仰
(三)賞月的生活藝術
(四)中秋節吃食的習俗
(五)浙江觀潮

第八章 重陽節(重九、敬老節)
一、重陽節的由來
(一)源於「九月內火」天候轉變的相關措施
(二)從陽九之厄轉而追求避邪祈壽
(三)東漢辟除惡氣說
(四)從養老到敬老的轉變
二、重陽節的禮俗
(一)以茱萸、菊花酒以及蓬餌祓除不祥
(二)登高宴飲
(三)射箭田獵
(四)放風箏以除晦氣
(五)敬老

第九章 冬至節
一、冬至節的由來
(一)源於「冬至」節氣點的重要意義
(二)太初曆頒行後的冬至有「賀冬」大典
二、冬至的禮俗
(一)祭天
(二)祭祖尊親
(三)賀冬節准過年
(四)以赤豆粥禳疫
(五)九九消寒禮俗
(六)吃湯圓添年歲
(七)吃祛寒嬌耳湯

第十章 過年
一、過年的由來
(一)「年」的名稱演變
(二)秋收報社
(三)蜡祭報功
(四)漢武帝太初曆推行後的過年
(五)民國建立後的建元改曆
二、過年的禮俗
(一)臘祭以前先行大儺
(二)臘八、冬至為過年的前奏
(三)祭竈神
(四)從插掛桃符到貼春聯與年畫的演變
(五)年獸的傳說與燃放爆竹的習俗
(六)圍爐夜話

結語
歲時禮俗研究發展的前瞻
一、前言
二、禮學研究論題的回顧(民國 95~105 學年度)
三、歲時禮俗研究論題的前瞻
(一)歲時禮俗研究應具備基礎禮學涵養
(二)歲時禮俗研究需借重傳統禮學研究成果
(三)歲時禮俗研究需整合民俗信仰與民間文學的資料
四、結論:掌握禮學以發展學術文化研究
引用書目
附錄一 (增修版)民國 106 學年度以前全國碩博士
禮學論文目錄
附錄二 文淵閣四庫全書 歲時相關書目
附錄三 續修四庫全書 歲時相關書目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86562458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526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