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管教≠發飆,指正≠羞辱,尊重≠放任
親愛的家長們,你心中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吶喊?
「天啊!到底要怎麼講,孩子才會聽懂?」
「為什麼我要你往東,你偏要往西?難道孩子天生就喜歡和大人唱反調嗎?」
「為什麼別人可以做到的事,你卻做不到?」
「為什麼我的另一半,總是要在孩子面前扯我後腿?」
「你難道不明白,我管你是因為我愛你嗎?」
從此,再也不需要『聲嘶力竭、大發雷霆』!
只要把握一點小訣竅,讓孩子喜歡被「管教」,甚至「越管教,越親密」!
孩子詮釋世界的方式其實和大人是非常不一樣的!有時候我們一個無心的回應或動作,都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永久的副作用……。
「愛孩子,可以不傷害孩子。」只要你願意開始換個角度聽聽孩子怎麼說、常常給予孩子適切的鼓勵與支持、多一點同理心,你將成為孩子最喜歡的朋友與榜樣!
教養沒有捷徑與偏方,想要找回親密和溫馨的親子關係,關鍵在於──開始學習與改變!
本書記錄作者多年來,身兼幼兒教育工作者與母親雙重身分的觀察心得,是一本相當實用的教養工具書。書中運用尊重、同理且實際的方法,能夠幫助擁有各種不同年齡層小孩的父母,克服親子教養與溝通的無力感,重新找回信心與動力;認知並突破長久以來的教養盲點;找到真正有效的溝通模式,享受幸福的親子關係。
目錄
推薦序
作者序
PART 1 方法對了,原來可以不用生氣
.媽媽叫我出去,她是不是不要我了?
——避免把「你給我⋯⋯」當口頭禪
.為什麼都是我的錯?
——用正面訊息代替負面訊息
.我很痛,也很怕,可以哭嗎?
——允許孩子的情緒可以適度宣洩
.我並不想吵,只是覺得很無聊
——掌握孩子的注意力,親子互動更輕省
.媽媽和爸爸,我到底要聽哪一個?
——夫妻角色互補,孩子更有安全感
.我考不好,很笨,所以不能買玩具?
——避免以學習結果否定孩子的能力
.我覺得不錯,為什麼媽媽不喜歡?
——運用同理心,溝通更有效
PART 2 觀念通了,那就不會大驚小怪
.持平常心面對手足衝突
.愛孩子,可以不傷害孩子
.從input和output的概念談教養
.贏在起跑點這麼重要嗎?
.從「幼兒美語風潮」如何看孩子的學習
PART 3 關係有了,大人小孩相親相愛
.一個失誤可以化為一份幸福
.愛他,等他自己願意
.童言童語讀親情
.弦樂團中的學習天地
.小小幫手溫暖我心
.爸爸出差的日子
PART 4 眼界開了,不懂的事漸漸明白
.走入加拿大小學一年級教室的初體驗
.告狀何時了?教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虎媽的戰歌》:教養迷思下的回應
.被了解有什麼重要?
.搞定大人小孩的一本書
序/導讀
作者序
親子關係的蘊育,就在不經意的生活裡
在日常生活與孩子的互動中,許多芝麻小事都可以帶來親子間的張力與衝突。反之,小小不經意的每件事留心做,就能為親子關係注入無比的溫馨與影響,兩者的差異端視父母透過有形的語言表達,與無形的肢體動作,如何一點一滴建構孩子人生立穩重要根基的自我形象:我是有價值的?被愛有條件?無條件?或者是可有可無?
幸福的滋味每一個人都渴求,大人小孩皆然。孩子的出生應是父母幸福滋味的高點,只是那樣的滋味在教養不同階段的挑戰中,可能逐漸變調或嘎然而止,但父母却渾然不覺,而其中的衝擊主要源自兩面向:日常生活剪不斷、理還亂的不合宜行為(怎麼講不聽、教不會?);對兒女學習與成就觀點的拉鉅(不要輸在起跑點?讀好書上名校,是優秀與成功保證?)
不少人困惑: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究竟該如何從問題的根源對症下藥?以及面對琳瑯滿目的學習菜單,在社會潮流及親朋好友催促之間,究竟該如何界定孩子一生需要的重要能力?父母在這兩面向的思考和所採取的行動,會真實影響親子親密關係的永續經營,以及孩子自發性的長遠學習路。
本書共分四部分,主要針對以上兩面向作分享。其中第一部分是在大街小巷觀察到的親子互動負向實例,邀請讀者共思:「在處理孩子令我不開心的問題時,除了習慣性使用的方法外,是否有其它不傷害親子長遠關係的選擇?」由於每個家庭的狀況、父母與孩子的特質不一樣,在問題的處理上並沒有絕對的標準和偏方;因此方法並非是唯一的。但是在正向親子關係的經營,以及幫助孩子接納自己,有些基本原則是每個人都可以把握的。從個人多年與家長互動的經驗中發現,每個父母其實都是很愛孩子的,只是在怒不可遏時容易落入「豆腐心,刀子嘴」的陷阱中。如果父母講話的方式、語氣、態度能稍加改變,可以免去對孩子不必要的心靈傷害。
第二和第四部分藉由生活中浮現的時事,和父母聊聊面對孩子「學習」的重要觀念與眼界,其中一篇回應「虎媽戰歌」熱潮,也分享兩個兒子的觀點。第三部分穿插了幾則陪伴孩子成長過程的親子隨筆,期盼勾勒一重要訊息:親子親密關係的蘊育,就在不經意的日常生活中,孩子飽滿的正向情緒和安全感,是父母不需花費金錢就可以送給孩子一生彌足珍貴的禮物。
回想當年與先生在美國留學期間,曾是權威醫生診斷中的雙雙不孕者,然而上帝使人的不可能成為可能,也使我在學術上走入親子教養。多年來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教養的知識與學理並不能全然幫助我們成為好父母,因很多時候問題並不在於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做,而是在於,雖然我們知道該怎麼做,但卻做不到。
在此與為人父母者共勉:教養路上我們即便盡心盡力了,仍然有不完全與差錯之時。如果無意間傷害了孩子,記得勇敢跟孩子道歉,因為和好的路是大人與小孩一輩子都要學習的功課,父母的示範是孩子重要的榜樣,它不但不會損傷父母的權威與尊嚴,反之能帶來親子間更深的信任與親密。
本書大部分內容雖是針對較小的孩子,但通則卻適用於所有年齡,因禁得起時間考驗的幸福滋味,必然有相似的源頭。本書所分享大多是兩個孩子求學早年的隨筆小品,而今一轉眼兩人都已大學畢業,分別在美國東西岸展開他們人生新的一頁。一家四口雖分散三地,但無話不談的親密,使親子與手足關係絲毫不受時空影響,一路走來幸福滋味持續加溫中。回首陪伴兩個兒子走過成長的20多年的日子裡,和許多父母一樣,歡笑之外,挫折與無助也曾是我熟悉的經驗。如今他們長大成人,自信而不自大的自在、盡一己之力的同時,常存他人需求於心的良善,讓我更加堅信:教養需從長遠的角度去思考,但從近在眼前的每日生活去落實。如此教養方法、觀念、關係及眼界的涓涓細流,能幫助孩子隨著歲月的流動,安心踏實逐夢,在均衡發展中逐步活出各自最好的一面。
試閱
科技和傳播帶動了時代快速的變遷,傳統與現代之間價值信念與教育方式的差異,帶來不小的衝擊,這使得教養的挑戰愈來愈大,也愈來愈不容易。在我個人學術研究中,或者演講研習活動裡所接觸到不同年齡層的父母和老師,似乎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好教!介入太多,他們抱怨沒自由;不介入,又覺得他們走了樣?不知為人父母的你,是否在尊重與放任之間,多少也有這樣拿不定尺度的感受呢?
你給孩子什麼樣的input?
假設以科技產業常用的名詞input(輸入)與output(輸出)的概念,思考教養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可以發現父母在每天的生活中,不管是經由肢體動作或是口語之間的互動,都給了孩子很多很多的input。透過這些input,父母總希望從孩子身上所表現出的output,是照他們所預期「只有好的,沒有不好的,因為父母基本上不會把不好的東西給孩子。」但是生活周遭許多的社會事件告訴我們,事實並不然。父母給予孩子的input和孩子所表現出來的output之間,往往存有很大的差異,有些父母感到極度困惑:「我明明給的是愛,為什麼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卻看不出愛的效果呢?才這麼小就這麼會頂嘴,我照書養,可是養出來的結果卻與書裡所描述的差很多。」雖然從發展的生態觀來說,影響孩子行為的因素很多,可是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的影響力實在不容忽視。因此當孩子的行為表現令我們失望時,我們有必要退一步來想想:是不是我給孩子的input出了問題?
有一本故事書《The giving tree》,中文譯為《愛心樹》,描寫一個小男孩不斷的對樹提出許多要求,而樹都盡它所能的去滿足小男孩,從蘋果、樹枝、樹幹,要什麼就給什麼,到最後幾乎一無所存。小男孩長大後離樹而去,孤伶伶的老樹在無窮無盡、無怨無悔的付出後,只剩樹根一塊,這令人想到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愛與付出,豈不也是如此?不少父母告訴我,他們讀完整個故事後,有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很想哭的淒涼感。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個故事可以提醒我們思考父母之於孩子的角色是什麼?父母要如何給予,可以給得恰到好處,而不會造成所付出的input用心良苦、竭盡心力,可是從孩子身上所得到的output卻遠非所預期?許多人都覺得:在父母豐富的給予下,很多傳統極為珍貴的特質,在現代孩子身上漸漸看不見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愛之,適足以害之嗎?為人父母者不能不去思考:是不是我們所給孩子的input需要有所調整?父母的愛有時因文化與時代的差異, 而有不同的呈現方式
天下父母愛孩子的心是一致的,可是文化的不同,使得父母對於愛的表現方式也有所不同。很多年前,當我二度到美國唸書時,帶著兩個學齡前的幼兒同行,我的父母怕我一個人忙不過來,跟著我到美國幫忙照顧孫子,爸媽對兒女一向內斂而深摰的愛,讓我一生感念不已。我們住在學校的研究生宿舍,隔壁鄰居是一個老美單親爸爸,他常常羨慕我有如此好的幫手,每逢遇到我父母時,總要向他們豎起大拇指。
這個單親爸爸帶著兩個學齡的孩子重回學校唸大學,他的老大有氣喘病,一發作起來常常要半夜送急診,他的父母就住在附近,他也曾希望他爸媽能來同住幫他一些忙,尤其老大的身體狀況如此這般,但他父母告訴他:「這是你的責任,我們可以在週末的時候來帶他們到麥當勞去玩玩、吃吃飯。」美國的父母不愛孩子嗎?絕對不是,他們愛孩子,但仍然覺得讓孩子承擔自己責任是很重要的。反觀華人的父母,許多人覺得愛孩子就是要竭盡所能替他分擔所有的事,盡所能的給予,就像愛心樹裡的那棵樹一樣。
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文化、社會環境的不同,會使得父母對於責任與愛的詮釋也有所不同。不過,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受到外來思潮與社會變遷的影響,很多父母希望給孩子一些我們傳統文化與教育中所沒有的東西,可是當他們嘗試去抓取與應用某些西方的價值觀與教育方式在孩子身上時,有些事情就是不太對勁,因為理論上來說,我國傳統文化所界定理想的教養方式與親子關係,和源自西方社會的價值信念有極大的差距。
我的博士論文以大學教育程度的學齡前幼兒母親為對象,探討文化與成長環境如何影響她們對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與應用。為什麼針對這個族群呢?因為這個族群的父母應該是受到傳統與現代不同思維之間,衝擊最大的一群,但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一般來說,他們的開放性較高,會透過不同管道積極汲取教養新知,當他們聽到(看到)一些兒童發展理論與教養知識時,往往樂於從傳統「以大人為中心」轉換為「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方式去和孩子互動。然而這些父母在改變教養策略時,無形中很容易受制於傳統文化價值信念的影響,在新的思潮與舊的經驗之間,不同的價值體系帶來了拉距、衝擊與困擾,在過與不及的天平兩端,往往容易使得尊重與放任、自由與約束走了樣。
在我研究與實際接觸父母親的經驗中發現,這一代愈有心、愈覺得教養很重要、對自我期許高的父母,也是愈辛苦的一群,因為他們所面臨到的困惑與挑戰也是越多的。這類的父母經常會浮現這樣的一個問題:到底教養的尺度要如何拿捏才能恰到好處?
現在的父母重視讓孩子選擇自己要走的路,培養獨立、自主與責任感,這是開放教育的好處,但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前,父母要思考開放與尊重的精義與標準。如果一件事情對形塑孩子的人格特質、價值觀是有幫助的,父母就必須要堅定與堅持,例如有些孩子在得不到他所要的東西時會鬧情緒,父母善加勸導後,他仍覺得很挫折一直哭鬧,這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說出他的情緒,接納他負向情緒存在的事實,但是一方面也要堅定立場,不因孩子的哭鬧就屈服:「好啦!好啦!下不為例。」這樣很容易造成「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溫和而堅定的建立一個好的原則與規範,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保護,這也是應用現代教養方式的父母在捨舊逐新之際,經常忽略的一個重要概念。
傳統與開放之間的衝擊
在華人傳統的社會裡,父母比較習慣扮演塑造者的角色,覺得以他們的智慧與經驗來為孩子鋪路,可以幫助孩子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挫折與摸索。俗語說:「我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多、我吃過的鹽巴比你吃過的飯還多。」這一句話反映出在傳統社會中,父母以主導者來恪盡教養職責的苦心與用心。反觀,現代教養信念中強調父母是一個協助者,而非主導者,講究親子之間雙向的溝通,提供孩子好的環境,但不替他做決定;比較著重孩子情緒與心理的需求,以及獨立思考與自主性的培養。
顯然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對於何謂「好父母」和「好孩子」勾畫了不同的圖像與定義。若父母未善加了解不同信念背後的精義,會很容易在應用上扭曲了尊重與自由的本質。例如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並不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就以學游泳來說,有些孩子被教練罵了、碰到瓶頸就不想學,這時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並不是順著他的意思,就不學了,反而更應該要思考如何幫助孩子持續(延續)他的學習。例如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談談他的想法、了解原因、跟教練溝通、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尋求減低孩子恐懼心理的方法,幫助他遇到困難時學會解決問題。所以當事情的決定以孩子的意見為主要考量時,並不代表父母的角色完全退到一旁;孩子在幼小時仍很需要父母適時的引導。隨著環境的改變,我們思考的模式也一直在轉換,舊的東西(傳統的價值信念)並不一定都是不好,新的東西(現代的價值信念)也不見得都是好的,反之亦然。新與舊之間的取捨,父母需要多多思考;思考自己想要養一個怎樣的孩子,一旦給錯了input,就不可能帶來所期望的output,這一點值得愛孩子的父母深思。
堅定而不嚴厲,明確而有彈性
現在的父母很難為,到底在傳統跟現代之間、尊重與放任之間、自主跟聽話之間,以及絕對跟相對之間,到底該如何拿捏?很多父母擔憂,過度的干預會造成孩子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有個孩子又聽話又懂得獨立思考、善解人意又極富創意、合群且具自主性,該有多好!這樣的一個output可能是我們每一個父母都很想要的,而且也並非不可能。在我們傳統的文化中有很多很寶貴的特質,例如禮貌與倫理,輕易把它放掉實在可惜。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錯,但我們也不能妄自菲薄,如何截長補短,需要父母更多的思考。管教絕非一定要透過嚴厲才能達到目的,開放不見得是放任,尊重並不是沒有規範。如果父母能設立明確的期望與規範,掌握孩子發展的階段與狀況,幫助孩子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過度保護或代勞,適時適度給予孩子肯定與鼓勵,容許孩子負向情緒有合理的出口與表達,那麼input和output之間應該不會太令人失望。
記得某天放學後,老二由孩子的爸爸帶去上小提琴課,開車回家的路上,只有我和老大,兩個人一如往常,聊著聊著,話題從學校的事情,後來也不知怎的老大開始問我一堆有關「死」的問題—如果某某某、某某某死了,你會怎樣?你會不會哭?會不會很傷心等,這些人包括了他的阿公、阿媽、爺爺、奶奶、舅舅、阿姨、表弟到鄰居的小狗等。當他問得差不多心滿意足之後,他把目標轉到了我身上:
「媽媽,如果你死了,我會哭。」兒子一付很慎重其事的表情。我雖然知道緣故,但還是有些明知故問:「你為什麼會哭呢?」
「因為如果你死了,我會很傷心。」
我又出了一個兩難的問題,只是想知道他會怎麼回答。
「如果媽媽不在了,雖然你很傷心,可是沒有人管你了,是不是還是有一點點不錯呢?」
「不會啊,我喜歡給媽媽管。」哇,這真的讓我很訝異!不過我因為很好奇他是怎麼想的,所以問他:「為什麼呢?」
「因為你愛我才會管我啊!我喜歡被你管。」
對做父母的來說,有比這個更完美窩心的答案嗎?一切的辛勞都值得了。
想想兒子從哇哇落地至今,也被我管了將近幾十個年頭,到今天他還沒有被管得不耐煩—至少到今天的此時此刻,他的整體感受是如此,以後會不會有不同的答案呢?那就考驗這個做媽媽的,是否還能因應孩子的成長與變化,善加掌握正向管教的藝術。
「愛你,才管你」是天下父母心,管孩子基本上出發點都是為了愛孩子,可是孩子能不能感同身受?就又是另一回事了。經常我們可以聽到父母對孩子這樣說:「我是為你好,才管你耶!你以為我閒著沒事,喜歡找你麻煩嗎?」可是事實上,如果父母介入的方式、措詞用語、態度、時機未,能考量到孩子的特質,的確有些時候父母的善意,孩子不一定能領情,或者不一定能感受得到,而當父母因著孩子的態度不佳,或者覺得自己的要求未能被貫徹時,挫折與憤怒的情緒很容易就節節攀升,音量不由自主提高:「我不管你了,隨便你愛怎樣,就怎樣!出了問題,你自己負責任,你以為我閒著沒事啊?」脫口而出的話,往往就種下日後親子關係越形緊張,造成雙方皆輸的局面;父母覺得該管、想管、要管,但孩子不想被管、不願被管、不要你管,而且這樣的現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能會更形惡化。
管教實在是父母隨時隨地的一個挑戰,如何不動怒氣而把握堅定的原則是不容易的。記得有一個睡前的夜晚,老大說他今天很累,不想洗澡就要上床睡覺了,之後我們母子三人展開了一段有趣的對話:
我說:「洗澡是個人衛生,尤其是夏天,我知道你很累,可是還是要洗澡才能上床睡覺。」
「但這是一個自由的國家啊。」他笑笑地回答。
「但這不是一個自由的家哦。」弟弟在一旁調侃著。
老大以調皮的表情看著我。「真的嗎?」
「這當然是一個自由的家,但你還是得遵守規則的啦!」我輕鬆以對,告知堅定的原則。在一番親子對話與討論後,他老兄還是拿著衣服去洗澡了,哈!雙方皆贏,親子之間在理性和諧中激盪出來的對話,連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這件事也成為我們日後笑談的有趣回憶。類似這樣的事件,總讓我體會到親子互動如果有藝術,那真的是很有意思。
教養兒童走他當行的道, 就是到老也不偏
為人父母的過程,其實是不斷接受挑戰與學習的過程,但我們也因此得以伴隨孩子一起成長。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學習接納孩子的本相與原貌,而不讓他活在與別人相比之中。父母在教養的路上,不妨常常思考:「對我而言,什麼是重要的?我到底看重什麼?」再問自己:「我可以做些什麼?我是否需要調整?」相信孩子是需被教導的,相信規範在教養中的功能,有如堤岸之於流水,不可或缺。避免過度保護孩子、避免設立低標或過度讚美,以鼓勵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你可以做得更好」,因為適度合宜的壓力,有助於孩子學習面對困難與挫折;允許孩子表達情緒,引導他以合宜的方法轉換不合宜的行為。當孩子在自信中成長,在愛中被引導和要求,那麼我們可以預期父母愛的input與孩子行為表現的output之間,應該就不會有太大的差距了。
最後以「To Think,To Love,To Act,To Grow」與為人父母者共勉—在教養路上透過省思、關愛、行動,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成長。
訂購/退換貨須知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商品評價