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今天,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仍是國語文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自從1999年政府開始進行《課綱》修訂,歷來社會對於這個問題有許多不同的見解,而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許其中有帶著教學本位的偏執,或許其中也有不少蘊夾著部分意識型態的誤解,更或許還有一些求學過程中的經驗。關於這些爭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於2022年藉由舉辦線上研討會的方式,邀集海內外5位大學教授、國內35位高中教學現場的教師,以及4位活躍於網路論壇的教育關懷者,在不預設立場的前提下,提出深刻的意見和廣泛的對話。本書的出版,就是研討會所發表的論述集結。 本書的內容分為三輯。 收錄於第一輯「學理探究」的論文,包括日本追守門大學李慶國教授從日本中學、高中「漢文」教科書及「漢文」教育討論「古典」教養的重要性;臺師大國文學系的林保淳、陳嘉英教授和彰師大國文學系的楊曉菁教授,則分別通過「文言」與「白話」的本質、古文教學的流變和現代思維來加以探究;高師大國文學系的王松木教授則以〈項脊軒志〉為例,融會空間詩學與寫作技法作為教學實踐的說明。 第二輯「針鋒相對」收錄的是「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當代省思」座談會的文字紀錄。座談會由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祁立峰教授策劃、主持,出席與談的意見領袖有白白老師、陳安儀、黃國珍、厭世哲學家等專家。 第三輯「百家爭鳴」則包括綜論類、議題類、教學類、應用類等四個子題的文章,作者皆是國內各型高中、五專學制國文科現任教師的教學心得。 本書出版的目的在於發掘一些問題、釐清一些誤解,也希望能夠提供教學現場和社會大眾參考。
本書蒐羅三十首傑出古典詩作,是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潘麗珠教授撰寫賞析文字,繪製心智圖,親自錄製吟誦以獻「聲」說法的得力之作。 潘教授師事邱燮友教授,受邱師燮友的影響,傳承邱師意志,長年以來從事詩歌、戲曲的研究、教學與推廣工作,在詩歌文學方面的造詣和對詩歌吟誦的貢獻,有目共睹! 誠如潘教授在本書自序中所言,她在詩歌的天地裏,悠遊徜徉,乃至「全身心的投入」,「除了實踐操作,還有理論耕耘」,是一位深深掌握詩歌情韻的推動詩歌教育工作者,既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又具深入鑑賞文本的能力,所以能把每一首好詩的精髓,以深入淺出的鑑賞文字,娓娓道出,讓大小讀者都能從中領悟如何閱讀好詩,如何欣賞詩作。 在歷史長河中,無數的詩哲賢達寫下一首又一首的優美詩篇,在眾多的好詩中,本書所選,大抵是現行國文科教材作家的代表傑作! 因此,本書除了適合一般讀者閱讀作品鑑賞文字、聆聽詩作吟誦之外,更可作為國語文科的補充教材。 好詩非讀不可!透過本書,既可以讓我們深入理解三十首名作,又可以讓我們了解如何閱讀好詩,以淨化我們的性靈,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 本書,非讀不可!
《呼喚新文藝復興》是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藝術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彙整了他近年來對「新文藝復興」理念的倡議、相關演講與訪談,並納入學界對其思想的深入研究與剖析。高行健的文學作品享有全球性的廣泛認同,並以其跨藝術領域的創作享譽國際。除小說與戲劇外,他亦是一位國際知名的畫家,曾於世界各地舉辦個展。他主張藝術應擺脫意識形態的限制,通過跨藝術領域來實現創作的自由與創新。本書深入探討了當代文學與藝術的現狀,強調跨界探索的核心價值,並附有60餘頁彩頁,展示照片與畫作,生動呈現語言與視覺的融合。此書不僅體現了高
本系列書籍結合「Mind」與「Spring」二字:「Mind」有「心」、「觀照」之意,不僅象徵對內心的觀照與自我覺察,也強調個體對外界環境的敏感度;亦即心對內對外的覺察。「Spring」有「春天」、「泉水」、「彈簧」之意,象徵著春天萌發的生命力、生命泉水澄澈的流動性以及彈簧般可恢復的韌性。此部分展現在本書中,以正念融入七大目標: 覺察反思:能內觀反思,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態。 專注自律: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自律自主。 品味當下:能活在當下,感受品味人事物的美好。 開放接納:能接納人事物,不做慣性批判
產品屬性:#教育桌遊 #漢字初學者 #附贈教學資源包 #適合於課室教學情境、親子同樂時刻、自主學習時光 Product: educational board games, pre-A to A1, online teaching kit included (suitable for classroom teaching, self-learning, family activities) 源自臺灣師範大學漢字教學研究團隊,首創「鍵接圖記憶術」,為您打開漢字新視界!精選78個高頻且最具有優先學習價值的漢字及部件,以設計研究法(design-based research)研發「鍵接圖」,透過關「鍵」串「接」起字形與字義的圖像,讓漢字學習事半功倍、組字知識高效提升。 一套卡牌,十種玩法,雙語說明的遊戲指引,循序漸進且能自由變化,這套從識讀到書寫、鞏固形音義連結的教育桌遊,讓遊戲融入漢字學習,讓快樂伴隨能力成長。 適用對象: • 華語文教師的教學輔助工具 • 外語人士的部件字入門指引 • 喜歡寓教於樂的漢字初學者 特色亮點: ✦ 臺灣師範大學研發,國際期刊發表 ✦ 獨創鍵接圖,字形與字義易學易記 ✦ 78個精選漢字部件,奠定學習基礎 ✦ 10種以上玩法,悅趣化學習提升動機 ✦ 中英雙語說明書,附贈數位教學資源包
本書作者彭啓原導演在從事文史紀錄影像拍攝多年後,深感:這些報導的內容生命只限於在播出的當下,在節目結束之後,一切歸零,除非重播,否則再也很難看到這些節目內容。來到本世紀初,媒材的廉價,網路逐漸的發達,影像的價值被濫用了,於是出現了網路亂象,而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影像與文字之間如何去契合的展現。本書內容都是彭導演在從事影像紀錄多年的原始資料影像,取材故鄉楊梅相關資料整理而來,主要內容分成三大主題:「楊梅壢歷史探索的田野紀錄」、「楊梅家族的介紹與資料收集後的呈現方式」、「地方故事館史料收集與工作坊實作」。˙「楊梅壢歷史探索的田野紀錄」:分成六小節,從地理地景的形成,與平埔族的關係,以及施添福老師帶領探索土牛溝的過程與土牛溝造成的地方拓展影響。楊梅街庄的形成與錫福宮護樹護廟事件的過程與再省思。˙「楊梅家族的介紹與資料收集的方法」:以彭導演的家族與外婆家族為例書寫家族的故事經驗。˙「地方故事館史料收集與工作坊實作」:分成四小節,內容包括地方故事館資料收集經驗,收集內容的介紹,以及彭導演參與國立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推廣影像教學實作的過程。透過本書平實的文字,精彩的圖像與史料,讀者能見證楊梅的歷史變遷,同時具體而微地看到整個臺灣歷史發展與社會變遷的縮影。期待所有對歷史刻畫有興趣的人,能夠參考,開始一個屬於自己的歷史書寫。
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以學習社會及情緒能力為基礎,培養良好公民的全人教育過程。教師作為SEL的推動者,應首先成為一個開心、快樂和幸福的人,藉由身教及言教推動SEL,才能為學生、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BEST ME》在理論基礎上,提供與教師工作情境相關、便於日常實踐之SEL活動等,讓教師在繁重課務中,實際感受SEL為生活帶來正面的影響。本書期許讓教師擁有感受快樂及幸福的能力,為校園推展SEL課程增添助力,並朝向形塑身心健康、人際和諧、社會進步的幸福教育願景邁進。
現今世界各地華語學習者年齡層逐漸下降,各國中小學陸續增設了華語課程,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為了配合兒童學習華語的需求,特別邀請對外華語教學、語言學、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研究一套適合七至十二歲母語非華語兒童的華語能力檢定,定名為「兒童華語文能力測驗」(Children's Chinese Competency Certificalion,簡稱CCCC),以幫助學習華語的外籍兒童了解自己的華語程度、激發他們學習華語的熱忱與興趣。測驗內容涵蓋所有與兒童生活經驗相關之主題,如日常生活與休閒活動、交通運輸、人物特徵、身體與健康、學校用語、時間與空間概念、天氣與季節等。題材取自真實的生活情境,豐富有變化。
現今世界各地華語學習者年齡層逐漸下降,各國中小學陸續增設了華語課程,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為了配合兒童學習華語的需求,特別邀請對外華語教學、語言學、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研究一套適合七至十二歲母語非華語兒童的華語能力檢定,定名為「兒童華語文能力測驗」(Children's Chinese Competency Certificalion,簡稱CCCC),以幫助學習華語的外籍兒童了解自己的華語程度、激發他們學習華語的熱忱與興趣。測驗內容涵蓋所有與兒童生活經驗相關之主題,如日常生活與休閒活動、交通運輸、人物特徵、身體與健康、學校用語、時間與空間概念、天氣與季節等。題材取自真實的生活情境,豐富有變化。
本書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從科學本質和科學建模的角度探討科學探究與實作的內涵與研究取向,共計三章。第二個部分是數位科技支持科學探究與實作的教與學,共計四章,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去闡述科技如何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第三部分則是以「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實施、學習表現的評量以及教師專業成長為主軸,共計四章。目前坊間尚無如本書的內容涵蓋多視角的科學探究與實作主題,為配合108課綱的實施,本書對教學現場有極大的助益。同時此書作者都是一時之選,學術與實務經驗豐富,內容嚴謹都有所依據,是本相當值得參考的書籍。若能再透過辦理教師或職前教師工作坊,對現場教師或研究人員將更有影響力。
從論述(莎)戲曲而思考莎能樂和莎新劇,不但開創戲曲研究的新視野,也是跨文化劇場別開生面的重要著作!附36張精彩劇照。本書乃作者嘗試超越傳統戲曲考述格局,修正較具系統性的理論,以分析戲曲的內涵。同時在「莎戲曲」(Shake-xiqu)已有的研究成果上,進一步思考臺灣跨文化劇場的發展。全書有三個重點:一是運用布魯姆(Harold Bloom)「影響的焦慮」(the anxiety of influence)和詩學誤讀理論,結合高友工「抒情美典」(Lyrical aesthetics)理論,探討戲曲的互文與抒情呈現。期能以紅樓戲為例,建構經典的意義。二是以弘彼(Richard Hornby)的後設戲劇(metadrama)理念為基礎,重新評量自宋、元至今的戲曲作品,為何及如何表現後設的視域。三是從「莎戲曲」出發,觀察「莎能樂」(Shake-noh)及「莎新劇」(Shake-shingeki)的文本結構與表演特色。借鑑他山之石,以展望臺灣傳統戲曲的未來。庶幾可以提供戲曲研究與跨文化劇場創作之參考。※ 36張精彩劇照:上田(宗片)邦義教授、栗田芳宏導演、末松美知子教授、Li Lan Yong(楊麗蘭)教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老師與林秀偉老師、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等提供劇照(特別致謝)
文學創新與發展的關鍵,在於一群作家展出共同的風格與特色,有别於文學史上先前的創作群,最具體的差異辯證來自文藝思潮變革中,不同流派的激盪碰撞與此消彼長。在流派之外,文學史或是文學社會學也會標舉「世代」作為區隔的特徵,反映出當代文學前衛力量的崛起。《詩藝的復與:千禧世代詩人對話》一書掌握「世代」的特徵,廣泛訪談活躍於臺灣的千禧世代詩人,收錄沙力浪(1981-)到王柄富(1999-)共二十八篇深度專訪,同时選入三篇Podcast節目摘錄,與三篇講座摘錄,以新世代的眼光切入討論臺灣當代文學場域的現况。
本次「設計風華:百年台師大,世紀設計史」規劃了18個展櫃,展示百年來台灣設計發展的珍貴史料,第1展櫃至第4展櫃主要以1922~1946年臺北高等學校為主,分別展現校史、校長、老師、學生四個面向的設計文物;第5展櫃至第10展櫃則是1895~1945年日治時期政治、產業、教育、文化、戰爭等不同面向的設計史料;第11展櫃至第18展櫃則以1947年以後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至1967年改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別從創系主任、教師、學生、展覽、協會、藝術與設計等不同面向敘述台師大設計發展。
《探究策略55 示例》中文版是參考自Concept-based inquiry in action (2018, Corwin) 而來。原文書的作者是Carla Marschall 和Rachel French。Carla 曾在許多國教授 K-12 和 IB 課程;而 Rachel 是教育顧問,經常在世界各地支持學校發展探究為本的課程與教學。Rachel 於 2018 年11 月來臺5 天,引導我們的老師體驗探究為本的教學。為了讓更多老師能夠快速進入學習,我們將約80 種的探究策略先翻譯成中文,讓參與工作坊的老師先行閱讀。工作坊結束後,老師們決定摘取最常用的55 個策略,讓有意願的老師以身試「法」,並將教學歷程敘寫出來,讓其他老師們可以參考。於是,我們在2019 年出版第一本的《探究策略示例55》;2020 年調整部分內容、增加策略運用的說明,再版書名則修正為《探究策略55 中學篇》。這本小書匯聚了許多教師的心血,今年我們向下延伸並出版《探究策略55 中小學篇》,參考本書所提供的工具,根據學生狀況與在地民俗風情給予不同的養分,由中小學的課室展開不同的樣貌,內容部分更提供更多中小學實踐示例。探究策略共有7 個階段:投入、聚焦、調查、組織、通則、遷移、反思。反思則可融入其餘階段。雖然7個階段不一定是線性發展,但多少可反映由易入難、由簡入深的探究歷程。每一個階段都有多種策略可以使用,老師可依據學習目標、核心問題或主要概念,應用適合探究的策略,讓學生可以在此探索與討論過程中,有感思考,有意提問,有據理解,和有心創作。
「華語文能力測驗模擬試題」分為「準備級」、「入門基礎級」、「進階高階級」及「流利精通級」四冊,內容特色包括:1.華語文能力測驗簡介:希望應試者對本測驗的特色、用途等相關內容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以作為進一步報考測驗之參考依據。2.應試準備:提供本測驗聽力及閱讀兩個項目的準備方向,讓應試者在華語學習及測驗準備兩方面皆能全盤掌握。3.全真模擬試題:此全真模擬試題編製完全與實際考試相同,內附一片聽力光碟。透過考前練習,不僅可以熟悉本測驗的題型及作答方式,在考試時就更能夠得心應手。
本書以主題會話為軸線,隨句附上翻譯及單詞。會話詳細標註各音節聲調,由基礎發音開始,包括聲調、變調乃至台語文的特有的變調原則。不同於一般語言教材,本書將常用的功能詞、特殊句型作為獨立單元,同時就台語語法特點進行說明。書中導入線上辭典及輸入法工具等學習資源,蒐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俚俗用語,利於學習者自學及日常情境活用。This book features topic-based conversations. Each sentence is provided with translation and vocabulary. Every syllable is marked with music notes indicating the tone pattern. Here you learn not only vowels and consonants, tones and tone sandhi of words, but also tone sandhi rules applied to the whole sentence.What makes this book unique: treating commonly used function words and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as independent units; explaining grammatical features; providing online resources, such as dictionaries and input methods. Slangs and idioms often used in daily life are also included.
本文集含影視史學、大眾史學及歷史文化評論三大單元。全書的主題在反思及超越學院派的專業史學,進而主張歷史的意義在於歷史意識、社會意識和生命意識的不斷錘煉昇揚。同時,本著有意擺脫文字中心論,探討影像視覺和數位媒體對歷史表述的影響。
臺灣師範大學藝術領域歷來培育優秀藝術教育師資無數,更是臺灣戰後藝術家和藝術相關專業者育成的重要推手。臺師大美術系自創系以來即樹立作品留校交流的傳統,歷年師長與學生留校作品、教授捐贈作品,含水墨、油畫、版畫、水彩、書法、設計、素描、複合媒材、雕塑等,風格多元,極具代表性。於建校百年之際,臺師大創建「師大美術館」,將所有留校作品納入美術館典藏,不僅成為臺師大的重要文化資產,也是臺灣美術史發展的重要史料。師大美術館將致力於這批重要藝術資產的保存、研究、策展等核心任務,並透過教育彰顯藝術品的力量,回應社會發展健康福祉之大學美術館的新使命。鑒於前述,基於疫情時代照護與關懷觀眾之目標,師大美術館由典藏作品中挑選可能引起觀賞者回憶之作品,與臺師大出版中心合作出版「銀光」圖卡,作為美術館推廣高齡藝術教育工作素材,期望能帶動參與活動的高齡者透過藝術活化大腦,在美感的氛圍中增加人際互動,進而帶領高齡者以回應性質的藝術創作表現生命故事,達到美術館關照觀眾心理之功能。「銀光」圖卡除了應用在美術館教育活動,將應用藝術教育學者Lowenfeld提出之藝術教育治療(art education therapy)概念,培訓相關專業人員進行高齡藝術教育工作。藝術教育治療作為藝術教育的方法之一,影響了後來興起的藝術治療之創作取向方法。於藝術教育領域應用時,能在鑑賞過程連結觀眾個人生命經驗,創作層面啟發鑑賞者將個人經驗轉化為創作內容,作品建構意義時更能增進參觀者之間的人際連結。為達前述目標,師大美術館邀請五位資深藝術治療師、五位相關領域醫師、一位資深職能治療師,進行典藏作品圖卡的挑選。最後選出29件作品,以及臺師大美術系前輩大師林玉山教授課堂授課之習作17件,期望能透過圖卡的複製品形式,提供參與者近距離欣賞並探討鑑賞之想法,引出更多創作思維。典藏作品之複製品形式能突破美術館典藏作品展出於實體場館之限制,由專業工作者攜帶至館外觸及更多高齡觀眾,讓藝術走入社區群眾的生活,拉近高齡者與藝術品之間的距離,並藉由藝術連結個人生命經驗。
香港發展過程揉合傳統與現代,先住民與移民,農村背景與城市發展,東西交融,殖民、被殖民,政經背景下的自由度,冷戰體制及「一國兩制」下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等,極為繁複地相互交融與滲透入文化之中。香港文學也因此展現出特殊且複合的本質。本書探討香港和香港人想像的文學,也納入作者對它們的主觀與客觀想像。首先講述香港文學的獨立性、範疇、特徵,續至香港文學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傳統與演變。再探香港中短篇小說中的女性形象與外國女性家政勞動者「菲傭」。最後選取香港作家劉以鬯、西西、也斯的代表作,細究他們在自身作品中如何想像香港與香港人。
「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乃由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改制而來,戰後,臺北高校改制為臺北高中,並於1946年6月起,與「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共用同一校地,卻在1949年7月決議停辦。臺北高中僅於歷史上存在的短短五年時間,正面臨新舊政權的交接之際,隨著新政權而來的新學制、語言與文化,改變了臺北高中的命運,而生存於新舊時代的夾縫之間的臺北高中,更可說是在同時期中等學校、甚至全島教育機構中,最能觀察到時代轉換之影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